690 likes | 814 Views
体育保健学. 绪 论. 楚雄师范学院 体育系. 参 考 教 材. 姚鸿恩 主编 《 体育保健学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7 月第四版。. 概 念. 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 保健规律与措施 的一门新兴的 综合应用科学 。. 概 念. 任 务. 1. 运用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及相关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运动机能水平,为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提供科学依据,并给予医务监督和保健指导. 2. 研究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并制定相应的体育卫生措施;
E N D
体育保健学 绪 论 楚雄师范学院 体育系
参 考 教 材 • 姚鸿恩 主编 《体育保健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7月第四版。
概 念 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应用科学。
概 念 任 务 • 1.运用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及相关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运动机能水平,为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提供科学依据,并给予医务监督和保健指导
2.研究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并制定相应的体育卫生措施;2.研究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并制定相应的体育卫生措施; • 3.研究常见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 4.研究伤病后的体育康复手段及方法,促进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心健康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概 念 任 务 内 容 • 体育卫生 • 医务监督 • 运动创伤防治 • 医疗体育
概 念 任 务 内 容 发 展 简 史 (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代的体育保健学。春秋战国时期就以导引术、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为代表的顺序发展。 第二阶段:现代体育保健学。20世纪30年代才建立起来的有理论基础的系统学科,我国在50年代后才有较快发展。
概 念 任 务 内 容 发 展 简 史 学 习 要 求 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 结构与机能 • 局部与整体 • 机体与外界环境 • 先天与后天
概 念 任 务 内 容 发 展 简 史 学 习 要 求 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学习相关基础学科
概 念 任 务 内 容 发 展 简 史 学 习 要 求 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学习相关基础学科 理论联系实际
概 念 任 务 内 容 发 展 简 史 学 习 要 求 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学习相关基础学科 理论联系实际 预防为主
学习体育保健学的方法 • 首先要学习好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这些都是构成体育保健学这一“综合”学科的基础。体育保健学就是运用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对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身体机能状况进行评定,并据此科学地指导运动实践。
其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做到学以致用,不断实践,不断学习。要深入到体育运动实践中去,要学习体育运动,熟悉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并身体力行。体育保健学的学科属性就是应用学科,学科内容中很多是实践操作。其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做到学以致用,不断实践,不断学习。要深入到体育运动实践中去,要学习体育运动,熟悉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并身体力行。体育保健学的学科属性就是应用学科,学科内容中很多是实践操作。
因此,要密切联系实际,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要主动、自觉地去学习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学好体育保健学。在学习与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要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体育保健能力。因此,要密切联系实际,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要主动、自觉地去学习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学好体育保健学。在学习与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要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体育保健能力。
第一节 体质与健康的概念 一、体质的概念及特征 (一) 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二) 理想体质稳定的特征 • 理想体质是指人体良好的质量。它是在遗传基础上,经过后天努力塑造所达到的较全面的良好状态。理想体质具有明显的人群特征,如年龄、性别、种族和职业等。
(二) 理想体质稳定的特征 理想体质的主要标志是: • 1.身体健康,主要脏器无疾病。 • 2.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 • 3.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运动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机能。 • 4.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和劳动工作能力。 • 5.心理发育健全,情绪乐观,意志坚强,有较强的抗干扰、抗刺激的能力。 • 6.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第一节 体质与健康的概念 一、体质的概念及特征 二、健康的概念 健康 = 金子
2007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第2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我国国民体质总体水平略有提高,但国民身体形态水平和身体机能水平明显下降。2007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第2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我国国民体质总体水平略有提高,但国民身体形态水平和身体机能水平明显下降。 据媒体报道,最近2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中国上班族中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很多青年人的体质还不如老年人的好。 最近一次调查报告表明,中国学生肥胖率在过去五年内迅速增加,1/4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
在悉尼召开的第10届世界肥胖大会中,有专家发出严厉警告,肥胖可能缩短未来几代人的寿命,对肥胖患者的心理构成威胁,它同时也是一个全球不得不面对的严重经济问题。在悉尼召开的第10届世界肥胖大会中,有专家发出严厉警告,肥胖可能缩短未来几代人的寿命,对肥胖患者的心理构成威胁,它同时也是一个全球不得不面对的严重经济问题。 《英国医学杂志》的一篇评论说,中国的肥胖问题正以“令人担忧的”速度增加,有近15%的人口体重超标,儿童肥胖在15年里增加了28倍,全球20%的胖人在中国。 肥胖将影响儿童一生的健康! !
健康的概念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衰弱,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 远古时代 • 近代社会 • 20世纪初 •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 •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 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 很不健康 既没生病也不健康 很健康
75% 亚健康状态 第三状态 20% 5% 亚健康 (亚临床) 第二状态 第一状态 患病 健康 动态平衡过程 (会相互转化) 亚健康状态: • 指介于健康和患病之间,检查没有疾病,而身体却出现各种不正常现象的一种过渡状态。
(二)健康的分类 1、躯体健康 • 指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健康,即机体具有完整的动能。 2、心理健康 • 指人的内心世界丰富充实,处世态度和谐安宁,并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均衡。心理健康有两方面的标志: • (1)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心理平衡,保持积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 • (2)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对未来没有恐惧感;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对未来充满信心。
3、道德健康 • 指从社会公共道德原则出发,每个人不仅要为自己的健康承担责任,而且要为他人和群体的健康承担社会公德上的责任。
4、智力健康 • 智力健康是指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大脑始终保持活跃状态。有许多方法可以使大脑活跃敏捷,如听课、与朋友讨论问题和阅读报刊书籍等。努力学习和勤于思考使其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5、社交健康 • 社交健康指形成与保持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此能力使其在交往中有自信感和安全感。 • 与人友好相处,也会少生烦恼,心情舒畅。
第一节 体质与健康的概念 一、体质的概念及特征 二、健康的概念 三、体质、健康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三、体质、健康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 体质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健康的物质基础。体质是从“外观”上研究人体,健康是从“内部”研究人体。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健康则是体质状况的反应和表现。一个人只有坚持科学的体育锻炼才能具有很强的体质,相反,健康的人如果缺乏体育锻炼,体质必然逐渐衰弱,进而导致各种急、慢性疾病的发生。缺乏体力活动本身就是许多慢性病,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独立发病的危险因素;而缺乏体育运动而引起的肥胖更是多种慢性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
体育运动=健康? • 要从小抓起,同时确保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 打好基础,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实施《全民健康计划纲要》; • 体育工作者,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体能练习。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体质状况,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制订体育教学计划,指导体育教学工作,开展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体育素质。
第二节 影响体质与健康的因素 先天遗传因素 • 遗传是人体的体质发展变化的先天条件,对体质的强弱有重要的影响。 • 遗传决定了生长发育的可能性。
先天遗传因素 • 人的染色体除决定人的性别外,在胚胎发育中摄取环境中的许多物质,形成与亲代相似的许多特征,如体态、体质、甚至影响人的性格、智力、功能等方面;还携带了许多隐性和显性的疾病,现在发现有二三千种之多,遗传对健康的影响有特殊的意义。
第二节 影响体质与健康的因素 • 后天 • 环境因素 • 生物学因素 •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 卫生保健措施因素
环境因素 • 所有人类健康的问题或多或少都与环境有关。环境是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总和。 • 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大气对健康的影响 • 水质对健康的影响
大气对健康的影响 • 水质对健康的影响 • 土壤对健康的影响
大气对健康的影响 • 水质对健康的影响 • 土壤对健康的影响 • 噪音对健康的影响
大气对健康的影响 • 水质对健康的影响 • 土壤对健康的影响 • 噪音对健康的影响 • 室内装修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 社会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大集体。它包括: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意识结构。 • 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害的意识形态、不良的人际关系、不良的工作环境等都有害个人和人群的健康。 • 据研究,当前有些多发病、某些精神病、官能症,都与不健康的社会条件有关。
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包括两大类: • 一类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感染性疾病。导致疾病的病原微生物称为生物性致病因素。 • 另一类指某些遗传性和非遗传性的内在缺陷导致人类发育畸形,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异常等。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 在发展中国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仍占死亡原因的40%(WHO1987)。 •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展中国家有80%以上居民得不到安全饮用水 • 儿童的死亡约50%与饮用水不洁有关。 •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主要死亡原因仍是生物致病因素 • 城市也在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 目前,全世界各国人民广泛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 肺结核病、疟疾、婴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登革热、黄热病、淋巴腺鼠疫、白喉、艾滋病。 • 越来越多的疾病被研究证实与病原微生物感染有关。可见,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仍然是严重的危害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及缺陷对健康的影响 • 许多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中风、痛风等疾病,已被证明与遗传因素有关。 • 目前世界上各种先天性遗传病有4000多种。全球遗传病患者6.4亿,我国1.3亿。 • 生物遗传因素在影响人类健康时,是作为基础因素发挥作用的,与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制约。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 行为是有机体在内外环境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反应,如吃饭、睡眠、走路、讲话、穿衣等 • 生活方式是人们一切生活方式的总称,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和爱好,以及人们生活的目的、对生活的态度等。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 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受家庭、文化、社会、风俗的影响,形成习惯,与健康关系密切。 • 保健意识薄弱;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吸烟;饮酒过度;暴饮暴食和生活不规律,睡眠不足等都会使健康受损。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 心脏病、癌症、高血压、糖尿病是当今社会对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几种疾病。分析这些疾病的致病因素都与行为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生活方式疾病列在了死因谱的最前列,而且占全部死因的50%。 • 行为和生活方式疾病是威胁现代人生命健康的大敌。
七项健康习惯 • 不吸烟; • 经常锻炼; • 少饮酒或不饮酒; • 适当的睡眠(每天睡7-8小时); • 保持合理体重; • 每日正常三餐,不吃零食; • 每日吃早饭。
健康十训 • 少肉多菜; • 少糖多果; • 少衣多浴; • 少欲多施; • 少车多步; • 少盐多醋; • 少食多嚼; • 少言多行; • 少忧多眠; • 少怒多笑。
卫生保健措施因素 • 卫生保健设施是保证人类健康极为重要的因素。 • 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宣布,初级卫生保健“是全世界在可预见的将来达到令人满意的健康水平的关键”。 • 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包括:保健教育;供给符合营养要求的食品;供给安全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预防接种;预防常见疾病;采取适用的治疗方法;提供基本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