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k likes | 2.71k Views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目录. 第一章 文献与文献学 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 第三章 古代文献的著述与流播 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五章 文献的版本 第六章 文献的目录 第七章 文献的校勘 第八章 文献的辑佚及辨伪 第九章 类书与丛书. 参考书目. 教 材: 杜泽逊 《 文献学概要 》 ,中华书局, 2001 年; 参考书: 张舜徽 《 中国文献学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程千帆、徐有富 《 校雠广义 》 ,齐鲁书社, 1998 年;
E N D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罗凌主讲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与文献学 • 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 • 第三章 古代文献的著述与流播 • 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五章 文献的版本 • 第六章 文献的目录 • 第七章 文献的校勘 • 第八章 文献的辑佚及辨伪 • 第九章 类书与丛书
参考书目 • 教 材: •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 • 参考书: •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齐鲁书社,1998年; • 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第一章 文献与文献学 • 一、文献释义 • 首见《论语·八佾》 •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文献,汉宋以来的学者都把 “文”解释为典籍(包括古籍以外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简牍、帛书、碑拓、崖刻、文书、档案、信札、契约、手稿); • “献”解释为贤人。“献”,东汉郑玄注:“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文献: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和。现在的理解偏于文方面,属于偏义复词,但是其渊源应该了解。文献: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和。现在的理解偏于文方面,属于偏义复词,但是其渊源应该了解。 • 洪湛侯以为凡是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就是文献的定义。这个定义有诸多不足:1,不应该着实在“图书资料”的中心语之上;2,不一定是文字表述。(中国文献学新编,第二页) • 国家标准局定义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但是“知识”嫌狭隘,过窄。 • 国际定义:“文献乃一切情报的载体。”
二、文献活动 • 文献活动是指人们围绕文献所采取的有目的的社会行动。作为一种概念,它有以下的属性: • 第一,文献活动是一个抽象概念。 • 第二,文献活动是一个过程概念。 • 第三,大文献观和动态文献观
三、文献学 • 古典文献学是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狭义文献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包括古典文献整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1、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 时代角度: •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献
学科角度: • 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医学、法律、经济、宗教、科技等等。 • 组群角度: • 出土、库藏(敦煌,明清大档)、地方、传统 • 文献学学科性质范围 • 文献的形态、整理方法、鉴别、分类与编目、收藏、形成发展历史、特点与用途、检索、理论(洪湛侯总结为“体、法、史、论”)
2、任务与目的 • 对现存文献进行整理、编撰、注释工作,使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甄论得失。 • 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文献,能够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并有能力对这些资料进行鉴别,确定可靠的版本,并能够对原始文献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二次文献,供更多的人使用。
四、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 • 第一:了解中国文献构成、体例、规模 • 传统文献示例: • (1)儒家文献 • a《四库全书》3461种书,从当时征集的13501种中精选而出。文渊阁本79309卷(源、汇、宗、溯(甘肃)、津(北图)、澜(杭州)七阁)
第二:熟悉文献检索方法 • 《四库全书》以经史子集为序,大正藏以经律论为序。 • 第三:明了文献渊源关系 • 有其成书过程,版本渊源,递修过程,以及归类认识。 • 第四:完善个人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为进一步的深度科研提供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 • 第一节 甲骨、金、石、竹木 、缣帛及纸 • 一,甲骨 • 龟甲与兽骨的合称,所刻写的文字一般称甲骨文。
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 • 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刘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
甲骨四堂: • 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 • a郭沫若(字鼎堂)、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 • b董作宾(字彦堂)、《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 • c罗振玉(号雪堂)、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 • d王国维(号观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1917。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二,金 • 先秦时期称铜为金,故铭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同时有少量铁器、银器。 • 楚季寶鐘,氒(厥)孫廼(乃)獻于公,公其萬年受氒(厥)福。” • 若敖,名熊仪,熊咢之子。周平王七年(前764年)熊仪卒,被尊为“若敖”,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楚季或谓若敖子。
《殷周金文集成》 • 《金文文献集成》是继《殷周金文集成》之后,对金文研究文献的阶段性全景式总结,是有关商周金文研究的大型研究文献汇编。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所收文献起自北宋元祐七年(1092)吕大临所作《考古图》,讫于公元1989年。全书分为“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两部分,裒辑古今中外学者数百人的研究论著二千余种。除纯资料性著录如《三代吉金文存》,近代之文字编如《金文编》及集释性工具书如《金文诂林》等不予收录外,凡金文研究、评述主要利用金文对商周历史及有关学科进行研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以及在该学科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外文专著、论文及报道资料等,均在收集之列。涉及领域有商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著录研究、器铭考。
三,石 • 1碣jié • 《说文》:“碣,特立之石。”李贤曰:“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一般以为即较高的石柱。
2摩崖 •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在山东泰山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山谷之溪床上。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故俗称“晒经石”。一片大石坪上,镌刻着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字径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是现存摩崖石刻中规模空前的巨制。清杨守敬说:“北齐《泰山经石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纡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书,此为极则。”清人冯云鹏在《金石索》中盛赞:“如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用笔安详从容,风神淡泊雍荣大度,结体奇特斜倚相生,充满个性。被尊“大字鼻祖”。
3碑 • 兴起于周朝,初用木,以引绳下棺。西汉开始有石制碑刻文字,少,东汉较典型。 • 正面叫阳,背面叫阴,左右叫侧,首叫额,座叫趺。额刻标题,阳刻碑文,阴、侧刻题名,这是通例。但有例外。华丽之碑螭首龟趺。 • 西安碑林,西安市南城墙魁星楼下的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陈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这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艺术宝库。它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原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孝经》而建,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清始称“碑林”。
a熹平石经172-178是东汉皇帝汉灵帝刘宏的第二个年号a熹平石经172-178是东汉皇帝汉灵帝刘宏的第二个年号 • b三体石经241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 • c开成石经文宗大和七年833,开成二年837完成。有《易》等12种经书,共刻114块碑石,每石两面刻,共刻经文650252字。 • d房山石经,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是我国从隋代至明末绵历千年不断刻造的石刻宝库。
4竹简、木牍 • 战国简包括五里牌楚简37枚、仰天湖楚简43枚、杨家湾楚简72枚、长台关楚简229枚、望山楚简22枚、藤店楚简24枚、天星观楚简70枚、九店楚简344枚、随县楚简240多枚、临澧楚简数十枚、包山楚简448枚、秦家咀楚简41枚、石板村楚简4371片、郭店楚简804枚、新蔡楚简1300余枚、清华简二千多枚等。
5帛书 • 包括斯坦因在敦煌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的几件帛书、长沙子弹库楚墓发现的“楚缯书”、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的帛书1件、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一大批帛书、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帛书10件等。
6纸 • 西汉开始造纸,东汉蔡伦改进工艺,但多为包裹之用。东晋末年桓玄发令以黄纸代简帛,纸开始通用。 • a埃及的莎草纸。Paper的来源为papyrus,即埃及莎草名。公元前3500年木乃伊的棺材中就有存品。 • b小亚细亚的羊皮纸。
c古印度贝叶经 • “贝多”是形状像棕榈的树,长青不凋,它的叶子就叫“贝叶”。古印度人拿它来书写经文,以利流通,所以叫贝叶经。
第二节 纸书装帧形式的演变 • 一、基本概念介绍 • 古籍的版式、结构、装帧 • 1,版式即古籍每一印页的格式。印页上各部分都有特定名称,主要有: 版面 指每页上印版所占范围。 版框 版面四周的粗线,也叫边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有的印页版框上下栏单线,两旁双线,被称为"左右双边"或"左右双栏"。
行格 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若干行,每行有若干字,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叫做"半页×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版心 每页版面正中的位置,又叫书口。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有的还印有书名、卷数、页码及本页字数,明代以前,版心下方往往还印有刻工姓名。
鱼尾 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只有一个鱼尾的称为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称双鱼尾(图2)。 白口、黑口 宋代以后,书籍装订均在版心处对称,然后粘连或订线,对折的准绳主要是鱼尾,有时也在鱼尾上下各印一条黑线作为标线,叫做象鼻。凡加印黑线的书,装订成包背或线装之后,书口处就显出暗黑色,所以被称为黑口,其中粗线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线叫小黑口或细黑口。不加线的叫白口。
书耳 版框左栏外上方,有时刻出一个小方格,里面题写篇名,叫做书耳或耳格。主要见于宋代蝴蝶装版面上。 朱丝栏 乌丝栏 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2,古籍的结构 包背装和线装的古籍,结构大致相同,即将各印页在版心处对折,有字的一面向外,装订成册。每册古籍内外各部分,均有固定名称。主要有: 书衣 即书的前后封衣,又称书皮、书面。书衣有布、纸两种,最常见的是用栗色毛边纸和青色连史纸做成的书衣;布料、绵绫则多施于古籍善本。明清内府图书常用黄绫作衣,以示尊贵。书衣上一般题有书名,或直接写在封皮上,或贴一纸书签。
书签 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 书脑 线装书订线的一边。 书脊 线装书订线的侧面,相当于现代图书的书背。 书头 古籍的上端,又叫书首。 书根 古籍的下端。往往用作题写书名、卷数,靠近书脊的一端,多用于标注册数,最后一册常用作"止"字的异体字,如"<凡大>"、"{大止}"等。
扉页 在书页之后,书名页之前的一页白纸。 书名页 即古籍的封面,专用题写书名,一般置于书衣及扉页之后。多以半页(一块书版的半面)刻写书名及作者,也有的以半页题书名,半页题刻版时间、刻版机构或藏版处。
卷轴装 又称卷子装 • 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描述秘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唐六典》描述内府藏书:"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签。"进入版刻时代,图书改为册页形式,仍有一些采用卷轴装,如《开宝藏》、《赵城金藏》等。
旋风装 • 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守张邦基《墨庄漫录》形容其"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大约盛行于唐代。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即是采用这种旋风装。
经折装 梵夹装、折子装 • 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
蝴蝶装 • 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明史艺文志》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页,所以逐渐又为包背装取代。
包背装 • 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包背装(图5)。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面,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又发展为线装形式。
线装 • 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来,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
第三章 古代文献的著述与流播 • 第一节 文献的形成方式
一、文献的形成 • 可以归结为著、述、编、译四种。 • (一)著 • 也叫做“作”、“造”、“著作”。指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工作,所谓“仓颉作书”、“奚仲造车”皆是。(原创性成果)
(二)述 • 著作,强调的是“无本于前”、“前始未有”,那么“述”则是“古已有之”,有所承因。 • 孔子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中庸》也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尧 、舜、文、武皆古圣贤,孔子学习、讲述、阐发他们的道德典章,作为当代人的榜样。《说文》:“述,循也。”即遵循之义。前面有人开创,后面有人遵循,开创者为作,遵 循者为述。
《诗》之四始 • 《关雎》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此为四始。“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三)编 • 又叫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窜改。 • 最常见的编纂有 • 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