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 likes | 1.38k Views
第 六 章. 现代汉语词汇的 熟语系统. 两个问题:. 1 、熟语的性质与类别 2 、成语、惯用语、歇后语、 谚语的特点. 1.1 是熟语 熟语是语言中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 1.2 熟语与俗语. 熟语——是从语言片段的定型性来说的。 俗语——是从语言片段的来源和性质角 度说的。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 语及部分成语。“俗语源自民俗语 言并以民俗语言为其根本属性”。. 1.3 熟语的类别:
E N D
第 六 章 现代汉语词汇的 熟语系统
两个问题: • 1、熟语的性质与类别 • 2、成语、惯用语、歇后语、 • 谚语的特点
1.1 是熟语 • 熟语是语言中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
1.2 熟语与俗语 • 熟语——是从语言片段的定型性来说的。 • 俗语——是从语言片段的来源和性质角 度说的。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 语及部分成语。“俗语源自民俗语 言并以民俗语言为其根本属性”。
1.3 熟语的类别: • 成语 • 惯用语 • 歇后语 • 谚语
1.4 熟语的特点 • 1.4.1 结构的定型性 • 1.4.2 意义的整体性 • 1.4.3 功能的整体性
1.4.1 结构的定型性 • 熟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关系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替换成分或改变结构关系。也有特殊的情况: • 符合发展规律的改变: • 揠苗助长 → 拔苗助长 • 挖社会主义墙角、走领导的后门儿 • 不符合发展规律的改变: • 默默无蚊 随心所浴 一网情深 • 百衣百顺 油备无患 咳不容缓 • 一见钟琴 百闻不如一键
1.4.2 意义的整体性 • 熟语尽管比较长,但各部分的意义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很大一部分熟语的字面意义之后还有另外的意义,即具有意义的融合性或双层性。如: • 此地无银三百两 • 五十步笑百步、踢皮球 • 但不是所有的熟语都具有融合性,而是组合性的,如: • 谨小慎微、礼多人不怪、日积月累、 • 以理服人、送往迎来、安居乐业……
1.4.3 功能的整体性 • 一个熟语就是一个语言单位,熟语可以像一个词一样来构成句子,它是词的等价物。即使是较长的谚语也可以嵌入句子中作为句子的成分,如: • 谢殿子狗改不了吃屎。(作谓语) • 国家“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 俗话说得好:“宁给饥人一口,不送富人一斗”。(作主语) • “瑞雪兆丰年”并不是一句迷信的俗语,而是一个有充分科学根据的论断。
2.1 成语 • 2.1.1 什么是成语? • 历史上沿用或群众中长期流传的、 • 见解精辟、并含有特定意义的、 • 固定短语。
成语举例: • 闭门造车:关上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 • 办事,不管客观实际。 • 宋代道元《景德传灯录》“闭门造 • 车,出门合辙(车迹)。” • 今义与古义不同。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开始稍微差一点,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一毫一厘,形容极小的数量),缪(谬)以千里。”
地老天荒 • 形容时代久远。也用作盟誓,表示永不改变。 • 宋杨万里《诚斋集·卷六》诗:“禹穴下窥正深黑,地老天荒知是非”。
东山再起 • 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 • 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2.1.2 成语的特点: • 1) 历史的习用性 • 2) 意义的整体性、双层性 • 3 )结构的凝固性 • 4 )书语性强
历史的习用性 • 成语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 A 神话寓言 炼石补天 黄粱美梦 • 望洋兴叹 画蛇添足 • B 历史故事 城下之盟 纸上谈兵 • 夜郎自大 洛阳纸贵 • C 诗文语句 进退维谷 文质彬彬 • 亦步亦趋 子虚乌有 • D 口头俗语 七嘴八舌 三心二意 • 有板有眼 呆头呆脑
成语意义的整体性、双层性 • 大多数成语具有意义的双层性。 • “成语的重要特征,凭之基本能同所有其他固定语区别开来的特征,是表意的双层性:字面的意义具有形象的比喻作用或使人联想的作用,透过它曲折地表现仿佛处于内层的真实意义”。 • ——刘叔新《固定语及其类别》(《语言研究论丛》第二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2.1.3 成语的形成方式 • 截取式 • 抽取式 • 比合式
截取式 • 从现成的诗文典籍中截出固定的四字结构,如: • 杜口裹足——闭口不言,形容有顾虑而不敢接近。《战国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倒)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抽取式 • 在典籍诗文中的一个或不同的句子中抽取出来形成成语。 • 徘徊歧路——喻犹豫不决。 • 南朝(齐)谢朓《观朝雨》:“动息无兼遂,歧路多徘徊。”
比合式 • 综合故事、诗文用例概括而成。 • 纸上谈兵——喻不联系实际情况,发空议论。 • 孙吴非纸上,方略要从宜。 • 不随举子纸上学《六韬》,不学腐儒穿凿注《五经》。 • 上(宋真宗)知之,谓左右曰:“朕尝见儒人谈兵,不过讲之于樽俎砚席之间,于文字则引孙吴……” • 刘洁修认为出自以上宋人文句比合而成。
2.1.4 成语的使用 • 1 )弄清实际意义,特别要注意一些古代语素的意义。P143+P147练习一 • 2 )尽量沿用原型 • 3 )注意字形与字音 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 刘洁修《成语源流大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http://www.bookchinese.com:7751/banklogin.asp
一 起 来吧!
2.2 惯用语 • 2.2.1 什么是惯用语? • 惯用语是口语中形成的表达一种习惯含义的固定短语。 • 吃鸭蛋、穿小鞋、磨洋工、挖墙角、单打一、唱反调、戴高帽、敲竹杠、抱粗腿、随大流儿、鬼画符、空架子… …
2.2.2 惯用语和成语的区别 • A 惯用语的口语色彩浓、现代性强,成语的书面语色彩浓,多源自古代。 • B 惯用语的定型性比成语弱,常可插入一些词语,或者颠倒其中成份的次序,成为一般的语句。 • C 惯用语一般是三字格的,成语一般是四字格的。 • D 惯用语以动宾结构为主体,成语则没有明显的突出的结构方式
刘叔新的区分标准 • “固定语中,凡表意具有双层性的单位,无论只用于口语或书面语,也无论具有悠久的历史或只产生于现代,都是成语。” • 穿小鞋、碰一鼻子灰……都是成语。
2.3 歇后语 • 2.3.1 是歇后语 • 是一种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前后 两个相关部分构成的 • 带有隐语性质的 • 风趣、形象的 • 固定短语。
歇后语举例 • 杨排风的烧火棍——用场大 • 帽子里藏知了——头鸣(名) • 买干鱼放生——不知死活 •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 猪八戒吃大肉——忘本 • 老虎拉车——没人敢(赶) • 猫不吃鱼——假斯文
竹筒倒豆子——全抖露出来 • 龙王发脾气——兴风作浪 • 张果老倒骑驴——背道而驰 • 聋子擂鼓,瞎子敲锣——各打各的 • 石膏做冰糕——顽固不化 • 骑着骆驼赶着鸡——不知高低
2.3.2歇后语的类别 • 1)喻意类 • 前部分是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 • 2)谐音类 • 后一部分借助同音或近音现象来表达字面外的意思。
1)喻意类举例 •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 老鼠给猫捋胡子——找死 • 梅香照镜子——一副奴才相 • 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失去权力) • 木头眼镜----看不透(不能彻底了解) • 快刀切豆腐----两面光(两边讨好) • 芝麻开花----节节高(越来越好) • 石碑上钉钉子----硬碰硬(以强硬态度对付 • 强硬态度)
2 )谐音类举例 • 老九的弟弟----老十 • 外甥打灯笼----照舅 • 梁山的军师----吴用 •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背 • 飞机上挂暖壶----高水瓶 • 纸糊的琵琶----弹不得 • 窗外吹喇叭----鸣声在外 • 老鼠爬秤钩----自己秤自己 • 猪八戒摔耙子——不伺猴(候) • 万岁爷剃头——不要王发(法) • 工业酒精----甲醇
2.3.4 歇后语的来源 • 有的学者认为是从《诗经·国风》中的“比兴引喻”发展而来。(温端政) • 来自古代隐语(如“木匠戴枷”,意即“自作自受”),将两部分连起来说,就成了歇后语。 • 来源于古代的缩脚语(如“友于兄弟”在后世变成“友于”)。 • 民间口头上某的某些“典故”。 • 结论:歇后语是多源的。
2.3.5 歇后语的不同称呼 • 歇后语在元代开始非常盛行。 • 林丁的《歇后语的名称》一文列举了几个地区的叫法: • 坎子—山东; 窍儿,局调—河南; • 言子—重庆; 歇后喻语——浙江; • 譬语—义乌, • 此外还有叫“厥语”、“缩脚语”、“独龙虎”、“谜语”、“俏皮话”等等。 • 温端政主张更名为“引注语”。
2.3.6 歇后语的语体风格 • 来自民间,口耳相传,贴近最底层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习见的事物构成出乎意料的诙谐与讽刺。 • 不宜在庄严的场合使用 • 磕一个头放八个庇——行好没有做恶多 • 耗子给猫当三陪——挣钱不要命
2.4 谚语 • 2.4.1什么是谚语 • 流传于民间的形象通俗而含义深刻的语句。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刀子嘴,豆腐心。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 笑一笑,十年少。 •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 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 • 蜻蜓千百绕低空,不过三日雨蒙蒙。
2.4.2谚语的运用 • 可直接嵌入句子中: • 你啊,别这山望着那山高。 •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慢慢来。 • 也可用一些标记来提示,如“俗话说”、“俗话说得好”、“俗语说”、“常言道”等: •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你就别强求了。 •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对人太挑剔了。
2.4.3谚语的类别按内容分农谚、气象谚、讽颂 谚、规诫谚、风土谚、生活常识谚…… 按结构分单句、复句 • 名师出高徒。 姜是老的辣。 • 没有不透风的墙。 一口吃不成胖子。 • 活到老,学到老。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2.5 四种熟语的比较: • 语言形式语体风格 成语 四字格为主书语性、雅居多 的固定短语文言成分多 歇后语由两部分构 口语性、俗 成的固定短语 地域性、谐趣 惯用语三字格为主口语性、俗 固定短语时代性强 谚语 固定句子 口语性、俗 地域性
语的雅俗之分 • 成语 雅成语 雅语 • 俗成语 • 俗语 • 谚语 • 歇后语 • 惯用语
语义特点 功能 定型情况 • 成语 多为 与词一样 很少拆开 • 双层意义 • 歇后 引语和 与词一样 少有“歇后” • 注解 • 惯用 多为 与词一样 可拆开使用 • 双层意义 • 谚语 整体性, 接近句子 很少拆开 • 双层性差
2.6 熟语与其他词汇成分(主要指单词)的异同点: • 相同点: • 都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来使用, • 与单词一样都是词汇的成员, • 具有结构的定型性, • 语义的整体性, • 功能的整体性。
不同点: • 从音节数上考察: • 一般意义上的词,主体是单音节、双音节的单词。 • 熟语的主体是“语”,即短语. 音节较长
2.7 熟语与自由短语和句子的差别 • 熟语是语言中固定的词的组合。 • 一般短语和句子是在言语过程中临时 • 组织起来的。 • 前者是语言单位,后者是言语单位。
深度探索: • 1、语汇、语汇学 • 2、语汇的范围 • 3、熟语的变异 • 4、熟语的同义表达 • 5、熟语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