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07 Views
第二章 词 汇.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多义词. 一、词义的引申 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向相关的方向延伸,产生一系列的新义,这种现象叫做 引申 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形式,多义词的多数义项是引申来的,可以纳入同一引申义列的词义都有一定的关联,叫做 引申义 ,少数是文字假借的结果,叫做 假借义 利用引申的规律来关联义项,积累词义,一般采用以本义为起点的 引申义系联 的方法,结构出一个 引申义列 ,这个引申义列表示的是意义的逻辑关系,不是历史先后的关系. 防: 1. 杜渐防萌。( 《 后汉书 》 )(防备、防止)
E N D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多义词 一、词义的引申 • 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向相关的方向延伸,产生一系列的新义,这种现象叫做引申 • 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形式,多义词的多数义项是引申来的,可以纳入同一引申义列的词义都有一定的关联,叫做引申义,少数是文字假借的结果,叫做假借义 • 利用引申的规律来关联义项,积累词义,一般采用以本义为起点的引申义系联的方法,结构出一个引申义列,这个引申义列表示的是意义的逻辑关系,不是历史先后的关系
防: 1.杜渐防萌。(《后汉书》)(防备、防止)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堵水、防水) 3.以礼义防民。(《盐铁论》)(约束) 4.以防止水。(《周礼》)(堤坝) 5.(君子)行有防表。(《荀子》)(规范、标准)
防:4.堤坝 2.堵水、防水 1.防备、防止 3.约束 5.规范、标准
时: 1.当时;2.时常;3.时间;4.季节; 5.时机;6.时代;7.时运;8.按时
时: 8.按时 2.时常 4.季节 3.时间 5.时机 7.时运 1.当时 6.时代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同义关系 同义词的定义 两个词的某个义项在一定的语境中偶然发生了相同的关系,我们称它们在某义项方面互为同义词。
同义词举例——“一”的同义词 • 在“唯一”、“太”、“元”、“端”。 • 在“专一”意义上: “专”。 • 在“总括”意义上:“总”、“凡”、“概”。 • 在“整体”意义上:“满”、“全”、“皆”。
语境中的同义词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腊灯红。(李商隐《无题》) • 千山鸟飞绝,万境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 暂伴月将影,行乐需及春。(李白《月下独酌》)
同义词的辨析 (一)同义词之间的差别 • 范围广狭不同 人——民 人:与“禽兽”相对,人类的统称。 《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民:所谓“愚昧无知”之人。即被奴役者、被统治者。《说文》:“民,众萌也。”王筠《说文句读》:“萌,冥昧也,言众庶无知也。”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白—皎—皑—皙 白:白色之统称。 皎:《说文》:“月之白也。” 皑:《说文》:“霜雪之白也。” 皙:《说文》:“人色白也。” 汉乐府《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如 云间月。” 汉乐府《陌上桑》:“为人洁白皙,鬑鬑 颇有须。”(鬑鬑lián:须发稀疏貌)
2. 性状情态不同 坐—跪—跽 坐:臀部挨着脚后跟。 跪:臀部离开脚后跟,故又叫“危坐”。 跽:直起身子跪着,故又叫“长跪”。 荷—负—任 箪—笥 简—牍
3. 程度深浅轻重不同 饥—饿 《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 不饿。” 《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无一旬 饿。” 疾—病 恐—惧
4. 侧重点不同 完—备 完:侧重完整。《石壕吏》:“有孙母未 去,出入无完裙。” 备:侧重齐全。《孟子·滕文公上》:“牲 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 《韩非子》:“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 可以待不虞。” 恭—敬 《论语·季氏》:“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5. 感情色彩不同 诛—杀—弑 杀:无所谓褒贬。 诛:多表示杀有罪者。 弑:用于下杀上,带有贬义。 周—比 周:以义合。 比:以利合。 《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 比而不周。”
6. 适用对象不同 园—圃 园:种菜的地方。 圃:种果树的地方。 《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 窃其桃李。” 肥—腯(tú) 《说文》:“腯,牛羊曰肥,豕曰腯。”
(二)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1.语言环境分析法: 即通过同义词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来观察它们意义上的不同。这种方法在具体作法上又有置换和比较两种。 (1)置换 置换是把甲词换到乙词常出现的语句中去,看是否还通顺,是否还保持原义。 摇—撼 《宋史·岳飞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2)比较 比较是从甲乙两词各自出现的语句或者两词对举的语句中,比较归纳两词意义上的区别。 视——望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捕蛇者说》)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 对举例: 虏自卖裘而不售。(《韩非子》) 仓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韩非子》)
2.对立意义分析法 即用不同的反义词来辨别同义词的差异。 贫——穷 “贫”对“富”,指衣食财物的匮乏; “穷”对“通”、“达”,指学问仕途的阻塞。 《庄子·德弃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 曲——屈 “曲”对“直”,表示性质状态; “屈”对“伸”,表示动作行为。 《礼记》:“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周易》:“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3.探求本源分析法: 即通过追溯同义词不同的引申派生关系来确定它们之间的不同。 崇—峻(山高) 崇:高大 尊崇、崇敬 峻:高而陡峭 严厉、严峻、严苛 迁——徙 《说文》说:“迁,登也。”本义是往高处挪动。 《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引申为提职。此义不能用“徙”。 “迁官”与“徙官”不同,“迁官”也称“升迁”,是提职,“徙官”是一般的调职。
4. 借助前人训诂材料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左传》:“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 轻曰袭。” 《孟子》:“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论衡》:“沐去首垢,洗去足垢,盥去 手垢,浴去身垢。”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而言的,而不是就词义系统而言的。所谓“同义”,是指某些词的一个或几个义项相同,而不是所有义项都相同。如“盗”、“窃”。 2. 一个词在不同的义项上可以与不同的词构成同义关系。如P107“单”。 3. 同义关系可以随词义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本来同义的后来可能不同义,本来不同义的后来可能同义。如“后”和“王” 、“履”和“屦” 。
第四节 古代汉语的同源关系 一、 判断同源词的条件 由同一源头派生出来、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因而音近义通的一组词,称作同源词。 判断同源词的条件最重要的有两个: (1)读音相同或者相近; (2)有共同的语源义。 给事物命名时所依据的事物的特征体现在词义中,就是语源义。 如“梳”、“箅”;“亭”;“桥”。
二、推源和系源 研究词的同源关系主要是做两个工作:一个是把同源词聚合在一起,这个工作叫系源;一个是把直接派生某词的源词找出来,这个工作叫作推源,因为找不出最早的根词,推源没有推到最根儿,故称不完全推源。
不完全推源例: 凳(派生词) →登(源词) 桌(派生词) →卓(源词) 椅(派生词) →倚(源词) 蟹(派生词) →解(源词) 躬(派生词) →弓(源词) 拳(派生词)→卷(源词)
系源例: 登、凳、升、蒸、腾…… 卓、桌、越、超…… 倚、椅、衣、依…… 弓、躬、肱、宫、穹、穷…… 决、抉、诀、缺、玦…… 朦、曚、濛、幪、矇…… 濃、膿、醲、穠、犭農……
三、研究同源关系的意义 1. 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某些双音词的结合规律。 柔弱,跳跃、造就、境界、命令 2. 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词义的特点。 遘遘觏購構 3. 能够帮助我们探讨词命名的由来。 巠:水脉也。 经徑莖脛頸 4. 可以透过汉字,看到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 冢—肿 冡—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