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453 Views
宁夏 牛羊 规模 养殖场户 布鲁氏菌病 基线调查报告. 王晓亮 宁夏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概 述.
E N D
宁夏牛羊规模养殖场户布鲁氏菌病基线调查报告宁夏牛羊规模养殖场户布鲁氏菌病基线调查报告 王晓亮 宁夏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概 述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家畜中牛、羊、猪最易感,且可以在人及其他动物间交叉传播。主要特征为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一是粘膜感染,包括眼结膜、呼吸道粘膜和口腔粘膜;二是伤口感染;三是皮肤感染。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布病在畜间和人间的感染率有所上升,对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目 录 1 调查对象 2 调查方式 3 调查目的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5 对策和建议
目 录 1 调查对象 2 调查方式 3 调查目的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5 对策和建议
1 调查对象 全区22个县、区(市)辖区内饲养量在100头以上的规模奶牛场(牧场、养殖小区、养殖合作社)。 22个县、区(市)辖区内饲养量在200头以上的羊养殖场(养殖合作社、养殖户)
目 录 1 调查对象 2 调查方式 3 调查目的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5 对策和建议
2 调查方式 采取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
目 录 1 调查对象 2 调查方式 3 调查目的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5 对策和建议
3 调查目的 重点了解2008~2013年期间全区100头以上奶牛和200只以上羊养殖场的存栏,来源,布病的流行地域、年发病数、免疫情况、疫苗种类、免疫途径、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全区畜牧兽医行业人感染布病数量、时间分布及年龄分布等情况,全面掌握当前我区奶牛布病的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和趋势,为今后布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目 录 1 调查对象 2 调查方式 3 调查目的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5 对策和建议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基本情况 4.1.1 养殖数量:2013年底宁夏全区奶牛养殖场户数总计为5535户,奶牛存栏量为291,422头,其中饲养量在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263个,养殖数量202,466头,占全区奶牛总养殖量的69.48%。
2013年宁夏羊年末存栏量为3447068只,其中基础母羊数量为1753522只,种公羊数量为104943只,育肥羊数量为1148022只(见图3)。而2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户的年末存栏量总计369169只,约占全区总养殖量的10.71%。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到从2008-2013年宁夏基础母羊、种公羊、育肥羊数量均呈稳定增长趋势。
4.1.2 规模养殖场分布情况:全区规模奶牛场主要分布在除红寺堡区、同心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和西吉县以外的16个县(区、市),其中以银川市兴庆区和吴忠市利通区数量居多。
2013年宁夏羊养殖场户共计有59989个,其中养殖量达到200只以上的有804个,占总养殖场户的1.34%,200只以下的短期育肥户所占比例相当大。宁夏22个市县区内羊规模养殖场户分布有其自身特点,尤以同心县的规模养殖场户最多,共有230户,占全区羊养殖场户的28.61%,其次分别是利通区与盐池县(见图1)。2013年宁夏羊养殖场户共计有59989个,其中养殖量达到200只以上的有804个,占总养殖场户的1.34%,200只以下的短期育肥户所占比例相当大。宁夏22个市县区内羊规模养殖场户分布有其自身特点,尤以同心县的规模养殖场户最多,共有230户,占全区羊养殖场户的28.61%,其次分别是利通区与盐池县(见图1)。 • 羊规模养殖场户主要分布于回族人口居住较集中的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当地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同时以其山区、丘陵为主的地域特点便于羊只养殖。2008-2013年全区羊养殖场户数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见图2)。
4.1.3 调入情况:每年各地规模奶牛场从场外调入奶牛,以2013年各规模奶牛场年调入数29656头为例,新调入奶牛来源于外省区15606头,占调入总数的52.62%;来源于区内9710头,占32.74%;来源于国外4340头,占14.64%,而年调出数主要为淘汰奶牛。
2013年全区规模羊养殖场户分别从外省调入羊只153131只,从外县调入羊只29453只,从本县调入羊只342088只,共计调入羊数量524672只,其中65.20%均为县内调运(见图5),而外省调入的主要来自于内蒙、甘肃、青海、陕西、新疆、山东等省区。宁夏2013年羊出栏量为4103214只,羊规模养殖场户年调出数为583522只,其中调出至区内的有534933只,占总调出数的91.67%,而调出至区外的主要是调往广东、甘肃、内蒙、新疆、北京等地,主要为屠宰上市和进行羊只育肥。羊只频繁地交易和流动,增加了疫病传播的风险。2008-2013年宁夏五个市的羊只年出栏量基本上都呈缓慢增长。2013年全区规模羊养殖场户分别从外省调入羊只153131只,从外县调入羊只29453只,从本县调入羊只342088只,共计调入羊数量524672只,其中65.20%均为县内调运(见图5),而外省调入的主要来自于内蒙、甘肃、青海、陕西、新疆、山东等省区。宁夏2013年羊出栏量为4103214只,羊规模养殖场户年调出数为583522只,其中调出至区内的有534933只,占总调出数的91.67%,而调出至区外的主要是调往广东、甘肃、内蒙、新疆、北京等地,主要为屠宰上市和进行羊只育肥。羊只频繁地交易和流动,增加了疫病传播的风险。2008-2013年宁夏五个市的羊只年出栏量基本上都呈缓慢增长。
4.1.4 全区奶牛存栏和产奶量情况:2008~2013年全区奶牛场户数大幅度减少,但年末存栏量基本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产奶总量逐渐上升,显示了宁夏奶产业发展经历了从数量--质量--效益的逐步转变和提升。
4.2 全区人感染布病情况(以下数据来源于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4.2.1 年龄分布:全区2008~2013年人间布病临床病例2138人,发病年龄分布构成分别为:<10岁年龄组49例,占总病例数的2.29% (49/2138);10~19岁年龄组63例,占2.95% (63/2138);20~29岁年龄组232例,占10.85% (232/2138);30~39岁年龄组442例,占20.67% (442/2138);40~49岁年龄组564例,占的26.38% (564/2138);50~59岁年龄组467例,占21.84% (467/2138);60~69岁年龄组309例,占14.45% (309/2138);>70岁年龄组12例,占0.56% (12/2138)。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40~49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30~59岁区间累计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68.9%。主要原因是人对布病普遍易感,无年龄差异,而造成人间布病年龄分布差异的原因主要与人接触传染源机会的多少呈正相关,宁夏近年来布病年龄分布特点符合布病的发病规律。由于我区主要由男性青壮年从事家畜养殖、屠宰加工、兽医防疫等相关工作,经常接触布病病畜及其它染菌材料和用具,导致该人群感染布病的机会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40~49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30~59岁区间累计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68.9%。主要原因是人对布病普遍易感,无年龄差异,而造成人间布病年龄分布差异的原因主要与人接触传染源机会的多少呈正相关,宁夏近年来布病年龄分布特点符合布病的发病规律。由于我区主要由男性青壮年从事家畜养殖、屠宰加工、兽医防疫等相关工作,经常接触布病病畜及其它染菌材料和用具,导致该人群感染布病的机会显著高于其他人群。
4.2.2 年度发病趋势:2008年~2013年全区人感染布病人数呈递增趋势,说明近年我区虽然采取了免疫、监测、淘汰阳性畜等防控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疫源面广,阳性畜多,布病在人间和畜间仍处于高发状态。养殖从业人员对布病防治知识了解甚少,自我防护意识较差,防护措施不到位。
4.2.3 月度发病趋势:2008~2013年间每年在3~10月份人间布病发病数量较多,呈现一定的季节性,3~5月份和8~10月份为布病感染高峰期,尤其是4月份达到年度发病顶峰。这一发病规律是否与布病潜伏期长及冬春季节布鲁氏菌在环境中不易存活相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4.3 畜牧兽医行业人员感染布病情况 对2008年~2013全区畜牧兽医行业人感染布病的260例布病病例发病时间进行统计,全年各月份均有发病。人间布病病例的发病时间主要取决于畜间布病流行的季节,我区畜牧兽医行业人员感染布病的高发期同样集中在3~5月份和8~10月份,这与我区各级动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春季、秋季开展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工作密切相关,在防疫期间畜牧兽医行业人员接触布鲁氏菌的机会相较于全年其他月份明显增加。尤其是4月份出现了发病高峰,达到了26.15%,这可能与各地通常会在4月份安排畜牧兽医行业人员进行体检有一定关系。由于布病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比较少见,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人间布病流行程度取决于畜间布病的流行情况,与畜间检疫、防控措施落实与否呈明显相关关系。
4.4 兽医实验室布病检测情况 通过对宁夏全区2008年~2013年奶牛布病发病及实验室检测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各县(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对布病的检测主要通过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进行初筛,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确认。2008~2013年全区共检测奶牛252858头,共检测出布病阳性2480头,阳性率 0.98%,阳性率呈下降趋势。
奶牛布病实验室检测阳性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人感染布病数量递增相矛盾,分析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奶牛场大范围进行布病免疫降低发病率,兽医实验室只能选择未免疫的阴性畜群进行检测,而致使检出布病阳性率较低;第二是大量病畜没有进行严格的扑杀和无害化处理,使传染源广泛存在;第三是信息沟通不畅,卫生部门和畜牧兽医部门作为布病防治的两个公共机构,经常性信息通报机制尚未建立,疫情信息不能互通。由于本次调查未进行人间布病漏报调查工作,数据均为查阅疾控中心档案资料获得,同时部分年份人间布病的主动监测工作不到位,多数病例是病人就诊时被动发现的,这就存在一些发病患者并未在档案中记载的现象,所以无法准确掌握人间感染布病漏报情况和真实的发病情况。 奶牛布病实验室检测阳性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人感染布病数量递增相矛盾,分析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奶牛场大范围进行布病免疫降低发病率,兽医实验室只能选择未免疫的阴性畜群进行检测,而致使检出布病阳性率较低;第二是大量病畜没有进行严格的扑杀和无害化处理,使传染源广泛存在;第三是信息沟通不畅,卫生部门和畜牧兽医部门作为布病防治的两个公共机构,经常性信息通报机制尚未建立,疫情信息不能互通。由于本次调查未进行人间布病漏报调查工作,数据均为查阅疾控中心档案资料获得,同时部分年份人间布病的主动监测工作不到位,多数病例是病人就诊时被动发现的,这就存在一些发病患者并未在档案中记载的现象,所以无法准确掌握人间感染布病漏报情况和真实的发病情况。
自2009年开始实验室布病检测率持续上升,而布病阳性率也基本保持上升。当然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与我们抽样的合理性以及检测的准确性等等有直接关系,但从检测阳性率的发展趋势我们看到宁夏地区羊间布病的发病态势符合近些年布病的人畜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回升,并呈持续增长,愈演愈烈的情势。自2009年开始实验室布病检测率持续上升,而布病阳性率也基本保持上升。当然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与我们抽样的合理性以及检测的准确性等等有直接关系,但从检测阳性率的发展趋势我们看到宁夏地区羊间布病的发病态势符合近些年布病的人畜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回升,并呈持续增长,愈演愈烈的情势。
4.5 规模奶牛场布病免疫情况 目前,全区各地规模奶牛场布病疫苗普遍采用新疆天康A19株及S2株活疫苗进行免疫。2013年宁夏规模奶牛场免疫布病疫苗的奶牛总数为83816头,占规模奶牛场养殖总数的41.4%。部分养殖场不能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布病免疫,达不到保护效果。同时,布病疫苗属弱菌疫苗,存在畜群内传播扩散和感染人员的风险。
羊只布病免疫情况 • 截至2013年底宁夏羊养殖量达到200只以上的规模场户数共计有804个,其中有442个都发生不同程度的羊只流产,流产羊只总数为10312只。发生羊只流产的羊规模场户中有126户对羊只进行了布病疫苗免疫,使用的疫苗主要为哈药集团生产的布氏杆菌病活疫苗(S2株),该疫苗的主要特点是口服亦可用于怀孕母羊,抗体反应弱,但是保护率低于A19株和M5株。
4.6 规模奶牛场流产情况 2013年全区规模奶牛场流产数为2919头,占规模奶牛场养殖总数的1.44%,所调查的263个规模奶牛场流产率为0%~9.68%,发生流产的规模场主要在银川市和吴忠市的奶牛集中养殖区域。造成怀孕奶牛流产的原因较多,但因感染布病而引起流产史不容忽视的。
目 录 1 调查对象 2 调查方式 3 调查目的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5 对策和建议
5 对策和建议 存在问题 一是进入大流通时代后,病畜流动控制滞后,病畜不经检疫流动、检疫不到位,检出病畜后经济补偿不合理促使违规流动; 二是经济转型影响养殖方式改变,转群、转养现象普遍; 三是养殖量发展快速,交易频繁; 四是防疫跟不上时代变化,包括持续性防控投入不到位,疫情上升过程中防控反应不适应需求,财力、物力、人力缺口很大,布病防控意识淡薄,防控知识普及不足; 五是防控策略与措施滞后;
六是政府没有把布病列入计划免疫范畴,羊只大多处于非免疫状态,极易感染发病,排毒感染人;六是政府没有把布病列入计划免疫范畴,羊只大多处于非免疫状态,极易感染发病,排毒感染人; • 七是由于我区推行封山禁牧政策,养羊以圈养为主,部分养殖户实行放养与圈养相结合的养殖方式,养殖户主动免疫意识差,导致羊只布病免疫率低,易感畜群大量存在; • 八是一些养殖户的养殖条件比较差,多种家畜混养的情况严重,粪便的处理不及时,此外,某些养殖户人员居住生活环境与养殖场所毗邻,且无科学防护措施,导致人员感染布病的风险较高; • 九是布病的临床误诊率高,尤其是部分养殖户在感染初期不及时就诊,随便乱吃药,导致布病慢性患者增多。
5.1 建议地方政府尽快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布鲁氏菌病防治规划》,全面实施以“免疫、检疫、监测、消毒、扑杀”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逐步控制和消除布鲁氏菌病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危害。 • 5.2 各级政府每年将病畜扑杀、无害化处理和免疫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形成长效机制,确保补贴落实,从根源上杜绝因病畜无序流动而造成病原的扩散和蔓延。 • 5.3 加强调入牲畜检疫和管理,隔离、淘汰、处理病畜等是有效控制畜间布病疫情最有效的方式。由于引进患病的奶牛是感染布病的主要潜在威胁,原则上建议养殖场对奶牛的管理实行自繁自养,严格落实调入申报、隔离、检疫措施。
5.4 布病是人畜共患病,其防控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执行难度高,需多部门密切配合与协作,尤其是卫生与农牧部门,应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强化信息通报机制,特别是要注重及时通报人、畜间的疫情信息。 5.5 在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数量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布病防治,彻底转变“重养轻防”的现状,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5.6 加大宣传力度,为提高各级领导、养殖户、广大群众对布病危害的认识,增强防治意识。加大布防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介、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群众真正具备自我防范布病的自觉性及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