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k likes | 1.34k Views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 物质、意识和实践. 广东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朱静君 编写. 第二章. 物质、意识和实践.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意识与物质世界. 第三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党的思想路线.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一节. 一 物质范畴的历史演变. 二 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形式. 三 物质世界的特性. 泰勒士 :. “ 水 ” 是万物的始基. 1 古代朴素唯物论. 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经历了漫长岁月. 赫拉克利特: “火” 是万物的本原.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E N D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 物质、意识和实践 广东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朱静君 编写
第二章 物质、意识和实践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意识与物质世界 第三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党的思想路线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一节 一 物质范畴的历史演变 二 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形式 三 物质世界的特性
泰勒士: “水”是万物的始基 1 古代朴素唯物论 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经历了漫长岁月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 火 木 土 水 金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 原子
局限性之一 机械性 人是机器
局限性之二 盲人摸象 形而上学性 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局限性之三 自然观 唯物主义 不彻底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历史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物质范畴的含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二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 物质范畴的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先验论 反映论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物质个性: 具体形态 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等同原子
二 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形式 1 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 恩格斯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恩格斯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我们的地球正在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旋转。
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都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都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社会运动 退化方向 进化方向 生物运动 化学运动 物理运动 机械运动 各运动形式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的表现形式 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 • 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 • 没有发生质变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 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了解运动。 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表现于它的反面,即表现在静止中。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恩格斯
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恩格斯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河外星系 旋涡星系 黑 洞 行 星 月球 细胞 高分子 木星 地球
批判两种错误倾向 • 形而上学不变论 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庄子 庄子
时间的含义 2 物质的存在形式 (1) 时空的含义和特性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性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和单向性。 • 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空间的含义 空间的含义和特性 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
高 宽 长 空间的特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它有如下两种情形: • 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 • 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 Y P(X1,Y1,Z1) Y1 Z Z1 O X1 X
(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马克思、恩格斯
地球公转 月球表面图 测量时间的单位通常有年、月、日,它们都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
空间也是用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度量的。 光年是光在一年时间里所行驶的距离,约为1013公里。
银河系的直径大约是10万光年,中心厚度约为1.2万光年银河系的直径大约是10万光年,中心厚度约为1.2万光年 地球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为3万光年。 地球 银河系正面图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列宁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也否认时空的客观性。唯心主义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也否认时空的客观性。 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人头脑中固有的“先天形式”,人通过这种“先天形式”去感知事物,才使事物具有了时间性和空间性。 康 德
马赫断言,时间、空间仅仅是“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是“判定方位的感觉”。马赫断言,时间、空间仅仅是“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是“判定方位的感觉”。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场的时间空间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物质的质量愈大、分布愈密、重力场愈强,则空间的“曲率”就愈大、时间的流逝就愈慢。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即著名的尺缩钟慢效应。
时空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离不开它们的相对性 但它们都 是客观的,是 不依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 中子星、黑洞等天体的空间是弯曲的 基本粒子内部的空间也是弯曲的 大尺度范围的空间特点则是平坦的 基本粒子 黑 洞
旧唯物主义者把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对立起来,分割开来,这是完全错误的。旧唯物主义者把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对立起来,分割开来,这是完全错误的。 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上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与任何其它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牛顿
时间、空间的相对性也离不开它们的绝对性 场 关系 实 物 区 别 具有不可入性 具有可叠加性 具有静止质量 不具有静止质量 具有粒子性 具有波粒二象性 运动与参考系有关 运动与参考系无关 受力产生加速度 不因受力而加速 联 系 实物与场不可分离 实物与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时间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 •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 • 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 • 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 • 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
无限由有限组成,并通过有限而存在。 时间空间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宇宙中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各种具体事物的数量是无限的,它们的转化、发展也是无穷的。正是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了无限的物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