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385 Views
“ 訓 ” 字釋義. 《 說文 · 言部 》 :“訓,說教也。從言,川聲。”段玉裁注:“說教者,說釋而教之,必順其理。引伸之,凡順皆曰訓。” 《 爾雅 · 釋詁 》 :“訓,道也。”道即導,疏導也。 《 廣雅 》 :“訓,順也。” 《 詩 · 大雅 · 抑 》 :“四言其訓之。” 《 左傳哀公二十六年 》 引作“順”。. 《 說文 · 馬部 》 :“馴,馬順也。從馬川聲。” 《 說文 》 :“川,貫穿通流水也。” 川不流則成災,古災字古寫作從一阻川。 《 說文 》 :“
E N D
“訓”字釋義 • 《說文·言部》:“訓,說教也。從言,川聲。”段玉裁注:“說教者,說釋而教之,必順其理。引伸之,凡順皆曰訓。” • 《爾雅·釋詁》:“訓,道也。”道即導,疏導也。《廣雅》:“訓,順也。”《詩·大雅·抑》:“四言其訓之。”《左傳哀公二十六年》引作“順”。
《說文·馬部》:“馴,馬順也。從馬川聲。”《說文·馬部》:“馴,馬順也。從馬川聲。” • 《說文》:“川,貫穿通流水也。” • 川不流則成災,古災字古寫作從一阻川。《說文》:“𡿧,害也。從一雝川。”
“詁”字釋義 • 《說文·言部》:“詁,訓故言也。從言古聲。”段注:“故言者,舊言也。十口所識前言也。訓者,說教也。訓古言者,說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詁。……訓詁者,順釋其故言也。”
“詁”的語源義 • 《說文·言部》:“詁,訓故言也,從言古聲。”又:“古,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 • ”故、詁二字都是古字的孳乳分化,詁是言之古,所以加言旁以別於一般的古。
“訓詁”之義 • “訓”就是解釋疏通,“詁”就是古代的語言,訓詁就是解釋疏通古代的語言。換言之,將古代的話加以解釋,使之明白可曉,謂之訓詁。 • 二字連用最早出現於《毛詩故訓傳》
訓詁學 • 是研究訓詁的學問,是訓詁行爲的理論化。訓詁學的“學”有二重涵義:訓詁學術與訓詁學科。學術主要就比較專門的有一定內在系統性的學問而言,而學科則必須強調學說的系統性,強調其理論體系及方法的完整性和條理性。我們現在所說的訓詁學是就訓詁學術而言。若指訓詁學科則要到現當代才有。
訓詁學的特點 • (一)系統性: • 黃侃先生說:詁者,故也,即本來之謂;訓者,順也。即引申之謂。訓詁者,用語言解釋語言之謂。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或以今時之語釋昔時之語,雖屬訓詁之所有事,而非構成之原理;真正之訓詁學,即以語言解釋語言,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是也。(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
齊佩瑢先生說:研究前人的注疏,歷代的訓詁,分析歸納,明其指歸,闡其樞要,述其方法,演爲統系而條理之。更進而溫故知新,評其優劣,根據我國語文的特質提出研究古語的新方法,新途逕,這便是訓詁學。(《訓詁學概論》,中華書局) 齊佩瑢先生說:研究前人的注疏,歷代的訓詁,分析歸納,明其指歸,闡其樞要,述其方法,演爲統系而條理之。更進而溫故知新,評其優劣,根據我國語文的特質提出研究古語的新方法,新途逕,這便是訓詁學。(《訓詁學概論》,中華書局)
(二)獨創性 • 即不照抄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要從今天的實際情況出發,爲訓詁學開闢新的研究領域,提出新的研究課題,總結新的理論和經驗。 • (三)實用性 • 就是說要把訓詁學從經學附庸的舊框子裏解放出來,使之爲今天的語文教學古籍整理和辭書編纂等工作服務,並爲今天的廣大讀者所歡迎。 • (郭在貽)
訓詁學理論研究三個階段 • (一)兩漢時代:傳注與辭書形成訓詁的兩大體系,為訓詁學術的廣泛發展殿定了牢固的基礎。由魏晉至南北朝到隋唐,義疏體逐漸形成,在傳注訓詁中醞釀了考釋訓詁的新因素。 • (二)清乾嘉時代:以詞義考證為主要旨趣的考釋訓詁終於蔚為大觀,成為訓詁領域中的一個最具學術色彩的第三大體系。
(三)清末民初:在章太炎、劉師培、黃侃、沈兼士等學者的相繼努力下,開創和形成了訓詁學理論研究的新局面,使中國訓詁學迎來了第三個興盛時期。(三)清末民初:在章太炎、劉師培、黃侃、沈兼士等學者的相繼努力下,開創和形成了訓詁學理論研究的新局面,使中國訓詁學迎來了第三個興盛時期。
現當代訓詁學的理論研究 • (一)各種專題性研究全面展開 • 1聲義同源問題的探討 • 章太炎《語言緣起說》、《文始》,劉師培《荀子名學發微》、《正名隅論》、《物名溯源》、《數物同名說》,沈兼士《聲訓論》、《右文說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闡》,王力《同源字論》,張世祿《漢語同源詞的孳乳》、孫雍長《王念孫義類說箋識》
2詞義存現、詞義變通規律的研究 • 陸宗達《詞義的貯存與使用》、蔣紹愚《詞義的發展和變化》,許嘉璐《論同步引申》,孫雍長《古漢語的詞義滲透》 • 3訓詁源流的考察 • 劉師培《漢宋小學異同論》,王國維《秦漢說經書種類不同》,趙世舉《雅學述略》,趙振鐸《古代辭書史話》 • 4訓詁大家、訓詁要籍的研究 • 黃侃《爾雅略說》、《說文略說》,張舜徽《鄭學叢著》,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方俊吉《高郵王氏父子學之研究》
5對訓詁方法、方式、條例、經驗得失、成就貢獻的研究 • 黃侃《求本字捷術》,曾運乾《雅詁例》,王力《略論清儒的語言研究》、《訓詁學上的一些問題》,蕭仲珪《王念孫父子治學之精神與方法》、《毛傳條例探源》,陸宗達、王寧《論求本字》、《訓詁方法論》,張永言《三論“聞”的詞義兼及漢語詞源學的方法問題》,蔣禮鴻《懸斷與征實》,許嘉璐《<說文>釋義方式述略》《黃侃先生的小學成就及治學精神》,郭在貽《從<說文段注>看中國傳統語言學的研究方法》、馬敘倫《<說文解字>研究法》等。
(二)訓詁學學術史研究和學科建設的專論、專著(二)訓詁學學術史研究和學科建設的專論、專著 • 章太炎《小學略說》,黃侃《訓詁述略》,馬宗霍《訓詁略說》,陳鐘凡《訓詁發凡》,王力《新訓詁學》,許嘉璐《訓詁學的衰微與復興》《訓詁學的性質及其他》《注釋學芻議》,胡朴安《中國訓詁學史》,李建國《漢語訓詁學史》,何仲英《訓詁學引論》,齊佩瑢《訓詁學概論》,林尹《訓詁學概要》,張世祿《訓詁學概要》,陸宗達《訓詁淺談》、《訓詁簡論》,周大璞《訓詁學要略》,洪誠《訓詁學》,張永言《訓詁學簡論》,郭在貽《訓詁學》,胡楚生《訓詁學大綱》,楊端志《訓詁學》
訓詁學著作介紹 • 郭在貽《訓詁學》 • 强调了写法上的“独创性”和“实用性”,书中专辟第九章《训诂学的新领域——汉魏六朝以来方俗语词的研究》,来讨论对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的方俗语词的研究概况及研究方法。又在《训诂学的作用》一章中,就训诂学“指导语文教学”、“指导古籍整理”、“指导辞书编纂”三方面作用,联系实际例证,作了探讨。
訓詁學著作介紹 • 洪诚《训诂学》 • 这是已故的南京大学教授洪诚先生的著作。本书分“绪论”、“与训诂有关的书面上的基本情况”、“阅读必须掌握的基本规律”、“读注”、“作注”、“总结”六章,对训诂学的基本问题作了论述。洪诚先生具有深厚的古文经学功底,精熟先秦典籍,在论述问题时,多辅之以翔实可信的例证,见解精辟而独到。此外,在结构方面,本书首次专辟“读注”和“作注”两章,对阅读利用古书注解以及如何给古书作注等问题作了精当的论述,把有些内容如训诂的术语等放入其中。除了旧学功底好以外,洪诚先生也具有现代语言学观点,能够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传统训诂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书中还时常可见深厚的语法学观点,在训诂的时候,每每能注意从语法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体现出当代学者的全新一面。
訓詁學著作介紹 •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 • 由《训诂学的复生、发展与训诂方法的科学化》、《<说文解字>与“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因声求义”论》、《谈“比较互证”的训诂方法》四部分(四篇文章)组成。在第一部分中,陆、王两位对传统训诂学的长处和短处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总结,提出对传统训诂学“应批判地继承,并借助于现代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促使它进一步科学化”的思路(《训诂方法论》1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後三部分则对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和总结。书中提出的“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和“比较互证”的训诂方法,为後出的许多《训诂学》类著作所借鉴。
訓詁學著作介紹 •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 • 是作者三十年代在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时的著作,也是近代比较早的训诂学著作之一。本书共分四章,即“续说”、“训诂的基本概念”、“训诂的施用方法”和“训诂的源渊流派”。在书中,齐氏对训诂学的定义,训诂的起因、效用、工具、基本概念和方法等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并辟专章介绍评述了训诂学的渊源流派。本书虽然写于三十年代,但由于齐氏的功力深湛,对传统训诂学上的许多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所以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由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
孙雍长《训诂原理》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 因聲求義方面的探索比較突出: • 第二章 训诂之旨本乎声音 • 第一节 汉字形音义的辩证关系;第二节 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第三节 因声求义的辩证性 • 第三章 语音和字音的流转(了解) • 第一节 音转义存;第二节 声随义转;第三节 异读别义 • 第四章 声义同源(掌握) • 第一节 同源现象的形成;第二节 同源词;第三节 声训及右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