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 訓 ” 字釋義

“ 訓 ” 字釋義. 《 說文 · 言部 》 :“訓,說教也。從言,川聲。”段玉裁注:“說教者,說釋而教之,必順其理。引伸之,凡順皆曰訓。” 《 爾雅 · 釋詁 》 :“訓,道也。”道即導,疏導也。 《 廣雅 》 :“訓,順也。” 《 詩 · 大雅 · 抑 》 :“四言其訓之。” 《 左傳哀公二十六年 》 引作“順”。. 《 說文 · 馬部 》 :“馴,馬順也。從馬川聲。” 《 說文 》 :“川,貫穿通流水也。” 川不流則成災,古災字古寫作從一阻川。 《 說文 》 :“

Download Presentation

“ 訓 ” 字釋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訓”字釋義 • 《說文·言部》:“訓,說教也。從言,川聲。”段玉裁注:“說教者,說釋而教之,必順其理。引伸之,凡順皆曰訓。” • 《爾雅·釋詁》:“訓,道也。”道即導,疏導也。《廣雅》:“訓,順也。”《詩·大雅·抑》:“四言其訓之。”《左傳哀公二十六年》引作“順”。

  2. 《說文·馬部》:“馴,馬順也。從馬川聲。”《說文·馬部》:“馴,馬順也。從馬川聲。” • 《說文》:“川,貫穿通流水也。” • 川不流則成災,古災字古寫作從一阻川。《說文》:“𡿧,害也。從一雝川。”

  3. “詁”字釋義 • 《說文·言部》:“詁,訓故言也。從言古聲。”段注:“故言者,舊言也。十口所識前言也。訓者,說教也。訓古言者,說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詁。……訓詁者,順釋其故言也。”

  4. “詁”的語源義 • 《說文·言部》:“詁,訓故言也,從言古聲。”又:“古,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 • ”故、詁二字都是古字的孳乳分化,詁是言之古,所以加言旁以別於一般的古。

  5. “訓詁”之義 • “訓”就是解釋疏通,“詁”就是古代的語言,訓詁就是解釋疏通古代的語言。換言之,將古代的話加以解釋,使之明白可曉,謂之訓詁。 • 二字連用最早出現於《毛詩故訓傳》

  6. 訓詁學 • 是研究訓詁的學問,是訓詁行爲的理論化。訓詁學的“學”有二重涵義:訓詁學術與訓詁學科。學術主要就比較專門的有一定內在系統性的學問而言,而學科則必須強調學說的系統性,強調其理論體系及方法的完整性和條理性。我們現在所說的訓詁學是就訓詁學術而言。若指訓詁學科則要到現當代才有。

  7. 訓詁學的特點 • (一)系統性: • 黃侃先生說:詁者,故也,即本來之謂;訓者,順也。即引申之謂。訓詁者,用語言解釋語言之謂。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或以今時之語釋昔時之語,雖屬訓詁之所有事,而非構成之原理;真正之訓詁學,即以語言解釋語言,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是也。(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

  8. 齊佩瑢先生說:研究前人的注疏,歷代的訓詁,分析歸納,明其指歸,闡其樞要,述其方法,演爲統系而條理之。更進而溫故知新,評其優劣,根據我國語文的特質提出研究古語的新方法,新途逕,這便是訓詁學。(《訓詁學概論》,中華書局) 齊佩瑢先生說:研究前人的注疏,歷代的訓詁,分析歸納,明其指歸,闡其樞要,述其方法,演爲統系而條理之。更進而溫故知新,評其優劣,根據我國語文的特質提出研究古語的新方法,新途逕,這便是訓詁學。(《訓詁學概論》,中華書局)

  9. (二)獨創性 • 即不照抄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要從今天的實際情況出發,爲訓詁學開闢新的研究領域,提出新的研究課題,總結新的理論和經驗。 • (三)實用性 • 就是說要把訓詁學從經學附庸的舊框子裏解放出來,使之爲今天的語文教學古籍整理和辭書編纂等工作服務,並爲今天的廣大讀者所歡迎。 • (郭在貽)

  10. 訓詁學理論研究三個階段 • (一)兩漢時代:傳注與辭書形成訓詁的兩大體系,為訓詁學術的廣泛發展殿定了牢固的基礎。由魏晉至南北朝到隋唐,義疏體逐漸形成,在傳注訓詁中醞釀了考釋訓詁的新因素。 • (二)清乾嘉時代:以詞義考證為主要旨趣的考釋訓詁終於蔚為大觀,成為訓詁領域中的一個最具學術色彩的第三大體系。

  11. (三)清末民初:在章太炎、劉師培、黃侃、沈兼士等學者的相繼努力下,開創和形成了訓詁學理論研究的新局面,使中國訓詁學迎來了第三個興盛時期。(三)清末民初:在章太炎、劉師培、黃侃、沈兼士等學者的相繼努力下,開創和形成了訓詁學理論研究的新局面,使中國訓詁學迎來了第三個興盛時期。

  12. 現當代訓詁學的理論研究 • (一)各種專題性研究全面展開 • 1聲義同源問題的探討 • 章太炎《語言緣起說》、《文始》,劉師培《荀子名學發微》、《正名隅論》、《物名溯源》、《數物同名說》,沈兼士《聲訓論》、《右文說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闡》,王力《同源字論》,張世祿《漢語同源詞的孳乳》、孫雍長《王念孫義類說箋識》

  13. 2詞義存現、詞義變通規律的研究 • 陸宗達《詞義的貯存與使用》、蔣紹愚《詞義的發展和變化》,許嘉璐《論同步引申》,孫雍長《古漢語的詞義滲透》 • 3訓詁源流的考察 • 劉師培《漢宋小學異同論》,王國維《秦漢說經書種類不同》,趙世舉《雅學述略》,趙振鐸《古代辭書史話》 • 4訓詁大家、訓詁要籍的研究 • 黃侃《爾雅略說》、《說文略說》,張舜徽《鄭學叢著》,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方俊吉《高郵王氏父子學之研究》

  14. 5對訓詁方法、方式、條例、經驗得失、成就貢獻的研究 • 黃侃《求本字捷術》,曾運乾《雅詁例》,王力《略論清儒的語言研究》、《訓詁學上的一些問題》,蕭仲珪《王念孫父子治學之精神與方法》、《毛傳條例探源》,陸宗達、王寧《論求本字》、《訓詁方法論》,張永言《三論“聞”的詞義兼及漢語詞源學的方法問題》,蔣禮鴻《懸斷與征實》,許嘉璐《<說文>釋義方式述略》《黃侃先生的小學成就及治學精神》,郭在貽《從<說文段注>看中國傳統語言學的研究方法》、馬敘倫《<說文解字>研究法》等。

  15. (二)訓詁學學術史研究和學科建設的專論、專著(二)訓詁學學術史研究和學科建設的專論、專著 • 章太炎《小學略說》,黃侃《訓詁述略》,馬宗霍《訓詁略說》,陳鐘凡《訓詁發凡》,王力《新訓詁學》,許嘉璐《訓詁學的衰微與復興》《訓詁學的性質及其他》《注釋學芻議》,胡朴安《中國訓詁學史》,李建國《漢語訓詁學史》,何仲英《訓詁學引論》,齊佩瑢《訓詁學概論》,林尹《訓詁學概要》,張世祿《訓詁學概要》,陸宗達《訓詁淺談》、《訓詁簡論》,周大璞《訓詁學要略》,洪誠《訓詁學》,張永言《訓詁學簡論》,郭在貽《訓詁學》,胡楚生《訓詁學大綱》,楊端志《訓詁學》

  16. 訓詁學著作介紹 • 郭在貽《訓詁學》 • 强调了写法上的“独创性”和“实用性”,书中专辟第九章《训诂学的新领域——汉魏六朝以来方俗语词的研究》,来讨论对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的方俗语词的研究概况及研究方法。又在《训诂学的作用》一章中,就训诂学“指导语文教学”、“指导古籍整理”、“指导辞书编纂”三方面作用,联系实际例证,作了探讨。

  17. 訓詁學著作介紹 • 洪诚《训诂学》 • 这是已故的南京大学教授洪诚先生的著作。本书分“绪论”、“与训诂有关的书面上的基本情况”、“阅读必须掌握的基本规律”、“读注”、“作注”、“总结”六章,对训诂学的基本问题作了论述。洪诚先生具有深厚的古文经学功底,精熟先秦典籍,在论述问题时,多辅之以翔实可信的例证,见解精辟而独到。此外,在结构方面,本书首次专辟“读注”和“作注”两章,对阅读利用古书注解以及如何给古书作注等问题作了精当的论述,把有些内容如训诂的术语等放入其中。除了旧学功底好以外,洪诚先生也具有现代语言学观点,能够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传统训诂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书中还时常可见深厚的语法学观点,在训诂的时候,每每能注意从语法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体现出当代学者的全新一面。

  18. 訓詁學著作介紹 •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 • 由《训诂学的复生、发展与训诂方法的科学化》、《<说文解字>与“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因声求义”论》、《谈“比较互证”的训诂方法》四部分(四篇文章)组成。在第一部分中,陆、王两位对传统训诂学的长处和短处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总结,提出对传统训诂学“应批判地继承,并借助于现代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促使它进一步科学化”的思路(《训诂方法论》1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後三部分则对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和总结。书中提出的“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和“比较互证”的训诂方法,为後出的许多《训诂学》类著作所借鉴。

  19. 訓詁學著作介紹 •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 • 是作者三十年代在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时的著作,也是近代比较早的训诂学著作之一。本书共分四章,即“续说”、“训诂的基本概念”、“训诂的施用方法”和“训诂的源渊流派”。在书中,齐氏对训诂学的定义,训诂的起因、效用、工具、基本概念和方法等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并辟专章介绍评述了训诂学的渊源流派。本书虽然写于三十年代,但由于齐氏的功力深湛,对传统训诂学上的许多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所以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由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

  20. 孙雍长《训诂原理》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 因聲求義方面的探索比較突出: • 第二章 训诂之旨本乎声音 • 第一节 汉字形音义的辩证关系;第二节 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第三节 因声求义的辩证性 • 第三章 语音和字音的流转(了解) • 第一节 音转义存;第二节 声随义转;第三节 异读别义 • 第四章 声义同源(掌握) • 第一节 同源现象的形成;第二节 同源词;第三节 声训及右文说

  21. 因形求義理論得出及實踐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