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1

血栓性疾病及其检测

血栓性疾病及其检测. 血栓形成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 活体 血管内 或 心腔中 形成 纤维蛋白 或出现 血凝块 的过程 所产生的血凝块称 血栓. 血栓形成机制. 德国的 Rudolf Virchow 教授于 1856 年提出血栓形成三大要素: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血液成分异常。该理论至今仍被 认可. 表面膜结构 细胞膜,类脂双层,糖蛋白 细胞外衣 骨架系统 微管 微丝 膜下细丝. 血小板的结构. 管道系统

Download Presentation

血栓性疾病及其检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血栓性疾病及其检测

  2. 血栓形成 •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 • 活体血管内或心腔中 • 形成纤维蛋白或出现血凝块的过程 • 所产生的血凝块称血栓

  3. 血栓形成机制 德国的Rudolf Virchow教授于1856年提出血栓形成三大要素: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血液成分异常。该理论至今仍被认可

  4. 表面膜结构 细胞膜,类脂双层,糖蛋白 细胞外衣 骨架系统 微管 微丝 膜下细丝 血小板的结构 管道系统 开放管道系统 致密管道系统 细胞器 α颗粒 致密颗粒 溶酶体

  5. 三种血小板颗粒的内容物及其作用

  6. 血小板内源性凝血因子

  7. 血小板功能 • 粘附功能 • 聚集功能 • 释放/分泌功能 • 促凝活性功能 • 收缩功能

  8. 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激活后的变化 缩写:GP-(血小板膜)糖蛋白;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DP-二磷酸腺苷;PF4-血小板因子4;TXA2-血栓烷A2

  9. 血小板激活后的变化示意图 缩写:ADP-二磷酸腺苷;ATP-三磷酸腺苷;M(mitochondria)-线粒体;MT(microtubule)-微管;DB(dense body)-致密颗粒;G(α-granule)-α-颗粒;β-TG( β-thromboglobulin)- β-血小板球蛋白;PF3-血小板因子3;PF4-血小板因子4;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10. 磷脂 表氧花生三烯酸 磷脂酶A2 12-HPETE-12-HETE 15-HPETE-15-HETE 5-HPETE-5-HETE 细胞色素P450 脂氧化酶 HETEs 花生四烯酸 W/W-1羟-花生三烯酸 环氧化酶 内过氧化物 (PGG2、PGH2) PGI2(前列环素)合成酶 细胞色素P450 异构酶 HHT + 丙二醛 PGI2 血栓烷A2 PGD2、PGE2、PGF2α 6-酮-PGF1α 血栓烷B2 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 HETE:羟基二十碳四烯酸;PG:前列腺素; HHT:十七碳三烯酸HPETE:过氧化羟-二十碳四烯酸;

  11. 血小板的临床 • 参与动脉粥样硬化 • 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 • 血小板数量异常性疾病 • 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

  12. 大裂隙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斑块 破裂 阻塞性血栓 (Q波性心肌梗死) 脂质池 巨噬细胞 小裂隙 内部张力 外部切变力 Mural血栓 (不稳定性心绞痛/ 非Q波性心肌梗死) 血栓 血小板参与动脉粥样硬化

  13. 各种慢性损伤因素 内皮细胞损伤 内皮通透性改变 内膜暴露 脂质浸润 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 脂质过氧化物 释放PDGF TXA2/PGI2 比例升高 附壁血栓形成 内膜平滑肌细胞增殖 脂质积聚 泡沫细胞 细胞内 细胞外 分泌结缔组织大分子 坏死 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

  14. TM 动 脉 血小板 PGI2 血小板 静 脉 凝固系 血流 血流 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

  15. 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

  16. 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

  17. 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

  18. 血栓形成机制示意图

  19. 促凝血活性 抗凝血活性 凝血因子 血小板 血管内皮促凝功能 血流 抗凝蛋白 纤溶蛋白 血管内皮抗凝功能 正 常 止 血 状 态

  20. 形 栓 血 或 向 倾 栓 血 抗凝血活性 血流 抗凝蛋白 纤溶蛋白 血管内皮抗凝功能 促凝血活性 凝血因子 血小板 血管内皮促凝功能

  21. 血栓形成机制 血栓形成是机体促凝血活性与抗凝血活性失衡的结果 血流改变 血流淤滞与涡流 胶原、微纤维暴露 血小板活化 凝血因子释放 促凝功能增强 血管损伤 血 栓 形 成 抗凝功能减弱 血液成分改变 血小板因素: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活化 凝血因素: 纤溶因素:纤溶活性降低 凝血因子活性增高 抗凝蛋白缺陷

  22. 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 获得性危险因素 年龄 手术与外伤制动长距离旅行 抗磷脂抗体 肿瘤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疗法 妊娠和产褥期 遗传性危险因素 天然抗凝抑制物缺乏F V Leiden凝血酶原20210A 血型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677T 血栓形成: 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他血浆异常的危险因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凝血因子水平升高

  23. 遗传性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分类 1.在凝血中所起功能缺失(主要见于天然抗凝蛋白)   抗凝血酶(AT)、蛋白C(PC)、蛋白S(PS)缺乏     * 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较大     * 较少见(注:指在高加索人群中)     * 发病较早     * 常有VTE家族史     * 复发可能性较大 2. 在凝血中所起功能增强(主要见于凝血因子) F V Leiden、凝血酶原20210A突变 FVIII、 V、VII、IX、XI、vWF升高     * 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较小

  24. 天然抗凝蛋白缺陷

  25. 凝血因子缺陷

  26. 血型 1960年代后期人们已发现非O血型者比 O血型者血栓的危险性高2~4倍。 后来发现,非O血型者血浆vWF水平和FVIII水平较高,这可能是血型与血栓危险性有关的原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