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225 Views
阿里山遊記. 人文介紹. 台灣在十七世紀以前,未經開發,當時有鄒族的原住民聚居在阿里山山麓一帶,但人口甚少,以打獵為主。 清光緒二十一年,台灣割讓給日本,日人有計畫的拓展台灣林業,並於清光緒二十二年 (1896 年,發現阿里山有巨大檜木林,經過多次的勘察,於民國元年,完成嘉義、竹崎至二萬平間六十五公里之森林鐵路,次年二萬平阿里山乃至塔山、眠月等地之森林鐵路相繼完成,開始正式之伐木作業,伐木持續了 30 年。 直到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原始之檜木林,已採伐殆盡,為保護天然資源,台灣省林務局於是將阿里山及玉山一帶三萬九千六百餘公頃國有林地列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E N D
人文介紹 台灣在十七世紀以前,未經開發,當時有鄒族的原住民聚居在阿里山山麓一帶,但人口甚少,以打獵為主。 清光緒二十一年,台灣割讓給日本,日人有計畫的拓展台灣林業,並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發現阿里山有巨大檜木林,經過多次的勘察,於民國元年,完成嘉義、竹崎至二萬平間六十五公里之森林鐵路,次年二萬平阿里山乃至塔山、眠月等地之森林鐵路相繼完成,開始正式之伐木作業,伐木持續了30年。 直到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原始之檜木林,已採伐殆盡,為保護天然資源,台灣省林務局於是將阿里山及玉山一帶三萬九千六百餘公頃國有林地列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搭乘阿里山觀光小火車 阿里山鐵道聞名於世的還有獨立山的螺旋狀鐵道與四次「之」字型鐵道,展現著二十世紀初人類的巧思設計。 當初建造阿里山鐵道的日本設計者,到了木屐寮之後,發現山勢陡峭,沒有多餘空間可供火車迴旋爬升 ,最後才想出螺旋狀的方式環繞獨立山三圈,最後再以一個8字型繞出。 經過十字路站後,接近二萬坪時,火車會緩緩停下來。這是第一分道。從這裡,火車開始「碰壁」!車長會跳下車去,扳轉""轉轍器"",火車快速往後倒退。大約十分鐘的往後行駛,火車突然又停了下來,往另一坡道上向前開去,疾速往前開。眼看火車要撞到山壁了,火車又停了,這裡是第二分道。轉轍器一扳,火車再往後退。這樣特殊的z字型往返,到沼平車站前共有四次。這就是著名的阿里山火車撞壁。 阿里山火車撞壁
沿途經過的車站 簡單的日式建築,記錄了過去阿里山的繁華.
下榻的旅館 當天平地氣溫高達三十幾度,這裡卻只有…. 高山壓力小
要去看日出囉 3:30起床 + 吃早餐 4:10出發zzzzzzzzzzzz
鹿林神木 路邊肥肥的獼猴! 神木旁的小野菇!
鄒族舞蹈 欣賞完鄒族賣力的舞蹈,天空已下起了滂沱大雨,我也踏上了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