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

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 1. 症状( symptom ) 黑斑病 叶片上病斑圆形或近圆形暗褐色、黑褐色淡黄色晕圈,背面有许多黑色小点,呈同心轮纹状排列。潮湿时,病斑上产生一层灰褐色霉状物。叶柄和茎杆上的病斑椭圆形,黑褐色,病斑多时连成不规则大斑,严重的整个叶柄或茎杆变黑枯死。 褐斑病 叶片上病斑较大,直径约 4-10 毫米;颜色较黑斑病的浅,正面棕褐色至褐色,背面黄褐色,周围的黄色晕圈宽而明显。潮湿时,病斑上也产生灰褐色霉层。病斑多时也联合成不规则的斑,叶片枯死脱落。茎杆上的病斑褐色,长椭圆形,病斑多时,也致茎杆枯死。. 花生褐斑病. 花生黑斑病.

jase
Download Presentation

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 1. 症状(symptom)黑斑病 叶片上病斑圆形或近圆形暗褐色、黑褐色淡黄色晕圈,背面有许多黑色小点,呈同心轮纹状排列。潮湿时,病斑上产生一层灰褐色霉状物。叶柄和茎杆上的病斑椭圆形,黑褐色,病斑多时连成不规则大斑,严重的整个叶柄或茎杆变黑枯死。褐斑病 叶片上病斑较大,直径约4-10毫米;颜色较黑斑病的浅,正面棕褐色至褐色,背面黄褐色,周围的黄色晕圈宽而明显。潮湿时,病斑上也产生灰褐色霉层。病斑多时也联合成不规则的斑,叶片枯死脱落。茎杆上的病斑褐色,长椭圆形,病斑多时,也致茎杆枯死。

  2. 花生褐斑病

  3. 花生黑斑病

  4. 2.病原物(pathogen) 黑斑病 无性态为球座尾孢(Ceroxporapersonata(Berk.et Curt)Ell.et Ev.),半知菌亚门球腔菌属。有性态为伯克利球腔菌(Mycosphaerella berkeleyi Jenk.),子囊菌亚门球腔菌属。分生孢子梗暗褐色,粗短,直杆状稍弯,上部呈节状弯曲。分生孢子顶生于孢子梗上,倒棍棒形,直或略弯,淡褐色,具1-7个隔膜(多为3-5个)。有性世代少见。褐斑病 无性态为花生尾孢(Ceroxpora arachidicola Hari),半知菌亚门尾孢属;有性态为花生球腔菌(Mycosphaerella arachidicola Hori),子囊菌亚门球腔菌属,国内尚未发现。分生孢子梗黄褐色,无隔或有1-2隔膜,直或略弯,上部渐细,有明显的节状弯曲。分生孢子顶生,无色或淡褐色,倒棍棒形或鞭状,比黑斑病的孢子细长,有4-14个隔膜(多为5-7个)。

  5. 3. 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病菌以子座、菌丝团或子囊腔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浸染。    温、湿度 决定病害发生轻重的主导气象因素是降雨及湿度。 菌源量 连作田发病重,轮作田发病轻。 品种、生育期及叶龄 一般蔓生型品种或半蔓生型品种较直立型品种感病;花生生育前期发病少而轻,老叶及龄器官发病多而重。

  6. 4.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7. 5.防治(control) 1.农业防治 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换茬,加强水、肥管理,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病地深翻。2.药剂防治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3.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如湛油1号、浪油3号、粤油22号。

  8. 花生网斑病 1. 症状 又称褐纹病、云纹斑病。常在花期染病,先侵染叶片,初沿主脉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的黑褐色小斑,病斑周围有褪绿晕圈,后在叶片正面现边缘呈网纹状的不规则形褐色斑,且病部可见粟褐色小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不透过叶面。

  9. 花生网斑病症状

  10. 2. 病原 Phoma arachidicola ,称花生茎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燕麦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白色至灰白色,分生孢子无色,长椭圆形或哑铃形,多双胞,少数单胞、3胞或4胞。大型分生孢子大小12-20×3-4(μm)。

  11. 3.侵染循环、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 第二年夏天借风、雨传播到花生上危害。夏秋高温高湿或阴雨天气,病害迅速蔓延,可导致大流行。病部产生孢子后借风雨等再度侵染危害。该病盛发期一般从7月中下旬至8月底,每逢雨后5-10天田间则出现一次发病高峰。 连阴雨天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田间湿度大的地块易发病,连作地发病重。

  12.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如群育101、P12、鲁花9号、鲁花13号、鲁花11号、14号、15号等。 (2)与非豆科作物轮作1-2年。 (3)清洁田间,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4)药剂防治 可用8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800倍液喷雾。两者也可混用,同时兼治多种其它叶部病害。每隔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13. 花生病毒病 花生病毒病是影响我国花生生产重要病害。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北方产区多次暴发大面积流行,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一般年份,病毒病引起花生减产5~10%,大流行年份能引起花生减产20~30%。

  14. 1.症状 在我国,花生病毒病有花生条纹病毒病、花生黄花叶病毒病、花生矮化病毒病和花生芽枯病毒病等4种。其中以条纹病毒病分布最广。 (1)花生条纹病毒病 植株顶部嫩叶叶色浓淡相间斑驳,沿着侧脉现绿色条纹,植株稍矮化,叶片不明显变小。 (2)花生黄花叶病毒病 植株顶部嫩叶初期表现为褪绿黄斑,叶片卷曲,随后发展为黄绿相间的花叶、网状明脉等多种症状,病株中度矮化。 (3)花生矮化病毒病 初在顶端嫩叶出现明脉或褪绿斑,随后发展成浅绿与绿色相间的普通花叶症状,沿侧脉现辐射状绿色小条纹和斑点,叶片变窄小,叶缘波状扭曲,病株常中度矮化,荚果发育明显受阻,形成很多小果和畸形果。 (4)花生芽枯病毒病 顶端叶片初现伴有坏死的褪绿黄斑或环斑,导致顶叶和生长点坏死,顶端生长受抑,节间缩短,植株明显矮化。

  15. 花生条纹病

  16. 花生黄花叶病

  17. 花生普通花叶病

  18. 花生芽枯病

  19. 2.病原 1.花生条纹病毒(peanut stripe virus),病毒颗粒呈线状,长750-775nm,宽12nm左右。 2.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病毒颗粒球状,平均直径28.7nm。CMV存在很多株系。首次发现定名为中国花生株系,简写CMV-CA。与多数CMV株系不同,一般CMV能侵染葫芦科,茄科,十字花科,豆科,和多种蔬菜,但CMV-CA对豆科植物致病力强。 条纹病毒形态

  20. 3.花生矮化病毒(peanut stunt virus)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30nm,国外报道PSV自然感病寄主有花生、大豆、苜蓿、菠菜、豌豆、豇豆、三叶草、烟草等。主要侵染我国花生的PSV,自然感病的有花生,菜豆,刺槐和紫穗槐,系统侵染苋色藜和昆诺藜,但不侵染普通烟,三叶草等以区别于PSV其它株系。 4.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病毒颗粒球状,直径70-99nm,外面有一层脂蛋白双膜。病毒很不稳定,体外存活期仅56小时 矮化病毒形态

  21. 3. 侵染循环、发病条件 主要靠汁液接触传染,也可靠豆蚜、棉蚜、桃蚜、玉米蚜等进行非持久性传毒,花生也能传毒,但传毒率仅为0.02%-2%,菜豆种子传毒率低于1%,自然侵染寄主除花生外,还有菜豆、大豆、豌豆、豇豆等。

  22. 4.防治方法 1.应用无毒种子:带病毒花生种子是病害主要初侵染源,使用无毒种子,切断毒源,有些地区多年多点试验说明与大田毒源花生隔离100米以上,再播无毒种子,防病效果可达90%。2. 应用地膜覆盖:具有驱蚜和减轻病害作用。3.早期拔除种传病苗:发现有病症的苗及时在病害扩散前拔除,可减少田间毒源达到防病的目地。4.清除田间和周围杂草,以减少蚜虫来源,药剂治蚜虫,均有一定防病效果。

  23. 花生根结线虫 从全国来看,根结线虫病是花生上发生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国内最早发现于山东烟台,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国内曾列为检疫对象。目前国内除西南地区外,其它各花生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以山东、河北等省市发病最重。山东主要发生在烟台、临沂、泰安、潍坊等4个地区的20多个县市,常年发病区在100-135万亩,占花生种植面积的10-15%。

  24. 1.症状 又称花生根瘤线虫病。俗称地黄病、地落病、黄秧病等。二龄幼虫侵入花生的幼嫩根尖,形成不规则形根结,线虫钻入花生根部中柱造成根液渗流,养分损耗,易引起次生病害。根结线虫定居取食并刺激根细胞增生,连续为害新根根尖,使次生根结成团(根结团),吸收养分困难。病株生长缓慢或萎黄不长,植株矮下,始花期叶片变黄瘦小,叶缘焦枯,提早脱落,花小且开花晚,结果少或不结果。线虫还可侵害果壳、果柄和根茎,果壳受害形成乳白突起的小瘤,后虫瘤呈褐色疮痂状,但较少见。果柄和根茎形成葡萄状虫瘤簇。

  25. 花生根结线虫病症状

  26. 2.病原 花生根结线虫主要有两个种:Me10idogyne hapla Chitwood 称北方根结线虫和M.arenaria(Neal) Chitwood 称花生根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前者雌虫梨形或袋形,排汇孔位于口针基球后,会阴花纹圆至卵圆形,背弓低平,侧线不明显,近尾尖处常有刻点,近侧线处无不规则横纹。雄虫蠕虫形,头区隆起,与体躯界限明显,侧区具4条侧线。头感器长裂缝状。幼虫体长347-390μm,头端平或略呈圆形,头感器明显。排泄孔位于肠前端,直肠不膨大,尾部向后渐变细。花生根结线虫 雌虫乳白色,梨形,大小405-960μm,口针基部球向后略斜,会阴花纹圆或卵圆形,近尾尖处无刻点,近侧线处有不规则横纹,有些横雠伸至阴门角。雄虫细长灰白,头略尖,尾钝圆,导刺带新菜,大小1272-2226×35-53(μm)。幼虫体长448(μm)。幼虫体长448μm,半月体紧靠排汇孔前,直肠膨大,尾部向后渐细,末端较尖。

  27. 3.侵染循环 1、侵染来源 线虫以卵、幼虫在土壤中越冬,包括在土壤中、粪肥中的病残根上的虫瘿以及田间寄主植物根部的线虫,因此,病地、病土、粪肥和田间的寄主植物是根结线虫病的主要侵染来源。 2、传播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一直认为花生荚果、叶柄上虫瘿内的线虫通过调运远距离传播,因此作为检疫对象,并把检测荚果作为检疫上的主要检测手段。近年来经花生所研究证明,当荚果含水量低于26.1%时,线虫全部死亡,因此荚果是不能传病的。 田间传播,主要是由病残体、病土、病肥中及其它寄主根部的线虫经农事操作措施和流水传播:如耕作过程中的传播及工具等。 3、侵染及发病过程 线虫主要由二龄幼虫从幼根尖端部分侵染。侵染过程中,以口针穿刺寄主细胞壁并插入细胞内,同时线虫食道腺分泌毒素破坏表皮细胞,虫体继续向内移动,直到头部侵入根的中柱细胞层。 当成虫发育成熟后交配,交配后,雄虫进入土壤中很快死亡,而雌虫不再移动而发育、产卵。 线虫在田间一年可发育多代,据烟台地区农科所研究,在烟台,根结线虫一年发育三代,

  28. 4.发病条件 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及发展与气候、土壤及耕作条件都有一定关系。 1、温湿度 土壤温度达11-12℃,线虫即可孵化,15-20℃2C时可侵染。田间土壤湿度这20%以下和90%以上都不利于线虫侵染,侵入的最适宜湿度是土壤湿度70%,山东5月上旬-6月中下旬为线虫侵染高峰期。 2、土壤质地 根结线虫多发生在沙壤土、砂土、山岭薄地等。通气不良的粘质土极少发生。 3、连作病重 病根残茬遗留土壤中使虫源逐年积累,病害逐年加重。一般病地连作3-4年发病率可达100%。另外,田间杂草多病害也重。 4、播期 早播病重(因线虫侵染温度较低,侵染时间长,侵染后危害时间长)。

  29. 5.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保护无病区,严禁从病区调种或引种。 (2)轮作倒茬 与非寄主作物或不良寄主作物轮作2-3年。 (3)清洁田园,深刨病根,集中烧毁。增肥改土,增施腐熟有机肥。 (4)加强田间管理,铲除杂草,重病田可改为夏播。修建排水沟。忌串灌,防止水流传播。 (5)药剂防治 用10%防线一号乳油,每667m2-2.5kg加细土20kg制成毒土撒入穴内,覆土后播种。或用10%涕灭威(铁灭克)颗粒剂2.5-5kg、3%呋喃丹(克百威)颗粒剂5-6kg、5%克线磷颗粒剂2-12kg、5%硫线磷(克线丹)颗粒剂8kg、5%米乐尔颗粒剂3.6kg,也可用10%甲基异柳磷或甲拌磷、硫环磷、灭克磷颗粒剂4-6kg,播种时要分层播种,防止药害。 (6)生物防治 应用淡紫拟青霉和厚垣孢子轮枝菌能明显起到降低线虫群体和消解其卵的作用。

  30. 花生青枯病我国长江流域、山东、江苏等省发病重,河北、安徽、辽南偶有发生。花生青枯病我国长江流域、山东、江苏等省发病重,河北、安徽、辽南偶有发生。 1. 症 状 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从苗期到收获期均可发生,以花期最易发病。青枯细菌主要侵染根部,致主根根尖变色软腐,病菌从根部维管束向上扩展至植株顶端。横切病部呈环状排列的维管束变成深褐色,用手捏压时溢出浑浊的白色细菌脓液。初发病时早晨叶片张开延迟,傍晚提早闭合,主茎顶梢第一、二叶片先萎蔫,侧枝顶叶暗淡萎垂,1-2天后全株叶片急剧凋萎,但叶片仍呈青绿色别于其它枯萎病。

  31. 2. 病 原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Smith 称青枯假单胞杆菌I号小种,属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0.9-2×0.5-0.8(μm),具极生鞭毛1-4根,无芽孢和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在牛肉汁玉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直径2-5mm,光滑,稍有突起,乳白色,具荧光反应,6-7天后渐变褐色后失去致病力。国外发现该菌有3个生理小种。其中小种Ⅰ侵染番等多种植物,小种Ⅱ侵染香蕉和海里康,小种Ⅲ侵染马铃薯。该菌寄主包括茄科、蝶形花科、菊科等200多种植物。

  32. 花生青枯病症状

  33. 3.侵染循环和发病条件 花生青枯菌主要在土壤中、病残体及未充分腐熟的堆肥中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在田间主要靠土壤、流水及农具、人畜和昆虫等传播。花生播种后日均气温20℃以上,5cm深处土温稳定在25℃以上约6-8天开始发病,旬均气温高于25℃,旬均土温30℃进入发病盛期。湛江观察:气温27-31℃,春花生4-5月降雨量120-150mm,秋花生9月降雨量达150-200mm,发病严重。该菌通过根部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通过皮层进入维管束,由导管向上蔓延,病菌还可突破导管进入薄壁细胞,把中胶层溶解致皮层烂腐,腐烂后的根系病菌散落至土壤中,再通过土壤流水侵入附近的植株进行再侵染。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1-8年,一般3-5年仍保持致病力。连作使土壤中病菌数量逐年增多,头1年病率为5%的花生田,第2年继续种花生,病率可增至30%-40%。粘土利于发病。土层浅、排水不良、保水保肥差的地块发病重。

  34.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如抗青10号、11号、鲁花3号、鄂花5号、中花2号、粤油92、桂油28、泉花3121、粤油22号、粤油320号、粤油250等。 (2)大力推广水旱轮作或花生与冬小麦轮作。 (3)加强田间管理。深耕土壤,增施有机肥,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4)播种前每667m2施石灰35-50kg。铲除杂草,清除病残体也有较好防治效果。 (5)必要时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喷淋根部,每株灌对好的药液250ml。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