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焦虫病

一 牛双芽巴贝丝虫病 本病病原为双芽巴贝丝虫,又称双联巴贝丝虫或双芽焦虫。寄生于黄牛,水牛的红细胞内,由蜱传播,引起一种急性过程的季节性疾病,往往散发或呈地方流行性。本病在临床上表现为出血,血红蛋白尿,故又称 “ 红尿病 ” 。. 焦虫病. 双芽巴贝斯焦虫( Babesia bigeminum ) : 寄生于红细胞内,虫体形态有环形、椭圆形和梨籽形等,但以双梨形多见,双梨形虫体具有以下特点: 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 双梨形虫体以尖端连成锐角 每个虫体有两块染色质块. 病原体.

jared
Download Presentation

焦虫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一 牛双芽巴贝丝虫病 本病病原为双芽巴贝丝虫,又称双联巴贝丝虫或双芽焦虫。寄生于黄牛,水牛的红细胞内,由蜱传播,引起一种急性过程的季节性疾病,往往散发或呈地方流行性。本病在临床上表现为出血,血红蛋白尿,故又称“红尿病”。 焦虫病

  2. 双芽巴贝斯焦虫(Babesia bigeminum) : 寄生于红细胞内,虫体形态有环形、椭圆形和梨籽形等,但以双梨形多见,双梨形虫体具有以下特点: 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 双梨形虫体以尖端连成锐角 每个虫体有两块染色质块 病原体

  3. 虫体多位于红细胞的中央,每个红细胞内虫体数目为1~2个,很少有3个以上。红细胞染虫率为2%~15%。虫体多位于红细胞的中央,每个红细胞内虫体数目为1~2个,很少有3个以上。红细胞染虫率为2%~15%。 虫体经姬氏染色后,胞浆呈淡兰色,染色质呈紫红色 。

  4. 以双芽巴贝斯焦虫为例 当感染牛双芽巴贝斯焦虫并发育到子孢子阶段的蜱去叮咬牛时,子孢子随血液进入牛的红细胞内,以生芽生殖法繁殖,繁殖到一定阶段,红细胞破裂虫体出来,又进入新的红细胞重复繁殖。 当蜱吸了上述病牛的血液后,在蜱的胃肠道经消化液的作用下,红细胞破裂,形成两性配子,互相融合为合子,然后变为棒状动合子,动合子穿过蜱的肠壁进入雌蜱的生殖器官并侵入蜱卵内,在卵内经过孢子生殖形成许多子孢子,然后子孢子进入幼蜱唾液腺中,当含子孢子的蜱再次叮咬牛时进入牛体中重复繁殖。 生 活 史

  5. 双芽巴贝丝虫在微小牛蜱体内的发育

  6. 宿主与分布 双芽巴贝斯虫主要寄生于黄牛、水牛和瘤牛的红细胞内,广泛分布于北美、南美、欧洲(特别是临近地中海的国家),日本、印度、中东、北非、南非、澳大利亚等。在我国已有14个省(区)报告有本病存在,主要流行于南方各省。 流行病学

  7. Distribution of Boophilus microplus (after wharton, 1974)

  8. 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 本病的传播媒介在我国为微小牛蜱与镰形扇头蜱,其中微小牛蜱是我国双芽巴贝斯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以经卵传播方式,由次代若蜱和成蜱阶段传播,幼蜱阶段无传播能力。双芽巴贝斯虫可在牛蜱体内继代传播3个世代之久。双芽巴贝斯虫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 微小牛蜱

  9. 发病季节 微小牛蜱为一宿主蜱,每年可繁殖4~5代,每代所需时间约为2个月。本病的发生与蜱在当年出现的次数基本一致。在南方地区多发生在7~9月份,但在蜱活动时间较长的个别地区冬季也可发病。由于微小牛蜱的分布具有地区性、活动具有季节性,而且多在野外发育繁殖,因此本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而且多发生在放牧牛群,舍饲牛发病较少。

  10. 牛发病特点 在一般情况下,2岁以内的犊牛发病率高,但症状较轻,死亡少,容易自愈;成年牛发病率低,症状重,死亡率高;当地牛易感性低,而种牛和外地引进牛易感性高,且病情严重,死亡率也高;老弱及使役过度的牛,病情更为严重。病愈的牛常有带虫免疫现象。

  11. 体温升高,可达40~41.5℃,稽留热 贫血,黄疸,黏膜苍白和黄染 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粪呈黄棕色,机体迅速消瘦 症状

  12. 眼结膜贫血,黄染

  13. 最明显的症状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血红蛋白从肾脏排出而出现血红蛋白尿,尿的颜色由淡红色为棕红色乃至黑红色。最明显的症状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血红蛋白从肾脏排出而出现血红蛋白尿,尿的颜色由淡红色为棕红色乃至黑红色。 血液稀薄,红细胞大小不均,着色淡 。 尿颜色是暗红的

  14. 慢性病例,体温波动于40℃上下持续数周,减食,消瘦和出现渐进性贫血,须经数周或数月才能康复。慢性病例,体温波动于40℃上下持续数周,减食,消瘦和出现渐进性贫血,须经数周或数月才能康复。 犊牛发病后,仅数日中度发热,心跳略快。食欲减退,稍见虚弱,黏膜苍白或黄染,退热后迅速康复。

  15. 主要病变为尸体消瘦,尸僵明显,血液稀薄,凝固不全,可视粘膜贫血、黄疸。主要病变为尸体消瘦,尸僵明显,血液稀薄,凝固不全,可视粘膜贫血、黄疸。 皮下组织充血、水肿、黄染 病理变化

  16. 肝脏肿大,黄棕色,被膜上有时有少量小出血点,剖面呈粘土色,胆囊扩张,胆汁粘稠,色暗

  17. 脾脏肿大,软化,脾髓呈暗红色,在剖面上见小梁突出呈颗粒状,被膜上有少量出血点。脾脏肿大,软化,脾髓呈暗红色,在剖面上见小梁突出呈颗粒状,被膜上有少量出血点。

  18. 膀胱粘膜充血,有时有点状溢血,尿液常为红色

  19. 肾脏颜色深红,因为在肾小管中有过量的血红蛋白以及充血。肾脏颜色深红,因为在肾小管中有过量的血红蛋白以及充血。

  20.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情况作出初步诊断 该地区有蜱存在。 在流行季节,病牛呈现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等症状时,应考虑本病。病理剖检变化以贫血、黄疸、尸僵明显,肝、脾、肾肿大,膀胱内充满红色尿液等为特征。 诊 断

  21. 检查虫体:体温升高后1-2天采静脉血涂片染色镜检,查到少量圆形或变形虫样虫体;在血红蛋白尿出现期间采血检查,可在血涂片中发现较多的梨形虫体,这是确诊的主要依据。检查虫体:体温升高后1-2天采静脉血涂片染色镜检,查到少量圆形或变形虫样虫体;在血红蛋白尿出现期间采血检查,可在血涂片中发现较多的梨形虫体,这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采血可通过颈内静脉、尾根部以及耳静脉进行

  22. 免疫学方法 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其中仅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供常规使用,主要用于染虫率较低的带虫牛的检出考核疫区的流行病学调查。

  23. 治疗要做到早确诊、早给药,并标本兼治,即除给予特效药外,还要结合病情给予健胃、强心、补液。常用特效药有:治疗要做到早确诊、早给药,并标本兼治,即除给予特效药外,还要结合病情给予健胃、强心、补液。常用特效药有: 咪唑苯脲(Imidocarb,Imizol) 对各种巴贝斯虫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剂量为1~3 mg/kg,配成10 %溶液肌肉注射。该药安全性较好,增大剂量为8 mg/kg,仅出现一次性的呼吸困难、流涎、肌肉震颤、腹痛和排出稀粪等副反应,约经30 min后消失。该药在体内不进行降解代谢并排泄缓慢,导致它长期残留在动物体内,由于这种特性,使该药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但副作用是组织长期有药物残留。 治 疗

  24. 锥黄素(黄色素,吖啶黄 Acriflavine) 3~4 mg/kg,配成0.5 %~1 %溶液静脉注射,症状未减轻时,24 h后再注射一次,病牛在治疗后的数日内,避免日光照射。 贝尼尔 (三氯咪) 3.5~3.8 mg/kg,配成5 %~7 %溶液,深部肌肉注射,黄牛偶尔出现起窝不安,肌肉震颤等副作用,但很快消失。水牛对本药较敏感,一般用药一次较安全,连续使用易出现毒性反应,甚至死亡。 喹啉脲(Quinuroninm,阿卡普林 Acaprin) 0.6~1mg/kg,配成5 %溶液皮下注射,有时注射后数分钟出现起窝不安,肌肉震颤,流涎,出汗,呼吸困难等副作用(妊娠牛可能出现流产),一般于1~4 h后自行消失,严重者可皮下注射阿托品,剂量为10mg/kg。

  25. 关键是灭蜱,切断传播环节。在疫病流行地区应有计划地采取一些有效的灭蜱措施,包括使用杀蜱药物杀灭牛体上及牛舍内的蜱。关键是灭蜱,切断传播环节。在疫病流行地区应有计划地采取一些有效的灭蜱措施,包括使用杀蜱药物杀灭牛体上及牛舍内的蜱。 不到有多蜱孳生的牧场放牧。 牛只的调动最好选在无蜱活动的季节进行,调动前先用药物杀蜱。 敏感牛调入疫区时,可用咪唑苯脲预防。 国外已有一些地区应用抗巴贝斯虫弱毒虫苗和分泌抗原虫苗进行免疫接种以防治本病。 预 防

  26. 本病病原为牛巴贝斯虫(B. bovis)寄生于牛红细胞内,与双芽巴贝斯虫病大致相似,也可引起血红蛋白尿。以急性型为多见,也有血尿和高热等临床症状。牛巴贝斯虫常与双芽巴贝斯虫混合感染 牛巴贝西虫

  27. 牛巴贝斯焦虫(B.bovis):寄生于红细胞内,小型虫体,其特征:牛巴贝斯焦虫(B.bovis):寄生于红细胞内,小型虫体,其特征: 虫体长度小于红细胞半径 双梨形虫体以尖端连成钝角 每个虫体有一块染色质块 每个红细胞内有1~3个虫体。牛巴贝斯虫红细胞染虫率很低,一般不超过1 %。 经姬氏法染色后,染色质呈紫红色,而胞浆呈淡蓝色。 病 原 体

  28. 牛巴贝斯虫

  29. 我国本病分布不如双芽巴贝斯虫病广,已在贵州、湖南、湖北、安徽、陕西和河南发现;在福建、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和湖南发现水牛巴贝斯虫病。我国本病分布不如双芽巴贝斯虫病广,已在贵州、湖南、湖北、安徽、陕西和河南发现;在福建、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和湖南发现水牛巴贝斯虫病。 我国牛巴贝斯虫的传播者为微小牛蜱,以经卵传播方式,由次代幼虫传播,次代若虫和成虫无传播能力。 本病多发生于1~7个月龄的犊牛,8个月以上者较少发病,成年牛多为带虫者,带虫现象可持续2~3年。 夏秋季节为发病的高峰期。 流行病学

  30. 潜伏期为4~10天。病初体温升高,可达41 ℃,稽留热型,反刍、食欲减退,精神沉郁。随着病情的发展,呼吸促迫,脉搏增快而弱;有贫血、黄疸症状。后期,病牛食欲废绝,可视粘膜苍白,尿频,尿呈深红色,极度衰竭。急性病例,病程可持续1周。轻度病例,在血红蛋白尿出现3—4天后,体温下降,尿色变清,病情逐渐好转。 症 状

  31. 个别感染巴贝斯虫的牛会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不合群、抑郁、通常低头。如果不经治疗,牛后期表现为打滚,头后伸,腿不自主泳动等,最终死亡。个别感染巴贝斯虫的牛会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不合群、抑郁、通常低头。如果不经治疗,牛后期表现为打滚,头后伸,腿不自主泳动等,最终死亡。 八字形脚,头伸入灌木丛中 低头,腿部泳动

  32. 病 理 变 化 • 基本上与双芽巴贝斯虫相似。不同的是本病的脾脏病变比较严重,有时出现脾脏破裂,脾髓色暗,脾细胞突出;胃及小肠有卡他性炎症;肝发黄,肿大;各脏器组织内有不甚明显的出血点。脑部呈粉红色。 由于红细胞在脑部和脑部毛细血管中的堆积呈粉红色。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