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 likes | 1.2k Views
食品中毒概論. 食品中毒定義 ( 一 ). 二人或二人以上 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並且自可疑的食餘檢體及患者糞便、嘔吐物、血液等人體檢體,或者其它有關環境檢體(如空氣、水、土壤等)中分離出相同類型(如血清型、噬菌體型)的致病原因,則稱為一件“食品中毒”。. ( 課本 p.255). 食品中毒定義 ( 二 ). 但如因攝食肉毒桿菌毒素或急性化學性中毒而引起死亡,即使只有一人,也視為一件“食品中毒”。. 食品中毒定義 ( 三 ).
E N D
食品中毒定義(一) 二人或二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並且自可疑的食餘檢體及患者糞便、嘔吐物、血液等人體檢體,或者其它有關環境檢體(如空氣、水、土壤等)中分離出相同類型(如血清型、噬菌體型)的致病原因,則稱為一件“食品中毒”。 (課本p.255)
食品中毒定義(二) 但如因攝食肉毒桿菌毒素或急性化學性中毒而引起死亡,即使只有一人,也視為一件“食品中毒”。
食品中毒定義(三) 通俗的說法:「食品中毒」係指因攝食污染有病原性微生物、有毒化學物質或其他毒素之食品而引起之疾病﹐主要引起消化及神經系統之異常現象﹐最常見之症狀有嘔吐、 腹瀉、腹痛等。
食品中毒事件發生之必要條件 病原 食 品 中 毒 感受體 傳播媒介
食品中毒的一般分類 食品 中毒類型 細菌性 食品中毒 化學性 食品中毒 天然毒素 食品中毒 類過敏 食品中毒
細菌性食品中毒 ※潛伏期:食用後到引起症狀發生之期間。
食品中毒原因 食物被細菌污染 食物被有毒的化學物質污染 食物本身含有毒成分 食物本身無毒,但存放與管理不當, 使食物產生有毒物質 因外形相似,而誤食了有毒動、植物
細菌為引發食品中毒的主因 • 食用放在4-65℃之間,超過4小時以上的食物,只要食物曾經細菌污染,均可能發生食品中。 • 台灣地處亞熱帶,一年四季從早到晚的溫度均適合細菌繁殖﹙特別是5-10月﹚。
感染型之食品中毒 • 病原菌在食品中增殖 (第一次增殖) ,大量的活菌隨之被攝入人體後,於小腸再次被增殖至某一數量(第二次增殖) ,且作用於 腸管而發病者。 • 例如:沙門氏桿菌、腸炎弧菌等。
毒素型之食品中毒 • 病原菌在食品中增殖,產生有毒物質 (外毒素) ,人體攝取這種有毒物質而 引起中毒者。 • 此種毒素不會被酵素或消化道之環境 所修飾而改變。 • 例如:肉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中間型之食品中毒 • 病原菌在食品中增殖 (第一次增殖) ,大 量的活菌隨之被攝入人體,於腸道再次 被增殖至某一數量 (第二次增殖)﹐同時於芽胞(spore)形成時產生腸道內毒素(enterotoxin) ,而造成食品中毒症狀。 • 例如:仙人掌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等。
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 • 本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無芽胞,具有 鞭毛善於運動,好氣性或兼性嫌氣性, 抗熱力弱,酸性環境下 (pH<4.5)其發育 會被抑制。
分佈及污染途徑 • 本菌廣存於動物界,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而污染食品。
原因食品 • 主要中毒原因食品為受污染的畜肉、禽肉、鮮蛋、乳品、魚肉煉製品等動物性食品,或豆餡、豆製品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性食品。
症狀 • 本菌引起食品中毒的潛伏期為6-72 小時,平均為18-36小時,主要症狀 為下痢、腹痛、寒顫、發燒 (38℃-48℃) 、噁心、嘔吐,死亡率 為 l% 以下。
預防方法 • 加熱:沙門氏菌於60℃加熱20分鐘即被殺滅,故食品應加熱後供食。 • 清洗手部:烹調食品前,應先以清潔劑或肥皂充分洗滌手指及手掌,再以自來水沖淨後,以烘手器或擦手紙巾擦乾 (不可用毛巾或手帕擦乾),才可調理食品。
防止媒介病菌的鼠、蠅、蟑螂等侵入 或將其去除,並不得將狗、貓、鳥等 動物帶入食品調理場所。
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 腸炎弧菌為革蘭氏陰性弧菌, • 通氣嫌氣性,不能生成孢子, • 具有單極鞭毛,活動性強, • 屬好鹽性。在環境適宜的食品 • 中,每10-12分鐘即可增殖一倍。
分佈及污染途徑 • 主要分布於近海河囗及海底泥沙中,因此生鮮魚貝類常帶有這種細菌。 • 食品若染有此菌,通常是因間接污染所引起,也就是受帶原的海鮮類或其他處理過海鮮類的器具容器所污染。
原因食品及症狀 • 主要引起中毒之原因食品為海產類或受其污染的其他食品。 • 此菌而引起的食品中毒,潛伏期為2-48小時,平均為10-18小時,發病時間愈短症狀愈嚴重。主要症狀是下痢、激烈腹痛、噁心、嘔吐、頭痛、發燒、寒顫。短期中激烈下痢易致脫水死亡,發燒以 37℃-39℃較多。
預防方法(一) • 清洗:本菌為好鹽性,在淡水中不易存活,故可利用自來水充分清洗以 除去該菌。 • 加熱:本菌不耐熱,在60℃經l5分鐘即易被殺滅,故在食用前充分加熱煮熟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 冷藏:本菌對低溫極敏感,在1O℃以下不但不生長且易致死,故可用冷藏方法來防止。
預防方法(二) • 海鮮類須煮熟後再吃,絕對避免生食。 • 避免二次污染,已處理過海鮮類的器具應充分清洗乾淨。 • 砧板、刀具及容器應標識區別生食或熟食用。 腸炎弧菌食品中毒只要遵守 清潔、加熱、冷藏三個大原則,幾乎可完全防止; 海鮮食品鮮美、營養,人人嗜食,但應注意其處理方法。
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 • 本菌為有芽胞桿菌,最適生長溫度為30℃,但於l0-45℃亦可繁殖,其芽胞呈卵圓形,可耐熱 (於100℃下經 1-7.5分鐘僅可殺滅90%)。 • 本菌引起之食品中毒症狀 可分為嘔吐型及下痢型 兩類。
分佈及污染途徑 • 本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大量煮熟 米飯置室溫貯放為最常見之傳染途徑,可由細菌本身或其產生之毒素致病。
原因食品及症狀 • 主要中毒原因食品為受污染之米飯等穀類食品、香腸、肉汁等肉類製品、蔬菜及布丁。 • 本菌引起食品中毒之潛伏期及症狀為 : (1)嘔吐型 : 1-5小時,噁心及嘔吐。 (2)下痢型 : 8-16小時,腹痛及腹瀉。
預防方法 • 避免食物受到污染。 • 食物烹調後儘速食用,避免長期保存,尤其不可於室溫下貯存,食品如不立即供食,應冷藏保存。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 本菌為革蘭氏陽性,兼性嫌氣菌, 最適生長溫度為37℃,但於15℃~ 40℃ 亦能繁殖,其產生的外腸毒素耐熱, 在免疫學上區分為 A、B、C1、C2、D及E六型。
分佈及污染途徑 • 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存於人體的皮膚、毛髮、鼻腔及咽喉等黏膜,尤其是化膿的傷口,因此極易經由人體而污染食品, 其產生之外腸毒素耐熱(1200C, 20分鐘或1000C, 30分鐘亦無法破壞)。
原因食品及症狀 • 主要中毒原因食品為受污染的火腿等 肉製品、乳製品、魚貝類便當、生菜 沙拉等。 • 引起食品中毒的潛伏期為1-8小時,平均為2-4小時,主要症狀為嘔吐、腹瀉、 下痢、虛脫,死亡率幾乎為零。
預防方法 • 身體有化膿、傷口、咽喉炎、濕疹者, 不得 從事食品製造調理工作。 • 調理食品時應戴帽子及口罩,並注意 手部的清潔及消毒。 • 食品如不立即供食時,應保存於5℃ 以下。
肉毒桿菌(Clustridium botulinum) • 肉毒桿菌屬革蘭氏陽性,嫌氣性桿菌,周邊有鞭毛,具運動性,多分布於土壤、 海、湖川之沙泥中,在缺氧狀態下易培養且產生毒素。
各種毒素及中毒情形 • 此類中毒是因肉毒桿菌所產生的毒素而造成,其毒素可分為七型 (A一G),造成人類食品中毒最常見的是A、B、E等型,此類中毒致命率占所有細菌性食品中毒的第一位。
中毒症狀 • 潛伏期12-30小時,發病期3-7天,主要症狀為神經麻痺,特異症狀有視力減退、複視、瞳孔散大、眼皮下垂等眼部症狀及言語障礙、吞嚥困難、唾液分泌障礙、口渴等。初期雖會出現嘔吐、噁心等胃腸炎症狀,但在數小時內會消失,繼而有腹部膨脹、便祕、四肢無力、虛弱等現象,但神志一直清醒,重症者會因呼吸障礙而死亡。A、B型多於4-8日內死亡,E型多於2 日內死亡,但如能生存10日以上且未引發併發症者,應下會有生命危險。
中毒條件及原因食品 • 攝食污染該類毒素之食品而引起。如有下列情況時,均可能產生肉毒桿菌毒素。 1.食品加工過程中,混入菌體或芽胞,且殺 菌條件不足。 2.在低酸嫌氣狀態有利該菌生長的條件下, 放置了足夠的時間。通常以低酸性罐頭 (含鐵罐、玻璃罐) 食品、香腸等加工品 為主要原因食品。
預防方法(一) • 食品製造業者應注意避免肉毒桿菌毒素的產生,故食品加工過程中應注意: 1.所用的食品原料應充分洗淨,除菌。 2.香腸、火腿類應注意亞硝酸鹽(保色抗菌) 的添加量是否均勻。 3.低酸性罐頭食品應充分殺菌。
預防方法(二) • 消費者則應注意食品在食用前 「應充分加熱」(至少應在 100℃, 加熱 10分鐘) 。
肉毒桿菌毒素的應用 • 有麻痺肌肉的功效。 • 衛生署核准用於斜視、眼瞼痙欒等 治療。
病原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 • 本菌為革蘭氏陰性菌,於有氧或無氧狀態下皆可生長,其最適生長的pH值為6-7。
本菌引發之食品中毒主要症狀為下痢, 最常見的有下列兩種型態 : (1) 侵襲性大腸桿菌:侵入人體之腸管 而引起類似志賀氏桿菌中毒症狀 (如:急性大腸炎、大便含血或黏液) (2) 產毒性大腸桿菌 : 類似霍亂症狀 (如水樣下痢、脫水),產生之毒素 有些可耐熱,有些易受熱破壞。
分佈及污染途徑 • 本菌分佈於人體或動物體腸管內,藉由已受感染人員或動物糞便而污染食品或水源。 • 在自然界分佈廣泛,一般棲息在人和溫血動物腸道中,若食物中檢驗出此菌,表食物可能受到動物排泄物的污染,因此可做為食品安全性之指標。
原因食品及症狀 • 引起本菌中毒之食品種類很多(如漢堡等),一般常見者為水質不清潔而引發疾病。 • 本菌引起食品中毒之潛伏期平均為5-48小時,症狀為下痢、腹痛、噁心、嘔吐及發燒。
預防方法 • 飲用水及食品應經適當加熱處理。 • 定期實施水質檢查。 • 被感染人員勿接觸食品之調理工作。 • 食品器具及容器應澈底消毒及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