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 likes | 856 Views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科技部计划司 吕静. 国家科技管理的内部层级. 科技规划. 科技计划. 科技战略. 引导和支持公共科技活动的财政投入支持方式. 科技发展目标、模式的宏观决策. 科技战略的政策载体. 科技政策. 科技项目. 为科技活动的组织实施营造创新环境. 明确任务目标的科技研究开发活动. 一、“十一五”科技创新进展 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 三、“十二五”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 科技规划纲要 》 执行情况进展顺利.
E N D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科技部计划司 吕静
国家科技管理的内部层级 科技规划 科技计划 科技战略 引导和支持公共科技活动的财政投入支持方式 科技发展目标、模式的宏观决策 科技战略的政策载体 科技政策 科技项目 为科技活动的组织实施营造创新环境 明确任务目标的科技研究开发活动
一、“十一五”科技创新进展 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 三、“十二五”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科技规划纲要》执行情况进展顺利 2006年,党中央中央国务院颁布《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党的十七大明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 2009年,我们对“十一五”以来《科技规划纲要》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表明,《科技规划纲要》任务部署基本到位,16个科技重大专项全面启动实施,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长,实现了科技进步法的要求。《科技规划纲要》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10年达到1890亿元。带动全社会R&D经费支出接近7000亿元,有望进入世界前3位。2010年,全国R&D人员全时当量接近260万人年,占全球总量的1/5,居世界首位。 • 2010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居世界第2位。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3.5万件, 居世界第3。2010年我国技术交易市场合同达23万项,规模达到3906亿元。 • 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7.6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一倍有余,高技术产业产品出口额居世界第一。 •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企业主体地位不断提高 • 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全社会支持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
科技创新振奋民族精神 嫦娥一号 神舟七号成功飞天 更快、更近、更准 中国宇航员太空漫步 中国第一幅三维立体月图 9
基础研究赶超世界科学前沿 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存储和读出功能的量子纠缠交换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用ips干细胞克隆小鼠 铁基超导材料将中国物理推向世界前沿
重点领域跃居世界前列 2010年11月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排名中,“天河一号”以峰值运算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运算速度2566万亿次的优异性能位列第一,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超级计算机综合技术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 11
深海探测器成功潜入3759米海底 重大技术突破抢占前沿制高点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掌握深潜载人技术的国家
飞腾-1000国产CPU应用于千万亿次计算机天河一号,核心器件经受了航天、探月工程的考验飞腾-1000国产CPU应用于千万亿次计算机天河一号,核心器件经受了航天、探月工程的考验 65nm12英寸刻蚀机装备生产线,65nm工艺、材料技术实现产业化 TD-SCDMA大规模示范与推广应用,世界第一个TD-LTE示范网在上海世博会成功试运行后开始在国内6个城市示范运营,我国提交国际标准已成为4G候选标准 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重要阶段成果:电子与信息方面 刻蚀机样机
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1000兆瓦非能动先进压水堆(AP1000)重大部件研制,具有第四代核电特征,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气冷堆工程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三河三湖一江一库治理工程进展顺利 节能高效污泥脱水机等污水深度处理设备开发 运行中的MBR(膜-生物反应器)示范工程 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重要阶段成果:能源与环保方面
C919大型客机国产材料研制、关键技术攻关等取得突破,研制完成机头工程样机主体结构用于功能性试验C919大型客机国产材料研制、关键技术攻关等取得突破,研制完成机头工程样机主体结构用于功能性试验 数控重型5轴联动车铣复合机床、 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大型快速数控自动冲压生产线装备生产线,投入生产 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重要阶段成果:先进制造方面 机床龙门框架装配现场 机头样机交付
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网络实验室在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网络实验室在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已取得盐酸安妥沙星等16个新药证书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推广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已占国内93%的市场份额 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 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生物与医药方面 盐酸安妥沙星获得一类新药证书 转基因三系抗虫棉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 面向市场的科技资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全国科技研发和试验经费(R&D)近7000亿元,其中企业投入占74%。2010年,全国技术市场交易规模接近4000亿元。 • 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科技人员面向市场创新创业集聚区。2010年56个国家高新区总收入超过10万亿,工业增加值占比10.1% • 转制院所科技创新面向市场需求,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领头羊。2009年,261家中央级转制院所获得市场横向科技性收入186亿元,是政府投入的近6倍。2009年央企科技板块实现营业收入608.5亿元,获利润44.9亿元,同比增长25.7%。 • 高等院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入企业、合作研发。 研究型大学的科技经费来自企业委托的横向科技经费已占到50%以上,一些理工院校接近甚或超过70%。大学社会服务功能逐步加强。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 面向农村创新创业成效显著。推动科技特派员、农业110、农业专家大院等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国科技特派员人数达13.9万人,辐射带动受益农民达4153万人。 • 国家财政性科技投入大力支持企业研发和应用推广。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95%、重大专项的50%、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35%以上的项目都由企业牵头实施,80%以上的各类项目体现了产学研用结合。 • 积极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创业风险投资1605亿, 2009年启动的创业板共融资988亿元,91%是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风险保额3874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进展顺利 •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有很大改善。部门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加强合作,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和产业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模式。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取得实质性进展 •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达20%以上, • 2009年总收入7.8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0% •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高新区万元GDP能耗仅为 • 全国平均水平的45% •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区内企业研发投入占到了全国的23% ,授权的发明专利占到国内全部企业授权总量50% • 2010年,国务院批准同意27个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加大科技产业化基地的扶持力度,极大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
科技在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青藏铁路 三峡工程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20
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超级杂交水稻 世界首创三系杂交抗虫棉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万亩示范区
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和抗震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和抗震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科技奥运异彩纷呈 科技让世博更精彩 汶川遥感图
上海光源 LAMOST 重大基础研究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 支撑科技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建38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技基础设施 • 研究实验基地与综合性实验服务机构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09年共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320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32个,服务各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强
创新型国家评价指标体系 1.R&D经费占GDP的比例 4.ICT费用占GDP的比例 2.每万人口中R&D人员数量 5. R&D经费总额 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一、创新资源 6.学术部门每百万研发经费的科学论文引证数(SCI) 7.每万R&D人员的科技论文总数(三系统) 8.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 9.每百万GDP发明专利申请数 10.发明专利授权数 二、知识创造 国家创新能力指数 11.企业研发经费占R&D经费总额的比例 12.每万企业研究人员拥有三方(美欧日)专利申请数 1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14.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1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 三、企业创新 16.综合技术自主率 17.总体生产率水平(人均GDP) 18.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 19.单位能源消耗的GDP产出 20.高技术产品出口额 四、创新绩效 21.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27.企业获得风险资本支持的程度 22.政府规章对企业负担影响 28.ICT相关法律完善程度 23.宏观经济稳定性 29.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24.当地研究与培训专业服务状况 30.企业与大学研发协作程度 25.反垄断政策效果 31.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影响 26.员工收入与效率挂钩程度 五、创新环境 为测度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我们参考了世界经济论坛、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等国际权威机构的评价方法,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2008年国家创新能力情况 2000-2008 中国的变化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创新能力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阶段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距世界最主要创新型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2000-2008年我国创新能力增长情况 自《科技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知识创造能力增长较快,企业创新能力增长相对缓慢。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仍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十一五”科技创新进展 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 三、“十二五”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一)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呈现新的态势 • 世界范围内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快,发展的速度前所未有,积累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新能源、纳米等前沿技术领域呈现出群体突破态势 • 国际金融危机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应用,推动产业变革的步伐,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 • 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深刻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模式、消费观念和就业取向
科技全球化的深度广度迅速拓展 • 科技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迅速拓展,呈现出合作与竞争并存、开放与垄断交织的态势,以科技为核心的发展主导权的竞争日益激烈。 • 国际科技合作呈现新的方式和特点,共建大科学工程、开展全球性重大问题合作研发、基于互联网虚拟平台协作研究、从科学问题延伸至产业合作等成为新方向。 • 跨国公司主导的研发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北美和西欧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入比重已占其研发总投入的35%以上。跨国技术联盟数量在近十年间几乎翻了一番。 • 国际科技合作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十年国际科技合作论文比重提高了十个百分点以上,跨国合作产生的PCT专利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5.8%提高到本世纪初的7.2%。
大科学工程:国际科技合作的新形式 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日趋复杂,一些全球性问题,如能源、环保、卫生与健康等,是各国共同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其范围、规模、投入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一个国家的能力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 欧洲伽利略计划
研发外包:全球化条件下的创新服务业 •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跨国公司为了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科技资源,降低新产品研发成本,适应全球化的市场需求和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促成了研发日趋国际化的发展。 • 印度、巴西和中国等成为跨国公司R&D投资的首选国家和地区 • 信息业、制药业成为研发全球化程度最活跃的产业。美国有30%的新药研发工作在境外进行,而境内进行的研发活动有49%是由外国企业开展的。 • 研发外包是服务业的“三来一补”,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正外部性,在技术、人才、技能方面具有溢出效应 • 承接研发外包,体现比较优势,为我们提供了与全球研发活动链接的机会,有利于拉动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二)世界主要国家密集调整创新战略 • 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面临着发展方式的深度调整,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谋求新的竞争优势。 • 气候变化问题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各国发展的价值观,科学研究日益超出研究本身,成为主导国际社会游戏规则、构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力量。 • 加快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核心战略,近年来发达国家调整强化创新战略的频率之快、层次之高前所未有。
世界各国纷纷强化创新战略部署 • 美国出台《创新战略》。奥巴马在2011年的国情咨文中特别强调,保持美国的竞争力首先是要鼓励创新 • 欧盟通过《欧洲2020战略》。27国承诺将研发投入占GDP的比值提高到3% • 日本2009年出台《数字日本创新计划》 • 俄罗斯启动《2009-2013创新科研与科教人才》计划 • 韩国、印度、巴西等也纷纷出台创新计划,强化创新的战略部署
(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的新轨道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的新轨道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 • 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重大挑战,必须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科技新秩序重构 •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要靠科技的力量 • 城镇化加速推进,人民健康需求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变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民生改善的需求尤为迫切 •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好转,依靠科技创新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尤为艰巨
(四)我国科技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 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提高科技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能力较弱,特别是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市场不能有效对接 • 基础研究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解决重大问题能力仍然较弱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较弱,需要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新方式,加快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数量相对不足,亟需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人才队伍整体质量 • 创新的激励评价机制亟待完善,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一、我国十一五期间科技领域重要进展 二、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思路部署 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突破方向
“十二五”时期,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将进入攻坚阶段。应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切实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2020年我国最终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将进入攻坚阶段。应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切实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2020年我国最终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路径
“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科技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深入实施《科技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争夺科技发展制高点,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满足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着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现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性跨越,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根本任务 坚持把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惠及民生作为本质要求 坚持把增强科技长远发展能力作为战略重点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基本要求
“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基本建成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综合创新能力由目前世界排名第21位上升至世界前18位,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分项目标(一) • 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若干重点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实现重大科学技术突破。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5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件,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2件/百人年。 • 产业技术创新明显加强。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2%,全国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8000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 • 科技创新更加惠及民生。社会公益领域科技水平整体提升,适应民生改善需求的技术和产品得到大力发展,科技支撑保障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
分项目标(二) • 创新基地布局更加合理。在统筹考虑现有科研布局的基础上,建成若干具有世界水平的研发机构,推动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和科技服务体系。 • 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每万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达到43人年。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5%。 • 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科技管理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有效落实,全社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1、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加快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攻克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力争取得优势领域的战略突破,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加强重大专项机制创新,完善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中央与地方联合推动机制、各种资源与优势力量协作攻关机制,创新组织研发模式,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 • 做好“十一五”重大专项项目的验收和阶段评估,建设重大专项“十一五”项目库及验收评估信息平台,加强项目验收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提升重大专项整体管理水平。 • 在清洁能源、深海探测、深地探测等方面,选择有望实现突破的重大任务,适时调整充实重大专项任务。
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了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方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为前提,主导技术、产品及市场经历一个成熟升级的过程,最终在产品、基础设施、商业模式等方面替代或更新传统产业。 具有四大特征: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
四大发展方向七大产业 加快形成支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提升经济发展技术水平,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支柱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高端装备制造 先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 突破资源能源约束 •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产业、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 1、节能环保 2、新能源 四大 方向 • 突破产业发展关键瓶颈 • 科技改善民生 4、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 5、新材料 6、高端装备制造 7、新能源汽车
物联网技术研发及应用。研制面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软件平台、大场景智能环境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高可信物联网的安全确保支撑技术与系统,物联网共性技术研究及典型应用示范,实现我国网络服务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提升。物联网技术研发及应用。研制面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软件平台、大场景智能环境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高可信物联网的安全确保支撑技术与系统,物联网共性技术研究及典型应用示范,实现我国网络服务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提升。 太阳能、风能开发利用。掌握光伏大规模利用技术、超大规模风电场和风电机组技术等新能源的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在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成为世界领先国家。 清洁煤利用。突破大型煤气化技术、高参数超超临界发电技术、重型燃气轮机整机核心技术,形成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工程示范,煤炭液化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我国燃煤的高效、洁净和经济的综合利用。 新材料设计与制备。以跨尺度和绿色为突破口,发展面向使用性能与制备工艺的微纳米级材料设计、模拟平台,抢占新材料和高端制造制高点。 科技部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专项(一) 47
生物育种。以分子育种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为核心,加快主要农作物强优势杂交,新品种创制和高效高产制种,重点培育水稻、小麦、大豆等新品种以及特色优势新品种,推进大批量规模化生产,实现育种制种一体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生物育种。以分子育种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为核心,加快主要农作物强优势杂交,新品种创制和高效高产制种,重点培育水稻、小麦、大豆等新品种以及特色优势新品种,推进大批量规模化生产,实现育种制种一体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深海工作站。研制海底探查重大装备、水下运载及作业装备,建设海底长期观测实验网,实现从浅海向深远海的战略转变。 高可信服务器和海量存储系统。研制新一代高可信高效能计算机系统,提供资源丰富、方便易用的计算服务环境。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容量、低功耗、高可用存储系统,攻克云计算关键技术、存储专用芯片技术,研究新的存储原理和器件。 生物制造:发展生物发酵、生物基因化学品、生物材料等生物制造技术,加速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升级,力争形成万亿元生物技术产品。 科技部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专项(二) 48
科技部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专项(三) 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力争2015年销售量占比达到15%,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减轻大气环境污染,继续推进“十城千辆”示范工程。 半导体照明:实施“双五”工程(寿命五万小时以上,成本为现在的五分之一),突破白光核心专利,实现大型MOCVD等关键设备及关键配套材料的国产化,引领未来白光照明自主创新技术。2015年,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 生物质能源:突破非粮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燃气等关键技术,集成多联产和综合利用技术,构建生物质能源工业生产与应用示范系统。 49
智能电网:开发适合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的新型电网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优化电力生产、输、送、配、用,降低网损,建设安全、自适应、互动的智能电网系统。智能电网:开发适合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的新型电网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优化电力生产、输、送、配、用,降低网损,建设安全、自适应、互动的智能电网系统。 海水淡化:突破大规模、低成本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完成10万吨/日海水淡化工程设计及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制,有效解决沿海缺水城市和地区的缺水问题。 粮食丰产:重点发展持续超高产、中低产田改良等核心技术,建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新型种植等重大技术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机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科技部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专项(四)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