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613 Views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文化与经济、政治. 北京市大成学校 李 同. 文化与经济、政治.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式与手段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 内容. 教材 地位. 学生 分析. 教学 准备. 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 《 文化生活 》 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二框题的内容。 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感受文化的力量引出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思考;由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引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重要。
E N D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文化与经济、政治 北京市大成学校 李 同
文化与经济、政治 • 教学背景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方式与手段 • 教学过程 • 板书设计 • 设计思路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 内容 教材 地位 学生 分析 教学 准备
教材内容 • 本节课是《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二框题的内容。 • 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感受文化的力量引出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思考;由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引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重要。 • 本节课分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教材地位 • 从政治课教学的整个体系看: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分析有利于打通《文化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四本必修教材的联系。 • 从《文化生活》教材来看:
教材的逻辑思路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是什么 领略 一般 文化 特色 文化的发展 建设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是什么 第一单元的逻辑思路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概念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力量:精神力量 从文化与社会关系看 文化作用 从文化与人关系看
文化生活 第一课的逻辑思路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概念 文化的形式 对民族国家 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对个人成长 文化与经济 文化与社会 文化与政治 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与经济政治 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逻辑思路 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相互影响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 文化与经济的交融 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文化 相互交融 文化与政治的交融
学生分析 • 学生们已经有一定知识基础,可以运用已有知识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进行分析。 • 高二学生具有一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和能力。本节课的内容源于生活,只要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 我校学生对感性资料具有很好的感悟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对运用图片、音乐等多感官参与的直观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准备 • 制作视频:展示电影文化的发展历史,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 数据收集:通过统计数据展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 材料收集:通过文字材料展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 制作PPT:通过视觉、听觉多种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
知识目标 • 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 体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 • 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 了解北京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状况。
能力目标 • 通过课堂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通过收集整理资料,能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关注生活、分析事物的能力; • 通过分析材料,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增进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情感; •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树立努力学习,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意识; • 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树立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对生活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够通过各种生活现象感悟到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信息的因素越来越重要;在文化发展中,文化开始作为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越来越有经济价值。 •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这部分内容涉及政治建设、国际关系各方面,内容比较深刻,离我校学生比较远,不易理解。
教学方式与手段 • 启发式教学方法:透过文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 归纳法:透过电影文化现象和其他辅助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 演绎法: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原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文化现象。
教学方式与手段 PPT演示: 通过视频、音乐、图片、数据多角度展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教学过程 课程 导入 教学 内容 课堂 小结
课程导入 • 关注文化新闻:金鸡百花电影节 • 播放视频《电影发展历史的回顾》 • 讨论: 1、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 2、《阿凡达》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教学内容 •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展示电影的发展历程 分析电影文化与 经济政治的 关系 总结文化与 经济政治的 关系 分析其他领域文化与 经济政治的 关系 教学思路
知识链接: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政治: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文化: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形式上有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思考一 据悉《阿凡达》制造团队共有2000多人,其中数字工程师超过800人,而全剧组有对白的演员仅有37人,这是一部完全不同于普通影片的概念性产品。《阿凡达》动用了近20万个处理器,整部影片80%的制作成本在于数字设备的投入和使用上。这部影片是数字表演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人类虚拟建模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性作品。 《阿凡达》出现“一票难求”的罕见景象,不到一周,中国票房已突破两亿元人民币,《阿凡达》成为内地最快破亿元票房纪录的电影。 社会的物质基础,经济、技术实力。 全球“科幻迷”(文化消费) 美国电影公司、3D影视生产企业、周边产品生产商…… 1、为什么美国能“导演”阿凡达的传奇故事? 2、“阿凡达”被成功地搬上大银幕, 圆了谁的梦? 归纳 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思考二 伴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飞速 增长,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也 引向深入,开放的领域从管理 经验到快餐食品再到西方电影, 特别是好莱坞大片。 在135分钟的电影快餐里,我们欣赏了——一流的 特效、开阔的想象力、人类共同需要的自由、勇敢、 正义、乐观精神。也看到了浓重的美国政治色彩, 感受到“美国大兵”的外星版。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除了经济因素以外, 还有什么因素在影响中外文化交流的程度? 归纳 文化与政治的辩证关系
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学习提示 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①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如我国只能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内容决定文化的内容——如游牧经济衍生了草原文化,农业经济衍生了农耕文化。 ③经济和政治为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如“好莱坞”大片就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技基础上。
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2)文化的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学习提示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 第一,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了不同民族的发展道路。如英、法两国的文化传统不同导致其革命道路之异。 第二,不同性质的文化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消极作用。 先进文化——促进作用;落后文化——阻碍作用
拓展思考: 经济决定文化,是否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并非同步发展 学习提示 ①文化可能先于经济、政治而发展,也可能落后于经济、政治的发展。如:“国家不幸诗家幸”、“太平盛世无雄才”。 ②那种认为“物质条件好了文化就必然进步”、“物质条件差了文化就不能搞好”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为此,必须坚持“两手抓”的方针,既要搞好经济建设,又要重视文化建设。 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思考三 《阿凡达》总投资高达4.6亿美元、号称“世界上最昂贵电影”的电影。 《阿凡达》 成为2009年全球票房年度冠军,并跃居全球电影票房历史排名第一。 创造了全球影史票房17天就过十亿美元的电影记录。 拿走了中国13亿多人民币的票房。
电影节的效益 • 首次在县级城市举办的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昨日在江南小城江阴启幕,文化创意、低碳新兴产业也在这座传统“乡镇企业”名城同时璀璨开花,当地新颖的招商选资与电影节交相辉映。 • 借电影节造势,本届洽谈会云集了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客商,创历届之最。 • 统计显示,今年江阴经贸洽谈会共签约107个项目,总投资272亿,重大项目53个,总投资261亿。 • 江阴举办的本届电影节共募集到87家企业5500万赞助,被许多记者称为历届最“豪华”电影节,而政府不花一分钱。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江阴这座创新名城的集体行动。 归纳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学习提示 ①经济文化化: 经济发展中文化因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如:科学技术、企业文化、商品中的文化附加值。 ②文化经济化 : 文化发展中文化越来越具有经济价值。 如: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日益突出。
思考四 你能从这部影片当中找到哪些美国特色的价值观? 1、英雄主义、个人主义 2、暴力“美学”,武力能解决问题 3、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4、崇尚自由 5、树立美国军队、军人的正面形象,承担拯救文明的重任
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 中指出:“在下一个世纪,采取侵略的代价将会更加 高昂,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将成为决定性 因素。”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失去 控制》一书中指出:“削弱民族国家主权,增强美国 的文化作为世界各国的‘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 美国学者约翰·耶马在《世界的美国化》一文中说:“ 美国真正的‘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大街的 形象设计厂、马特尔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 归纳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相互交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学习提示 ①政治文化化: 社会政治思想、公民政治素养等文化因素在政治文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②文化政治化: 文化渗透、文化入侵和反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形式。
思考五 材料:美国的“文化竞争力” 美国吸引全球移民,居世界第一。是最大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出口国,出版物居世界首位。音乐制品是日本的两倍。电子网址是日本的13倍。物理、化学和经济学诺贝尔奖、居世界首位。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是日本的4倍。 美国的文化产业超过了6000亿美元,消费类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达1000亿美元,已经取代航空航天业,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产业。
材料:中国的“文化赤字”令人忧: “文化赤字”主要表现在电影、电视剧、图书、文艺演出等文化产品的进口多、出口少。 《中国出版年鉴》2004年,我国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 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 文艺演出,各国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的多,而同期中国到 各国演出的文艺团体少。 中国每年进口影片多,而出口影片屈指可数。 归纳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思考六 面对文化竞争我们应该怎么做?
前进方向 方向保证 为经济 建设 提供 综合国力 战略 任务 文化建设 重要 标志 文化 民族精神 精神动力 科学教育 智力支持 二、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要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竞争力 学习提示 (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 (3)应对国际文化霸权主义必须提高文化竞争力。
拓展活动 点击“十·一”黄金周: 请同学们回忆“十·一”长假的假期安排,领悟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点击世博会: 请同学们收集世博会数据,印证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点击嫦娥二号: 请同学们总结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感受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点击亚运会: 请同学们关注广州亚运会,感受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必须谨记: 发展先进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综合国力
文化与经济交融 提高文化竞争力 文化与政治交融 课堂小结 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 决定 文 化 反映 表现 政 治 反作用 反作用 反作用 决定 决定 经 济 基础 2、相互交融
课后作业 • 延伸思考: • 电影文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课后作品 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分析我国古代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分析2010年流行文化背后的经济、政治因素 3)分析北京文化市场的现状 4)分析美国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政治 基础、决定 集中表现 决定 文化 反映并反作用于 经济 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 • 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设计中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实践性和开放性,注重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融合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 • 教学内容的贯通: 1)打通《文化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四本教材,建立有机的联系。 2)打通本框题内容与教材中前后内容的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
设计思路 • 强调多感官参与:将视觉图片、听觉音乐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突出文化的味道;同时,多感官的参与,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 贴近文化时事:将电影节和电影文化引入课堂教学,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倡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从新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多角度的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