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likes | 958 Views
第七章 工 址 調 查 工址之地形、土壤強度、壓縮與水力學特性,以及乃至施工特性等皆須調查清楚,始能進行工程設計與施工。工址調查之目的在於查出或預估施工中乃至施工後地盤與結構物間之相互行為 , 並決定從事設計或分析時所需之地層結構,狀況及各土層之土壤參數等資料 。. 工址調查 (Site Investigation) 「土木建築工程設計及施工前,應施行現場調查 目的在取得相關之地層資料,包括地層構造、支承力及臨近地形、地物、水文等狀況。 在特殊情況 …. 宜進行地層之動態特性及液化潛能之調查。」 ( 摘自 『 游啟亨 - 最新大地工程辭典 』). 地盤與結構物之關係
E N D
第七章 工 址 調 查 • 工址之地形、土壤強度、壓縮與水力學特性,以及乃至施工特性等皆須調查清楚,始能進行工程設計與施工。工址調查之目的在於查出或預估施工中乃至施工後地盤與結構物間之相互行為,並決定從事設計或分析時所需之地層結構,狀況及各土層之土壤參數等資料。
工址調查(Site Investigation) • 「土木建築工程設計及施工前,應施行現場調查 • 目的在取得相關之地層資料,包括地層構造、支承力及臨近地形、地物、水文等狀況。 • 在特殊情況….宜進行地層之動態特性及液化潛能之調查。」 (摘自『游啟亨-最新大地工程辭典』)
地盤與結構物之關係 地盤之調查主要係為取得地盤資料而實施,並妥善解決下列問題: • 填土或邊坡之穩定與沉陷。 • 鉛直或水平支承力與沉陷。 • 開挖與排水。 • 地下水情況。 • 地盤之動態性質。 • 填土之夯實度。
工址調查之精髓在於針對特定之工程項目設計一套調查計畫,調查計畫應包括:工址調查之精髓在於針對特定之工程項目設計一套調查計畫,調查計畫應包括: • (1)調查步驟、時機及精度; • (2)調查方法、調查密度、位置及深度; • (3)大地材料試驗位置、項目及數量。 • 調查計畫中任何一項目之正確決定,均有賴對土壤及岩石力學理論之瞭解及豐富之大地工程經驗。
工址調查的計畫與方法 • 自地盤中採取未擾動土樣,進行土壤力學試驗,將其結果分析計算,檢討採取對策,進行設計工作。 • 工址調查除利用採測、鑽探、取樣及室內土壤力學試驗等方法外,尚可採用十字片剪試驗或量測現地之孔隙水壓,取得設計及施工的資料。
工址調查的時機 • 填土或結構物之設計及施工前, 須先進行工址調查。
工址調查流程包括: • (1)規劃階段之可行性調查 • (2)基本設計階段之初步調查 • (3)細步設計階段之細步調查 • (4)施工階段之施工調查 • (5)維護管理時之調查
調查方法包括: • (1)文獻蒐集; • (2)航照判釋; • (3)地表地質調查; • (4)地球物理探測; • (5)鑽探、取樣及室內大地材料試驗; • (6)孔內試驗或其它現地試驗; • (7)地表或地中大地工程監測。 • 目前臺灣部份建築或土木工程將鑽探等同於工址調查實為極大之謬誤。 • 關於工址調查及鑽探之相關資料請參考地工技術第2期及第49期。
不易求出適當土壤參數之原因 • 自然形成之地盤層次複雜。 • 土壤的應力歷史極富變化。 • 填土材料之性質與使用區分, 在設計階段不易明確預估。 • 設計時的土壤參數尚須考慮: 加載或開挖所弔起之土性變化、 壓密指數、 施工順序方法滲透水變化。 • 。
土樣的採取與試驗 • 通常以鑽探方式採取未擾動土樣,以實施室內土壤力學試。求得設計及施工所需之土壤參數。 • 工址調查之現地試驗有: • 標準貫入試驗。 • 靜力貫入試驗。 • 現地透水試驗。 • 側向K值試驗。
調查步驟 : • 預備調查 • 主要調查 • 試驗調查 • 補充調查
預備調查 • 資料調查: 地形圖、 空照圖、 地質圖、 地質調查報告、 填土紀錄、 地盤沉陷災害紀錄、 現地踏勘。
主要調查(1): • 概略調查(先行調查), 在具代表性之地點實施探測或鑽探瞭解土質。 • 詳細調查(細部調查)。 調查地點之選擇可分為調查軟弱地盤土層狀態,採用之鑽採與取樣,及以查明土層剖面軟弱地盤的範圍採用之探測。 • 公路條形填土鑽探的間隔為50公尺、100公尺。 • 整地後之建築用地,以格子狀, 選擇調查地點鑽探間隔, 山谷間50~100公尺 平原100~300公尺。
調查深度及取樣 一般原則應達荷重影響10%之深度, 橋樑或高層建築砂礫層5~10公尺 • 填土基礎: 填土高為H,寬為L,調查深度約為2H或 L/4 。 建築規範達基腳寬度之四倍以上 或為筏基寬度之1.5倍以 上, 不得少於六公尺。
試驗調查 軟弱地盤或施工前進行填土試驗或載重試驗。 • 補充調查 (1).遇下列情形,須作補充調查。 結構物的位置、變更 土層的成層複雜、 軟弱層深度顯著不同, 或穩定性有顧慮時, 在必要地點土樣取得不夠, 無法決定設計用之土壤參數時。
(2).孔隙水壓之量測: 調查軟弱地盤可預估地 盤沉陷量防範於未然。 (3).地盤動態調查: 耐震試驗決定地盤的強度參數。 為瞭解土 壤的動態特性,有必要作下列之調查 試驗: 採取未攪動之砂質土樣,作 動力三軸試驗、 現場動力試驗、 震測。
內容概要: A.前言: 敘述工址調查之目的 • B.土壤與岩石之分類:岩石之資料收集、測量 • C.內業與踏勘:資料獲取,搖測與航照判讀 人造衛星遙測,工址現地踏勘 • D.地球物理探勘:地質調查,探勘方法,震測 E.鑽探與取樣: 鑽探方法,土壤與岩石之取樣方法,土壤之擾動,鑽探密度與深度 • F.土樣試驗法:土壤試驗,試驗之正確性 • G.土樣與岩石之現地試驗法:現地貫入試驗,鑽孔內之力學試驗,現地透水試驗法 • H.工址之現地監測方法:現地監測儀器、類別及基本需求 • 孔隙水壓與地下水位之量測,現地地物之變形量測,現地結構物之應力觀測
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初期計劃第一階段工址調查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初期計劃第一階段工址調查 • 服務內容 • 工址踏勘 • 基地調查 • 現場試驗 • 地質調查 • 試驗室試驗
岩盤工址之水力特性調查 • 台灣地區因活躍的造山運動造成岩層節理發達,伴隨充沛之雨量,以致岩盤中之地下水儲存量豐富。 • 本調查方法,藉由整合孔內影像探測設備及雙封塞水力試驗設備達到岩盤工址水力特性調查目的。 • 孔內影像探測儀主要辨識鑽孔岩層狀況及裂隙分佈情形,探測影像除了補充區域地質資料外,同時提供後續裂隙岩體水力試驗規劃依據
富岡小野柳 • 主題:倒置地層內之右移斷層
交通部 工址調查前 計畫概述 •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初期規劃 • 台北捷運系統路網之總長度達95公里以上,並計畫以十五年以上之時間,分成六個階段來完成整個系統的施工。 • 第一階段施工為捷運紅線北段,全長22.8公里 • 其中高架段、地面段和地下段約各佔1/3。 • 本計畫之總顧問由英國大眾運輸公司(British MassRapid Corporation),細部設計則由國外和本地顧問公司負責。 • 亞新工程顧問公司於1985年8月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委託為大地顧問,對細部設計之大地工程方面進行研究。 • 本計畫沿線的初步調查由亞新工程顧問公司負責進行。
第十一章混凝土橋樑之耐震補强與加固 第一節 前 言 • 隨著社會之進步及商業活動的不斷增加,交通事業日益發達,公路交通在國民經濟中的功能和地位,也愈為人所重視,而橋樑是確保公路暢通的關鍵,其承載能力和通行能力更溝通公路網的樞紐。 • 因此對於橋樑維修、加固補強,以及如何提高其承載能力等問題的研究及相關科技的開發和施行,已為重要課題。
橋樑維修加固或補強的基本目的有二項: 1.如何保持或提升其承載力。 表示結構物承受原設計重之能力。 2.如何增加其耐久性。 則指與原結構設計壽命有關的長期需求。
第二節 地震對橋樑的危害 • 2-1地震波及其傳播 地震是自然界地殼運動所造成的一種地動現象,如何在地震發生時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使存在於大自然的破壞力減至最小,是從事耐震結構研究及設計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任務。 地震時,從震源發出的地震波在地殼中擴散,形成縱波和橫波兩個方向的傳播力。 縱波:往地面擴散時,可產生垂直地表之上下 振動。 橫波:質點振動方向與地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 在接近地表附近可產生水平方式的振動。
此兩波相比,縱波的速度為橫波的1.8倍左右,因此此兩波相比,縱波的速度為橫波的1.8倍左右,因此 縱波較橫波先傳達到地表附近。 縱波的振動週期短(約0~0.5秒),振幅小且傳播距離 近,影響範圍約80~110㎞,橫波之影響範圍則約160 ㎞,以上。 1.震源深度在60㎞以內的地震稱為:淺源地震。 2.震源深度在60-300㎞的稱為:中源地震。 3. 震源深度在300-700㎞的稱為:深源地震。
2-2 地震對橋樑危害的基本規律 • 根據國外地震災害調查資料顯示:各式橋樑結構震害有著以下之規律性,即「震害與地震強度高低、地基地質、順橋向和橫橋向有着密切的關係」。 1.高強度震害較低強度震害為嚴重 一般而言,在穩定地基上,強度為8度時,才使橋樑產生震害,但岸坡滑移和地基失效的橋樑,地震強度為7度時,就使橋樑產生震害。
2.地基地質之影響 在一些抗震危險地段,地震來襲時,將會發生大規模之地表錯動、滑波及崩塌等嚴重震害。橋址附近之地表動使墩台產生水平、垂直及傾斜變形,此類變形均屬大幅度變位,將導致橋樑嚴重破壞。若橋岸在地震力件用下出現滑移,滑移土體將對橋墩與橋台都產生土壓力,當土體自重在滑移面產生的剪力大於土體的抗剪力和摩擦力時,土體即開始向河心滑動。
3.順橋向之震度較橫橋向震害為重 在大量的橋墩震害調查實例中,所有樑式橋和拱橋的倒塌或嚴重破壞均出現在順橋的方向,而橫橋方向則多,僅出現中等程度的破壞。 第三節 混凝土橋樑的耐震補強與加固 地震對橋樑結構造成損害的三項主要因素為: 1.下部結構之弱點 2.支座之強度不足 3.基座鄰近土壤之強度不足
3-1 橋樑抗震加固 為達到橋樑耐震的要求,加強橋樑之構造及周 圍地質條件以提高抗震能力。 目前常見之橋樑加固措施如下: 1.防止順橋向日(縱向)落樑的抗震措施。 2.防止橫橋向落樑的抗震措施。 3.墩台和基礎的抗震加固,主要是防止地震作 用下之傾覆及滑動的失穏現象。 4.下部結構如橋柱之抗震補強加固。
3-2橋樑耐震補強之進步驟—分為12項 1.選取需進行耐震補強之橋樑 2.橋樑橋址基本資料之蒐集及審查 3.進行現地探勘 4.橋樑現有能力評估 5.結構動力分析模型之建立 6.驗證動力分析 7.動力分析需求和結構元件容許強度之比較 8.結構系統弱接點及後續荷載路徑之判定 9.維修補強改善策略之擬定 10.業主及專家對橋樑補強改善策略之評議 11.依據評議結果進行補強改善之細部設計 12.邀請有經驗橋樑專家及工程師
第四節 結論 • 橋樑結構為交通網路之關鍵樞紐,關係着經濟、民生活動之正常發展,於是維持其承載力及耐久性,即是對社會之一保障,對於不可知之地震所造成之危害,亦應有所警覺。對於台灣地區橋樑的耐震補強與加固工作之進行,實為一刻不容緩的工作。
民國四十二年在美援情況下,建成西螺大橋 • 總長達 1939.03公尺 • 當時號稱為遠東第一大橋
澎湖跨海大橋(民國五十四年動工,五十九年底完工通車澎湖跨海大橋(民國五十四年動工,五十九年底完工通車 • 全長 5,541公尺,其中陸上引道 3,061公尺,橋樑本身2,160公尺 • 為遠東第一深海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