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 likes | 950 Views
第十二章. 先天性唇、面裂和腭裂.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杨育生. 第一节. 胚胎发育与发病因素. 面部发育 第3周—第8周. 一胚胎发育. 腭部发育 第8周—第12周. 二、唇面裂和腭裂的形成. 单侧唇裂 上颌突与球状突 下唇正中裂 两侧下颌突 上唇正中裂 两侧上颌突 面横裂 上颌突与下颌突 面斜裂 上颌突与侧鼻突 腭裂 侧腭突与中腭突 和对侧侧腭突. 三、发病因素. ㈠遗传因素:家系遗传、多基因遗传 ㈡营养因素: A、B2、 叶酸、泛酸 ㈢感染和损伤:病毒;不全流产 ㈣内分泌影响:肾上腺素、地塞米松
E N D
第十二章 先天性唇、面裂和腭裂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杨育生
第一节 胚胎发育与发病因素
面部发育 第3周—第8周 一胚胎发育
二、唇面裂和腭裂的形成 单侧唇裂 上颌突与球状突 下唇正中裂 两侧下颌突 上唇正中裂 两侧上颌突 面横裂 上颌突与下颌突 面斜裂 上颌突与侧鼻突 腭裂 侧腭突与中腭突 和对侧侧腭突
三、发病因素 ㈠遗传因素:家系遗传、多基因遗传 ㈡营养因素: A、B2、叶酸、泛酸 ㈢感染和损伤:病毒;不全流产 ㈣内分泌影响:肾上腺素、地塞米松 ㈤药物因素:环磷酰胺、苯妥英钠等 ㈥物理因素:放射线、微波 ㈦烟酒因素:大量吸烟、酗酒
四、预防 • 避免频繁接触放射线和微波 • 戒烟、禁酒 • 尽量避免病毒感染 • 注意用药安全 • 优生宣教 • 补充营养 • 避免过度紧张和激动 • 避免过度劳累和外伤
第二节 唇裂 患病率 1︰1000 1987年前 1.82︰1000 1987年 1.625:1000 2000年 男︰女= 1.5︰1 人口1702万 01年 1647万 02年
唇裂分类 • 根据裂隙部位:(国际常用) 单侧—不完全、完全 双侧—不完全、完全、混合 • 根据裂隙程度:(国内常用) Ⅰ度:限于红唇 Ⅱ度:上唇部分裂开未至鼻底 Ⅲ度:上唇鼻底完全裂开
一、唇裂的手术治疗 正常上唇的形态
唇裂的治疗计划 通过综合序列治疗 来恢复上唇及相关结构的 生理功能和正常形态
手术年龄 • 单侧唇裂:3—6月 • 双侧唇裂:6—12月
早期手术优点 • 婴儿在1岁左右是上唇生长发育高峰,及早恢复上唇的外形和功能有利于唇的正常发育。 • 早期手术疤痕小,有利美观。 • 及早解除或减少家长的心理障碍。 • 完全性唇腭裂者,术后唇部肌肉的生理功能可压迫牙槽裂隙靠拢,有利腭裂手术。
过小年龄手术缺点 • 抵抗力差,麻醉手术危险性大。 • 上唇小而细嫩,解剖标志不清楚,手术难度加大。
术前准备 全身检查: 1、体重(Kg) =月龄×0.6+3出生—6个月 =月龄×0.5+3 6—12个月 =年龄×2+8﹥1岁 2、营养状况 3、心肺情况 4、有无上呼吸道感染等其他疾病
术前准备 局部检查:湿疹 疖疮 皮肤病
术前准备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 摄 胸 片
心 • 肺 • 胸腺 • 显示: • 3天激素 • 强的松 • 5mg tid/po • 明显增大: • 暂缓手术
心脏畸形 胸腺显示
术前准备 • 术前3天改汤匙或滴管喂养 • 术前1天备皮 • 术前6—8小时禁食 • 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
麻醉选择 原则:安全,保证呼吸道通畅 局部麻醉—眶下孔阻滞 基础麻醉—氯胺酮+眶下孔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手术方法 单侧唇裂:三角瓣法(Tennison) 旋转推进法(Millard) 双侧唇裂:前唇原长整复术 前唇加长整复术
手术步骤 定点 切开 缝合
手术原则 • 定点:正常解剖标志 • 切开:准确,创缘整齐,必要时松弛切口 • 缝合:无张力,细针细线,对位准确
三角瓣法(Tennison) 优点:初学易掌握 恢复应有唇高 缺点:切除正常组织多 有损人中下1/3形态 不完全唇裂唇高过长
三角瓣法 (Tennison)
旋转推进法(Millard) 优点:切除组织少 鼻底封闭好 矫正鼻小柱歪斜 线瘢痕与人中嵴相似 唇弓形态好 缺点:定点灵活不易掌握 完全性唇裂唇高嫌不足
旋转推进法 (Mill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