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教育中长期发展中的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教育中长期发展中的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谈松华.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 21 世纪前 20 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提出到 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在过去两千年中的很长一段时经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先进的国家,直到 18 世纪末,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 25% , 1820 年为 33% 。中国的人均收入在 12 世纪前一直领先于西欧,在 18 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后来,它错过了工业革命,经济出现停滞, 1949 年 GDP 仅占世界 5% 。

jal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教育中长期发展中的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中长期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谈松华

  2.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 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前20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3. 在过去两千年中的很长一段时经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先进的国家,直到18世纪末,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25%,1820年为33%。中国的人均收入在12世纪前一直领先于西欧,在18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后来,它错过了工业革命,经济出现停滞,1949年GDP仅占世界5%。在过去两千年中的很长一段时经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先进的国家,直到18世纪末,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25%,1820年为33%。中国的人均收入在12世纪前一直领先于西欧,在18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后来,它错过了工业革命,经济出现停滞,1949年GDP仅占世界5%。 ——世界银行:《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2001年

  4. 21世纪初党中央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阶段做出了新的判断: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判断同样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中国教育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实现战略性的转变

  5. 2、今后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今后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战略的转变,必将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动,既对教育结构和质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对传统的教育发展战略和模式提出了挑战。

  6. ——全球化背景下,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将进行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背景下,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将进行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7. ——全球化背景下,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将进行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背景下,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将进行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8. ——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一方面“人口红利期”的结束,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对教育结构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学龄人口的波动影响教育供求关系的变化,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源供给,高等教育将会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也会减轻教育规模扩张的压力,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一方面“人口红利期”的结束,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对教育结构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学龄人口的波动影响教育供求关系的变化,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源供给,高等教育将会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也会减轻教育规模扩张的压力,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

  9.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迫切要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10. 3、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历史性转变3、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历史性转变 ——发展的目标:由”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即由“穷国办大教育”转变为“大国办强教育”; ——发展的方式:由数量扩张为主转变为质量提升为主;

  11. ——发展的动力:由“供给约束型”转变为‘需求导向型“。中国社会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变,教育需求转向公平、质量、多样化——发展的动力:由“供给约束型”转变为‘需求导向型“。中国社会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变,教育需求转向公平、质量、多样化 ——发展的政策取向: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为确立教育公平为教育的基本政策,兼顾效率; ——发展的体制环境:由新旧体制转轨为主要内容转变为以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

  12.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迅猛发展的潮流。尽管对它的作用存在种种争议,但它已经影响到世界各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却是不争的事实。教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加速发展,正推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一是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促进各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培养具有开放胸怀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人才正在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迅猛发展的潮流。尽管对它的作用存在种种争议,但它已经影响到世界各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却是不争的事实。教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加速发展,正推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一是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促进各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培养具有开放胸怀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人才正在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

  13. 从1978—2007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121。17万人,来华留学人员124万人;已与18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交流和合作关系,与33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1000多个。从1978—2007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121。17万人,来华留学人员124万人;已与18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交流和合作关系,与33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1000多个。

  14.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比较的视角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教育改革越来越聚焦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从专家学者到教师学生,都从不同角度把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提到十分紧迫的地位。 这是为什么?从国内的原因而言,是中国教育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教育质量即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社会和受教育者关注的突出问题,

  15. 迫切需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迫切需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而从国际角度而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培养具有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而在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中,在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了各国教育的国际比较,这种国际教育的参照座标自然会思考本国教育的优势和弱势,成为变革教育主要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强大动力。

  16. 国际环境 全球化 知识化 信息化

  17. “国际变化中的一个新的主要因素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加速。科学知识的进步以及知识的编码化使得在分子水平上构建新材料和通过生物技术创造新的生命形式成为可能”“国际变化中的一个新的主要因素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加速。科学知识的进步以及知识的编码化使得在分子水平上构建新材料和通过生物技术创造新的生命形式成为可能” “上个世纪的最后25年中,1兆赫兹运算能力的成本由7500美元下降到20美分——发送1万亿比特数据的成本由15万美元下降到10美分。”

  18. “知识创新速度的一个主要指标是每年的新的专利数。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每年的专利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2倍,由每年8万件增加到每年18万件。”“知识创新速度的一个主要指标是每年的新的专利数。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每年的专利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2倍,由每年8万件增加到每年18万件。”

  19. 国际性人才 综合性人才 创业性人才 创新性人才

  20. 创新性人才:

  21. 这里,我想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政策演变轨迹的比较,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国际因素:这里,我想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政策演变轨迹的比较,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国际因素: 80年代: 1983年美国发表《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的目标,而主要的措施之一是要增加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 80 年代中期,中国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问题是解决由“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产生的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

  22. 90年代前期: 1991年美国发布《2000年美国教育战略》,目标之一是要实现美国学生在数学、科学等学科成绩提前到世界前列,并规定4、8、12年级实行全国考试; 1993年中国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把由于应付考试而把学生陷于题海”苦海“之中的困境,作为束缚学生发展的主要弊病需要加以革除。

  23. 90年代后期: 1997年由美国四家大企业发起、40多个州长和克林顿总统参加的教育高峰会,提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要求,其中特别提到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管理“等具体要求; 1999年中国发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4. 21世纪初: 美国发布《不让一个孩子落伍》 中国在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要求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25. 从这个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中,中、美两国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上都着力于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但是,两国为提高质量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却是相去甚远,有些方面甚至是相反的。这里是否可以思考:各国提高教育质量都触及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受国家教育、文化传统和体制、制度影响而有所区别;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正在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从这个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中,中、美两国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上都着力于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但是,两国为提高质量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却是相去甚远,有些方面甚至是相反的。这里是否可以思考:各国提高教育质量都触及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受国家教育、文化传统和体制、制度影响而有所区别;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正在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

  26. 二、变革的走向:现实与未来(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教育理念 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教育途径 教育体系 教育制度

  27. 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现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该扬什么?该改什么?需要作出怎样的调整。例如:中国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比较重视学科教学,重视全体学生的基本质量,重视学生行为纪律的规范,因此,在学科测试中成绩比较靠前,按时毕业率较高,吸毒和校园暴力现象极少,这些可能是困扰美国教育的问题在中国并不是教育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现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该扬什么?该改什么?需要作出怎样的调整。例如:中国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比较重视学科教学,重视全体学生的基本质量,重视学生行为纪律的规范,因此,在学科测试中成绩比较靠前,按时毕业率较高,吸毒和校园暴力现象极少,这些可能是困扰美国教育的问题在中国并不是教育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8. 但是,中国学生是用牺牲幸福的童年和自由发展的时间换来考试的高分,过度计较考试成绩“以分数论英雄”导致学生兴趣和能力的缺失,比较划一的标准化要求难以涌现大师级拔尖创新人才。例如:中国已有7000多万具有大学毕业文凭的专业人才,但至今没有一个人得到诺贝尔奖;每年有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但专利数仅占世界2%;但是,中国学生是用牺牲幸福的童年和自由发展的时间换来考试的高分,过度计较考试成绩“以分数论英雄”导致学生兴趣和能力的缺失,比较划一的标准化要求难以涌现大师级拔尖创新人才。例如:中国已有7000多万具有大学毕业文凭的专业人才,但至今没有一个人得到诺贝尔奖;每年有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但专利数仅占世界2%;

  29. 2005年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国家卫生研究所发表的“迎接风暴”的报告提到:美国每年毕业的工科大学生7万人,中国有60万,但是2007年麦肯锡公司报告称,这60万学生中只有10%能适应跨国公司的要求。国际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建筑师、国际护理师、国际金融、国际法律、国际营销等等国际性人才的短缺,严重影响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乃至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0. 可见,中国教育改革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在保持和发展自身优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加致力于具有开放胸怀的国际人才的培养。可见,中国教育改革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在保持和发展自身优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加致力于具有开放胸怀的国际人才的培养。 1、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国家学制体系中,设置多样化的各具特色的学校,在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之间衔接沟通;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中,课内课外有更多适合学生选择的课程;在学校教学制度设计中,中小学生有更多灵活选择的机会。用许多学校的座右铭:“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而是让学校适应学生”

  31. 2、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中的能力建设。要建立与学历序列并行的能力序列,制定各种工作岗位的能力标准,整合为能力序列,鼓励学生提高能力水准;要重视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能力建设;要重视实践教学,在不同学段设计实验、实践教学,特别要改变单一的验证性实验为开放式、创新性实验;尤其是要创设各种条件给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机会。要在制度上确定:能力同考试成绩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改变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唯一模式,为发展学生能力创造更加广阔的舞台。

  32. 3、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化,尤其是知识社会极大地加快知识、技术和社会变化的速度,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而中国教育过于偏重知识传授以及过于标准化和划一化的制度规范,往往遏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为学生创设自主活动的空间就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能自由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养成兴趣—知趣—志向,激发创新的动力。

  33. 其次,在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中,鼓励大胆质疑和求异思维,尤其是在师生关系上营造民主的、平等的关系,敢于向权威挑战。其次,在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中,鼓励大胆质疑和求异思维,尤其是在师生关系上营造民主的、平等的关系,敢于向权威挑战。 第三,在教育和教学制度上,要突出灵活性和选择性,给有特殊才华的学生有特殊的成才之路。

  34. 4、更加注重推进教育国际化,培养具有开放胸怀的国际人才。 ——加强多元文化沟通交流的国际理解教育 ——完善国际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 ——推进中外合作办学。 ——逐步扩大参与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包括参加国际教育评价、测试、认证

  35. 许多国家高中课程改革都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是,这里的基础知识目标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和再现尽可能多的孤立的知识,而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慧、想象力、创造力和成就意愿发展的范例性知识。基本能力则提升为关键能力,包括:自我能力(自信心、持久力、专心、责任心、成就心等);许多国家高中课程改革都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是,这里的基础知识目标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和再现尽可能多的孤立的知识,而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慧、想象力、创造力和成就意愿发展的范例性知识。基本能力则提升为关键能力,包括:自我能力(自信心、持久力、专心、责任心、成就心等);

  36. 三、变革的路径:模式—制度—文化 模式:理念\内容\方法 减轻学生过重的 课业负担 课程改革 教师队伍建设

  37. 灵活多 样的教育体系 学制体系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 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沟通

  38. 制度 小班制、走班制、学分制、节点制 分层教学、特色学校 个性化教学、特长生、“超常教育” 高考招生制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