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第一节 细胞 第二节 染色体 第三节 细胞分裂 第四节 配子的发生及染色体周史. 第一节 细 胞. 一、细胞结构 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三、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 ?. 第一节 细胞 ( 自学为主 ). 一、细胞结构 (一)细胞壁 (二)细胞膜与细胞器膜 (三)细胞质: 包括:基质;细胞器;内含物。 1. 线粒体 2. 核糖体 细胞器 3. 内质网 4. 高尔基体 5. 溶酶体 6. 中心体 7. 质体 (四)细胞核 1. 核膜 2. 核仁 3. 核液 4. 染色质和染色体.

jaim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第一节 细胞 第二节 染色体 第三节 细胞分裂 第四节 配子的发生及染色体周史

  2. 第一节 细 胞 一、细胞结构 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三、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

  3. 第一节 细胞(自学为主) 一、细胞结构 (一)细胞壁 (二)细胞膜与细胞器膜 (三)细胞质:包括:基质;细胞器;内含物。 1.线粒体 2.核糖体 细胞器 3.内质网 4.高尔基体 5.溶酶体 6.中心体 7.质体 (四)细胞核 1.核膜 2.核仁 3.核液 4.染色质和染色体

  4. 细胞的结构

  5. 一、细胞结构 (四)细胞核 4.染色质和染色体 ①染色质: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纤细的网状物。 异固缩:显微镜下观察染色质着色不均匀、深浅不同的现象 常染色质:着色浅部位的染色质。 异染色质:着色深的染色质。

  6. 两种染色质的区别 ②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形成的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一类棒状小体。 1848年由哈佛迈特观察紫鸭跖草花粉母细胞时发现,1888年,德国的瓦尔德尔根据前人的观察命名为染色体。

  7. X染色质A、B、C、D、E:分别为含0、1、2、3、4、5个 X染色质 巴氏小体

  8. 第一节 细胞(自学为主) 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P17页 三、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课后整理)

  9. 第二节 染色体 一、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二、染色体的数目和大小 三、特殊染色体 四、 染色体组型

  10. 一、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一)染色体的一般形态 1.主缢痕(初级缢痕;着丝粒区) 染色较浅、向内凹陷成狭小区段 的部位。 ①着丝粒:着丝粒区连结两个染色 单体的殊区段。 ②动粒(着丝点;着丝盘):是主缢痕处, 两染色单体外侧表层部位与纺锤丝接触的,微管蛋白组装而成。

  11. 染色体的一般形态

  12. 着 丝 粒

  13. 染色体分类 根据着丝粒的位置和染色体两臂的长度比(臂比),将染色体分成4类:

  14. 中央着丝粒(M); V 近中央着丝粒(SM); L 近端着丝粒(ST);I 顶端着丝粒(T);I

  15. 一、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2.次缢痕(副缢痕;核仁形成区):主缢痕外着色较浅的染色体缢缩区,不能弯曲,与核仁形成有关。常在短臂出现。位置相对稳定。 3.核仁组织区(核仁组织者;NOR):位于染色体次缢痕部位,是rRNA基因所在部位(5srRNA除外),核仁形成有关。 4.随体:从次缢痕到臂末端有一种圆形或略呈长形的染色体节段。

  16. 次缢痕 随体

  17. (一)染色体的一般形态 5.端粒:末端特化的着色较深部位。由端粒DNA和端粒蛋白组成。 作用:防止染色体 降解、连粘,抑制 细胞凋亡,与寿命 长短有关。

  18. (二)染色体的超微结构(真核生物) 包括: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1.一级结构:由核小体组成的细纤丝。 核小体(核体):核心(8个组蛋白分子), 组蛋白有5种:H1、H2A、H2B、H3、H4,DNA就缠绕1.75圈,构成核粒(核心加上外圈的DNA);核粒之间有连接DNA连接,叫连接线。 DNA压缩7倍

  19. (二)染色体的超微结构(真核生物) 2.二级结构(螺旋管):每圈6个核小体,直径30 nm、内径10 nm,间距11 nm,DNA压缩了6倍,成为染色质粗纤丝。 3.三级结构(超螺线管):染色质粗纤丝继续螺旋化,形成超螺线管。直径400nm,长度11~60 m。 DNA压缩40倍 4.四级结构(染色单体):超螺线管再次压缩成光镜下可见的2—10μm的染色体,DNA压缩5倍。 总计压缩倍数=7×6×40×5= 8400倍 DNA 核小体 螺旋管 超螺线管 染色单体 7 6 40 5

  20.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染色体的包装方式

  21. 二、染色体的数目和大小 (一)染色体的数目 1.正常情况每种生物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 2.不同物种间染色体数目差异很大。 马蛔虫2条;真蕨纲瓶尔小草属的高达800~1200条。 (二)染色体的大小:差别悬殊。 绝对长度:一般为1~25μm。最短的长度为0.25μm, 最长的长度是30μm。 相对长度:某一染色体绝对长度占该染色体组绝对长度 的百分数。

  22. 染 色 体

  23. 070921高娅

  24. 三、特殊染色体 (一)多线染色体(唾线染色体) 存在于双翅目昆虫幼虫消化道细胞的、有丝分裂间期核中的、一种可见的、巨大的染色体。 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唾腺细胞,多个染色质(500~1000条 染色线)重叠成类似染色体状结构。 比一般染色体长100~200倍,粗1000~2000倍。

  25. 三龄幼虫 一龄幼虫 两龄幼虫

  26. 060921居东方制作

  27. 唾 线 染 色 体

  28. 唾线染色体的特点: ※巨大性和伸展性: ※体联会:体细胞在 有丝分裂过程中,出 现的同源染色体联会 的现象。 ※有横纹结构: 深色部位—带纹区, 浅色部分—间带区, ※多线性 ※1个染色中心和5个臂 三、特殊染色体

  29. 三、特殊染色体 (二)灯刷染色体 最先在鲨鱼中发现,后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以及某些无脊椎动物的卵母细胞中发现。 是RNA合成的活跃场所。一个侧环是一个转录单位。 (三)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四)B染色体(副染色体;超数染色体;附加染色体):通常比正常染色体小,着丝粒一般在端部,大部分由异染色质组成。其数目不定。不载有基因,但可复制。

  30. 灯刷染色体 性染色体

  31. 贝母的B染色体

  32. B染色体

  33. 四、 染色体组型(染色体核型) • 染色体组型:每一种生物染色体数目、大小及形态都是特异的,这种特定的染色体组成称为染色体组型。 • 染色体组型分析:根据染色体数目、大小和着丝粒位置、臂比、次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生物核内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组、归类、编号、进行分析的过程。 • 染色体组型分析意义: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生物的系统演化,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辐射的遗传效应和人类染色体疾病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 四、 染色体组型

  35. 第三节 细胞分裂 • 一、原核细胞的无丝分裂 • 二、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 • 三、细胞的减数分裂

  36. 第三节 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无丝、有丝、减数分裂。 一、原核细胞的无丝分裂 包括DNA的复制和分配以及胞质的分裂两 个方面。 真核细胞仅在极少数情况下 发生无丝分裂(神经细胞、 胚乳细胞、腺细胞等)。

  37. Color-enhanced electron micrograph of E.coli undergoing cell division.

  38. 二、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有丝分裂的过程 (二)有丝分裂的特点 (三)有丝分裂的意义

  39. 二、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有丝分裂的过程 细胞周期:指从一次细胞 分裂完成到下一次细胞 分裂结束所经历 的全过程。 包括间期(两次 有丝分裂中间的 时期)和分裂期。

  40. (一)有丝分裂的过程

  41. 1 2 3 4

  42. 二、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 (二)有丝分裂的特点: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分裂1次,1次分裂1个细胞形成2个细胞,子细胞与母细胞一样。 (三)有丝分裂的意义 • 1、保证了细胞上下代之间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 2、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分裂 数量 个体发育 细胞 分化 种类

  43. 三、细胞的减数分裂 •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包括两次连续的核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因而在形成的四个子细胞核中,每个核只含有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

  44. 三、细胞的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仅在性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有两次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和第二次减数分裂。 1 细线期2 偶线期3 粗线期4 双线期5 终变期6 中期I 7 后期I 8 末期I减数I 前期I 9 前期II 10 中期II 11 后期II 12 末期II 减数II 减数间期

  45. 三、细胞的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成熟分裂)的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 (1)前期I ①细线期(凝集期;花束期): 细长线状,核仁存在。 ②偶线期(配对期或合线期): 同源染色体开始联会(联会 复合体),二价体(四分体),

  46. 染色质 侧体 中体 联会复合体(SC)

  47. ④ ⑤ (一)减数分裂的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 ③粗线期(重组期):发生交换,可见二价体。 ④双线期(合成期):可见交叉。 ⑤终变期或称浓缩期:交叉端化。

  48. (一)减数分裂的过程 中期I 1.减数第一次分裂 (2)中期I:核膜、核仁消失, 着丝粒不分裂。 (3)后期I:同源染色体分离, 向两极移动,染色体减半。 (4)末期I :核膜、核仁重现。 后期I 末期I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