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698 Views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和基本纲领. ★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帮助学生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点,深刻理解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意义,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性。. ★ 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主要特征和主要矛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E N D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和基本纲领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帮助学生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点,深刻理解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意义,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性。
★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主要特征和主要矛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属于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范畴之内的。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对未来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只有极其原则的规定。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他们的著作中所论述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并作出科学论断指明了方向。
他们在这方面提出和论证的基本观点是: 其一,关于过渡时期 其三,关于每个发展阶段的多级发展过程。 其二,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
斯大林(1879-1953)的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 2、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历史经验
安德罗波夫(1914-1984)、契尔年科(1911-1985)的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戈尔巴乔夫(1931--)1985年3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在1986年10月全苏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教研主任会议上的讲话中使用了“发展中社会主义”提法。 戈尔巴乔夫
1、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3、 我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过程。毛泽东最初提出了这个问题,区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成”。他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就提出: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 “我们的社会主义还需要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
1957年他再一次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但尚未完成的思想。认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建立起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基础,生产力得到比较充分发展后,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
但是我国在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后,对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估计上发生了变化,认为共产主义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这种超阶段的冒进遭到挫折以后,才逐渐认识到需要对社会主义社会划分阶段。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谈到,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我国在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后,对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估计上发生了变化,认为共产主义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这种超阶段的冒进遭到挫折以后,才逐渐认识到需要对社会主义社会划分阶段。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谈到,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1962年1月,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的教训以后,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 这些思想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但是,六十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对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从而中断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之路。1962年1月,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的教训以后,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 这些思想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但是,六十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对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从而中断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之路。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我国国情的正确认识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我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为了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从理论上深入开展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研究。 (1)、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的必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980年4月间,邓小平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解放思想”。“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 这里已孕育着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思想。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1982年党的十二大和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再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1982年党的十二大和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再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
1987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全篇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的根据,第一次展开地论述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全篇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的根据,第一次展开地论述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式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式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和深化了这一理论,并第一次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002年11月8日在党的十六大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002年11月8日在党的十六大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新局面》报告中指出:“ 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巩固和 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 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探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终于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着这一理论。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00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9年 56年 2050年左右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重要特征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2、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社会性质不同:经济基础不同,主要矛盾不同,根本任务不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概括为九个方面: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000美元 85%以上 82% 772美元 中 国(1998年) 现代化标准 现代化标准 中 国(1998年) 非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人 均 国 民 生 产 总 值
50%以上 45%以上 33% 33% 现代化标准 中 国(1998年) 现代化标准 中国(1998年) 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83% 80%以上 12.5% 4% 现代化标准 中国(1998年) 现代化标准 中国(1998年) 成 人 识 字 率 大学生占20—24岁年龄人口比重 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七 六 九 八 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上述中,第一和第九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的总概括。概括地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阶段,也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上述中,第一和第九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的总概括。概括地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阶段,也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科学设想的创新和发展。 •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排除“左”与右的干扰,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思想武器。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 所谓“不够格”是指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未来新社会的水平。
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是建立在它自身的物质基础上,而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建立在对社会主义来说是异己的物质基础上,而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的艰巨性(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就现实的国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因为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是建立在它自身的物质基础上,而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建立在对社会主义来说是异己的物质基础上,而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的艰巨性(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就现实的国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因为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这是由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 【2】这也是由我国目前各个领域仍未摆脱不发达状态的现实国情决定的。 • 【3】是由实现现代化任务的艰巨性决定的。 • 【4】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党的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的含义 基本路线又称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了如下概括: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 【2】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理论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基本纲领,围绕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及各自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 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二)正确处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 坚持二者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