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訪談研究

訪談研究. 主講人:陳繁興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院 教授兼院長. 講授大綱. 壹 、 前言 貳 、 訪談的型式 参 、 訪談對象 肆 、 群體訪談 伍、訪談研究實施程序 陸、訪員訓練 柒、訪談可能遭遇的困難 捌 、 結語. 壹 、 前言. 質性訪談是一種為特殊目的而進行的談話-研究者與受訪者 。

jad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訪談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訪談研究 主講人:陳繁興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技術及職業教育學院 教授兼院長

  2. 講授大綱 壹、前言 貳、訪談的型式 参、訪談對象 肆、群體訪談 伍、訪談研究實施程序 陸、訪員訓練 柒、訪談可能遭遇的困難 捌、結語

  3. 壹、前言 質性訪談是一種為特殊目的而進行的談話-研究者與受訪者。 主要著重於受訪者個人的感受(perception of self)、生活與經驗(life and experience)的陳述,藉著彼此的對話,研究者得以獲得、了解及解釋受訪者個人對社會事實(social reality)的認知(Minichiello et al., 1995)。

  4. 國科會科教處應用科學學門之專題計畫常使用訪談研究,如:國科會科教處應用科學學門之專題計畫常使用訪談研究,如: 1. 調查國內電機業自動控制技術員之技術能力 2. 調查技專校院校外實習辦理現況與研擬實施配套措施

  5. 貳、訪談的型式 以研究過程來區分,主要區分為 • 結構式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 • 半結構式(focused or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 非結構式訪談(unstructured interview) • 群體訪談(group interview) (Williams, 1997; Minichiello et al., 1995)。

  6. ㄧ、結構式訪談 • 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結構式訪談通常被用來做調查(survey)或民意測驗(opinion polls),也稱為標準式訪談或調查式訪談; • 有一致性的問題及依序訪問。因此可以避免受訪者之間的不同級誤差,而增加此研究的可比較性; • 訪視表(interview schedule)主要以事先設定題目順序且是封閉式問題(open-ended)呈現,但通常題目順序也需事先決定統一。

  7. 封閉式的問題,受訪者必須在事先設計好的答案中選擇做答,例如:「下年度您將會做全身健康檢查嗎?」,其答案「會/不會/不知道」,是事先設計好的選項。

  8. 研究者可能較容易整理資料,成本也較開放式問題為低;研究者可能較容易整理資料,成本也較開放式問題為低; • 主要的缺點是有些問題可能變得較沒有彈性,無法讓受訪者有充分表達不同意見的機會,或許開放式問題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陷,但受訪者不同的反應可能有更多的問題產生,例如造成資料整理的困難以及成本的劇增等,然而這種開放式問題收集豐富的資料是非常具有價值的。

  9. 在結構式訪談過程中,受訪者與研究者的關係與互動性是非常重要的。在結構式訪談過程中,受訪者與研究者的關係與互動性是非常重要的。 • 原則上,研究者控制訪問的流程與資料的記載,受訪者接受問題,而做出反應,但通常受訪者也被視為如量性研究一般的「樣本(研究對象)」「反應者」,而非真正在對談式的「參與者角色」,有時失去雙方對談的機會而淪為單向的溝通而已。

  10. 面對面的訪談,較其他的調查方法而言,其回覆率可能較高,但其研究過程的信度,效度經常被質疑著。面對面的訪談,較其他的調查方法而言,其回覆率可能較高,但其研究過程的信度,效度經常被質疑著。 • 研究者通常靠著與受訪者建立彼此的信賴關係與溝通,但通常過分的親密關係,對研究的客觀性也常造成負面影響。 • 因此如何建立中立客觀者的角色,對研究者而言是一項重要的議題。

  11. 範例:「大學生之生命意義結構式訪談大綱」 • 就你所知道一般同學對他們自己人生的看法是什麼(還有沒有別的)?那麼你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又是如何?(怎麼樣生命才有意義、價值;將其價值判斷抽出) • 你覺得什麼樣的生活最有意義?那現在沒法達到這總生活是因為有哪些阻礙? • 在何種情況下你可能會認為活著沒有意思,不如死了算了?(可以與其他人做比較的動作) • 你對死亡有何看法?你認為有無前世今生? (其行為上受到什麼影響;對意識到死亡有無因此影響價值觀念)(有無前世今生的信仰皆可繼續問為什麼)

  12. 二、半結構式訪談 量化導向或是質化導向模式的半結構式訪談型式,主要是研究者利用較寬廣的研究問題作為訪談的依據, 導引訪談的進行;訪談指引(interview guide)或訪談表通常在訪談開始前被設計出來,做為訪談的架構,但他的用字及問題順序並不用太侷限,最主要的內容必須與研究問題相符,問題的型式或討論方式則採取較具彈性的方式進行,所以研究的可比較性可能降低,但優點是它可以提供受訪者認知感受較真實的面貌呈現。

  13. 範例:大學生對死亡的看法 • 在您受教育的過程中,對於死亡有什麼看法。(大學 -> 小學) • 您在家中的成員,對於死亡有何想法。(爺爺 -> 兄弟姊妹) • 在您接觸的社會媒體中,曾經帶給您何種想法。 • 您從小到大,經歷的事件或經驗,曾經帶給您什麼看法。 • 你接觸的任何宗教或是組織,曾帶給您何種看法。

  14. 三、非結構式訪談(開放式) 不同於結構式問題設計及強調問題的先後順序,非結構式訪談,主要著重於研究者與受訪者之間的互動情形以蒐集資料,如同平日的對談型式一樣,但非結構式訪談範圍縮小在研究者興趣的領域內,基本上訪談過程控制較小,但需掌握受訪者的反應,宜必須針對研究問題的經驗及態度等。

  15. 四、三種訪談方式的比較 「結構式」訪談則由研究員事前擬訂好具體的問題,訪談時只需跟著這些問題 來進行便可以了,這種方式與問卷調查相似,不過被訪者的答案沒有預設的格 式而已。雖然這樣比較缺乏彈性,但因為問題格式統一,故此訪問結果便於用 作比較分析。

  16. 「半結構式」訪談通常會由研究員在訪談前訂下訪談的大綱,然後便根據這些「半結構式」訪談通常會由研究員在訪談前訂下訪談的大綱,然後便根據這些 大綱,在訪談中用不同的問題去引導被訪者答出所需資料。這種方式可以保留 「非結構式」的彈性,同時又可以令訪談的內容更集中。

  17. 「非結構式」訪談以閒聊或與知情者談話為主,談話內容沒有嚴格的限制,可「非結構式」訪談以閒聊或與知情者談話為主,談話內容沒有嚴格的限制,可 以由研究員或被訪者就某項主題自由交談。這種方式有利於拓寬和加深社會問 題的研究,因為它可包涵一些在原來的設計方案中沒有考慮到的新情況。

  18. 由於質性方法的彈性較大,研究過程的信度和效度都很倚重研究員的經驗和對理論的敏感度。新入門的研究人員建議盡量採用結構式訪談,仔細擬訂訪談問題所用的字眼,以減低經驗不足帶來的種種偏差(如發問有引導性的問題),確保訪談能有效地進行。由於質性方法的彈性較大,研究過程的信度和效度都很倚重研究員的經驗和對理論的敏感度。新入門的研究人員建議盡量採用結構式訪談,仔細擬訂訪談問題所用的字眼,以減低經驗不足帶來的種種偏差(如發問有引導性的問題),確保訪談能有效地進行。

  19. 圖1 訪談連續性模式(Continuum model)(Minichiello et al., 1995, p.62)

  20. 参、訪談對象 訪談對象分為兩類: 「知情」者 (knowledgeable informants) • 知情者泛指對事件或事情有深切了解的人仕。知情者並不一定是參與活動的人仕,但接觸大量綜合資訊,對事件有較宏觀的理解。假設你想了解中學生對偶像崇拜的心態,則知情者包括影迷會幹事、明星商品店店主、從事有關研究之學者等等。(跟學生有日常接觸,但不清楚有關崇拜偶像活動的人仕 [如老師] 並不算是知情者。)

  21. 代表樣本 (sample of representatives) • 即來自有關母體 (population)的樣本。假設你想了解中學生對偶像崇拜的心態,則有關母體是中學生,尤其是崇拜偶像的中學生。你可選擇把範圍進一步收細,例如把母體局限於中一至中三同學,然後進行抽樣。 • 受訪者可同時擔當知情者和代表樣本兩個角式。

  22. 肆、群體訪談 • 群體訪談(Group interview)主要意義為研究者設法使一群受訪者聚集在一起為共同的研究主題而彼此對話討論; • 可以採用焦點( focused ) 或半結構式(semi-structured)或深入訪談(in-depth interview)等方式。 • 種類包括焦點團體法( focus groups )、參考團體法(reference groups)與記憶工作團體法(memory work groups)(Minichiello et al., 1995)。

  23. 群體訪談的主要使用時機,不僅僅只是探索研究問題的答案,另外也牽涉到研究的急迫性,例如樣本取得的限制,經費及時間的侷限等。而其主要的功能在於經由訪談得到探索性及一些研究現象學(phenomenological)的資料;近年來這種方式已漸漸被使用,尤群體訪談的主要使用時機,不僅僅只是探索研究問題的答案,另外也牽涉到研究的急迫性,例如樣本取得的限制,經費及時間的侷限等。而其主要的功能在於經由訪談得到探索性及一些研究現象學(phenomenological)的資料;近年來這種方式已漸漸被使用,尤 • 以強調政治性的議題上最為明顯,如女性主義研究,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或弱勢族群的議題研究等。

  24. 一、焦點團體法 • Merton, R. 在1940 年代發展出來,最初運用在廣播節目的收視率分析,收訊者藉著與電台連接的紅、綠色二種不同按鈕,來表達對節目喜愛程度,之後一些廣告及市場行銷也利用這種方式來調查一群消費者對產品包裝的反應等(Merton, 1968)

  25. 非常省時的調查方式,他們可以在同一段時間內由一位研究人員收集一群人的資料( Stewart & shamdasani, 1991);焦點團體法目前被廣泛使用於:(1)收集研究的背景資料或界定議題、將上述資料作為形成研究假設、結構是問題、評價或需求評估的基礎;(2)調查對政策的反應;(3)廣告或市場行銷策略的前測;以及(4)難以進行一對一調查的研究議題 (Grbich, 1999)。

  26. 焦點團體訪談法通常是小群體(6-12 名)的介入,研究者先當討論的起始者或串場者(moderator),扮演著下列角色:介紹討論的主題,起始整個討論及過程,或鼓勵受訪者參與討論但自己不參與討論。

  27. 優點:能快速獲得研究資料,比一對一面談方式更具經濟性,而更重要的是讓每一個參與者能對研究問題有所反應,並對其他成員的反應也有所回應等,尤其是當研究者期望評估成員的互動情形(社會與群體),整個過程皆可以呈現。優點:能快速獲得研究資料,比一對一面談方式更具經濟性,而更重要的是讓每一個參與者能對研究問題有所反應,並對其他成員的反應也有所回應等,尤其是當研究者期望評估成員的互動情形(社會與群體),整個過程皆可以呈現。

  28. 缺點: (1)小組中,個人的反應並不是獨立的,可能受到其他成員的影響; (2)表達出來的意見或看法可能受到主要的成員(dominant group member)的影響; (3)一些成員的反應可能受到小組討論地點及環境的影響。 所以如何選擇成員及小組的組成必須依據研究 問題的性質而定。

  29. (一)、焦點團體的的設立 研究者必須慎選此團體的成員,理想上團體成員來自對特定議題的代表,這可以幫助參與者間的互動情形;異質性的團體,代表在特定議題的不同面向,可能有更不錯的熱烈討論,在焦點團體討論的過程中,討論的主持人(facilitator)必須掌控下列三個狀況: 討論的地點( location of the interview )、物理環境( physical environment )、以及團體的組成(composition of the group)等(Grbich, 1999)。

  30. (一)地點 接近參予者工作或居住地,最好不要緊急事件的干擾,茶點供應。 (二)環境 舒適的環境以及讓參與者都能夠看到彼此,空間太大、太小容易造成回音也會影響互動效果。空間背景盡可能單純,會引起分心的事物,如生動的海報或裝飾品應該將其取下。 (三)成員 依據研究目的的不同,在年齡、彼此關係上的考量將有所不同;例如:同齡層將會產生較輕鬆的反應、關係過於親近對研究主題的忠誠度(loyalty)將有影響。基本上團體的成員是平等的。主持人盡可能避免成員間的衝突或被少數人操縱著討論。

  31. (二)、焦點團體的實施過程(Grbich, 1999) (一)研究者必須非常清楚研究問題,他必須確信焦點團體法是提供此研究最佳的資料收集方法,一旦確立此方式可以獲得預定的目標,研究者可以著手選擇團體的成員。 (二)開始進行前,此團體必須先進行彼此認識(如運動之前的熱身;warm up),例如上、午茶等,這可以讓研究者有機會去歡迎參與者,並進而觀察到此群體中誰是領導者(或非正式),或那些人是需要多鼓勵增加參與感等;要留意參與者座位的安排,例如非常了解研究問題或懷疑的應安排在引言人之兩側,這可以使引言人較易控制程序,這種技巧的使用也將使其他的人較易參與。

  32. 有掌控慾(佔有慾)的人最好不要安排在引言人的對面,以免造成引言人的目光過度集中,造成偏差,這個位置應該留給較害羞或具質疑個性的人(a person suspected),這樣引言人較容易利用以眼神來鼓勵他們參與。 (三)當所有參與者坐定位之後,引言必須先介紹研究的問題與相關的倫理上的考量,例如隱私權,不計名,參與者隨時皆可以離開討論而不會遭到處分,以及每個人皆有不回答或討論的權利。

  33. 二、深入訪談(In-depth interview) • 深入訪談及「研究者與受訪者面對面重複的交互作用」主要目的仍在了解受訪者以本身的語言陳述他們對其生活、經驗或情況的觀點等 • 深入訪問屬於「無結構的訪問」,即事先不預定表格、問卷或定向標準程序,由訪者與受訪人自由交談,訪問可以提出任何問題,受訪人可以任意表示自己的意見,不論訪員問的是什麼。

  34. 深入訪談主要的假設為:(1)研究者與受訪者間之重複性接觸(encounters),意味著可能花費較長的研究時間;(2)研究者與受訪者之接觸,不同於以往調查研究之角色不平衡狀況,意味著深入訪談兩者角色較為平等;(3)受訪者的角度(觀點)出發及被賦予高度的價值;以及(4)藉助受訪者熟悉及自然的語言以了解其內心世界的觀點。

  35. 深入訪談主要的使用時機為: (1) 社會活動、事件、研究者無法直接去接觸或了解,必須藉由受訪者的角度去了解; (2) 個人生活歷史的研究(life-history),又稱之為個案研究(case study),藉由受訪者與研究者之合作以探索生活經驗中的特殊事件等; (3) 提供研究者得以接觸受訪者,以提供更寬廣的情境,人物或場所的視野; (4) 臨床上的應用,例如病人的疾病史以作為諮詢的依據; (5) 深入訪談可以以多位受訪者同時接受訪問的方式進行,當中可以了解群體互動情形,以了解其共鳴或衝突情形(Minichiello et al.,1995)。

  36. 深入訪談基本上以半結構式或開放式的研究問題為主,而其訪談的技巧是類似的,訪談中可以以較客觀的角度來了解受訪者的真正觀點與想法,因此受訪者表達的真實性變成研究效度的主要依據,所以如何確保受訪者所言為真?深入訪談基本上以半結構式或開放式的研究問題為主,而其訪談的技巧是類似的,訪談中可以以較客觀的角度來了解受訪者的真正觀點與想法,因此受訪者表達的真實性變成研究效度的主要依據,所以如何確保受訪者所言為真? • 而使用深入訪談為研究的資料收集方式必須在理論與實際的操作有所關聯, 主要有兩個理論基礎(rationale)

  37. (1)牽涉到研究者對社會真實面的觀點以及如何被研究;因為不同「真實性(reality)」模式,將有不同的前程與假說及資料收集方式,假如有意義的人與人的互動式建立在語言的基礎上,則人們所使用的語言與所做的解釋對研究者而言將是有用的,因此深入訪談將是獲得此類資料的適當方式之一;(1)牽涉到研究者對社會真實面的觀點以及如何被研究;因為不同「真實性(reality)」模式,將有不同的前程與假說及資料收集方式,假如有意義的人與人的互動式建立在語言的基礎上,則人們所使用的語言與所做的解釋對研究者而言將是有用的,因此深入訪談將是獲得此類資料的適當方式之一; (2)決定使用深入訪談是建立在研究方法的實用性上,質性與量性的研究方法,基本上設計即不相同,因此在方法的選擇上就會不同。

  38. 當選擇深入訪談的同時,也牽涉到為何選擇這種方法的問題。當選擇深入訪談的同時,也牽涉到為何選擇這種方法的問題。 深入訪談主要的模式不在於假說檢定(hypothesis-testing),而在於理論的建構上(theory-building),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專注於資料的收集以及訪談中的真實互動之經驗, 以建立理論(Minichiello et al., 1995)。

  39. 伍、訪談研究實施程序 (一)、問題設計的原則 1. 詢問確實的開放式問題。 2. 詢問單一的問題。 3. 中立(neutrality)的問題

  40. (二)、問題設計的內容 任何主題都可以涵蓋在下列六類問題當中。 1. 經驗/行為問題。 2. 意見/價值問題。 3. 感受問題。 4. 知識問題。 5. 感官問題。 6. 背景/人口統計學問題。

  41. (三)、訪問題目設計 1. 不具爭議性的經驗問題先,其餘的擺在後。 2. 受訪者的主觀感受可以優先處理,否則不容易讓受訪者發揮。 3. 訪者與受訪者建立信任關係後,再問「事實」的問題。 4. 先問現在的問題,因為記憶比較深刻;再問過去與未來的問題。 5. 背景問題最後處理。

  42. (四)、問題的設計: 1.單一問題:每次只問具體的一個問題 2. 開放式問題:不給予受訪者「是」與「否」的回答,而給予自由的沒標準答案的回答。 3. 共融(rapport)與中立(neutrality):共、受訪者能瞭解問題而後回答。融是站在受訪者的立場,尊重受訪者的知識、態度、經驗與感受。 4. 中立則是訪者對受訪者的反應內容要保持中立,只能順勢引導受訪者回到訪問的設計問題。

  43. 陸、訪員訓練 (一)訪員條件 1. 記錄誠實。 2. 可信賴。 3. 態度客觀。 4. 儘可能詳細記錄。 5. 對人感興趣。 6. 為對方設想。 7. 使受訪者輕鬆作答。 8. 穿著舒適整潔。

  44. (二)訪員資料閱讀與準備 • 任何訪員在進行深入訪問前都應熟悉訪問的主題,訪問的問題。 • 訪問的題綱要事先準備,清楚正確的把預定訪問內容寫下來。也就是說在訪問之前,訪員應該將訪問的問題一項一項的逐條列出來,而且對這些問題要非常了解。 • 訪員要事先對「標準開放式訪問表」中的有關各個問題都非常熟悉。甚至於也要了解什麼是「標準開放式」的深度訪問,及要明白相關議題和資料。

  45. (三)訪員訓練內容 所有研究成員中參與訪員的訓練與討論,在計畫主持人的指導之下,進行訪員訓練。包含訪員對訪問題綱的討論、整個研究計畫的討論、參與整個活動方案的訪員間的互動及與計畫主持人間的互動、最後是訪談技巧的學習等四個部分。

  46. 訪員訓練可分幾個階段: 1. 讓訪員瞭解研究計畫的意義與目的。 2. 訪問時訓練階段:包含如何穿著,如何與人見面介紹自己,寒喧,態度如何?眼神如何?如何口語表達?如何增加自己的對文化種族差異、隱私探求的敏感度?

  47. 3. 問卷議題的討論階段:包含每一個問題的發問與記錄。 4. 訪員模擬訪問階段:訪員模擬練習外出訪問時,計畫主持人應在訪員練習時予以指導,觀察模擬的過程,在訪問結束後,再作一討論訪員的經歷與感受,是否有其他問題。 5. 真實訪問階段:先預選3~5人訪問,訪員在訪問後應向研究計畫主持人報告訪問情形與訪問結果,經由詳細檢查確定沒有誤解和錯誤之後,才大量進行訪問。

  48. (四) 訪員的物品準備 進行實地深入訪問,訪員應有一類似一般問卷調查的訪問袋,裡面裝有: 1. 筆記本 2. 受訪名單、人數。 3. 當地地圖及交通工具狀況 4. 訪問表(應多準備)

  49. 5. 介紹信或公函証明的訪員身分 6. 各種訪問時需要的圖表。 7. 給受訪人的禮物車馬費 8. 鉛筆、原子筆、橡皮擦 9. 訪員配戴的識別證

  50. 柒、訪談可能遭遇的困難 (一)訪問前可遭遇的困難: 1. 訪問對象連絡不易與問題的克服  有提出兩點補救辦法: a. 鍥而不捨的電話邀約,直到對方接受 b. 如被拒絕,尋找其他替代人選。 2. 訪員訓練不易與問題的克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