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心理學概論

心理學概論. 什麼是心理學 ? 心理學 (Psychology) 是一門研究心智和行為 , 與這兩者之間關係的科學 . 心智 : 人類及其他有機體的知覺 , 思考 , 與感覺 . 行為 : 人類及其他有機體的行動. 心理學概論 : 「心智行為」的科學研究. 人對萬物充滿好奇心 , 會問各種問題 . 宇宙間最大的奧秘 : 「人類心智」 心理學家的工作:心智奧秘的科學探索 這門學問致力於研究人類心智系統,以便了解它的組成、運作方式與功能。也研究心智與行為之間的關係. 心理學概論 : 研究的主要目標. 描述 (description) :

jade-gambl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心理學概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心理學概論 • 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 (Psychology) 是一門研究心智和行為, 與這兩者之間關係的科學. • 心智: 人類及其他有機體的知覺,思考,與感覺. • 行為: 人類及其他有機體的行動.

  2. 心理學概論: 「心智行為」的科學研究 人對萬物充滿好奇心, 會問各種問題. 宇宙間最大的奧秘 :「人類心智」 心理學家的工作:心智奧秘的科學探索 這門學問致力於研究人類心智系統,以便了解它的組成、運作方式與功能。也研究心智與行為之間的關係.

  3. 心理學概論: 研究的主要目標 描述 (description) : 目標: 試著描述人在不同情境中如何思考, 感覺與行動. 問題: 發生了什麼? 它何時發生的? 它如何發生的? 詮釋 (explanation) : 目標: 試著了解人們為何會如此思考, 感覺與行動. 問題: 為什麼會發生? 預測 (prediction) : 目標: 根據過去的資料, 預測未來人們如何思考, 感覺與行動. 問題: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控制 (control) : 目標: 尋求方法去影響人們的思考, 感覺與行動. 問題: 我們如何影響或改變人們的思考, 感覺與行動?

  4. 心理學概論: 心智的奧秘 瞬息萬變的念頭固然有趣,「人在想什麼?」卻不是關鍵性的問題。人心理複雜多變的想法並不神奇, 真正神奇的是, 讓這些複雜多變的年頭的得以發生的心智系統. 我們飯前「想吃蔬菜」、飯後「想吃水果」,這些念頭並不神奇, 真正神奇的是,我們的心智竟能保有並運用「蔬菜」、「水果」之類的概念。 想想看,何謂「蔬菜」?何謂「水果」?試著給它們下個定義。

  5. 心理學概論: 科學的探索 宇宙間有數不清的奧秘. 也有很多人對這些奧秘感興趣, 並開始研究. 比如說: 人為什麼會作夢?是不是因為「靈魂出竅」?為什麼會生病?是否「惡魔附體」? 不論是「靈魂出竅」的說法,或「惡魔附體」的「理論」,都是古人「研究」了許久所得到的「答案」。 這些「研究」都有一個共同點:「公說公有理」,誰也推翻不了誰。 科學的特色在於,所有的理論都是可以檢驗的,也因此都是可能被推翻的 。

  6. 心理學概論: 文學、哲學與心理學 科學關鍵在於「求真」,並認定真相只有一個,凡不能求得唯一真相的問題,均非科學所問。 從「求真」 的角度來看,「失意人的感受如何?」「人生是否荒謬?」「愛情值得生死相許嗎?」這些問題沒有唯一的答案。它們近乎是文學的「永恆題材」,有些也是哲學的永恆題材。 文學家從人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中去探索人生,哲學家從人的處境去追問生命的意義,心理學家則研究那個會因離合而悲歡,且能探索生命意義的「人類心智」。

  7. 心理學概論: 「心理小說」 許多文學家對人心微妙的變化深感興趣,他們描寫各種人在不同場合的心理變化,敘述他們思路的流轉,寫出所謂的「心理小說」。 心理小說中描述的「心路歷程」充滿個人色彩,不同的讀者所得的體悟與啟發也可能大異其趣。因此,雖然心理小說不斷推陳出新,我們對人性的了解卻不因而比古人高明。 小說家看的是心智系統的表現,對心智系統本身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文學的可貴在於,它表現了永恆的人性; 科學的價值則在於它不斷的進步, 逼進真理.

  8. 心理學概論: 科學心理學能助人嗎 假如我們能夠了解自閉症兒童獨特的心智運作方式,我們就可能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來幫助他。 假如我們能夠知道一般人學數學時的思考歷程,我們就能知道通常發生困難的所在,並想出更好的教學方法。 任何學問只要夠深入與精確,就有無限的助人潛力。顯然,心理學如果要發揮更多助人的功效,它需要的正是更深入的科學研究。

  9. 心理學概論: 觀察 就如同小說家必須觀察人生百態,所有的科學也都建立在觀察上。 生態學家在自然環境中觀察生物,遺傳學家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物理學家在粒子加速器中觀察基本粒子,心理學家在實驗室中觀察兒童、大學生或鴿子,這些都是觀察。 沒有觀察,科學就全無基礎,因為不建立在客觀的資料基礎上的學問,只能說是玄想。

  10. 心理學概論: 現象與法則 觀察的目的在記錄現象,而科學的目標則是:找出隱藏於千變萬化現象背後的法則。 這些法則讓我們可以用以簡御繁的方式去看人與世界,使那些令人眼花撩亂的現象,顯得井井有條。 依賴與運用這些法則,我們才有今天的科技文明。 事實上,關於人, 我們每天都做一大堆的觀察. 但只有那些能夠透露法則的現象,才會引起心理學家的興趣. 為了觀察這些有關鍵意義的現象, 心理學家必須設計一些特殊的測量工具.

  11. 心理學概論: 研究的方法 測驗(test): 研究人類在一個特定時間與特定地點, 針對特定人物測量其能力或特質的一種研究方法. 調查(survey) 和 問卷 (questionnaire): 一種研究方法, 根據詢問某些問題的想法與意見, 以觀察人們的不同反應. 問卷是做調查時使用的一組問題. 個案研究(case study): 針對單一個案或一群特定個案, 做精密的研究與調查.

  12. 心理學概論: 自然觀察法 自然觀察法(naturalistic observation):自然觀察法的特點在於,觀察者只是忠實的做紀錄,避免影響被觀察的對象,以便了解各種現象的自然發生過程。 牛頓對「頻果掉落地面」的觀察. 只要是這種型態的觀察,不管有沒有使用儀器,都屬於自然觀察。 自然觀察的首要任務是「釐清現象」- 確定發生了那些事。確定了基本現象後,便可以對現象背後的法則進行推測,從而獲得「假說」。 假說(hypothesis) 是根據觀察或實驗的結果做出理論的初步假設. 有了假說,便可以進行更多的觀察,以確定該假說是否適用於不同場合、不同情況。如果可能,甚至應該設計幾個實驗,以便進一步檢驗這個假說。

  13. 心理學概論: 內省法 早期心理學家把興趣擺在人的心思上。亞理斯多德, 為了解心智的運作方式, 用心的觀察自己的心思. 然而,心思不同於天上的星星,只能自我觀察,別人無法觀察。 自我觀察研究法有很多問題。(1)別人無法確認你的觀察是否正確;(2)無法做科學上極重要的重覆觀察。 因此,這種觀察法不同於自然觀察法。它叫內省法(introspective method)。

  14. 心理學概論: 實驗中的內省法 事實上,德國的科學心理學之父Wilhelm Wundt (馮特)在1875 年, 將內省法用在實驗中,視之為 實驗方法的一部份。

  15. 心理學概論: 內省法之路 內省法未能帶給心理學任何新發現。主因是,不同人的內省報告,會導致不同的結論;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候作內省,其結果也不盡相同。針對這些不同的觀察結果, 心理學家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判斷誰對誰錯. 當行為主義(behaviorism)於二十世紀初興起之後,內省法便被心理學家所揚棄。

  16. 心理學概論: 相關法 (系統性的觀察) 自然觀察法講究自然,卻不保證能讓我們獲得足夠的訊息。比如說, 如果我們觀察到幾對聰明的夫妻所生的孩子也都很聰明. 光是根據這樣的觀察, 我們無法判斷, 這是偶然的巧合, 還是個普通的現象? 如果可能,科學家應該用更有系統的方法去觀察。 同時觀察兩變項(variables,如「父母的智力」與「子女的智力」)的變化,有助於找出這兩個變項的可能關係。 在這種研究中,統計學的「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 常被用來表示兩變項彼此關連的程度,因此,這種觀察法也就被稱為相關研究法(correlational method)。

  17. 心理學概論: 相關研究法的要件 相關研究法的要件在於「有系統地觀察兩個變項的關係」,至於是否進行量化(quantified)的測量、是否使用「相關係數」來處理資料,並不是關鍵所在。

  18. 心理學概論: 實驗法 (控制下的觀察) 相關研究法雖然優於自然觀察法,它卻不能讓我們下明確的結論。舉例來說, 即使我們觀察到, 通常聰明的父母有聰明的孩子, 我們還是無法斷定, 人的智力是不是決定於遺傳. 更確切地說,相關研究法常讓人可以有幾個可能的結論,而無法判斷其是非對錯。為了改進這個缺失,於是有了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 實驗法的特色是:在控制下做觀察。

  19. 心理學概論: 實驗法的例子 假設我們想知道「智力是否受成長環境的影響?」便可以做如下的實驗。 將同一胎新生老鼠隨機分成兩組,一組給予有趣的生長環境,另一組則養在單調無趣的籠子裡,然後觀察它們如何學會在迷宮中找到食物。 假設我們發現,生長於有趣環境的老鼠,在迷宮中表現得比較聰明,進步比較快,而單調環境中長大的老鼠,則較笨,進步慢。 由於它們是同一胎出生的,而且是以隨機方式分組的,我們沒有理由說,兩組的先天能力有差異。這樣看來,結論便只有一個:環境的優劣會影響老鼠的聰明程度。

  20. 心理學概論: 實驗法的要件 前例中,「生長環境」是實驗者獨自決定的,因此稱為獨立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 「聰明程度」是實驗者觀察的變項。由於它可能依賴(決定於)獨立變項——生長環境,因此稱為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 實驗老鼠的「先天能力」是,實驗者透過隨機分派加以控制的變項。若不如此控制,便可能造成混淆——不知道兩組老鼠的不同表現,是先天差異造成的,還是不同的生長環境造成的。因此,這個變項便稱為混淆變項(confounding variable)。

  21. 心理學概論: 實驗法與相關法的差異 混淆變項一旦沒有被控制好,就會讓我們的結論產生混淆,以致於可以有兩個以上的可能結論。 實驗法與相關研究法最關鍵的不同,就在於實驗法控制了混淆變項,相關法則否。

  22. 心理學概論: 實驗設計 簡單的實驗通常包含一個實驗組(experimental group)與一個控制組(control group)。 在前例中,「有趣環境組」為實驗組,「單調環境組」為控制組. 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差別在於獨立變項上 – 宰我們的列子中, 即是生長環境的差別。此外,兩組不再有其他的差異。 這樣的設計使得依變項上的差異來源一目了然。

  23. 心理學概論: 經典實驗(新生兒知道些什麼?) 問題:新生兒是否擁有某些知識?比如說:他是否知道「有實體的物體不能互相穿透」? 困難:嬰兒不會說話,不能告訴你他知道什麼。 方法:假如他有某些知識,那麼任何違反這些知識的事情都會讓他感到驚訝。因此,「驚訝反應」成了探索嬰兒心智世界的指標。

  24. 心理學概論: 經典實驗(新生兒知道些什麼?) 事情沒那麽簡單. 即使清醒狀態的嬰兒因為驚訝而看久一點, 這個「久一點」到底有多久, 也是因人而異. 這種反應上的自然變化 (變異variation), 就是通常實驗上所謂的誤差 (errors). 吳差會模糊實驗的結果, 因此實驗者必訓努力消除的. 第二, 即使我們能決定嬰兒看得比較久, 我們也不知道原因. 因此, 這裡有一個混淆變項,是實驗者必訓努力消除的.

  25. 心理學概論: 經典實驗設計 (新生兒知道些什麼?)

  26. 心理學概論: 經典實驗摘要 獨立變項:海綿球落點的「合理性」。 依變項:小娃娃「注視海綿球的時間」 。 依變項不穩定,會造成實驗誤差,因此須先讓小娃娃對實驗情境「習慣化」。 海綿球的最終位置是混淆變項。控制組須與實驗組在混淆變項上沒有差異(海綿球的最後位置相同),但在獨立變項上有差異(實驗組有一個狀況是球的落點不合理,控制組則無)。

  27. 心理學概論: 多樣的觀點 到了二十世紀初期, John Watson(華生)主張,科學要能進步,必須 探討可公開觀察的現象。 只有針對可公開觀察 的現象,科學家才能判定, 哪一種說法是對的, 哪些是 錯的.

  28. 心理學概論: 行為主義革命 根據前述 John Watson 的觀點,行為主義者宣稱:心理學不該研究人的心理,應研究人的行為。 從此,心理學不但擺脫了對內省法的依賴,也有了全新的研究內容。

  29. 心理學概論: 行為主義的觀點 行為主義者依賴實驗方法,常以鴿子、老鼠做實驗。 人與其他動物的行為原理並無根本差異。因此動物實驗所得結論,也可以用在人身上。 既然我們不認為鴿子、老鼠能有什麼「想法」,可見行為不決定於想法。同樣的,人的行為也不決定於想法,而是決定於環境。 因此,要了解人為什麼會這樣、會那樣(比如說,為什麼會離婚?為什麼會努力工作?),只要研究行為本身就夠了 。

  30. 心理學概論: 認知主義革命 行為主義雖然推動了心理學的進步,卻完全忽略了人類心智系統的探索。譬如說,「人是怎樣吸收新知的?」「人如何進行推理?」「人為什麼會遺忘?」「兒童的道德觀是否按一定順序發展?」 在行為主義引領下,我們也不再有機會弄清楚,人類異於其他動物的地方,譬如語言。 於是有了認知主義(cognitivism)革命。

  31. 心理學概論: 認知學派的觀點 人類的行為深受他的知覺、概念、動機等心智因素的影響。 人的心智系統與其說跟老鼠、鴿子相似,還不如說更接近超級電腦。 我們的行為與其說是呆板的決定於環境,還不如說是決定於,心智系統對環境與記憶系統中各種訊息的處理結果。

  32. 心理學概論: 多樣的探索層面(一) 1. 行為的生理基礎研究 : 人的行為建立在人的生理基礎上.我們餓了會找東西, 渴了會找水. 生理心理學(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2. 感覺與覺研究: 如何認識世界. - 心理物理學(psychophysics):主要焦點在於研究物理刺激與感覺反應之間的關係. - 知覺心理學(psychology of perception): 人用什麼方式看他的世界. 3. 認知與學習研究 學習心理學(psychology of learning): 我們會說話, 用功讀書等, 自然都是學來的.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用 “訊息處理” 的角度, 去看學習的現象.

  33. 心理學概論: 多樣的探索層面(二) 4. 動機與情緒研究: 動機與情緒確實對人的行為有影響. 5. 認知功能的神經機制研究 實驗神經心理學(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 6. 能力及其測量方法的研究 計量心理學(psychometrics) 智力研究 7. 心智與行為發展的研究: 不論在心只能力上, 或在行為學習上, 人的一生都是不斷的在 “演進”. 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4. 心理學概論: 多樣的探索層面(三) 8. 社會心理研究: 人與社會環境進行緊密的互動. 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 9. 應用的領域的研究 教育心理學(educational psychology) 臨床心理學(clinical psychology) 工業與組織心理學(industrial &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消費者心理學(consumer psychology) 犯罪心理學(criminal psychology)

  35. 心理學概論: 理論與應用 常有人說, “不要空談理論, 我只要知道事實.” 理論其實並不那麼純屬空談,缺乏理論奢談應用,也未必就能如願以償。 理論是一種看事實的眼光。光是事實並不管用 。 科學的精髓正在它的理論。當理論發展成熟了,「實用」的層次自然水到渠成。 心理學如果沒有發展出關於人類心智的成熟理論,我們將永遠不可能有超越常識的應用心理學。

  36. 心理學概論: 倫理議題 告知同意 (informed consent) 一種實驗的程序, 對參加試驗的受試者充分告知其將接受的是煙操弄過程, 意即操弄可能的傷害. 保密 (confidentiality) 一種實驗的倫理規範, 研究者保證參與實驗的受試著其個人資料受到保密.

  37. 心理學概論: 討論的題目 趣味心理測驗就是心理學嗎? 心理學跟算命有沒有關係? 心理學可以看透人心嗎? 懂心理學有什麼好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