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486 Views
台灣民間信仰. - 認識媽祖與城隍爺. 媽祖的故事. 媽祖,民間暱稱「媽祖婆」,媽祖誕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 960 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到滿月期間從不哭,因此取名「默娘」或「默」。 媽祖八歲時,到私塾唸書,就能過目不忘。 十多歲時,就喜歡焚香拜佛,誦讀經文。 十三歲時,媽祖因樂於施捨,得到玄通道士傳授「玄微祕法」。 十六歲:得到井中神人授給的銅符,學會法術,並用符令驅邪救世,鄉民位感 ] 激她,故稱 之為「神女」。父兄出海捕魚,遇上大風浪,媽祖即刻駕
E N D
台灣民間信仰 -認識媽祖與城隍爺
媽祖的故事 媽祖,民間暱稱「媽祖婆」,媽祖誕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到滿月期間從不哭,因此取名「默娘」或「默」。 媽祖八歲時,到私塾唸書,就能過目不忘。 十多歲時,就喜歡焚香拜佛,誦讀經文。 十三歲時,媽祖因樂於施捨,得到玄通道士傳授「玄微祕法」。 十六歲:得到井中神人授給的銅符,學會法術,並用符令驅邪救世,鄉民位感 ] 激她,故稱 之為「神女」。父兄出海捕魚,遇上大風浪,媽祖即刻駕 舟出海救回父 親,然後又找回哥哥的屍首,即所謂「機上救親」。 廿三歲時,收千里眼、順風耳兩妖怪,皈依正教。往後常在海邊幫助航海的船 隻與村民。 廿十八歲時,在湄州島登峰,羽化成仙。之後,便常傳出媽祖顯靈救人的事蹟, 逐漸演變 成護佑海上生靈的海神,進而擴展成海各省居民的共同信仰。 聽說「媽祖」的遺體 埋在馬祖島,埋葬的地方現在改建為媽祖廟,並 因此將地名取名叫「馬祖」。 媽祖稱號 媽祖由於時代的變遷,與國家政治的需要,加上神蹟顯赫,救人無數,而有不同的稱號:
媽祖的歷代封號 宋:靈惠夫人、靈惠妃 元:天妃 清:天上聖母、天后
大甲媽祖進香儀式 1.祈安出發前一天的下午舉行,祭祀前備妥各項祭品,向 天上聖母稟明今年遶境各項事宜,並祈求媽祖庇佑全體參加之人員, 平安順利。 2.上轎由達官貴人恭請天上聖母登上鑾轎 3.起駕由神轎班的人員將神轎扛起,出發前往遶境進香。 4.駐駕抵達目的地以後,媽祖神尊離轎登殿安座
5.祈福備妥祭品,誦經、獻疏文為信徒舉行祈福儀式,祈求媽祖 • 賜福於爐下眾弟子。 • 6.祝壽備妥祭品,為天上聖母祝壽,虔心祝禱、 • 祝賀媽祖萬壽無疆。 • 7.回駕恭請天上聖母登轎回宮,祈求媽祖庇佑眾 • 人平安踏上歸途。 • 8.安座天上聖母回宮,登殿安座
遶境陣頭介紹 1.報馬仔 2.開路鼓 3.哨角隊與馬頭鑼
4.莊儀團 5.涼傘、令旗 6.大轎
城隍爺是誰? 城隍信仰的由來
遠古時期的城隍信仰 「城」就是「城牆」,「隍」則是指「城牆之前的護城河」。古代的人們認為,人民可以安居樂業,除了老天爺的保佑外,城牆和護城河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所以人們開始祭拜城牆和護城河,因此,早期的「城隍神」指的就是「守護城池」的神明。 在古代時祭拜「城隍」是「天子」的特權,「天子」感謝城池護衛國家而舉行,一般的民眾是不能參與的,而祭祀的對象是一象徵性的小土壇,沒有神像也沒有廟宇。
台灣最早的城隍廟 台灣府城隍廟
城隍出巡 農曆五月十三日是霞海城隍聖誕。遶境活動首先由霞海城隍廟的頭旗開始,接著是花車、旗陣、鼓陣、神將團、七爺、八爺等等陣頭,遶境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綿延數里,並在鑼鼓嗩吶和鞭炮聲夾雜中,表演各種精采的民俗技藝,場面熱鬧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