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53 Views
抗日战争. 一、日本的侵略 1. 原因 历史原因: 既定国策 蓄谋已久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国情) 现实原因: 经济危机的冲击 法西斯专政统治的建立 有利时机: 中国:国共对峙内战 欧美 : 忙于应付危机无暇东顾 实行绥靖政策. 2. 过程 ( 1 )局部侵华 (1931 ~ 1937) 1931 年 九一八事变 后占领东北,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 2 )全面侵华 (1937 ~ 1945) 标志: 1937 年 7 月 7 日 卢沟桥事变 。
E N D
一、日本的侵略 1.原因 历史原因:既定国策 蓄谋已久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国情) 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冲击 法西斯专政统治的建立 有利时机:中国:国共对峙内战 欧美: 忙于应付危机无暇东顾 实行绥靖政策
2.过程 (1)局部侵华(1931~1937)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东北,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全面侵华(1937~1945) 标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扩大:日本先后占领平津、广州、武汉等地, 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
3.罪行 政治:殖民统治 扶植傀儡政权 “以华制华” 经济:经济掠夺 “以战养战” 军事:大屠杀 细菌战 三光政策 文化:奴化教育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 1.局部抗战:抗日救亡运动 背景:九一八事变 力量:中国共产党 东北人民 未撤走的东北军 青年学生 国民党爱国将领 中共策略:反蒋抗日——逼蒋抗日
2.全面抗战——全民族的抗战 原因:日本全面侵华 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国共合作的实现) 原因:根本: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其它:共产党的努力(让步) 社会各界的要求 蒋介石态度的转变 特点:最广泛的阶级和阶层 方式:党外合作 (最先:军队)
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 意义: 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概况: 两条抗战路线(根本原因:阶级属性) 中共:全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三个阶段:防御 相持 反攻 三个战场:国民党:正面(阵地战 四次会战) 滇缅 共产党:敌后(游击战 百团大战)
3.结局:胜利 标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原因: 中国: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根本 中共领导的抗日军民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英勇抗战 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和爱国华侨的援助 日本:战争的非正义性
意义: (1)对中国: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民族凝聚力 以弱胜强 重大贡献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 (2)对世界: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比较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同:中共领导 位于农村 武装割据(军事斗争、根据地建设) 异: 目的: 对内 对外 分布: 南方 北方 结局: 取消 胜利 国民政府的态度:围剿 配合、威胁和侵占
《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正面抗日战场中作出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正面抗日战场中作出的贡献》 •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 • 陈立立 • 本文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正面抗日战场中,努力实践团结抗战的方针,在赣北战役万家岭大捷中,在南昌会战中,在上高会战中,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1.《沛县文史资料选辑》中有这样三段文字(注:沛县位于江苏徐州):(一)1940年1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沛,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历一昼夜,斩获甚众,毙日大佐一名,我胡团长壮烈牺牲。(二)1941年,国民党沛县游击队拔除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三)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沛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材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周测5)1.《沛县文史资料选辑》中有这样三段文字(注:沛县位于江苏徐州):(一)1940年1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沛,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历一昼夜,斩获甚众,毙日大佐一名,我胡团长壮烈牺牲。(二)1941年,国民党沛县游击队拔除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三)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沛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材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周测5) A.国民党主要在敌后抗战 B.国民党抗战主要采用游击战 C.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D.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 答案: D
2.“按照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国民党派遣约60个师的兵力进入敌后,分别开辟了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的敌后游击战场。1937年底,日军华北方面军就发现,中国军由于在各方面的败退,全面进入游击战。”上述材料表明(周测8)A.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终止 B.国民党认识到游击战的重要性C.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日 D.国共双方抗战策略渐趋一致 答案: B
3.1931年9月19日,北平部分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同年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提出“立泯系派之见,共赴国难”。这说明3.1931年9月19日,北平部分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同年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提出“立泯系派之见,共赴国难”。这说明 A.日本侵华使民族矛盾激化 B.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 D.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答案: A
8.“我们要保证,一方面红军只要有适当驻地与相当给养,不但不向白区做任何攻击行动,而且停止打土豪,目前红军已实行此两点。”从这份电报的内容可以判断当时8.“我们要保证,一方面红军只要有适当驻地与相当给养,不但不向白区做任何攻击行动,而且停止打土豪,目前红军已实行此两点。”从这份电报的内容可以判断当时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建立 B.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已消失 C.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土地革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答案: C
13.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13.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答案: D
4.1937年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扩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4.1937年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扩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A.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C.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D.国民党号召国民奋起抗日 答案: D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庐山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