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479 Views
荆轲刺秦王 (第二课时). 姓 名: 庄学培 学 科: 语文 Email : 279006111@qq.com. 《 荆轲刺秦王 》 学习任务. 论. 读. 听. 看. 写. 忆. (1) 简介背景 (1 节 ) (2) 准备 “ 信物 ” (3-4) (3) 准备武器 (5 节 ) (4) 配备助手 (6 节 ). 1. 准备 (1 — 6) 2. 诀别 (7 — 10) 3. 刺秦 (11 — 19). (1) 怒叱太子 (7-8) (2) 易水悲歌 (9-10). (1) 计见秦王 (11-13)
E N D
荆轲刺秦王 (第二课时) 姓 名:庄学培 学 科:语文 Email:279006111@qq.com
《荆轲刺秦王》学习任务 论 读 听 看 写
忆 (1)简介背景(1节) (2)准备“信物”(3-4) (3)准备武器(5节) (4)配备助手(6节) 1.准备(1—6) 2.诀别(7—10) 3.刺秦(11—19) (1)怒叱太子(7-8) (2)易水悲歌(9-10) (1)计见秦王(11-13) (2)勇刺秦王(14-18) (3)壮志未酬(19)
诵 易水送别 【全班朗读】
评 《易水送别》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听 请欣赏《易水寒》【体味歌曲中营造的苍茫悲壮的氛围】 • 淡淡地对我说声再见 • 看那江水悠悠流,听那北风低声唱,壮士别了 • 猛抬头,望那千古白云 • 多少英雄豪杰,不以成败论英雄 • 且仰天长啸,纵然一去不回 • 你那高亢歌声依旧,而我泪已流 • 潇洒的笑声,千古长流 • 刹那的绚烂终归于宁静,短促的生命贵在永恒
读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个别朗读】 注意表示 动作的词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侧面描写)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看 请欣赏《廷刺秦王》片断
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 • 秦王,贪婪,专横,凶暴,外强中干。
通假字归纳 写 ①秦王必说见臣。 ②燕王拜送于庭。 ③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④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⑤秦王还柱而走。 说,通“悦” 庭,通“廷” 卒,通“猝” 反,通“返” 还,通“环”
古今异义归纳 写 ①今闻购将军之首。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③图穷而匕首见。 ④愿大王少假借之。 ⑤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古义:用重金收买。 古义:处境困难。 古义:穷尽。 古义:宽容。 古义:提,投掷。
一词多义归纳 写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轲既取图奉之。 诸郎中执兵。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兵旦暮渡易水。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双手捧着 献上 兵器 士兵 军队 回头看 不过,但
词类活用归纳 写 皆白衣冠以送之。 顷之未发,太子 迟之。 使使以闻大王。 白,形容词作动词。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之为迟。 使动用法,使大王闻。
文言句式 写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5.见燕使者咸阳宫。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判断句)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论 荆轲英雄乎?武夫乎? ——“英雄”的理由: 林荣锦(高一16班):众所周知,荆轲的结局是被斩,秦王除了“目眩良久”之外,荆轲似乎什么目的也没达到。等待燕国的是秦国的疯狂报复。秦军的铁骑踏入燕国,荆轲一族被诛,他九里之内的邻居也被诛杀,可以说荆轲连累许多人,但你能说他不是英雄吗?有人说,荆轲的行为像当今的恐怖主义,我不苟同,难道日本侵华时,站出来的同胞都是恐怖分子吗?莫以成败论英雄!!
钟丹丹(高一15班):作为一名杀手,荆轲没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也没有通晓天文地理的智慧,但他有一颗爱国的心和牺牲小我的精神。荆轲刺秦王牺牲自己虽然不值,却能发出反抗的信号,从而激励燕国子民团结保卫国家,这种力量是无穷的。钟丹丹(高一15班):作为一名杀手,荆轲没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也没有通晓天文地理的智慧,但他有一颗爱国的心和牺牲小我的精神。荆轲刺秦王牺牲自己虽然不值,却能发出反抗的信号,从而激励燕国子民团结保卫国家,这种力量是无穷的。 郭凤珍(高一15班)士可杀,不可辱。他知道干这件大事的危险性——不成功,便成刀下鬼。在太子怀疑他、不信任他的情况下,他并没将个人情绪放在首位,而是服从太子命令,慷慨上阵。他是真英雄。
论 荆轲英雄乎?武夫乎? ——“武夫”的理由: 张程(高一16班):“虽欲长侍足下”暴露出荆轲每日的享乐生活;秦王绝袖而起,说明荆柯素质不高;一把“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的宝刀,难道在搏斗中连秦王的皮都没擦破吗?由此可见荆柯学艺不精。再退一步说,荆轲连刺客最基本的技能——射击都不行,这好比学生不懂写字,英语老师不认识ABCD一样,真令人大跌眼镜。
黄晓斌(高一15班):荆轲刺秦王是政治上的败笔,荆轲虽成就了自己的英雄主义形象,但却加速了燕国的死亡,与最初的战略背道而驰。凭血气方刚固然赢得千古美名,但却能行动者造成劫难,对事业也没有裨益。黄晓斌(高一15班):荆轲刺秦王是政治上的败笔,荆轲虽成就了自己的英雄主义形象,但却加速了燕国的死亡,与最初的战略背道而驰。凭血气方刚固然赢得千古美名,但却能行动者造成劫难,对事业也没有裨益。 刘泽斌(高一15班):荆柯之败第一就败在他的赌徒心态。刺杀行动的失败从组织角度就有两大疏忽,一是方案不精,二是人手失当。 林书涛(高一16班):荆轲如何能一人力挽狂澜,荆轲只为逞一时之勇而成为一颗投入大海的石子罢了。 陈毓珠(高一16班):一开始就错了,燕国作为北方小国,秦国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刺杀计划只是徒然。
历史对荆轲刺秦的评议(积极性和局限性)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左思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潜 “江湖侠骨”——龚自珍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北宋苏洵 “轲不足道也”——南宋鲍彪 “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朱熹
课后作业(写在周记本上): 金庸在其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曾称赞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请你说说为什么中国人有浓厚的“侠义”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