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271 Views
《 文化经典 》 之复习探讨. 湖南师大附中 李新霞. 发言提纲. 考试说明研读 经典考题回顾 教学及复习设想. 考试说明.
E N D
《文化经典》之复习探讨 湖南师大附中 李新霞
发言提纲 考试说明研读 经典考题回顾 教学及复习设想
考试说明 选考内容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依据‘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特长、个性和探究能力的发展,着重体现‘应用•拓展’与‘发展•创新’两大目标,侧重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这部分内容相对应的能力层级主要有如下两条:“分析作品的主题表达(能力层级为C)”,“知人论世,探讨文本的社会价值(探究F)”。 选考内容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依据‘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特长、个性和探究能力的发展,着重体现‘应用•拓展’与‘发展•创新’两大目标,侧重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这部分内容相对应的能力层级主要有如下两条:“分析作品的主题表达(能力层级为C)”,“知人论世,探讨文本的社会价值(探究F)”。
个人解读 1.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2.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3. 侧重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经典考题 2011年湖南卷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9分) 答:
经典考题 答案要点提示: 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 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 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以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以从儒、墨兼同,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实际谈看法。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设题特点 1.选材上 遵循考纲,围绕已学的重要概念和思想,并具有一定现实导向性; 选材精当,或为浅易文言选段,或“文白夹 杂”;或多段比较,或单段阅读。 2.设题上 设置两道小题,呈现难易梯度; 提炼主要观点,探究现实价值 。
经典考题 湖南师大附中模拟题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但他在谈论士的标准时又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论语•子路》);而孟子在《孟子•离娄下》里说得更直接:“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注]① 硁硁(kēng):固执。 请联系现实,说说孔孟所说的“信”对我们的启示。200字左右。(9分)
经典考题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儒家向来重视“义利”之辨,强调辨明“义”与“利”的关系。下面是先秦儒家有关“义利观”的几段文字: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 孔子曰:“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成公二年》) 孟子曰:“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孟子•万章上》) 荀子曰:“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大略》)
经典考题 ⑴结合选段,请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先秦儒家所认为的“义”与“利”的关系: 、、 。(3分) ⑵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探究先秦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150字左右)(9分)
经典考题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1)—(2)题。 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②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第二》) ③“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④“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1)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分条概述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8分) (2)请联系当前生活实际际谈谈传统“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150字左右)(4分)
经典考题 2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2分)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 (1) 简要分析上述文字中所体现的儒、道两家在对待物欲方面的不同态度。(4分) 答: (2) 结合上述观点,谈谈你对当今社会注重物质利益这一现象的看法。(150字左右)(8分)
经典考题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选自《论语•宪问》) ②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选自《老子》第二章) (1)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中加横线的句子所体现的儒、道两家思想的异同。(6分) 答: (2)谈谈“儒道互补”的现实意义。(6分)
复习策略 1.认真领会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加以落实。 湖南考题一方面注重对文本的研读,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同时又要求考生能联系现实生活有自己的认识。高中教学既要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准确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点,以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复习策略 2.回归教材,熟悉主要观点及思想体系。 3.注重联系现实,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传承经典”,这应是我们现代人读古代文化经典的目的,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对高考命题的几点想法: 1.不应在阅读上设置难度,应提供白话的文段,或是浅显的“原文”。 2.命题要有梯度或是答案的设计上体现梯度。应避免拉不开距离的现象出现。 3.文本内容应紧扣教材,体现教材所涉及到的思想观点和体系,前面《论语》《孟子》就不用说了,后面几章的内容,如“大学”“中庸”“佛理禅趣”等等是否会有所体现。体现高考与教材的关系。
(2012年浙江卷)(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2012年浙江卷)(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