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7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急诊医学教研室 徐春生 二 0 一二年五月. 主要内容. ● 心脏骤停与猝死 ● 心肺复苏 C ABD Chest compression Airway Breathing Defibrillation ● 复苏有效或放弃的指征 ● 复苏结局 自主循环恢复( ROSC )

jacqui
Download Presentation

心肺复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心肺复苏 急诊医学教研室 徐春生 二0一二年五月

  2. 主要内容 ●心脏骤停与猝死 ● 心肺复苏 CABD Chest compression Airway Breathing Defibrillation ● 复苏有效或放弃的指征 ● 复苏结局 自主循环恢复(ROSC) 复苏后综合征 死亡(脑死亡)

  3. 1、猝死Sudden death • 指平时看来健康者或病情稳定的病人,突然意外的自然死亡。不包括各种人为因素如创伤、自杀、他杀、手术及麻醉意外等所致者。 • 猝死时间界定    多数专家主张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为猝死。 • 美国猝死人数约60万/年,我国大约55万人/年,而且,近年发病呈逐渐增加和年轻化趋势 ... • 为什么会猝死?    多由心脏原因引起 60~70%发生在院外,抢救成功率极低。

  4.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 •  由心脏原因造成的意料不到的突然死亡。   占猝死患者的90%,其中60~90%为冠心病    即缺血性心脏病 •  运动性猝死 运动员或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 24小时内意外死亡。约80%以上是由运动诱发 潜在的心脏疾病导致的,即运动诱发的心脏性 猝死。

  5. 2.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搏或无效搏动,其本质是心 输出量(CO)锐减,无法保证心脑的灌注。 心脏骤停的病因 • 心脏本身病变: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 瓣膜病、严重心律失常等。 • 非心脏因素:触电、溺水、窒息、过敏或中毒、毒蛇咬伤、创伤、手术与麻醉意外、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呼吸衰竭等。 心脏骤停与心源性猝死的区别

  6. 心脏骤停的临床征象 ①突然意识丧失(可伴抽搐);②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股动脉);③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呼吸;④心音消失;⑤瞳孔散大;⑥皮肤苍白或紫绀明显,二便失禁。

  7. 心脏骤停的ECG类型 ▲ 心室颤动   VF ▲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pulseless VT ▲ 无脉性电活动,或称 心电机械分离 PEA 心室自主节律,呈缓慢、矮小、宽大畸形的QRS波 ▲ 心电静止(asystole) 心室静止,伴或不伴心房静止 ECG呈等电位线或偶见P波。

  8. VF导致CA的3个时相(了解) • 电时相:心脏停搏5分钟内,除颤最重 要; • 循环时相:心脏停搏5~15分钟内,保证心脑灌注是复苏成功关键,强调持续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尽早启动ALS; • 代谢时相:心脏停搏15分钟后,此期复苏成功率极低,最重要和有前景者是亚低温治疗。

  9. 心脏停搏后的临床变化规律 一般情况下,心脏停搏3 秒 钟 病人感头晕; 10~20秒 意识丧失/晕厥、抽搐; 30~60秒 瞳孔散大固定; 60秒后 呼吸停止; 4-6分钟 脑组织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4分钟糖无氧代谢停止,5分钟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 10分钟后 脑细胞基本死亡。

  10. 不同器官对缺血损伤的敏感性差异 大脑尤其大脑皮层、海马、小脑,最敏感;心脏 其次,可耐受缺血长达30分钟;肾脏、胃肠道、骨骼肌,耐受缺血能力强。

  11. 时间就是生命 开始复苏时间 存活机会 4分钟内 50% 4~6分钟 10% 超过6分钟 4% 10分钟以上 更低

  12. 心肺复苏的安全时限 • 指大脑皮层耐受完全性缺血缺氧的最长时间,而并非心脏能否复跳的时限。 • 一般认为,安全时限为4~6分钟,在此时限内抢救成功,大部分病人可无任何后遗症;若抢救措施得力,心脏骤停6~10分钟亦有部分病例可获救,但会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 • 超出安全时限,即使心脏复苏成功,最终的结局为脑死亡或植物人。 • 影响因素:年龄,环境温度,基础疾病等。

  13. 3 心脏骤停生存链 五个链环 ◆ 早期识别与呼叫 ◆ 早期CPR ◆ 早期除颤 ◆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14. FIRST-AID(早期识别与呼叫) 1、环境评估 2、意识判断 3、触摸颈动脉搏动 4、呼吸判断 5、一旦确认无意识及脉搏,立即呼叫EMSS ; 6、及早实行CPR(单人,双人)

  15. 心脏骤停的识别

  16. 脉搏的观察:用食指和中指在喉节外侧的组织凹陷处触摸颈动脉搏动。(time<10s)脉搏的观察:用食指和中指在喉节外侧的组织凹陷处触摸颈动脉搏动。(time<10s)

  17. 呼吸的观察:快速判断患者有无呼吸或仅为喘息time<10s呼吸的观察:快速判断患者有无呼吸或仅为喘息time<10s

  18. 4.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对心脏骤停/呼吸骤停的紧急挽救技术。 心肺脑复苏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 当心脏呼吸骤停发生时,给予迅速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同时积极保护大脑,最终使大脑功能获得最大限度恢复等系列挽救过程。

  19. CPR目标 • 初级目标:ROSC resump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 次级目标:最大限度地保留神经系统功能 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维持与优化 亚低温与脑保护性治疗 内环境尤其是血糖的调节 • 终级目标:出院存活

  20. 心肺脑复苏阶段(了解) 1、ROSC:即刻--20 min:—基本生命支持 建立自主循环,心跳、血压、呼吸等生命指标重建。 2、早期: 20 min--12 h: —高级生命支持 此时早期干预最有效:持续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呼吸机辅助呼吸;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动脉血压;脑功能保护;内环境调理等。 3、中期: 12h-72h:—器官功能支持 此期各种损伤仍在继续,强调积极综合治疗,防治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4、恢复期/康复期

  21. 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 CPR的程序化和标准化 2010 C(circulation) 人工循环 A(airway) 开放气道 B(breathing) 人工通气 D (defibrillation) 除颤

  22. CPR-C 胸外心脏按压 • 胸外心脏按压的作用机制 (自学) ⑴ 心泵机制;⑵ 胸泵机制 • 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       重点   • 有效胸外心脏按压的表现 重点 • 胸外心脏按压的并发症 (自学)

  23. 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部位

  24.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一只手的掌根部放在胸骨下1/3处、双乳头之间,手掌根部根轴与胸骨长轴方向一致,另一只手掌根重叠放在这只手上,使两手平行重叠,手指不要接触胸壁。 • 按压时肘关节伸直,依靠肩背部力量垂直向下按压。 • 按压后迅速放松,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

  25. 胸外心脏按压 • 病人体位:去枕仰卧,平滑地面或硬板床,        头颈躯干双手位于同一平面  • 抢救者位置:跪于病人右侧(肩部水平)         或站在病人右侧 • 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 • 按压部位:胸骨下段,两乳头连线中点 • 按压幅度:至少5厘米 •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26. 胸外心脏按压 • 每次按压后应使胸廓完全回弹,以利于血流返回心脏; • 除建立人工气道或除颤等特殊操作外,应尽量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 如有两名或更多的抢救者,胸外按压应每2分钟轮换一次(或以30:2的按压-通气比重复5个周期后轮换),轮换应5秒钟内完成。 • 按压/通气比:因具体情况而异

  27. 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通气比: 单人CPR:婴儿至成人,比率均为30:2; 双人CPR:成人 :比率为30:2; 婴儿及儿童:比率则为15:2; 高级气道支持下的CPR:连续胸外心脏按压,100次/min,无需中断按压而行人工通气。人工通气频率 8-10次/分。

  28. 胸外心脏按压 两种情况: 1、 院前单人急救的程序  成人:首先打电话,接着立即CPR ;  婴儿或儿童:首先CPR ,5个循环后再电话; 主要考虑: 心脏骤停的最可能原因   成人患者——室颤或无脉室速,尽早电除颤;   婴儿或儿童——缺氧或窒息因素,溺水等

  29. 胸外心脏按压 2、 CPR时,按压与人工呼吸谁先谁后? 一般认为: 成人心脏骤停后头10分钟,按压最重要 而人工呼吸对窒息性心脏骤停者很重要 2010指南要求: CPR首先开始于胸外心脏按压,然后按30:2终止于人工呼吸。

  30. CPR-A 开放气道 ◆为什么要开放气道? ◆简便快捷但不可靠的人工气道: (BLS,first-aid) 1. 手法开放气道    压额提颏法(仰头抬颏法) 压额抬颈法 双手抬颌法(怀疑颈椎损伤) 2. 口咽通气管与鼻咽通气管 (限制舌后坠)

  31. A(airway) 压额提颏法

  32. 开放气道 压额抬颈法

  33. ◆确切可靠但不够便捷的人工气道: (ALS) 1、气管内插管         2、气管切开术 3、环甲膜穿刺术

  34. CPR-B人工呼吸 1、口对口人工呼吸         口对鼻人工呼吸 口对面罩人工呼吸 2、面罩-球囊加压通气(简易呼吸器) 3、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

  35. 基础生命支持-人工呼吸 ①开放气道 ②捏紧病人的鼻孔 ③用自己的双唇包绕封住病人的口唇 ④给予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

  36. 人工呼吸选择  ① 口对口及口对鼻人工呼吸  优点:抢救者呼出的气体可提供足够气体量  缺点:抢救人员体力的限制;     仅提供低浓度氧;     性传播疾病及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②口对面罩人工呼吸  优点:避免直接接触患者口鼻;     系统单向活办,避免暴露于呼出气中;     可补充给氧;提供有效的给氧与通气。  缺点:面罩容易漏气。

  37. ③球囊-面罩加压通气(BVM,简易呼吸器) 应用:120常规配备,用于院前急救、院内有创通气前 过渡。 缺点:因为面罩易漏气,难以提供病人足够的通气量, 两人操作,效果更好。 ④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 效果最可靠、有效,但属有创,现场难以实施。通常用于ALS。

  38. 球囊-面罩通气 1.摆好体位,面罩充气,接好氧气 2.掌握C-E技术 开放气道,固定面罩 3.按30:2挤压球囊

  39. 气管内插管 • 操作参考录像

  40. 气管插管注意事项 ►心脏骤停抢救需要可靠的人工气道,气管插管要尽可能快; ►应由最熟练的人操作,以争取宝贵时间; ►每一次操作时间不得超过30秒,两次操作间隙应面罩加压给氧; ►按压环状软骨,有助更好地暴露声门,并防胃内容物反流。 ►禁忌症:上呼吸道梗阻、喉头水肿、鼻咽部肿瘤出血,大咯血等。

  41. 新指南对人工呼吸的建议 • 推荐人工呼吸方式:口对口呼吸,球囊-面罩通气和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 • 每次人工吹气的时间应持续1秒以上; • 潮气量要足以产生明显的胸廓起伏; • 人工呼吸时不可太快或太过用力; • 如果已建立人工气道,且有二人进行CPR,则每分钟通气8-10次,不必考虑通气与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步。实施通气时不应停止胸外按压 。

  42. 单人或二人心肺复苏

  43. 有效胸外心脏按压的表现 周围大动脉能触及搏动 上肢SBP在80mmHg左右 颜面及皮肤色泽变红

  44. CPR-D 除颤——电极位置

  45. 除颤 • 早期除颤对抢救突发心脏骤停(SCA)十分关键 ◆ VF 是现场目击的SCA最常见的原因; ◆ 电除颤是终止VF最有效的方法; ◆ 随着时间推移,除颤成功的机会迅速下降; ◆ VF 常在数分钟内迅速恶化为心脏停止。 • 心前区拳击:有可能使 VT恶化,VT转变为VF,诱发完全性AVB或心脏停搏,已不推荐应用。

  46. 除颤 • 对于目击的短暂室颤,立即除颤是最佳的处理; • 对于现场目击的院外或院内心脏骤停,急救者应立即进行CPR并迅速给予电除颤; • 对非现场目击的院外心脏骤停者,急救者应立即先给予5个循环或者2分钟的CPR,然后检查心律和除颤; • 室颤/无脉性室速时,推荐1次电击而非3次电击,电击后立即进行CPR,而不是马上检查心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