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物理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 熱 噪音 震動. 熱. 正常體溫. 人體之正常體溫約為攝氏 37 度( 37℃ ),但其正常之變動範圍可達 0.5℃ 至 1℃ 左右。 當體溫超過 38℃ 時便可能產生熱疾病。 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疾病、消化性潰瘍、內分泌失調、無汗症及腎疾病等症狀者,均不適宜從事熱環境作業. 熱疾病. 理論基礎 臨床上診斷依據 1. 嚴重高體溫 ( 中心體溫 >40.6ºC) , 2. 中樞神經異常 ( 包括躁動、昏迷、抽搐、昏迷等 ) , 3. 乾熱皮膚及排汗困難。 一般可根據熱中暑發生機轉及原因,分為 :

jacqui
Download Presentation

物理性危害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物理性危害 熱 噪音 震動

  2. 正常體溫 • 人體之正常體溫約為攝氏37度(37℃),但其正常之變動範圍可達0.5℃至1℃左右。 • 當體溫超過38℃時便可能產生熱疾病。 • 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疾病、消化性潰瘍、內分泌失調、無汗症及腎疾病等症狀者,均不適宜從事熱環境作業

  3. 熱疾病 • 理論基礎 • 臨床上診斷依據1.嚴重高體溫(中心體溫>40.6ºC),2.中樞神經異常(包括躁動、昏迷、抽搐、昏迷等),3.乾熱皮膚及排汗困難。 • 一般可根據熱中暑發生機轉及原因,分為: • 1.傳統型中暑:主要發生機轉,是因熱排除不良所致。多發生於老年人或有慢性疾病者,常在服用一些抑制排汗的藥物或利尿劑。 • 2.出力型中暑:主要發生機轉,是內源性的熱產生過多超過排熱所致。多發生於健康的年輕人,在激烈的勞動或運動(如長途行軍)時發生。

  4. 熱疾病 • 「熱衰竭」是最常見的「熱疾病」。由於個體長時間處於溫熱潮濕的環境中,而在大量排出汗水後,由於忽略「水分」適度的攝取,或者一時飲用過量的水分而忽略「納離子」的補充,而衍生「熱衰竭」的合併症。 • 「熱衰竭」罹患者體內並無過度熱積蓄的現象,其中心體溫通常低於攝氏39度,其大部分罹患者是以老年人為主,而常見的症狀包括有暈眩、頭痛、全身衰弱、噁心、嘔吐甚至暈倒或不省人事;罹患個體一旦在被搬離高溫環境後,便會逐漸清醒,此時罹患者可能會呈現冒冷汗、皮膚蒼白、嚴重電解質不平衡甚至血壓降低的現象;假若不及早認知及處理,則會進入「中暑」的病況。

  5. 傷害程度 • 「熱疾病」可由外界高熱傷害程度的不同而在臨床上分類為: • 1.熱水腫:暴露在高熱環境之後的幾天,下肢出現水腫(以腳水腫為主)的現象,但一旦身體對於外界溫度能夠再調整過來,則此種病況便會自然消失。 • 2.熱痙攣:由於個體在高溫下,導致體內納離子過度的消耗,而使得下肢肌肉(尤其是小腿肌肉)發生疼痛性痙攣的現象。 • 3.熱昏厥:個體處於悶熱潮濕的環境所產生的姿態性低血壓。 • 4.熱抽筋:個體處於溫熱的環境中,所呈現「換氣過度」的合併症。

  6. 體溫調整機制 • 人體腦幹中之下視丘為體溫調節中樞

  7. 熱環境影響因素 • 影響人體熱蓄積的主要因子包括 • 空氣溫度 • 濕度 • 空氣流動速度 • 輻射熱等四項

  8. 溼度對熱環境的影響 • 熱作業環境空氣中的絕對溼度高於人體皮膚表面溼度時,則人體熱量不易藉由汗水之蒸發而排至體外 • 反之空氣中的絕對溼度很低,則人體汗水會不斷的蒸發,而造成內水分及電解質的流失

  9. 空氣流動速度對熱環境的影響 • 當環境溫度低於皮膚溫時,較大的風速會幫助人體體熱的排除 • 相反的,當環境溫度高於皮膚溫時,則會造成熱傳導或對流進入人體。 • 通常在舒適的室內環境中,環境風速需小於0.5(m/s),而一般工廠中,其風速亦不可超過1.5(m/s)。

  10. 輻射對熱環境的影響 • 輻射熱的呈現一般是以紅外線的形式發散出來 • 輻射熱的傳遞不需任何介質,因此傳遞的速度很快,往往在不知覺中已形成熱危害

  11. WBGT • 評估溫溼環境之指標相當多,而我國法規中評估溫濕條件所用之指標為「綜合溫度熱指數」( 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 ) • 戶內或戶外無日曬時 • 綜合溫度熱指數= 0.7 ×自然濕球溫度+ 0.3 ×黑球溫度。 • 戶外有日曬時 • 綜合溫度熱指數= 0.7 ×自然濕球溫度+ 0.2 ×黑球溫度+ 0.1 ×乾球溫度

  12. WBGT裝置 • 「自然濕球溫度」係指溫度計外包濕紗布且未遮蔽外界氣動所得之溫度(如圖),代表溫度、濕度、風速等之綜合效應。 • 「黑球溫度」係指一定規格之中空黑色不反光銅球,中央插入溫度計所量得之溫度,代表輻射熱之效應。一般為直徑 15cm、厚度 0.5mm。 • 「乾球溫度」係指溫度計所量得之空氣溫度,主要代表單純空氣溫度之效應。

  13. 預防熱疾病 • 電風扇 • 選擇衣物 • 對於熱作業而言,因製程環境的需求必須穿著較厚重、熱阻值較高的衣物,防止熱量進入人體,但相對的體熱亦不容易排出體外 • 環境溫度中輻射熱溫度超過50℃ 時,即應穿著熱防護衣或使用熱防護用具 • 輪班縮短工時 • 喝水

  14. 熱適應建議時程 熱適應建議時程表

  15. 補充水分 • 大量流失水分與電解質,因此應補充適量含水分(必要時得添加食鹽) • 補充之水分其水溫不宜太高或太低,約在10℃~15℃之間較為適宜。

  16. 噪音

  17. 聽覺結構

  18. 何謂噪音 • 凡是人所不喜歡、覺得不悅耳或音量過大的聲音,都可以稱為噪音。而此處所說的噪音,是指音量太大,會危害人體健康的聲音。

  19. 噪音的影響 • 噪音不但會影響聽力,還可能會影響血壓,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會影響消化功能,導致消化性潰瘍,還會造成頭痛、頭暈、疲勞、肌肉緊張、瞳孔放大、脈搏加快、情緒困擾、失眠、減低工作效率、導致工作意外增加、妨礙記憶…等等,嚴重者可能會導致心臟竇性節律不整等疾病。

  20. 噪音種類 • (1)變動性噪音 • 最常見的一種噪音形式,不論是工廠、交通、人聲,或是卡拉OK舞廳所引起的噪音均包含其中。它包含了人類能聽見聲音頻率的最大範圍(20赫至20000赫)。 • (2)衝擊性噪音 • 聲音從發出到最大振幅的時間不大於35毫秒,此聲音稱為衝擊性噪音,如營建工地的打樁聲。 • (3)連續性噪音 • 如果兩次噪音的衝擊間隔小於0.5秒時,即為連續性噪音,如工廠的機器運轉聲或是吸塵器所發出的聲響。

  21. 噪音作業 • 工作環境如在85分貝以上,即為特別危害健康作業。 • 有報告指出,在85分貝的環境下工作十年,2000赫的聽力是保持正常的,但是4000赫的聽力平均減低了10分貝 • 在90分貝的環境下工作十年,則2000赫的聽力平均減低了3分貝,4000赫的聽力減低了17分貝。

  22. 噪音傷害防治 • (1)以工程改善、維修機械等方法來降低噪音或隔絕噪音。 • (2)減少暴露在噪音作業下的時間。 • (3)正確確實配戴防音防護具。 • 耳罩、耳塞與特殊防音防護具 • (4)定期接受聽力檢查。

  23. 噪音音壓級及工作日容許暴露時間

  24. 標示

  25. 職業性振動

  26. 白指症 • 振動工具與手部血管痙攣(vascular spasm)振動引起的白指症(Vibration-induced white finger,VWF)或稱為振動症候群(Vibration Syndrome) • VWF主要症狀為手指等末梢部位出現指尖或手指全部發白、冰冷,同時產生針刺、麻木、疼痛的感覺,常因劇烈振動而影響皮下組織,使血管痙攣、血液循環變差、血流量減少而發作。由於VWF為一複雜現象,其正確病理原因尚未為人知,懷疑係手部長期暴露於振動及寒冷環境下所造成,故白指症常見於寒冷環境中使用振動手工具的工人[2]。

  27. 職業性振動危害 • 三軸向加權振動量大於10 者,,有手持式砸道機、平台式 研磨機、氣動大型板手、氣錘、電鑽、重型機車、混凝土破碎機及鏈鋸等 • 鐵路道工、石作工人及營造工人的末梢循 環機能及末梢感覺機能最差。 • 台灣地區勞工職業性振動暴露盛行率為35%。

  28. 局部振動每日容許暴露時間 局部振動每日容許暴露時間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