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308 Views
大肠早除瘜肉早防癌. 大肠癌很少发生在较年轻的人身上 , 据香港癌症数据统计中心的数字 ,2007 年 20 至 44 岁每 10 万人病发率为 7.7 宗 ,45 至 64 岁的为 65.8 宗 ,65 岁以上的则为 298.3 宗。. 如果你爱惜身体 —— 又或者怕死 , 不能不留意大肠癌 ,2007 年本港新症突破 4000 大关 , 计有 4084 宗 , 快要赶上第一位 4261 宗的肺癌 , 而且大肠癌有较可靠的方法及早找出与它相关的瘜肉或腺瘤 ( 一种癌前病变 ), 不如先下手为强及时铲除。.
E N D
大肠癌很少发生在较年轻的人身上,据香港癌症数据统计中心的数字,2007 年 20 至 44 岁每 10 万人病发率为 7.7宗,45 至 64 岁的为 65.8 宗,65 岁以上的则为 298.3 宗。
如果你爱惜身体——又或者怕死,不能不留意大肠癌,2007 年本港新症突破 4000 大关,计有4084 宗,快要赶上第一位 4261 宗的肺癌,而且大肠癌有较可靠的方法及早找出与它相关的瘜肉或腺瘤(一种癌前病变),不如先下手为强及时铲除。
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大肠癌教育中心新任总监蔡锦辉指出,西方国家一早看出大肠癌有上升趋势,美国约在 10 年前开展大肠癌的普查,近年渐见成绩,就是大肠癌病发率下降。
美国普查计划 减低病发率 根据美国癌症学会最新发表的报告,大肠癌病发率自 1985 年一直下跌,由每 10 万人有 66.3 宗,下跌至2006 年的 45.5 宗,其中跌幅最快的时段是1998年之后,主要原因是日渐普及的大肠癌普查,能及早发现及切除大肠瘜肉,避免其演变成癌瘤。蔡锦辉称,本港并未有政府主导的大肠癌普查计划,市民可以考虑自行付费检查。
大肠癌普查大多以 50 岁或以上人士为对象,外科专科医生陈长华指出,根据以往的数据,大肠癌病发率于 60 岁以上开始上升,而由瘜肉演变成癌大约要 10 年,故此由 50 岁开始接受检查,有助及早找出瘜肉切除,详情可参考另文的建议方案。
外科专科医生陈长华 • 大便出血粗变幼 - 小心! • 陈长华又称,若家族中有两人患上大肠癌,又或有一人提早至 40 岁前病发,应向医生查询要不要提早接受大肠癌检查。此外,蔡锦辉提醒,若有以下病征,则可能是大肠癌征兆,应尽快求医﹕ • 大便出血 • 大便习惯改变,例如大便由粗变幼
大便后感不适 • 无故消瘦,例如 6 个月内体重下跌 10 磅
大肠癌普查建议方案 • 对象﹕适合没有大肠癌病征人士 • 方法﹕选择以下其中一项 • 每年一次大便潜血(或称大便隐血)测试,或 • 每 5 年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或 • 每年一次大便潜血+每 5 年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或 • 每 5 年一次钡剂灌肠X光造影及乙状结肠镜检查,或 • 每 10 年一次大肠镜检查
大肠癌四大检查法 • 1.大便潜血 - 最简单 • 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其中一种取样方式是以小棒末端刺进大便,之后送回盛着样本的小瓶,工作人员可测试当中有否由瘜肉或肠癌流出的小量以至肉眼看不到的血液。 • 缺点﹕大便中的潜血也可以来自口腔、食道或胃部等部位出血,如化验结果显示有潜血,需要利用大肠镜作进一步检查
2.钡剂灌肠 X 光造影 - 大肠现形 先饮用泻剂以排走粪便,再从肛门灌进钡剂(一种显影剂),透过X光显示大肠有否瘜肉或因肿瘤导致狭窄的地方。白色的物质即为钡剂,一节节的大肠形态因而现形。 缺点﹕重迭的部位不能显示出来,妨碍诊断;如有疑问,不能直接取出瘜肉,同样要照大肠镜确认
3.大肠镜即切瘜肉 以长约 1.6 米的内镜伸进整条大肠,观察内部情形。如有瘜肉,可以立即取出。一如钡剂灌肠X光造影,事前需要饮用泻剂,方便观察。 缺点﹕服用薄血丸的病人,要先与本身的主诊医生商量停药事宜,以免万一切除瘜肉时流血;或有穿肠风险,机会率约为二千分之一
4. 乙状结肠镜 - 针对高危区 大约 50% 的大肠癌在乙状结肠及以下的段落发生,利用较短的内镜(60厘米长)伸进乙状结肠观察,事前同样需要饮用泻剂。 缺点﹕不能检查整段大肠,不够全面;建议每 5年照一次,从费用方面考虑,未必比每 10 年照一次的大肠镜划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