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35 Views
第 2 單元:演化 I. 202 10460. 演化 宇宙. 人. 物理系 侯維恕.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 2.5 版 授權釋出. 與美國之信仰與文化作對比 [ 閲讀 ]. ( 每人 ) 自己上網下載.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3 週教完. 演化與科學 的 內涵. 案例: Tiktaalik 的發現 演化: 現代生物學的 生物族群變異 科學求證 演化與信仰. 中心準則. ( ).
E N D
第2單元:演化I 202 10460 演化 宇宙 人 物理系 侯維恕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與美國之信仰與文化作對比[閲讀] (每人)自己上網下載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3週教完
演化與科學的內涵 • 案例: Tiktaalik 的發現 • 演化: 現代生物學的 • 生物族群變異 • 科學求證 • 演化與信仰 中心準則 ( ) Bill Swindaman
Tiktaalik 的發現 魚類為主 脊椎動物(vertebrates) 四足動物 (tetrapods) 上陸後發展四足? “fishapod”在先!
free dissemination 參考資料 人從猴子變來!? www.nature.com/evolutiongems
Edward B. Daeschler et al.(2006)Nature440, 757-763 泥盆紀 Tiktaalik roseae ` Neil H. Shubin et al.( 2006) Nature440, 764-771 胸鰭 brianbrarian
Edward B. Daeschler et al.(2006)Nature440, 757-763 泥盆紀 ` brianbrarian 扁平 非流線型 Edward B. Daeschler et al.(2006)Nature440, 757-763
陸上早已有植被 “大淡水魚” ~ 375Myr Tiktaalik roseae 120 cm 鱗 鰓 鰭 水生 上看的眼 扁平的頭 肺 活動的頸 支撐的鰭 淺水、可上陸 “fishapod”: fish[tetr]apod Ex 試從Tiktaalik身體特徵及其他資訊推斷其食性。
魚 四足動物 Tiktaalik 從鰭到肢 ~ 從如 Tiktaalik 般的魚鰭中已有的結構、 關節與功能進一步精細發展、增生而來 Dave souza “fishapod” Haplochromis ArthurWeasley Den adaptive hukommelse。本作品轉載自http://mikebarnkob.dk/2011/hvordan-fisk-gik-fra-vand-til-land/,瀏覽日期2012/07/10。本作品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3.0版授權釋出。
Paleontology Tiktaalik 的發現:藉演化「預測」在古生物學的勝利 Inuit話 2003年才發現 ! Dave souza 格陵蘭 80° 百萬年 已知 已知 預測時段 找 到 2003 發現 !! 1999 起,四次短夏探勘 淺灘彎曲 溪流系統 “軟” Ex 試簡述Tiktaalik的發現如何是古生物學的勝利。 Neil H. Shubin et al.( 2006) Nature440, 764-771
a “Missing Link”: Water Land 人從猴子變來!? Rex Dalton, Nature News, Published online 5 April 2006
粗略演化樹 (Evolution Tree) Tiktaalik 的發現,驗證了演化論的 預測,但它只是每年增加生物演化 論深廣度的發現之一。各樣的發現 不只來自古生物學,也從物理、化 學、天文及其他生物領域而來。 上陸嘍! 由於演化論得到極多觀察與實 驗的支持,絕大多數的科學家 不再問演化論是否成立,乃是 Dave souza 本演化圖由National Academies Press同意課程:演化、宇宙、人使用,本資料庫亦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您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研究演化究竟是如何進行的 !
生物演化論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地球生命的瞭解 •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的科學解釋 ― 地球所有生命體屬於同一個族譜! • 看來不同的可以是近親 看來相似的關係可以遠 • 人類如何出現 「人種」間的相互關係 人類特徵從何來 • 如何對付不斷演化的細菌與病毒 特徵(Trait): 生物體的生理 或行為特性。 DNA:去氧核糖 核酸,核苷酸連 結成的長鏈大分 子,其序列寫著 細胞生長、分裂 及製造蛋白質的 指令。 • 生物演化:生物體繁衍多代後特徵的改變 • 20世紀初發展的遺傳學(genetics), 才明白親子特徵傳與後代的機制; 可遺傳特徵乃藉 DNA傳遞給後代 • DNA含有叫做基因(gene)的片段, • 管理蛋白質的生產 細胞生長及功能 • 指揮從(受精)卵發展成多細胞體 DNA負責確保繁衍後代時型態及功能的延續性 Dietzel65 蛋白質(Protein) 氨基酸連結成的 大分子,其序列 及三維結構決定 蛋白質的功能。 突變(Mutation) DNA核苷酸序列 改變,可導致蛋 白質結構或生產 管制的改變。 • 後代不一定全然像親代,同一物種中有些遺傳 差異的分布;有性生殖的物種,雙親的 DNA 重組 • 不論有性或無性生殖,隔代之間 DNA 可以突變
DNA突變改變生物體特徵,可能 • 有害生存 在族群中繁衍後代機會下降 • 不關乎存活與成功生殖 • 使該生物體能更善加使用環境中的資源 在族群中繁衍後代機會增加 如 導致衍生 Tiktaalik的鰭的變化; 昆蟲的保護色;蒼蠅翼型或求偶行為 族群(Population) 一群同種 (species) 生物體,彼此距離 足夠相近,得以互 相交配。 • 演化的是生物族群,不是生物個體 • 在族群中繁衍後代機會增加 更多後代/承接新特徵 有新特徵之個體代代增加 該 DNA隨時間普及化 • 有害的 DNA會在族群中漸漸消失 生物體繁衍多代 後特徵的改變 生物演化 • 自然選擇(淘汰)與人工配種 NaturalSelection • 自然選擇是由大自然「選擇」有助個體生存與 生殖的特徵,使具該特徵的個體漸進成功生殖 • 自然淘汰可使妨礙生存與生殖的特徵減少普及 • 人工配種由人而不是環境挑選所要強調的特徵 • 人工配種發展了各類的家畜及園藝或農作物 自然選擇(淘汰) 因環境特性導致 個體存活與生殖 差異的過程。
演化與醫學: 對抗新傳染病 中國 香港、越南 及加拿大 ..., 數百人死亡。 2003年3月,UCSF團隊 用「DNA微陣列」,24小 時便認定為某科(family) 病毒未知的成員,很快得 到不同方法的驗證。 對演化的了解 找出 SARS 病毒 SARS 病毒與演化自 同祖先的病毒有類似 遺傳物質,而演化史 幫助科學家知道SARS 如何傳遞。 sarihuella SARS (2003)
演化與農業: 小麥的種植 從不同考古地點所找到的種子, 觀察其特性隨時間的改變, 科學家推論人類是如何改 變了小麥。自11,000年 前起,中東開始種植 植物。人們保留具 有喜歡特性的種子, 在下一季種下,「人 工篩選」出各類的作物, 建立「農業」。在許多代 之後,改變了野麥子的特徵, 譬如,種子在成熟後留在穗上, 卻容易與殼分離。 各地的人用類似過程將許多野生 動、植物轉變成今日的作物、 家禽與家畜。 近年來植物學家將小麥與 中東及其他地區的野生親 戚混種,交配出更抗旱、 耐熱及抗蟲之麥種。 最近,分子生物學家找出 造成優良特性的基因,將之 植入其他作物。這些進展是藉 對演化的了解來分析植物間的關 聯,並尋找改進作物的特徵。 KevinLallier 自然淘汰/選擇的概念被用在其他領域, 譬如找新觸媒將農廢料有效的變成酒精
一千代要多久 ? 一百萬年會有幾代 ? 一代 千代 代/百萬年 細菌 1時 - 1日 42日 - 2.7年 87億 – 3.7億 貓、狗 2年 2,000年 50萬 人類 22年 22,000年 4萬5千 • 有些特徵在演化中是高度穩定的,e.g.細胞功能 • 自然選擇/淘汰可以在不同時程上有極不同的演化效應 • 一代之內便可發生微演化,譬如 許多病菌演化出抗藥性:抗生素殺死多數病菌,留下因基因改 變而較有抵抗力者,複製更多的自己,抗藥性因而累積增長。 結核病、腦膜炎、葡萄球菌、性病等已有多種抗藥性 • 微演化另一例:千里達島Aripo河的Guppies熱帶魚 • 河裡的Guppies不論成、幼,均被一種大魚所吃; 支流小溪裡只有幼魚是另一種魚的獵物 • 河裡的Guppies較小、成熟快、後代較多且較小, 但若放到原沒有Guppies的小溪裡,只要20代便 演化出如支流小溪Guppies的特徵 • 演化的些微變異,在長期累積之下可產生新型式 的生命體,甚至新物種 微演化 不導致新物種 的特徵改變 Marrabbio2
物種源始 • 新物種的產生:子族群長期只在子群裡交配的結果 譬如子群在 地理上與原物種隔離開 或子群在 資源使用上與原物種區隔開 漸漸,子群不再對原物種的呼喚回應 後來,即使交配也無法產生能存活或能生育的後代 [騾] 新物種「發苞」長出 Speciation • 藉新種的持續形成,極長時期之後可與祖先極大不同 • 新種與原生種相像,但接連的系列發展可與原生種歧異 [行遠自邇] • 演化變異若使新族群 ▸得以佔有新棲地 或 ▸發展資源的新用法 歧異或分離 (divergence) 可以格外戲劇化 譬如上陸後四足動物的持續發展 ▸新植物種演化並遍佈全地 新四足動物種以新風貌利用新環境 ▸早期兩棲類須回水中產卵。 但 ~ 3 億 4 千萬年前,藉有羊膜及硬殼 的蛋,胚胎可以在乾燥環境中生存 發展出爬蟲類 海龜回陸地生有硬殼的蛋
有袋類 Primates ~ 6千萬 – 8千萬年前 可抓握的手腳、 雙眼前視、更大的腦 本演化圖由National Academies Press同意課程:演化、宇宙、人使用,本資料庫亦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您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 2億–2億5千萬年前 趨向「大」腦,感官、額骨、牙齒, 四肢從側面移到身體下面,雌性生殖 管道愈益能支持在體內發育後代 可能是溫血的演化,可以在更大的溫 度範圍內活動。
科學的定義 從證據出發,建立關於自然現象之可檢驗的 解釋與預測,並藉此過程所產生的知識。 科學求證
科學的定義 從證據出發,建立關於自然現象之可檢驗的 解釋與預測,並藉此過程所產生的知識。 科學的定義 從證據出發,建立關於自然現象之可檢驗的 解釋與預測,並藉此過程所產生的知識。 • 關乎自然現象 原則上可重複 可被他人獨立檢驗 • 任何科學解釋必須是可檢驗/驗證的 必須有可觀測的推論來支持想法, 或用以推翻解釋。 [除非解釋的框架提供可以反證的觀測辦法, 否則該解釋將無法被科學檢驗] • 觀測與解釋互相加強,因此科學活動是累積性的 觀測 解釋 科學的範疇與精緻度與時俱增 [因此科學的精確度有一定的範圍] • 有些科學解釋已被極徹底驗證,不大可能再有大的變動 科學家接受為對自然界的真實描述 例如:原子結構、基因遺傳、血液循環、行星藉重力運行 以及天擇的生物演化過程
演化論: 理論或事實? 非 日常理論 是 科學理論 也是 科學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