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第八章 能量代谢与生物能的利用

第八章 能量代谢与生物能的利用. 概述 线粒体氧化体系 能量代谢中生物能的产生、转移和储存 生物能的利用. 第一节 概 述. 生物氧化、生物氧化的方式和特点 参与生物氧化的酶类. 生物小分子合成为生物大分子. 合成代谢 (同化作用 ). 需要能量. 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 物质代谢. 释放能量. 分解代谢 (异化作用). 生物大分子分解为 生物小分子.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一、生物氧化、生物氧化的方式和特点. 生物氧化 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与碳源. B 3+. A 2+. OH. A 3+. B 2+.

izz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八章 能量代谢与生物能的利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能量代谢与生物能的利用 概述 线粒体氧化体系 能量代谢中生物能的产生、转移和储存 生物能的利用

  2. 第一节 概 述 • 生物氧化、生物氧化的方式和特点 • 参与生物氧化的酶类

  3. 生物小分子合成为生物大分子 合成代谢 (同化作用) 需要能量 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 物质代谢 释放能量 分解代谢 (异化作用) 生物大分子分解为 生物小分子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4. 一、生物氧化、生物氧化的方式和特点 • 生物氧化 • 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与碳源

  5. B3+ A2+ OH A3+ B2+ 1 + -O2 2 TCA9: 苹果酸 草酰乙酸 NAD+ NADH+H+ 1.生物氧化的方式 • 失电子反应 • 脱氢反应 • 加氧反应

  6. O ‖ CH3 C H + CO2 丙酮酸氧化脱羧酶系 3 2 O ‖ CH3 C COOH NAD+NADH+H+ 3 乙酰辅酶A (乙酰CoA) COOH C =O CH2 COOH COOH C =O + CO2 CH3 丙酮酸   辅酶A α COOH C =O + CO2 +NADPH + H+ CH3 COOH C =O + NADP+ CH2 COOH β α β 脱羧---二氧化碳的生成机制 • 非氧化脱羧(α-;β-) • 氧化脱羧(α-;β-)

  7. 脱氢酶 氧化酶 递氢体 递电子体还原型 ½ O2 MH2 NAD+、NADP+、FMN、FAD、COQ Cyt b, c1, c, aa3 递氢体H2 O2- H2O M 递电子体 氧化型 2e 2H+ 耗氧--水的生成机制

  8. 2.生物氧化的特点 • 在生物细胞内进行,反应条件温和。 • 氧化进行过程中,伴随生物还原反应的发生。 • 氧化过程中脱下来的氢质子和电子,通常由各种载体,如 NADH+H+ 、FADH2等传递到氧并生成水。 • 每一步反应的产物都可以分离出来。能量逐步释放. • 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通过与ATP合成相偶联.

  9. 二、参与生物氧化的酶类 1.脱氢酶 • 以黄素核苷酸(FMN,FAD)为辅基的脱氢酶(黄素酶) • 需氧黄酶 • 不需氧黄酶 • 以烟酰胺核苷酸(NAD+,NADP+)为辅酶的脱氢酶 2.传递体:递氢体和递电子体。 3.氧化酶:以氧为直接受电子体的氧化还原酶。 • 细胞色素氧化酶 • 多酚氧化酶 • 抗坏血酸氧化酶 • 过氧化物氧化酶

  10. 第二节 线粒体氧化体系 1.线粒体结构 • 功能:生物代谢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  线粒体——“动力工厂”(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11. 2.呼吸链 • 分布于线粒体内膜,由递氢体和递电子体,以及受氢体(O2)按一定顺序排列构成的氧化还原体系,与细胞利用氧的呼吸过程有关,通常又称电子传递链。

  12. 细胞色素氧化酶Cytaa3 呼吸链的组成(具辅基的蛋白类) • 以NAD+或NADP+为辅酶的脱氢酶 • 黄素酶--是以FAD或FMN为辅基的酶 • 铁硫蛋白--一类金属蛋白 • 辅酶Q • 细胞色素(Cyt)--是一类含铁卟啉的结合蛋白 Cyt b/ Cytc1 / Cytc /Cytaa3

  13. GO’= - 52.6 kcal/mol GO’= - 43.4 kcal/mol 呼吸链的种类

  14. 练习题 1.细胞内两条重要的呼吸链是, . 2.细胞内物质脱羧的方式有,    。 3.参与生物氧化的酶类有,,。 4.细胞色素(Cyt)是一类含结合蛋白。

  15. 第三节 能量代谢中生物能的产生、转移和储存第三节 能量代谢中生物能的产生、转移和储存 • 生物化学反应的自由能变化 • 线粒体外的氧化磷酸化 • 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作用和抑制作用

  16. A + B C 一、生物化学反应的自由能变化 • 能的主要表现形式:热与功 • 自由能(G) 在某一系统的总能量中,在恒定的温度、压力及一定体积条件下能够用来做功的那部分能量。 • 利用自由能判断反应的进行方向 ①当过程的 G0‘ = 0:该过程是可逆的。 ②当过程的 G0‘ < 0: 过程可以自发进行。 ③当过程的G0‘ > 0: 则此过程不能自发进行。

  17. 自由能变化的可加性

  18. AH2 -0.18 FADH2 aa3 O2 c1 c MH2 NADH CoQ b FMN -0.30 +0.10 +0.07 +0.22 +0.25 +0.29 -0.32 +0.82 电子转移--氧化还原与自由能变化 表8-2157页 • E0‘标准电极电位及变化: 低高 +1.14V • G0‘标准自由能变化:   -220 /mol

  19. 烯醇磷酸化合物 酰基磷酸化合物 磷氧型(—O~P) 磷酸化合物 焦磷酸化合物 磷氮型(-N~P)  高能化合物 硫酯键化合物(-C~S或-O ~S) 非磷酸化合物 甲硫键化合物(CH3 ~ S) 高能化合物 • 一般将水解时能够释放20.9 kJ /mol(5千卡/mol)以上自由能的化合物称为。(高能键的表示:~)

  20. -7.3千卡/摩尔(-30.5千焦/摩尔) 二、高能磷酸键的生成机制 • ATP是生物细胞中最重要的高能磷酸酯类化合物。

  21. ATP ADP+Pi ATP的生成(生物体内) • 光合磷酸化:光能(光合作用) • 氧化磷酸化:化学能(生物氧化) • 电子传递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 • 底物水平磷酸化

  22. 1/2 1.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水平磷酸化) • 底物分子脱下的氢原子,在线粒体中,经递氢体系传递给氧,在此过程中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这种能量的生成方式就称为氧化磷酸化。 生物体在有氧条件下,获取能量的一种方式?

  23. P/O比值 • 指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酸的摩尔值。或是一对电子通过呼吸链到氧所产生的ATP分子数。 • NADH呼吸链为:3或2.5,产生3ATP或2.5 • FADH2呼吸链为:2或1.5 ,产生2ATP或1.5.

  24. ~ 甘油酸磷酸激酶 △G0= -4.50 Kcal/mol 2.底物水平磷酸化(非氧化磷酸化) • 直接将底物分子中的高能键转变为ATP分子中的末端高能磷酸键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生物体在缺氧条件下,特别是 厌氧微生物获取能量的一种方式?

  25. 3.氧化磷酸化的机制--化学渗透学说要点 • 目前公认的是1961年由Mitchell提出的化学渗透学说。160页

  26. ATP合酶

  27. 三、线粒体外的氧化磷酸化  ------胞液中的NADH 的再氧化 • 甘油-α-磷酸穿梭作用(得2ATP或1.5)  肌肉、神经组织 • 苹果酸穿梭作用(得3ATP或2.5 )  肝、肾、心等组织 • 生物意义  使细胞溶胶中的NADH逆浓度梯度转运到线粒体内膜进入电子传递进行氧化。

  28. NADHNAD 胞液中:甘油-α-磷酸脱氢酶 二羟丙酮 磷酸  甘油-α-磷酸 线粒体内膜 二羟丙酮磷酸   甘油-α-磷酸 线粒体内:甘油-α-磷酸脱氢酶 FADH2FAD NADHFMNCoQ b c1 c aa3 O2

  29. NADHNAD 胞液中:苹果酸脱氢酶 天冬氨酸 转氨酶   草酰乙酸   苹果酸 天冬氨酸 转氨酶   草酰乙酸   苹果酸 线粒体内膜 线粒体内:苹果酸脱氢酶 NADHNAD NADHFMNCoQ b c1 c aa3 O2

  30. 四、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作用和抑制作用 • 氧化磷酸化的影响因素 1.ATP/ADP比值: • ATP/ADP比值下降,可致氧化磷酸化速度加快; • ATP/ADP比值升高时,则氧化磷酸化速度减慢。 2.药物和毒物 • 呼吸毒物--阻断电子传递 • 解偶联剂剂--阻碍呼吸链释放的能量用于ATP合成

  31. 鱼藤酮,安密妥,杀粉蝶菌素 氰化物、硫化物、 叠氮化物、一氧化碳 抗霉素A 呼吸毒物 NADH-C0Q- CytbCytc1-CytcCytaa3-O2

  32. pH 7 脂不溶 脂溶 解偶联剂:2,4-二硝基苯酚(DNP) 线粒体膜 外   内

  33. 第四节 生物能的利用

  34. ADP+磷酸肌酸 肌酸+ 生物体的做功、需能反应等。 D F + H + 能 ADP+Pi 脊椎动物 ATP ADP+Pi + 能 + 无脊椎动物 ADP+磷酸精氨酸 精氨酸 能量的传递与储存 • 成人一日内需消耗40kg的ATP,在激烈运动时,ATP的利用率每分钟可达到0.5kg。 能量代谢的实质是?

  35. 思考题 1.生物氧化的特点? 2.呼吸链?主要的两条呼吸链是? 3.利用自由能判断反应的进行方向? 4.药物和毒物对氧化磷酸化的作用? 5. 氧化磷酸化作用?底物水平磷酸化? P/0比值? 6. 胞液中NADH 的再氧化? 第168页:1,6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