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likes | 667 Views
第二讲 材料与图表分析型 材料分析型 题型特征 在新课标高考中,材料分析型非选择题是最普遍的一种题型,由于这类题综合性强、灵活性强,可以很好地考查考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分值所占比例很高。材料分析型非选择题一般结合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以图像、表格、数据以及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图文材料中信息的提取、判断、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及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和基础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答题技巧
E N D
第二讲 材料与图表分析型 材料分析型 题型特征 在新课标高考中,材料分析型非选择题是最普遍的一种题型,由于这类题综合性强、灵活性强,可以很好地考查考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分值所占比例很高。材料分析型非选择题一般结合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以图像、表格、数据以及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图文材料中信息的提取、判断、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及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和基础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答题技巧 做材料分析型非选择题时,首先要认真读题目所给材料,正确理解其含义,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以及相关图表中准确把握有用信息,根据要求分析材料,并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找准和课本知识的结合点,进行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然后进行归纳整理,力求以简练准确的文字来进行表述,答题要求运用学科语言,按顺序完整地回答,防止漏答,答案要序号化、段落化、整齐化。
典例示范 [例1]北海、钦州、防城港是北部湾经济区重要的港口城市。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材料一 见图1。 材料二 见下表。 材料三 见图2。 材料四 见图3。
表北海、钦州、防城港2000~2004年三次产业产值单元:亿元表北海、钦州、防城港2000~2004年三次产业产值单元:亿元
(1)与铁路和公路运输相比,海运的优势是。(1)与铁路和公路运输相比,海运的优势是。 (2)关于三城市2000~2004年的三大产业产值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单选题,填选项字母)。 A.北海市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 B.防城港市第二产业产值逐年上升 C.钦州市第三产业产值逐年上升 D.第三产业产值上升最快的是北海市 (3)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与三城市的城市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A.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北海 B.2005年广西GDP小于重庆 C.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防城港 D.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钦州 E.2005年西南五省(市、区)GDP之和小于广东
(4)分析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三港口发展中遇到的共同问题。(4)分析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三港口发展中遇到的共同问题。 (5)提出北部湾经济区三港口群的发展对策。 解析 第(1)题,海洋运输的特点是运量大、运费低、运速慢,后者是缺点。第(2)题,分析表中北海、钦州、防城港2000~2004年三大产业产值变化即可发现B、C、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第(3)题,读图2可知,2005年北海、钦州、防城港的城市化水年分别为30.21%、11.23%和26.42%。其中钦州最低,北海最高且发展速度最快,故选择A、D,
排除C。读图3可知,2005年广西和重庆GDP分别占全国的2.23%和1.68%,故排除B。第(4)题,分排除C。读图3可知,2005年广西和重庆GDP分别占全国的2.23%和1.68%,故排除B。第(4)题,分 析图1、2、3和表中的内容,可以发现北海等三港口经济腹地比较狭小,且腹地内经济水平较低,交通网络密度较小,制造业产值不高,同时三港口城市化水平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都不利于港口发展。第(5)题,根据(4)中的问题,结合区域现状,提出对策,只要合理即可。
答案 (1)①运输量大;②运输价格(成本)低 (2)A (3)ADE (4)遇到的共同问题: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港口腹地发展水平较低);②周边港口多,竞争激烈;③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化水平不高。 (5)发展对策:①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②提高港口管理水平;③加强港口之间的交流协作;④大力发展临港工业;⑤加强区域经济协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答题建模 材料分析的过程即是获取信息和调运知识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分析图文材料涉及的地理特征及其要素,其分析模式如下:地理特征及其要素分析思路建模。①山脉:从走向、坡度、垂直自然带、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等方面描述。②地形特征:从地貌类型及其分布、地势变化、海陆轮廓等方面描述。③气候特征:从气温和降水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等方面进行描述。④河流水文特征:从河流流向、水系特点、流域面积、水源补给、径流大小及其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通航期、水能状况等方面 描述。⑤人口特征:从民族构成、所属人种、分布
状况、人口密度、迁移状况、再生产类型等方面描述。⑥农业特征:从农业地域类型、投入要素、规模、机械化水平、商品率、劳动力、人均耕地、气候、水源、土壤、交通、灾害、市场等方面分析。⑦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从连续性、安全性、灵活性、速度、价格、状况、人口密度、迁移状况、再生产类型等方面描述。⑥农业特征:从农业地域类型、投入要素、规模、机械化水平、商品率、劳动力、人均耕地、气候、水源、土壤、交通、灾害、市场等方面分析。⑦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从连续性、安全性、灵活性、速度、价格、 成本等方面比较。⑧各种自然资源(能源)的优缺点:从开发成本、技术要求、能量密集度、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分析。⑨区域经济特征:从资源状况、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区域地理特征:从自然地理的气候、地形、植被、土壤、水文,人文地理的人口、交通、工农业等方面展开。地理要素的相互关联性:首先分析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或是一定时期正相关、一定时期负相关。
解题体验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于2008年11月7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温家宝说,中国政府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坚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努力。
材料二 下图为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 (1)危及材料二中群岛生存和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是。 (2)联合国气候专家发表报告说,如果若干国家和地区大幅度排放废气,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我们居住的整个星球将“百病丛生”等。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需求性原则 (3)近年来,我国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建立核电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启示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好处有哪些? (5)目前我国能源构成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不同点有哪些?
解析 第(1)题,世界上所有岛屿面临的环境问题都是全球变暖。第(2)题,全球变暖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协作。第(3)题,长江三角地区能源的供需存在矛盾。第(4)题,本题要从减少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去回答。第(5)题,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结构不合理,水电和核电所占比重太小;美国等发达国家多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
答案 (1)全球变暖 ( 2)C (3)核电具有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的特点;该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该地区缺少常规能源(4)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5)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中占比重最大的是煤炭,而大多数发达国家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我国水电和核电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的比重较小,美国等发达国家水电和核电发展很快,在其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重也很大;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还比较单一,正在向多样化迈进,许多发达国家能源消费构成已比较多样化。
图表分析型 题型特征 图表分析型非选择题是以地图和表格为情境设置的,主要考查读图、识图、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的基本能力。新课标高考地理试题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无图不成题”的命题格局,而且图表分析题更加注重考查考生从地理图表中获取和解读、判断和认定、分析和比较、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其中地理分布图和地理统计图所占比例较大,而且类型复杂多样。地理分布图主要有自然要素空间分布图、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图、区域活动分布图和区域综合分布图,而区域分布图中大比例尺小范围区域图更是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地理统计图主要有平面坐标统计图、三维坐标统计图和多维坐标统计图。复习时应该特别关注区域综合分布图和平面坐标统计图的判读和综合分析。
答题技巧 解答图表分析型非选择题时,首先要认真观察图表的名称、图例、注记等要素,根据题意明确读图分析的目的和对象;其次要仔细观察图表中地理事物及要素的特点,掌握基本内容,如注意观察掌握地理事物及要素的分布特点、发展演变过程、空间结构等;最后在读图表的基础上,分析地理事物及要素的关键,为解答提供条件。根据解答要求,以图表中的核心和关键点为中心,展开联系,如以关键知识点中心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结构、地理事物发展的过程结构、地理事物及要素相互联系的逻辑结构等。以地理事物综合性为基础,形成对地理事物整体的、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对整体性的地理事物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发现问题的关键点,针对关键点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根据试题要求,将分析结果归纳整理,组织语言进行描述。
典例示范 [例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示河流最小流量出现的时间及其原因。 (2)甲是我国商品棉生产基地,试分析该基地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因素。 (3)近年来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天津、青岛、大连,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4)图示平原地区地面沉降严重,简述地面沉降形成的人为原因及其影响。
解析 第(1)、(2)、(4)题的解答要紧扣华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特别是气候,对成因作出分析。河流最小流量出现的时间从图中可以得出,分析原因时不要漏掉人为因素;分析商品棉基地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因素可以从地形、土壤、气候等方面着手;从干旱入手建立思维线索,描述地面沉降形成的人为原因及影响。外资企业落户天津、青岛、大连,要根据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分析。
答案 (1)春季(3~5月)。春末夏初,雨季尚未到达,降水稀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农业用水量大。 (2)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夏季雨热同期,降水较多,有利于棉花的生长,秋季雨水少,有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3)沿海港口城市,交通便利,信息畅达;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高等院校众多;临近日韩,便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基础、协作条件较好。 (4)人为原因:该地区水资源短缺,超采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影响:沿海地区海水倒灌,地下水水质恶化、风暴潮灾害加剧;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重。
答题建模 河流做为一个特殊区域,在平时学习和高考中都占有比较重要地位。在备考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径流越稳定,水力资源越丰富;二是河流的落差,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资源越丰富。水量和落差的大小又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回答思路如下:
如:(1)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①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②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如:(1)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①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②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2)三峡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①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②地处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2.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等地貌,防止诱发水库地震;(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3.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2)人为原因: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4.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解题体验 2.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5~1996年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利用结构变动表
材料二 中国沿海地区耕地、水资源对比图 材料三 中国沿海地区水土协调度面积图 注:水土协调度=(本区水资源量/全区水资源量)/(本区耕地规模/全区耕地规模)
(1)分析材料一,1985~1996年我国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中,比重上升的有,比重下降的有。(1)分析材料一,1985~1996年我国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中,比重上升的有,比重下降的有。 (2)分析材料二,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是:①;②; ③。 (3)分析材料三,东部沿海省区中,水土协调度最高的省是。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4)结合所给材料,说明我国北方水土协调度<1.00的省区可以提高水土协调度的措施:。
解析 第(1)题,读材料一可知,我国园地、林地、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水域的面积在逐年上升,其余几种用地面积的比重则有所下降。第(2)题,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沿海地区的耕地和水资源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不协调特征,大约以上海为界,北方地区耕地比重很大,而水资源比重较小,南方地区则相反。第(3)题,读材料三可知,我国东部沿海省区中,水土协调度最高的是福建省,这是由于该省的降水丰富而耕地资源相对较少的结果。
第(4)题,图中显示,我国北方的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等省市的水土协调度小于1,这说明这些省市水资源缺乏而耕地资源丰富,对此可进行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来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同时可调整农业结构,多种植一些耐旱的作物。第(4)题,图中显示,我国北方的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等省市的水土协调度小于1,这说明这些省市水资源缺乏而耕地资源丰富,对此可进行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来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同时可调整农业结构,多种植一些耐旱的作物。 答案(1)园地、林地、城镇居民点及工矿、交通、水域 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 (2)我国东部地区水资源是南多北少 耕地资源北多南少 水土配合不协调 (3)福建 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丰沛;地形中山地丘陵比重大,耕地比重小 (4)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调整农业结构
活页作业练习 1.(2009·济南质检)读以下材料,完成有关要求。 材料一 2009年1月初至2月,我国一些地区遭受 了严重的气象灾害,相关部门利用现代技术对灾 情进行了实时监测。2月8日,有关部门抓住有利 时机,在安徽等灾情严重地区利用飞机、火箭和 炮弹向空中撒播碘化银和干冰等物质,成功地实 施了人工增雨。
材料二 材料三 旱灾的等级划分。 注 W表示土壤相对湿度(%)。
(1)A、B两地中,此时发生旱灾的是地,试分析这次灾害发生的原因。(1)A、B两地中,此时发生旱灾的是地,试分析这次灾害发生的原因。 (2)据中国气象局监测,C地所在行政区分布有大面积的干旱区,但并没有形成严重灾情,试分析其原因。 (3)实施人工增雨的有利时机是什么?碘化银和干冰在人工增雨中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4)能够迅速观测到这次灾害受灾面积的现代技术是,简述该技术的工作原理。
解析 解答该题时:第一,要充分利用材料并从中获取有价值信息,如第(1)、(2)两小题,必须依靠材料二、三中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数据及灾情产生的相关知识判定;第二,要充分认识地理事物形成条件,如降雨的形成条件,这是解答第(3)小题的关键;第三,要充分调运知识,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答案 (1)A 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异常(或偏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农作物正值生长发育期。 (2)C地地处我国青藏地区,人口较少,农作物播种面积小。 (3)有利时机是空中出现(由水汽凝结而成的)云层。碘化银可作为云层中的凝结核,干冰起降温作用。 (4)遥感或(RS) 利用(航天器和航空器上的)传感器接收农作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然后传输到地面接收系统,经处理后分析得出农作物的受灾情况。
2.结合材料和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受全球气候变 暖的影响,祁连山的雪线上升,石羊河流域的来 水量减少近1/3,石羊河流域的人口却由90多万增 加到近230万,灌溉面积由200万亩增加到500多 万亩,用水量越来越多。这个地区曾经是一个商品 粮基地,大面积种植玉米、小麦,而这些都是高耗 水的农作物。 材料二 2007年两会期间,3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 参加甘肃代表团的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时说,我关心 并希望做好四件事:一是决不能让民勤变成第二个 罗布泊;二是一定要保护好敦煌的生态环境和文化 遗产;三是保护好祁连山冰川;四是防止黑河、石羊河流域沙化和河西走廊地区耕地盐碱化。
材料三 河西走廊示意图和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1)写出A、B两地所在省区的名称:A、 B。敦煌位于酒泉的方向。 (2)石羊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影响该河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近年来,该河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勤地区的农业土地开发利用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 (4)试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耕地盐碱化的原因及其发生过程。 (5)为使民勤不变成第二个“罗布泊”,你认为当地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了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问题。第(1)题,根据省界和相关地理事物即可判断A、B两地所在的省区。第(2)题,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地,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所以其流量大小受气温的影响较大,导致其流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第(3)题,民勤地区气候干旱,却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垦、引水灌溉,致使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和耕地盐碱化。第(4)题,该地区气候干旱,大量引水灌溉(或不合理用水),导致耕地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会使地下水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第(5)题,应对措施要从节约用水、调整农业结构和控制人口等方面分析。
答案 (1)青海省 内蒙古自治区 西北 (2)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 气温(温度) 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冰川萎缩,冰雪融水量减少。人为原因:人口增长,工农业的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 (3)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和大量引水灌溉,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和耕地盐碱化。 (4)该地区气候干旱,大量引水灌溉(或不合理用水),导致耕地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会使地下水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5)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培育和推广耐旱作物;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计划地减少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控制人口增长等。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江三角洲以全国2.2%的陆地面积,创 造了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长江三角洲地 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 化水平最高的区域。 材料二 为促进上海海洋运输发展,上海跳出长江 口,在距上海浦东南汇芦潮港约30千米的大小洋 山建设了深水港。
(1)简述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形成的自然原因。(1)简述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形成的自然原因。 (2)简述上海在洋山建设新港的主要区位优势及其对上海发展的主要作用。 (3)崇明岛在上海城市规划中被定位为生态岛区,你认为其适合发展哪些产业? (4)“十一·五”规划提出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协调区域发展,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区域。长江三角洲被列为优化开发区,请你简要说明其经济发展方向。
解析 第(1)题,“长三角”城市带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分析。第(2)题,港口区位优势从港口的陆域、水域及腹地的宽广程度等方面进行概括。第(3)题,崇明岛被规划为生态岛区,应重点发展耗能少、污染少、科技含量高、产值高的产业。第(4)题,长江三角洲今后经济得到持续发展需加强国际合作,并依托本地区技术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答案 (1)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河网密布,为城市提供供水和运输功能。 (2)区位优势:港区具备深水条件,距国际航线近;岛屿众多,港区发展预留空间大;腹地纵深广阔;影响:促进上海形成以航运功能为支撑的贸易中心;增强上海的集聚辐射能力,助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 (3)乳畜业、园艺业、生态农业、旅游业、高科技产业。
(4)答法Ⅰ: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②加快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4)答法Ⅰ: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②加快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答法Ⅱ:①充分发挥沿海的地理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③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2009·广州模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 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关注城市的环境质 量,已经成为我们新的生活习惯,读“城市环境日 报表”,完成下列各题。
注:总悬浮颗粒物为TSP;氮氧化合物为NOx;二氧化硫为SO2。注:总悬浮颗粒物为TSP;氮氧化合物为NOx;二氧化硫为S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