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第 四章 农村家庭 和 家族

第 四章 农村家庭 和 家族. 本章主要介绍农村家庭的类型、功能和变迁状况,分析农村家族复活的原因、表现和农村家族的功能。 问题:家庭和家族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 家庭的发展演变. 一、家庭的社会学意义 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为基础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一个完整的家庭应该具备三个要素: 第一,至少由两个人组成。 第二,具有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 第三,成员间共同生活,经济交往密切。. 家庭具有两大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从自然属性上看,家庭是两性关系的一种组合形式。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和性本能,是结成家庭的生理基础。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四章 农村家庭 和 家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农村家庭和家族 本章主要介绍农村家庭的类型、功能和变迁状况,分析农村家族复活的原因、表现和农村家族的功能。 问题:家庭和家族有什么不同?

  2. 第一节 家庭的发展演变 • 一、家庭的社会学意义 • 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为基础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 一个完整的家庭应该具备三个要素: • 第一,至少由两个人组成。 • 第二,具有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 • 第三,成员间共同生活,经济交往密切。

  3. 家庭具有两大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 从自然属性上看,家庭是两性关系的一种组合形式。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和性本能,是结成家庭的生理基础。 • 从社会属性上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承载着许多社会活动,包括劳动分工、经济交往、社会交往以及学习社会规范等等。

  4. 二、家庭的发展演变 • 人类的家庭从最早的血缘家庭算起,已有20多万年的历史。 • 美国著名学者摩尔根根据进化史观,提出家庭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偶婚制家庭、父权家长制家庭和专偶制家庭等五个发展阶段。

  5. 从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上看,家庭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从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上看,家庭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 (一)血缘家庭,也称血婚制家庭,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婚姻制度,产生于人类的蒙昧时代。 • 这种婚姻制度的特征是,在一个血缘群体内,同辈兄弟和姐妹结成夫妻集体,所有的兄弟姐妹互为夫妻,但亲子之间不存在婚烟关系。 • 血缘家庭是人类走出动物状态的第一步,是人类婚姻家庭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进步。

  6. (二)普那路亚家庭,也称伙婚制家庭 • 这种婚姻制度的特征是,相同血缘的一群兄弟和另一血缘的一群姐妹结成夫妻集团,它排除了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 • 普那路亚,系夏威夷语punalua的音译,意即“亲密的朋友”或“亲密的伙伴”。这些女子间不再互称姊妹,男子间不再互称兄弟,而称普那路亚。

  7. (三)对偶家庭 • 这是从群婚制度向个体婚制度过渡的婚姻形式。 • 这种婚姻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一个男子同时拥有许多妻子,但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称主妻;一个女子同时拥有许多丈夫,但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称主夫。在这种婚姻形式里,婚姻关系并不是以两性感情为基础,而以方便和需要为基础,因而婚姻关系松散,家庭很不稳定。

  8. (四)一夫一妻家庭 • 是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形成的家庭形态。 • 这种婚姻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一男一女婚配,双方不得同时有两个或更多的配偶。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生产、生育的职能。 • 一夫一妻家庭的确立,标志着人类由原始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

  9. 第二节 农村家庭 • 农村家庭是农村居民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包括收养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10. 一、农村家庭的类型 • (一)按照家庭规模,可以把家庭分为大家庭和小家庭。其中既包括按家庭人口数量划分,也包括按家庭中的代际层次划分。 • (二)按照居住方式,可以把家庭分为从夫居、从妻居和新居家庭。 • (三)按照家庭结构,可以把家庭可分为联合家庭、主干家庭、核心家庭及其他家庭。这是家庭分类中常用的方法,也是社会学研究家庭时采用的最普遍的分类方式。

  11. 图中“△”表示男性,“〇”表示女性,“═”表示婚姻关系,“|”表示亲子关系。图中“△”表示男性,“〇”表示女性,“═”表示婚姻关系,“|”表示亲子关系。 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几个已婚子女及孙子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核心家庭:一般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12. 二、农村家庭的功能 • 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对于家庭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和效能。 • (一)生育功能,指人口的生殖繁衍功能。 • (二)生产功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 (三)消费功能,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个方面。 • (四)赡养功能,指家庭对老年人的赡养作用。

  13. (五)教育功能:家庭成员社会化 • (六)娱乐功能,指精神娱乐方面的功能,主要包括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家庭的娱乐活动。

  14. 三、当代农村家庭的变迁 • (一)家庭结构从大型转向小型,从联合家庭走向核心家庭。

  15. 统计表明:我国农村家庭规模呈下降趋势。1980年农村家庭平均人口为5.5人,1985年为5.1人,1995年为4.5人,2000年为4.2人,2005年为3.6人。统计表明:我国农村家庭规模呈下降趋势。1980年农村家庭平均人口为5.5人,1985年为5.1人,1995年为4.5人,2000年为4.2人,2005年为3.6人。 • 河南省农村家庭结构调查结果: • 1949年,河南省农村家庭结构中,核心家庭占总数的54.11%,联合家庭24.66%,主干家庭占4.45%,其他家庭占16.78%。 • 2000年,核心家庭占总数的70.45%,联合家庭16.55%,主干家庭占4.96%,其他家庭占8.04%。

  16. (二)家庭功能发生了变化,包括生产功能、消费功能、生育功能、养老功能。(二)家庭功能发生了变化,包括生产功能、消费功能、生育功能、养老功能。 • (三)家庭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夫妻之间平等意识增强,家庭权力核心发生变化。 • (四)家庭观念由浓到淡,传统的乡土观念发生变化。 • (五)家庭网络由弱到强。

  17. 第三节 农村家族 • 一、农村家族概述 • 家族是按照男性血缘关系的原则,以家庭为单位组合而成的群体。 • 农村家族存在的条件: • (1)生产力水平; • (2)自然屏障; • (3)资源贫乏; • (4)家族文化影响。“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礼记》)

  18. 二、农村家族的演变 • 家族是由氏族发展起来的。在四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家族制度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春秋以前的宗法式家族制度,魏晋隋唐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宋元明清时期的族权式家族制度。 • (一)宗法式家族制度 • 商周时期,出现了宗族制度:按地域划分的各级国家行政组织与按血缘划分的大小家族合而为一,政权系统的君统与家族系统的宗统紧密结合在一起。 • 春秋战国时期,家庭出现,姓氏分化。

  19. 中国姓氏的演变 •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号,是氏族的标记,它标志着一个人由哪个氏族生出。姓起源于母系社会。如姬、姚、妫、姒、姜、嬴、妘、姞,这些氏族都是母系血缘关系。 • 当社会发展到父系制度后,姓也就转变为以父系血缘关系来计算了。这时出现的姓就不再加女字旁了。 • 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同一姓族的人由于人口繁衍,迁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职业的变化,便逐渐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个特殊的号来做标志,这就是“氏”。

  20. 例如: • 商朝的祖先为“子姓”,后来分成殷、时、来、宋、空同等氏。 • 周朝的祖先“姬姓”,后来分成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邨、郁、邗、晋、应、韩、凡、蒋、邢、茅、昨、祭、吴、虞、虢、郑、燕、隋、巴等氏。 • 秦国的祖先“嬴姓”,后来分成赵、梁、徐、郯、江、黄、葛、麋、秦等氏。 • 齐国的祖先“姜姓”,后来分成申、吕、许、纪、州、向、齐等氏。

  21. 姓是氏族的标记,氏是家族的标记。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姓是氏族的标记,氏是家族的标记。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 • 姓的作用是别种族、明世系、别婚姻。 • 氏的作用是表明父系血缘关系、区别个人身份的贵贱。 • 周代宗法制度严格,只有贵族男子才有资格称氏。战国时期,旧贵族开始没落,甚至沦为平民甚至奴隶,表示贵族身份的“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秦汉时期,姓和氏便合而为一。

  22. 氏的形成 • 1、以受封国号为氏的,如齐、秦、吴、宋、楚、鲁、晋、燕、郑、卫、曹、任、吕、梁、申、霍、耿。 • 2、以受封地名邑名为氏,如刘、曲、崔、常、解、萧。 • 3、以先代官爵名称为氏,如史、师、司空、司寇、司徒、上官、乐正。 • 4、以祖先的名、字、谥号为氏的,如孔、孟、庄、牛、石。

  23. 5、以所从事的职业和技艺为氏,如巫、卜、甄、钱。5、以所从事的职业和技艺为氏,如巫、卜、甄、钱。 • 6、以事为氏,如张、洪、岛。 • 7、以所居住地特征为氏,如东山、东郭、西门、南宫、北丘、百里。 • 8、因种种原因改氏,如何、席、贺、帅、竺、田、郭、元。

  24. (二)世家大族式宗族制度 • 秦汉之后,中央政府采取迁徙、屠杀、监督等手段,打击“强宗大族”。 • 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控制力减弱,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的家族组织迅速发展,不断发展,构成所谓世家大族。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发展到极盛,形成世家大族式宗族制度。 • 这种世家大族式家族的特点是:大地主用政治、经济的强制手段,把许许多多的同宗子弟的小家庭聚合在一起,使这些小家庭不入国家户籍,不承担国家赋役,完全成了大地主私人所有的佃户或农奴。

  25. (三)族权式宗族制度 • 宋元明清时期,确立了以“敬宗收族”为核心的族权式宗族制度。 • 所谓敬宗收族,就是利用血缘关系这个特点,强化血亲相爱、亲属团聚的观念,达到团结族人的目的,重建家族制度。 • 用什么办法来敬宗收族?一是建祠堂,二是修家谱,三是置族田。 • 祠堂和家谱用以敬宗,族田用以收族。就是说,祠堂和家谱从精神上,族田从物质上团聚家族,形成共同的家族观念,达到“收族”的目的。

  26. (四)集体化时代家族制度的解体 • 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体系,形成了以公共权威为基础的正式组织结构,并且向下延伸到农村基层,从法律上否定了家族制度存在的合法性。 • 实行土地改革,完成了由家庭单干向人民公社体制的过渡,使农民开始依附于集体经济而不是原来的家族组织。 • 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批判传统文化。

  27. 二、农村家族复活的表现 • 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出现困难和问题,产生了寻求外在组织系统支持和帮助的客观要求,为家族组织和家族势力复活创造了条件。 • 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解体,村级组织的功能弱化,这就为家族组织的复活提供了空间范围。 • 在这种情况下,家族文化开始抬头,血缘秩序受到农民重视。

  28. (1)家族观念有所强化

  29. (2)家族组织开始重建 • 修族谱、建祠堂是家族组织重建的主要标志。

  30. 宗谱,又称族谱或家谱。它是宗族聚合的标志和存在的表征。家谱纪录了家族的起源、演变,规定了宗族内的人伦关系和族人的行为方式。宗谱,又称族谱或家谱。它是宗族聚合的标志和存在的表征。家谱纪录了家族的起源、演变,规定了宗族内的人伦关系和族人的行为方式。 • “谱,所以明宗派,别亲疏”

  31. 祠堂,也称宗祠、家庙。祠堂里供奉着死去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祠堂首先是祭祀祖先的场所。通过祭祀祖先,向族众灌输宗族团结、血亲相爱的观念,把家族团聚在一起。祠堂,也称宗祠、家庙。祠堂里供奉着死去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祠堂首先是祭祀祖先的场所。通过祭祀祖先,向族众灌输宗族团结、血亲相爱的观念,把家族团聚在一起。

  32. (3)家族活动逐渐频繁 • 春节期间,唱族戏、打族鼓等家族文化活动形式较为普遍,意在强化族人的家族观念,增强家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含有向外炫耀家族团结和家族势力的意思。

  33. (4)乡镇企业家族化倾向

  34. 三、当代农村家族的功能 • (一)当代农村家族的正面功能 • (1)有利于农民家庭克服小生产的局限性; • (2)有利于调适村民之间的关系; • (3)有利于维护农村的社会道德。

  35. (二)当代农村家族的负面功能 • (1)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 • (2)影响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工作; • (3)滋生和传承落后的观念和习俗; • (4)抑制农民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 视频:家族势力与乡村治理 • 讨论:如何消除农村家族势力的消极影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