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二编 科学技术观. 第五章 科学技术的本质 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 一、科学技术的涵义、性质及其区别 1 .科学的涵义. 1 .科学的涵义. 达尔文 :“科学就是 整理事实 ,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结论。” 伏尔科夫 :“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产生知识的 社会活动 ,是一种社会生产。” 布莱克特 :“所谓科学,就是 国家出钱 来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 1 .科学的涵义. 马克思对科学的本质进行的哲学分析和深刻论述( P.91-92). 1 .科学的涵义. 我们综合几种观点认为:

ivi
Download Presentation

自然辩证法概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二编 科学技术观

  2. 第五章 科学技术的本质 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3.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 一、科学技术的涵义、性质及其区别 1.科学的涵义

  4. 1.科学的涵义 • 达尔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结论。” • 伏尔科夫:“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社会生产。” • 布莱克特:“所谓科学,就是国家出钱来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

  5. 1.科学的涵义 • 马克思对科学的本质进行的哲学分析和深刻论述(P.91-92)

  6. 1.科学的涵义 我们综合几种观点认为: (1)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2)科学是一种文化——创造知识的社会 活动 (3)科学是一种方法——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7. 1.科学的涵义 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 (P.93)

  8. 2.技术的涵义 P.184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技术

  9. 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两者密不可分。但有些学者认为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如著名科学史家普赖斯、苏联学者伏尔科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日本著名科学家江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都主张对科学与技术作区别。

  10. 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技术 形态 知识形态 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 选题 自由探索 目标明确 完成课题 的期限 没规定 有规定 经济作用 不确定或长远的 确定的或直接的 来自社会 的监督 弱 强

  11. 二、科学技术的性质 1、科学的性质 (1)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生产力属性 (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客观性:它本身没有阶级性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 二、科学技术的性质 2、技术的性质 (P.186) (1)自然性和社会性 (2)物质性和精神性 (3)中立性与价值性 (4)主体性与客体性 (5)跃迁性与累积性

  13. 三、科学的本质属性 • 1、客观真理性 • 2、可检验性 • 3、系统性 • 4、主体际性

  14. 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构成 • 一、科学事实

  15. 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不管鸟翼是多么完美,但如果没有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你们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不能飞腾起来。”

  16. 1、科学事实及其类型 • 所谓科学事实,是指人们对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的正确描述。它既不是客观事实本身,也不是所学理论。而是科学与客观事实的结合。

  17. 2、科学事实的特点 1.可重复性。科学事实应该可重现 2.科学事实深透理论 3.系统性。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系统精确 4.个别性。科学事实应当是个别存在陈述

  18. 3、科学事实的作用 P.99

  19. 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构成 • 二、科学定律

  20. 1、科学定律 •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 两条途径:(1)归纳法 (2)想象、直觉和灵感

  21. 2、科学定律的特征 •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 2、具有简明性特征

  22. 3、科学定律的作用 • 1、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 2、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 3、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23. 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构成 • 三、科学假说

  24. (三)科学假说 •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假说不断更替,假说的内容不断精确并转化为科学理论。 • 科学假说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思维形式,又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5. (三)科学假说 1.科学假说及其特点 科学假说 scientific hypothesis • 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26. (三)科学假说 • 科学假说的基本特点 ⑴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 ⑵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⑶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27. (三)科学假说 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前提。 科学性 如广义相对论的提出。 猜测性 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猜测。 易变性 可能被证伪而遭淘汰。 对同一对象可以提出多种假说予以解释,假说也会随着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原子”、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生物遗传等。

  28. (三)科学假说 构成科学假说的基本要素 ①事实基础 ②背景理论 (包括推理规则) ③对现象本质的猜测 ④推演出的预言和预见

  29. (三)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的形式 如分子、原子、原子核模型。 模型 概念 知识形态的 假定性理论 如质点、场、量子等 。 如太阳系起源学说等 。

  30. (三)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的主要来源 • ①对已有的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提出猜测性说明 如从放射性元素和电子等的发现到各种原子结构假说。 科学假说是从哪里来的?

  31. (三)科学假说 • ②把某一理论类推到原来适用的范围外,对其他事物的属性、规律进行猜测或设想; 如:从光的波粒二象性到物质波假说。

  32. (三)科学假说 如:光的衍射与光电效应。 • ③为解决新旧事实之间的矛盾而提出假定性说明。 如:光的波粒二象性假说。

  33. (三)科学假说 2、科学假说的作用 • ①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 ②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形式,是 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媒介。 • ③ 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4. (三)科学假说 3.形成假说的基本条件(P.120-121) ⑴一致对应性 ⑵可解释性 ⑶可预测性

  35. 3.形成假说的基本条件 • 假说不应与经过检验的科学理论相矛盾。 一致对应性 如人们拒绝研究任何“永动机”的方案 • 取代旧理论的新理论应继承旧理论中被实践检验过的合理内容,并把旧理论作为特例或极限形式包含进来。

  36. 3.形成假说的基本条件 可解释性 • 假说应当与已知的经过实践复核的事实相符合,不仅能解释个别事实,而且能解释该领域已知的全部事实。 哪怕只有一个事实不能解释,这假说也就必须被抛弃或修正,如卢瑟福的行星原子模型被玻尔的轨道原子模型取代。

  37. 3.形成假说的基本条件 可预测性 • 假说必须能对未来的事实作出推论。

  38. 4.科学假说的检验——向科学理论的转化 科学假说的检验 ⑴理论检验 ⑵实践检验 主要是对假说进行逻辑分析。

  39. 4、科学假说向科学理论的转化 • 从理论或逻辑上分析假说在逻辑上的合理性,以初步筛选假说。 ⑴理论检验 (逻辑分析) • ①假说的逻辑确定性和简单性; 对同一对象可能有多种甚至相互对立的假说。 • ②假说的逻辑完备性; • ③假说的解释和预见能力。

  40. 4、科学假说向科学理论的转化 • 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及其推论进行的验证。 ⑵实践检验 直接检验 间接检验

  41. 4、科学假说向科学理论的转化 ⑶判决性实验(crucial experiment) • 能对两种对立的假说起到“肯定”一个和“否定”一个的裁决作用的实验。 如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42. 4、科学假说向科学理论的转化 ⑷证实与证伪 • 科学实验既能证实假说,也能证伪假说。 • 一般来说,经过观察、实验证实的假说,即可上升为理论。反之,就要抛弃假说,或者修正假说。

  43. 4、科学假说向科学理论的转化 假说向理论转化的标志 ⑴解释性标志 ⑵预见性标志 • 解释和预见是科学理论的两大基本功能。

  44. 4、科学假说向科学理论的转化 ⑴解释性标志 • 在实验检验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事实与假说的解释相一致,且没有发现任何矛盾,这就表明该假说的确反映了客观世界的一些真实面貌,可上升为确定性的科学理论。 如万有引力定律最初就是一个假说。

  45. 4、科学假说向科学理论的转化 ⑵预见性标志 • 假说作出的预见得到肯定性的验证(证实)。 • 科学假说一旦经受住了实验检验,具有了解释性和预见性,就将转化为一个新的科学理论。 当然,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也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

  46. 4、科学假说向科学理论的转化 科学假说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形式 ⑴假说因逐渐纯化而发展为理论。 如进化论,元素周期律。 ⑵假说因部分修改和补充而发展为理论。 ⑶假说因全部被否定而为新的假说或新理论所取代。 开普勒修正日心说。 氧化说代替燃素说,分子运动论代替热素说,进化论代替神创论。 ⑷假说本身错误却引出正确结论。 错误的热素说也提出了一些正确概念,如热容、比热,还对热素的传导进行了定量计算,发现了一些科学的热学原理——傅里叶、卡诺。

  47. 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构成 • 四、科学理论

  48. 思考题 1、我们怎样理解科学及其本质属性? 2、科学知识有那些构成要素?

  49. 第二节 科学的体系结构 一、科学分类 英国的培根和法国的百科全书派:科学分类应从人类的理性出发

  50. 一、科学分类 • 人类理性有三种能力:记忆、想象、判断,因此有相应的三类科学。 • 记忆性的科学:历史学 • 想象性的科学:诗歌、艺术等 • 判断性的科学分为: 上帝的哲学 人的哲学 自然的哲学(自然科学):物理学、数学、气象学、植物学、化学、冶金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