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617 Views
本草學. 高醫 麻醉科 盧奕丞 醫師. 參考文獻. 中醫學入門 文光 中藥用法十講 啟業 陜西中醫學院 教案. 藥物性能 1. 四氣 寒熱溫涼 平 寒: 清熱 瀉火 解毒 熱: 去寒 助陽 強壯 五味 酸苦甘辛鹹淡. 酸 能澀 能收 苦 能燥 能堅 能瀉 甘 能補 能和 能緩 辛 能潤 能散 能橫行 鹹 能下 能軟堅 淡 能利竅 能滲瀉. 藥物性能 2. 升降浮沉 氣厚則發熱主 浮 肉桂 乾姜
E N D
本草學 高醫 麻醉科 盧奕丞 醫師
參考文獻 • 中醫學入門 文光 • 中藥用法十講 啟業 • 陜西中醫學院 教案
藥物性能 1 • 四氣 寒熱溫涼平 • 寒: 清熱 瀉火 解毒 • 熱: 去寒 助陽 強壯 • 五味 酸苦甘辛鹹淡 酸 能澀 能收 苦 能燥 能堅 能瀉 甘 能補 能和 能緩 辛 能潤 能散 能橫行 鹹 能下 能軟堅 淡 能利竅 能滲瀉
藥物性能 2 • 升降浮沉 氣厚則發熱主浮 肉桂 乾姜 氣薄則發泄主升 麻黃 柴胡 味厚則泄主沉 大黃 黃連 味薄則通主降 澤瀉 牡蠣 • 歸經
七情合和 • 單行 • 相須 • 相使 • 相畏 減低烈性 十九畏 • 相惡 牽制療效 乾姜惡黃連 • 相反 加強毒性 十八反 • 相殺 去毒
藥物簡介 1 • 補養藥 補氣(陽) 人參 附子 補血(陰) 地黃 麥門冬 • 理氣藥 香附 橘皮 菖蒲 • 理血藥 丹參 三稜 白芨 • 發散藥 麻黃 桑葉 羌活 • 清熱藥 石膏 茵陳蒿 金銀花 犀角 • 止咳化痰藥 杏仁 川貝母 半夏 海浮石
藥物簡介 2 • 利水藥: 木通 茯苓 • 瀉下藥: 大黃 火麻仁 • 鎮靜安神藥: 酸棗仁 天麻 • 固澀藥: 浮小麥 龍骨 赤石脂 • 消食藥: 山楂 • 湧吐藥: 瓜蒂 • 殺蟲藥: 使君子 • 外用藥: 冰片
解表药 含义: 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叫解表 药。 又叫发表药。曾叫發汗药(風藥)。 功效:主要为解表(发表 ) 部分药具有: 利水消肿 止咳平喘 透 疹 消 疮 除痹止痛 止痒、通鼻窍、利咽等 風藥多燥 葛根獨潤 [常用术语有] 1 散风寒: 发汗解表 解表散寒 2 散风热: 疏散风热 3 散風濕 濕居於下 胃腸型感冒
五行表 (藥物) • 木 火 土 金 水 • 酸 苦 甘 辛 鹹 • 燥 焦 香 腥 腐 • 風 火 濕 燥 寒
适应病证: 主治外感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汗出 不畅 、头身痛、脉浮等。 部分尙可用于:水肿、咳嗽气喘、麻疹、风 湿痹证、疮痒初起等兼有表 证者。 药性特点: 1.多辛、质轻。 2.主入肺、膀胱经。 辛散发表,轻扬升浮,偏行肌表,有发汗,使表邪由汗而解的作用。正如《内经》所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肺合皮毛,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
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 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 分 类: 使用注意: 1.依表证类型及有汗无汗选相应的药。 2. 依兼证配适当的药。 3.发汗较强的药: ① 量不宜过多 ② “汗家、疮家、失血家, 不可汗”,即慎用。 ③孕妇、年老体弱等人慎用。 4.应因时因地用药。 5.不宜久煎。 6.饭后热服,并温覆其体,以助药力。
概论 • 含 义 • 功 效 • 适应病证 • 药性特点 • 使用注意
发散风寒药 • 含 义: 以发散风寒,治疗风寒表证为主要作用者, 叫发散风寒药。 • 药性特点: 1.均味辛、性多温 2.大多有较明显的发汗作用 3.归经:多归肺、膀经。 • 适应病证: 1.风寒表证(表实证、表虚证) 2.部分可治: 水肿、咳喘、麻疹、风湿痹 证、疮疡初期兼风寒表证。
麻 黄 • 基 源 • 药 性 • 功 效 • 应 用 • 使用注意
麻黄 草麻黄
麻黄 辛、微苦、温 肺、膀胱 发汗解表 -风寒表实证 + 桂枝(麻黄汤) 为辛温解表之要药及峻品 宣肺平喘 -肺气壅遏之喘咳实证 + 杏仁 风寒咳喘- 三拗汤(麻、杏、甘) 寒饮咳喘- 小青龙汤(细、干、半) 肺热喘咳- 麻杏石甘汤 具良好宣肺 平喘作用 利尿消肿 -风水证 为宣肺利尿之要药 风寒- 常与生姜同用 风热- 石、甘、生、枣(越婢汤) 风水表虚-防己黄芪汤 水腫 + 表實
麻 黄 • 麻黃辛溫 • 解表出汗 • 身熱頭痛 • 發散風寒 • 發汗散寒 宣肺平喘 行水消腫
麻黄特点 重在“发汗解表宣肺” 为发汗解表的要药及峻品,宜治风寒表实证。 具有良好的宣肺平喘作用,主治肺气壅遏之实证。寒热喘咳、有无表证均可选用 。麻黃以杏仁為臂助 具宣肺而利尿消肿之功,主治风水水肿。 生品-多用发汗解表、利水、散寒通滞; 蜜炙-多用于宣肺平喘。 5. 禁忌:表虛汗多、外感風熱及肺虛喘咳
桂枝 • 基源 • 药性 • 功效 • 应用
风寒表实证 + 麻黄 风寒表虚证 + 白芍 阳虚感寒亦可用 桂枝 辛甘 温 肺 膀 心 发汗解肌 -为外感风寒常用药。 发汗较麻黄缓和,但并不专于发散,长于宣阳气于衛分,具有助衛实表之功。 温通经脉 -主治寒凝血滞诸痛证 1.风寒湿痹- 善治肩臂部(二活) 2.胸 痹- 枳实薤白桂枝汤 3.中焦虚寒- 小建中汤 4.寒凝血滞- 痛经、闭经(温经汤) 癥瘕-桂枝茯苓丸 1.心阳↓ :心悸、脉结代(胸 痹) (炙甘草汤) 2.肾阳↓,膀胱气化失司:水肿、 蓄水证(五苓散) 3.脾阳↓:痰饮-脐下悸动、头晕 目眩(苓桂术甘汤) 助阳化气
桂枝 • 桂枝甘溫 • 橫行手臂 • 止汗舒筋 • 解表除痺 • 散寒解表 • 溫經 去風寒 活血通絡 • 助心陽 溫化水飲
桂枝 特点: • 辛温解表散寒,甘温助阳通阳胜寒。能温通一身之阳气,行里达表。 • 走表:本品并不专于发散,而长于宣阳气于卫分,具助卫实表之功。故风寒表证,无论表实、表虚、阳虚者,均宜选用。 • 入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上中下三焦寒凝诸痛证、脾肾阳虚,气化失常,水液内停诸证均可选用。治风寒湿痹痛,善治肩臂痛者。上肢病引經藥
紫苏 • 基源 • 药性 • 功效 • 应用
发汗力较温和,兼化痰止咳、行气 紫苏 辛、温 肺、脾 解表散寒 -风寒表实证,尤宜治伴有以下兼症: 1.咳嗽、咯少量痰—杏苏散 2.气滞胸闷- 香附、陈皮(香苏散) 3.内伤湿滞- 藿香正气散 行气宽中 -胸腹气滞、胸闷呕吐 (多种原因) 中焦受寒 食积气滞 湿阻中焦 恶 阻 梅核气 理气安胎-气滞胎动不安 解鱼蟹毒
紫蘇 • 紫蘇葉辛 • 風寒發表 • 梗下諸氣 • 消除脹滿 • 解表散寒 • 芳香理氣 • 和胃止
羌活 辛 温 肝 腎 膀胱 外感挾濕邪 辛溫解表 惡寒 發熱 身體沉重 骨節疼痛 頭痛 去風勝濕 - 羌活 上半身風濕 獨活 下半身風濕 桂枝肩臂手 風寒 升太陽經與督脈陽氣
羌活 • 羌活燥散 • 去風除濕 • 身痛頭痛 • 舒筋活血
藥物分類 • 補養藥 滋陰 補陽 五行
氣藥 香溫 • 1. 調氣 木香 平衡濁陰&清陽 • 2. 順氣 烏藥 升清陽 降濁陰 • 3. 理氣 陳皮 香附 • 4. 破氣 上 青皮 • 下 厚朴 • 5. 開竅 菖蒲 泌尿道 • 檀香 心 • 沉香 肝 調氣-氣結 破氣-氣鬱
血藥 • 破血 三稜 莪朮 較傷陰 藥性大於破氣藥 亦能破氣 • 活血 川芎 牛膝 較不傷陰 丹參入肝 去瘀生新 • 止血 白芨炒黑(水) 止血(火) 花蕊石 胃腸道出血必用 血瘀 無血瘀
清熱藥 類似抗生素 溫病條辨 • 降火 臟腑開竅處 石膏 梔子 • 燥濕 黃柏 黃蓮 黃芩 • 解毒 金銀花 連翹 • 涼血 菌血症 骨蒸 犀角 牡丹皮 泌尿系
化痰藥 • 宣肺 桔梗 前胡 • 清 天花粉 牛蒡子 川貝 • 溫 白芥子 • 痰積 半夏 厚朴 →順氣降逆
利水藥 入肺 肺 -三焦- 膀胱 • 通利淋濁 木通 車前子 膀胱 • 淡滲水濕 茯苓 豬苓 薏仁 豬苓湯 主水份代謝 RA可用 孕婦禁用 • 逐水利尿 葶藶子 大戟 攻伐 腫瘤 土剋水 入脾肺
瀉下藥 • 峻下 大黃 巴豆 • 緩瀉 郁李仁 麻子仁 番瀉葉
鎮驚藥 • 安神 酸棗仁 遠志 • 熄風 *天麻 殭蟬(無濁陰 故不腐) 神經科 癲癇 卒中 緊張 • *風不動 1. 天麻 清氣 2. 獨活 逐邪風 3. 白頭翁
固澀藥 斂氣 • 斂汗 浮小麥 • 澀精(白帶 遺精) 龍骨 牡蠣 • 止瀉(久痢) 赤石脂 禹餘糧
消食藥 • 肉積 山楂 • 穀積 神曲 麥芽 • 均消 雞內金
湧吐藥 • 宣法代之
驅蟲藥 • 下氣藥 破氣積 • 治蟲原則 酸苦 • 寄生蟲 遇酸不動 遇苦則下
外用藥 冰片蛇床子 可內服 • 冰片 氣竄 涼 開胃腸竅 • 蛇床子 婦科 痛經 熱 破氣 寒 溫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