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likes | 293 Views
社會總複習 ~ 第四單元.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4-1 悲壯抗日史. 清政府與日本發生甲午戰爭,清軍戰敗,西元 1895 年兩國簽訂 馬關條約 ,割讓 臺灣 和 澎湖 給日本。 臺灣人民為企圖阻止日軍接收臺灣,成立了 臺灣民主國 ,推 唐景崧 為總統,以 藍地黃虎旗 為國旗。但未成功。 日治初期,臺灣民眾發動 武裝抗日行動 ,後期則以非武力的 民主政治運動 抵抗日本的統治。 臺灣日治時期的武裝抗日活動: ( 為反抗日本鎮壓和官吏橫暴 ). 臺灣日治時期的文化活動:非武力的民主政治運動
E N D
社會總複習~第四單元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4-1悲壯抗日史 • 清政府與日本發生甲午戰爭,清軍戰敗,西元1895年兩國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和澎湖給日本。 • 臺灣人民為企圖阻止日軍接收臺灣,成立了臺灣民主國,推唐景崧為總統,以藍地黃虎旗為國旗。但未成功。 • 日治初期,臺灣民眾發動武裝抗日行動,後期則以非武力的民主政治運動抵抗日本的統治。 • 臺灣日治時期的武裝抗日活動:(為反抗日本鎮壓和官吏橫暴)
臺灣日治時期的文化活動:非武力的民主政治運動臺灣日治時期的文化活動:非武力的民主政治運動 成立臺灣文化協會(1921年,林獻堂、蔣渭水) 、發行臺灣民報、舉行文化演講,藉以批評日本不當統治,並開啟民眾新思維、傳播現代化知識、提高文化內涵 • 臺灣日治時期的政治運動:非武力的民主政治運動 林獻堂發起「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要求民選議會,決定自己的財政和法律。蔣渭水等人成立臺灣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提出議員由官選改為民選等訴求 • 日治時期民主政治運動比較 • 最後日本同意將部分官員改為臺灣民選,開啟臺灣民主思潮。
4-2 殖民的社會 • 高壓統治 1.設置臺灣總督府管理臺灣所有事務 2. 藉由警察與保甲制度嚴密控管民眾的生活 • 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以種族區分) 1.成立公立小學與中學,不分男女皆可讀。設立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主要對象為日本人 2.不平等現象:小學分為小學校、公學校、蕃人公學校 3.就學率70 %以上,使民眾可接觸現代知識,女子也可讀書
日治時期各種公立小學比較 • 日治時期被改變的社會觀念(使更接近日本,便於社會控制) • 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 1.目的:讓臺灣人民徹底日本化(未成功) 2.作法:鼓勵說國語(日語) 、穿和服、改用日本姓氏、供奉日本神祇
4-3 經濟與產業發展 • 日治時期的經濟建設 • 日治時期交通建設
日治時期水利設施比較 • 日治時期的產業政策:原以農業為主,晚期轉為半農半工 1.為提供日本母國蔗糖與稻米的需求,推動農業改革 2.成立現代化製糖工廠,促使農業成為當時臺灣主要產業 3.設置農業相關學校,如嘉義農林學校(今嘉義大學) 4.研究新的種植技術與品種(蓬萊米) • 日治時期的經濟剝削 1.臺灣人不可單獨成立公司(會社),須依附在日本人之下 2.強制低價收購蔗田,大部分農民只能租地耕種 3.獨占蔗糖交易權,農民權益掌握在日本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