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山东教育学院

山东教育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 政法 分院. 教学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课是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深远意义,从而提高对中国文明的正确认识,在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如何把握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不仅是学者研究的问题,更是青年学生学习的重要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感,为现实社会服务。. 绪 论.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文化与文明的概念,让学生掌握文化史的发展进程,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史的历史分期及其特点。

isabel
Download Presentation

山东教育学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山东教育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 政法分院

  2. 教学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课是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深远意义,从而提高对中国文明的正确认识,在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如何把握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不仅是学者研究的问题,更是青年学生学习的重要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感,为现实社会服务。

  3. 绪 论 •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文化与文明的概念,让学生掌握文化史的发展进程,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史的历史分期及其特点。 • 教学重点:文化、文明的概念;中国文化史的分期。 • 教学难点: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4. 一、什么是文化? • 1、中外对“文化”的解释: • Cultura,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种意义,包含着通过人为努力摆脱自然状态的意味。16、17世纪,在欧洲,该词的含义逐渐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引向精神生产活动,由耕种引申为对树木禾苗的培养,并进而被指为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

  5.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彖传》 •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周易正义》孔颖达 • 可见,“文”、“化”的意思是指以“人文”来“教化”天下。

  6.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刘向“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刘向 • 文化的意义仍是以体现伦理道德政治秩序的诗书礼乐教化世人,与武力征服相对应。

  7. 2、“文化”与“文明”概念之别 • 我们采纳德国学者埃里亚斯的观点,他在《文明的进程》中认为: • “文化”令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时刻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与特色;“文明”则是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表现着人类普遍的行动和成就。 • “文化”是不必特意传授,经由耳濡目染就可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文明”则需要学习才能获得,因而总是和“有教养”、“有知识”之类词语相连。

  8. 我们认为:文化是对具有一定社会共同性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引导或制约作用的、有各种集体意识所形成的社会精神力量。我们认为:文化是对具有一定社会共同性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引导或制约作用的、有各种集体意识所形成的社会精神力量。 • 它有四层含义: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属于意识和精神的范畴,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文化具有社会性,它不同于人类本能的精神力量,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依靠后天的教育、学习而获得;文化是集体意识的产物,而非个人意识;文化对具有一定社会共同性的思想意义、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引导或制约作用。

  9. 二、文化史 • 1、概念:所谓文化史就是探讨文化发展的历史 • 2、内容:人类的物质生产、经济关系、社会制度、人民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及各种文化现象。

  10. 3、存在的问题: • 文化、文明不加辨析;制度与文化混为一谈;偏重上层文化,忽视底层文化;把原本流动简便的文化传统,描述成恒久不变的传统文化。 • 4、我们的观点是:依照历史演进的顺序,叙述不同时期主流文化思潮、文化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11. 三、文化史的历史分期 • 沿用传统的上古、中古、近古三分方式 • 上古涵盖秦汉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发生和奠基时期 • 中古是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八百年间中国文化在精深与宽广两方面都获得长足的发展,而精深与宽广的融合,造就了文化的高峰,无论哲学、宗教、艺术在这一时期都焕发出异彩。

  12. 近古指宋元明清时代,这既是历史学、语言学上的分期,同时也是历史学、哲学上的分期,因为在这些领域,各个朝代都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和明显的承继关系。

  13. 四、使用教材的特点 • 传统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文化的研究应着眼于文化背景、文化氛围的揭示与分析,探讨文化现象的成因,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化表象,甚至把文化个列为条条块块。本书循此观念进行尝试,内容照顾到点与面、时间与地域、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面貌。

  14. 思考题: 1、何谓文化、文明?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2、文化史在中国发展的线索是什么? 3、文化是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4、传统文化的历史分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