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1

第五章 图与网络分析

第五章 图与网络分析. ☞. 第一节 图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最小树问题. ☞. 第三节 最短路径问题. 第四节 最大流问题. 第五节 最小费用流问题. ☞. 第六节 网络计划(统筹法). 第五章 图与网络分析. 1. 了解图论的基本概念,会求最小树和最短路。 2. 熟练绘制简单的网络图,掌握工序时间参数的确定方法及各种时间参数的计算。 3. 掌握网络图的优化与调整,会缩短总工期,实现时间 —— 费用 —— 资源的优化配置。. 【 学习重点 】. 第五章 图与网络分析.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章 图与网络分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图与网络分析 ☞ 第一节 图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最小树问题 ☞ 第三节 最短路径问题 第四节 最大流问题 第五节 最小费用流问题 ☞ 第六节 网络计划(统筹法)

  2. 第五章 图与网络分析 1. 了解图论的基本概念,会求最小树和最短路。 2. 熟练绘制简单的网络图,掌握工序时间参数的确定方法及各种时间参数的计算。 3. 掌握网络图的优化与调整,会缩短总工期,实现时间——费用——资源的优化配置。 【学习重点】

  3. 第五章 图与网络分析 图论是应用非常广泛的运筹学分支,它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物理学控制论,信息论,工程技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电子计算机等各项领域。对于科学研究,市场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可以同图论的理论和方法来加以解决。例如,各种通信线路的架设,输油管道的铺设,铁路或者公路交通网络的合理布局等问题,都可以应用图论的方法,简便、快捷地加以解决。

  4. 第五章 图与网络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图论的理论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应用更加广泛。如果将复杂的工程系统和管理问题用图的理论加以描述,可以解决许多工程项目和管理决策的最优问题。因此,图论越来越受到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重视。

  5. 第五章 图与网络分析 1736年瑞士科学家欧拉发表了关于图论方面的第一篇科学论文,解决了著名的哥尼斯堡七座桥问题。德国的哥尼斯堡城有一条普雷格尔河,河中有两个岛屿,河的两岸和岛屿之间有七座桥相互连接,如下图所示。

  6. A D C B 第五章 图与网络分析 当地的居民热衷于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漫步者如何能够走过这七座桥,并且每座桥只能走过一次,最终回到原出发地。 尽管试验者很多, 但是都没有成功。

  7. A D C B 第五章 图与网络分析 为了寻找答案,1736年欧拉把陆地缩为一点,把桥作为连接点的边,将这个问题抽象成图形的一笔画问题。即能否从某一点开始不重复地一笔画出这个图形,最终回到原点。欧拉在他的论文中证明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图形中每一个顶点都与奇数条边相连接,不可能将它一笔画出,这就是古典图论中的第一个著名问题。

  8. 第五章 图与网络分析 第一节 图的基本概念 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人们为了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常常在纸上用点和线来画出各式各样的示意图。 例 有六支球队进行足球比赛,我们分别用点v1…v6表示这六支球队,它们之间的比赛情况,也可以用图反映出来,已知v1队战胜v2队,v2队战胜v3队,v3队战胜v5队,如此等等。这个胜负情况,可以用下图所示的有向图反映出来。

  9. 第一节 图的基本概念 v2 v4 v1 v6 v3 v5

  10. 第一节 图的基本概念 从以上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用点和点之间的线所构成的图,反映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某些特定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一般来说,通常用点表示研究对象,用点与点之间的线表示研究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由于在一般情况下,图中的相对位置如何,点与点之间线的长短曲直,对于反映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显的并不重要,因此,图论中的图与几何图,工程图等本质上是不同的。

  11. 第一节 图的基本概念 一、图的定义 图论中所研究的图,是指反映或描述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大量的事物及事物之间关系的图形。是由点和线组成的。点称为顶点,它的集合用V表示,顶点通常表示有形或无形的事物。线称为边,它的集合用E表示,边通常表示事物与事物(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或特定的关系。

  12. 一、图的定义 例1某地区有五个镇A、B、C、D、E它们之间有公路相通的情况如图所示。

  13. A E B D C 一、图的定义 在图论中,我们只关心两点间是否有联系,至于公路的大小、等级、状况均无关紧要,亦即不考虑线段(边)的长度,点的位置带有随意性,它们并不按比例尺画,如五个镇之间的连接图也可画成右图表示。

  14. 一、图的定义 定义1: 一个图是由点集V={vi}和V中元素的无序对集E={ ek }所构成的二元组,记作:G =(V,E),其中vi 称为顶点,ek 称为边。|V|表示顶点个数,|E|表示边的个数.当V和E都是有限集合时,G为有限图,否则,称为无限图。本书只论及有限图。边是点集中元素的无序对时,称为无向图,否则称为有向图。例如下面图5-3,即为无向图.

  15. 一、图的定义 无向图G =(V,E) 其中:V ={v1、v2、v3、v4、v5} E ={e1、e2、e3、e4、e5、e6、e7} 并且: e 1 =(v1、v2) e 2=(v1、v2) e 3 =(v1、v3) e 4 =(v1、v4) e 5 =(v3、v4) e 6 =(v3、v3) e 7 =(v2、v5)

  16. 图 5-4 一、图的定义 关联边:和同一个顶点相连的边,均称为该点的关联边,如图5-4中的e24、e34、e45均是v4的关联边。 相邻点:一条边的两个顶点,称为相邻点,如v2与v4,v4与v5等是相邻点,而v2与v5则不是。

  17. 图 5-4 一、图的定义 环 环与多重边:两个顶点相同的边称为环,如e22,两个顶点之间的边数≥2时,叫多重边,如e13 ,e’13就是二重边。 二重边

  18. 图 5-4 一、图的定义 次:一个顶点v具有关联边的总数称为该顶点的次,记作d(v)(每个环视作两条边),如图5-4。 d(v1)= 3,d(v2)= 4, d(v5)= 1。 把次为奇数的顶点称 为奇顶点,次为偶数 的顶点称为偶顶点。

  19. v6 图 5-4 一、图的定义 悬挂点与孤立点: 悬挂点 次为1的顶点称为悬挂点,如v5。次为0的顶点称为孤立点,如v6。 孤立点

  20. 一、图的定义 简单图:无环、无多重边的图称为简单图,如图5-4(a)、(b)、(c),后面如无特殊说明,均指简单图。

  21. 一、图的定义 子图与支撑子图:在图G=(V,E)中,若V1V,E1E,则图G1=(V1、E1)称为G的子图,如图5-4中的(b)就是(a)的子图。特别地:V1=V,E1E时,称G1是G的支撑子图(生成子图)。如图5-4中(c)、(b)都是(a)的支撑图。

  22. 一、图的定义 定理1在任何图中顶点次数总和等于边数的2倍。 定理2任何图中,次为奇数的顶点必有偶数个。 即奇顶点必有偶数个。 例2某产品鉴定会上,到了15名专家,若每人至 少握手3次,则至少有一个人握手超过3次。

  23. 二、连通图 定义2无向图G=(V,E)中,称某些点及其关联边的交替序列{v1e1 v2e2 … en-1vn }为从v1到vn的一条链,v1、vn分别称为链的始点和终点,链长为n。 若一条链的始点与终点重合,则称为闭链(在无向图中闭链又称为回路),否则,称为开链。点边序列中若只有重复的点而无重复的边,则称为简单链。点边序列中若既没有重复的点也无重复的边,则称为初等链(也称为通路)。

  24. v5 e5 v4 e6 e4 v3 e9 e8 v6 e7 e10 e1 e3 v1 e2 v2 二、连通图 例如在图5-5中: S={v6 e6 v5 e7 v1 e8 v5 e7 v1 e9 v4 e4 v3}是一 条连接v6、v3的链,链长为6. S1={v6 e6 v5 e7 v1 e8 v5 e5 v4 e4 v3}是一条连接v6、v3的简单 链,链长为5. S2={v6 e6 v5 e7 v1 e9 v4 e4 v3} 是一条连接v6、v3 的初等链。 图5-5

  25. 二、连通图 连通的在无向图中,若顶点vi与vj之间存在链, 则称vi与vj是连通的。 规定:vi与自身是连通的 连通图若无向图G中的任意两个顶点都是连通的, 则称G是连通图,否则称G是非连通图。

  26. 3. 网 络 一个图连同定义在其边集上的实函数一起称为一个网络.网络一般是连通图.定义在边集上的实函数称为边的权数记为 wij=w (vi,vj) 它与边(vi,vj)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可以用以表达网络上的各种有关性质,如路长、流量、费用等等.网络的图解即在每条边旁标上相应的权数. 若一网络的每条边都是无向边,则称为无向网络,记为 N=(G,w ) 或 N=(V,E )

  27. 3. 网 络 若一网络的每条边都是有向边,则称为有向网络,记为 N=( D,w ) 或 N= ( V,A ) 若一网络中既有无向边,也有有向边,则称为混合网络. 所谓网络分析,即对网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便为实现某种优化目标而寻求最优方案.这方面的典型问题有:最小树问题,最短路问题,中心问题,重心问题,最大流问题,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网络计划问题,等等.

  28. 第二节 最小树问题 一、树的基本概念 在各种各样的图中,有一类图是十分简单又非常具有应用价值的图,这就是树。 例3已知有六个城市,它们之间要架设电话线,要求任意两个城市均可以互相通话,并且电话线的总长度最短。

  29. 一、树的基本概念 如果用六个点 v1 … v6 代表这六个城市,在任意两个城市之间架设电话线,即在相应的两个点之间连一条边。这样,六个城市的一个电话网就作成一个图。任意两个城市之间均可以通话,这个图必须是连通图。并且,这个图必须是无圈的。否则,从圈上任意去掉一条边,剩下的图仍然是六个城市的一个电话网。图5-6是一个不含圈的连通图,代表了一个电话线网。

  30. v1 v2 v3 v5 v4 v6 一、树的基本概念 图5-6

  31. 一、树的基本概念 1.树 无圈且连通的无向图称为树.树一般记为T.作为树定义还可以有以下几种表述: (1) T 连通且无圈或回路; (2) T 无圈且有n-1条边(如果有n个结点); (3) T 连通有n-1条边; (4) T 无回路,但不相邻的两个结点之间联以一边,恰 得一个圈; (5) T 连通,但去掉T 的任意一条边,T 就不连通了; (亦即,在点集合相同的图中,树是含边数最少的 连通图。) (6) T 的任意两个结点之间恰有一条初等链.

  32. v3 v5 v3 v5 v1 v1 v6 v6 v2 v2 v4 v4 a b 2.支撑树 定义3设图K=(V, E I )是图G=(V, E )的一支撑子图,如果图K=(V, EI )是一个树,那么称K是G的一个支撑树或生成树。 例如,图5-7b 是图5-7a 的一个支撑树。 图5-7

  33. v2 e7 e1 e4 e3 v1 e8 v5 v4 e2 e5 e6 v3 2.支撑树 定理3一个图G有支撑树的充要条件是G是连通图。 寻找连通图支撑树的方法有“破圈法”。就是从图中任取一个圈,去掉一条边。再对剩下的图重复以上步骤,直到不含圈时为止,这样就得到一个支撑树。 例4用破圈法求出下图的一个支撑树。

  34. v2 v2 e1 e7 e1 e4 v4 v1 e8 e3 e8 v5 v1 v5 v4 e5 e2 e5 e2 e6 v3 v3 2.支撑树 取一个圈(v1 ,v2 ,v3 ,v1 ),在一个圈中去掉边e3。在剩下的图中,再取一个圈(v1 ,v2 ,v4 ,v3 ,v1 ),去掉边e4。再从圈 (v3 ,v4 ,v5 ,v3 )中去掉边e6。再从圈(v1 ,v2 ,v5 ,v4 ,v3 ,v1)中去 掉边e7,这样,剩下的图不含圈,于是得到一个支撑树,如 图所示。

  35. 二、最小生成树及其算法 1.最小生成树 一个网络图可以有多个生成树.记N的所有生成树的集合为: T={ Tk | k=1,2,…,L} 设Tk=(V, Ek )是网络图N=(G,w)的一棵生成树,则边集Ek中所有边的权数之和称为树Tk 的权数,记为 则称 T * 为网络N的一棵最小生成树,简称最小树.

  36. b 4 c 5 2 2 a 2 d 4 6 3 e 5 f 1.最小生成树 最小树 比如,城市间交通线的建造等,可以归结为这一类问题。 再如前面例3,在已知的几个城市之间联结电话线网,要求总长度最短和总建设费用最少,这类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归结为最小树问题。

  37. 2.最小树的求法 定理4如果把网络的点集分割成两个不相交的非空集合和,则联结和的最小边必包含于N 的最小树内. 根据定理4,可以给出求最小树的两种方法,这就是避圈法与破圈法,分述如下:

  38. v2 v3 v1 4 1 1 2 1 3 1 4 4 v8 v4 v0 5 5 4 2 5 v7 v5 3 2 v6 2.最小树的求法 从网络中任选一点 例 (1)避圈法: 从网络图中任意节点开始寻找与该节点关联的权数最小的边,使之于以选边不构成为圈,直到选够n-1条边为止。 最小树,权为13

  39. v2 v3 v1 4 1 1 2 1 3 1 4 4 v8 v4 v0 5 5 4 2 5 v7 v5 3 2 v6 2.最小树的求法 (2)破圈法: ① 在网络图中寻找一个圈。若不存在圈,则已经得到最短树或网络不存在最短树; ② 去掉该圈中权数最大的边; 反复重复 ① ② 两步,直到最小树。

  40. 第三节 最短路径问题 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中十分重要的最优化问题之一,它作为一个经常被用到的基本工具,可以解决生产实际中的许多问题,比如城市中的管道铺设,线路安排,工厂布局,设备更新等等。也可以用于解决其它的最优化问题。

  41. v2 v4 6 3 3 1 4 v1 2 v6 5 6 1 v3 v5 第三节 最短路径问题 例5如下图所示的单行线交通网,每个弧旁边的数字表示这条单行线的长度。现在有一个人要从v1出发,经过这个交 通网到达v6, 要寻求总路 程最短的线 路。

  42. 第三节 最短路径问题 从v1到v6的路线是很多的。比如从v1出发,经过v2 ,v4到达v6或者从v1出发,经过v2,v3,v5到达v6等等。但不同的路线,经过的总长度是不同的。例如,按照第一个线路,总长度是3+6+3=12单位,按照第二个路线,总长度是3+1+1+6=11单位。

  43. 第三节 最短路径问题 一、基本概念 给定一个赋权有向图D= ( V,A ) ,对每一条弧aij=w (vi,vj),相应地有权w (aij )= wij ,又有两点vs、vt ∈V,设 p 是 D 中从vs 到vt 的一条路,路 p 的权是 p 中所有弧的权之和,记为w(p).最短路问题就是求从vs 到vt 的路中一条权最小的路 p*:

  44. 第三节 最短路径问题 二、最短路问题的算法 下面仅介绍在一个赋权有向图中寻求最短路的方法——双标号法(Dijkstra算法),它是在1959年提出来的。目前公认,在所有的权wij≥0时,这个算法是寻求最短路问题最好的算法。并且,这个算法实际上也给出了寻求从一个始定点vs到任意一个点vj的最短路。

  45. v2 v4 6 3 3 1 4 v1 2 v6 5 6 1 v3 v5 二、最短路问题的算法 例6求v1到v6的最短路。 (1)首先给v1以P标号,P(v1)=0,给其余所有点T标号,T(vj)=+∞( j = 2,3,… 6) +∞ +∞ (0) +∞ P标号以( )形式标在结点旁边,T标号以不带()的数字标在结点旁边. +∞ +∞

  46. +∞ +∞ v2 v4 6 3 3 (0) 1 4 +∞ v1 2 v6 5 6 1 v3 +∞ +∞ v5 二、最短路问题的算法 P(v2 )= 3 T(v4)= 9 (2)考察v1: T(v2)=min [T(v2),P(v1) +a12] =min [∞,0+3] = 3 T(v3)=min [T(v3),P(v1) +a13] =min [∞,0+5] = 5 所以,P(v2 )= 3 (3) 9 (3)考察v2: T(v3)=min [T(v3),P(v2) +a23] =min [5,3+1] = 4 T(v4)=min [T(v4),P(v2) +a24] =min [∞ ,3+6] = 9 所以,P(v3)=4 5 (4) T(v3 )= 5 P(v3 )= 4

  47. v2 v4 9 (3) 6 3 3 (0) 1 4 +∞ v1 2 v6 5 6 1 v3 +∞ v5 (4) 二、最短路问题的算法 T(v4)= 8 P(v4)= 7 T(v6)= 11 (4)考察v3:T(v5)=min [T(v5),P(v3) +a35] =min [∞,4+1] = 5 T(v4)=min [T(v4),P(v3) +a34] =min [9,4+4] = 8 所以,P(v5)= 5 8 (7) (5)考察v5: T(v6)=min [T(v6),P(v5) +a56] =min [∞,5+6] = 11 T(v4)=min [T(v4),P(v5) +a54] =min [8,5+2] = 7 所以,P(v4)= 7 11 (5) P(v5)= 5

  48. v2 v4 (3) (7) 6 3 3 (0) 1 4 11 v1 2 v6 5 6 1 v3 v5 (5) (4) 二、最短路问题的算法 P(v6)= 10 (6)考察v4: T(v6)=min [T(v6),P(v4) +a46] =min [11,7+3] = 10 所以,P(v6)= 10 所有点都标上 P 标号. (10) (7) 标出最短路 v1到v6的最短路可从v1开始,根据永久性标号数值回溯得到.

  49. v2 v4 (3) (7) 6 3 3 (0) 1 4 v1 2 v6 5 6 1 v3 v5 (5) (4) 二、最短路问题的算法 (7) 标出最短路 最短路径是:v1→v2→v3→v5→v4→v6 ,路长10.同 时得到,到其余各点的最短路,即各点的永久性标号P(vi). 注意: 双标号法只适用于所有wij≥0的情形,当赋权有向图中存在负权时,则算法失效. (10)

  50. 小 结 ☞ 第一节 图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最小树问题 ☞ 第三节 最短路径问题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