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80 Views
症状学. 王树云. 症状与症状学. 症状 (symptom) :是指患者 主观感受 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体征 (sign) :是指医生或其他人能 客观检查 到的改变 症状学 (symptomatology) 是研究症状的 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 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发 热. 定义 机体在 致热原作用 下或 各种原因 引起 体温调节中枢 的 功能障碍时, 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概 述. 正常体温 36~37℃,波动<1℃ 测试方法 口腔、腋下、肛门 影响体温因素: 年龄、性别等 体温调节 中枢(下丘脑)
E N D
症状学 王树云
症状与症状学 • 症状(symptom):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 体征(sign):是指医生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 症状学(symptomatology)是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发 热 定义 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概 述 • 正常体温 36~37℃,波动<1℃ • 测试方法 口腔、腋下、肛门 • 影响体温因素:年龄、性别等 • 体温调节 中枢(下丘脑) 产热 散热
病因与分类 • 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 病毒 • 细菌 • 支原体 • 立克次体、螺旋体 • 真菌寄 • 原虫
病因与分类 • 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 • 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 抗原抗体反应 •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病因与分类 • 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 • 皮肤散热减少 •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物理性、化学性、机械性 •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原发性低热、感染后低热、夏 季低热、生理性低热
发热机制 • 致热源性发热 内源性致热源(ednogenous pyrogen) TNF、 IL-1 、干扰素 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 pyrogen) 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内毒素) 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 抗原抗体复合物 类固醇物质 多糖体成分
外源性致热源 内源性致热源 血脑屏障 下丘脑 体温调定点上移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紧张寒战 散热↓ 产热↑ 体温升高
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发热机制
临床表现 发热分度 • 低热 37.3~38℃ • 中等度热 38.1~39℃ • 高热 39.1~41℃ • 超高热 > 41℃
临床过程 • 体温上升期 骤升: 败血症 输液反应 缓升: 伤寒 结核 • 高热期 • 体温下降期 骤降:输液反应 疟疾 渐降:伤寒
热 型(fever type) 稽留热(continus fever)
热 型(fever type)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热型(fever type)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热型(fever type) 波状热(undulant fever)
热型(fever type)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伴随症状和体征 • 寒战(rigor) • 结膜充血 • 单纯疱疹 • 淋巴结肿大 • 肝脾肿大
伴随症状和体征 • 出血 • 关节肿痛 • 皮疹 • 昏迷
问诊要点 • 起病时间、季节、缓急、病程、诱因等 • 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 询问各系统症状 • 诊治经过(药物、剂量、疗效) • 患病以来一般情况 • 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流产或分娩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