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桃花源記 桃淵明

第四冊第八課. 桃花源記 桃淵明. 授課大綱. 栽成五柳吟歸去(作者介紹) 題解 結構與賞析 字詞解析 課後習題 延伸學習 相關補充. 栽成五柳吟歸去(作者介紹). 陶淵明 ◎ 字號籍貫與生卒 ◎ 生平及仕宦事蹟 ◎ 文學風格與成就 ◎ 陶淵明的代名詞. 歸去來圖. 回大綱. 字號籍貫與生卒. ◎ 字號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卒後,朋友私諡「靖節」,故世稱為 「靖節先生」。. ◎ 籍貫 晉 潯陽柴桑 (江西九江西南)人。. ◎ 生卒 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西元 365 年),卒於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西元 427 年),年六十三。.

iram
Download Presentation

桃花源記 桃淵明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冊第八課 桃花源記 桃淵明

  2. 授課大綱 • 栽成五柳吟歸去(作者介紹) • 題解 • 結構與賞析 • 字詞解析 • 課後習題 • 延伸學習 • 相關補充

  3. 栽成五柳吟歸去(作者介紹) 陶淵明 ◎字號籍貫與生卒 ◎生平及仕宦事蹟 ◎文學風格與成就 ◎陶淵明的代名詞 歸去來圖 回大綱

  4. 字號籍貫與生卒 ◎字號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卒後,朋友私諡「靖節」,故世稱為 「靖節先生」。 ◎籍貫 晉 潯陽柴桑(江西九江西南)人。 ◎生卒 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西元365年),卒於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西元427年),年六十三。 作者介紹

  5. 各位同學是否對於潯陽、九江地名有些熟悉? 沒錯!就在第三冊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裡! 元和十年,余左遷九江郡司馬。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回字號籍貫與生卒

  6. 生平及仕宦事蹟Ⅰ ◎顯赫的家世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名臣,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官武昌太守;父親陶逸,官安城太守。 ◎家道中落 陶家家道至陶淵明早已衰落。青年時期,陶淵明因親老家貧,曾擔任江州祭酒、鎮軍將軍參軍、建威將軍參軍等幕僚性質之小官,僅資餬口而徘徊於仕隱之間。

  7. 生平及仕宦事蹟Ⅱ ◎不為五斗米折腰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年四十一),陶淵明因生活所逼,出任彭澤縣令,但因生性淡泊,不屑像其他官員一樣地逢迎諂媚,遂以「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毅然辭官,在職僅八十餘日。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辭去彭澤縣令後,陶淵明此後二十年絕意仕途歸隱田園,躬耕自給以終其生。 作者介紹

  8. 親老家貧:父母親年紀大,家中又很貧窮。 《韓詩外傳》卷一:「任重道遠者,不擇地而息;家貧親老者,不擇官而仕」 回上頁 祭酒:古代饗宴之時,常推年高有德之人舉酒祭神,後來逐漸演變成為官名。晉代時,則為九品的州府幕僚。今日則泛稱文壇或藝壇的首腦人物。 回上頁 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 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意謂:為微薄的薪俸而低首下氣侍候他人),假情假意地侍奉那些鄉里小人。 回上頁

  9. 文學風格與成就Ⅰ 文學風格 ◎陶淵明的詩、文均質樸自然。擅長以平淡的語言、白描的手法,擷取日常生活所接觸的自然景色、農村生活,一方面表現出對於生命熾熱執著的情感,另一方面又表現出平淡曠遠的人格修養。 ◎以崇尚自然的生命基調,表達出渾融真樸的藝術風格,走向農耕,歸隱田園,追求自然審美的生活情趣。 蘇軾: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10. 文學風格與成就Ⅱ 文學成就 ◎陶淵明的質樸自然風格的詩風,並未被時人所稱頌,一直到了唐、宋以後才廣被推崇,認為是屈原之後,李白、杜甫之前最重要的詩人。 ◎田園詩人之祖。 ◎隱逸詩人之宗。 ◎後人輯有《陶淵明集》行世。 作者介紹

  11. 陶淵明的代名詞Ⅰ 無絃琴: 陶淵明自言「但識琴中趣,何勞絃上音」。而昭明太子在〈陶淵明傳〉中也說:「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絃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 陶巾濾酒: 陶淵明曾用頭上巾濾酒,於是「陶巾」也成為後人歌詠的材料。 羲皇上人: 淵明嘗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於是「北窗」、「羲皇上人」也成了隱者的代名詞。

  12. 陶淵明的代名詞Ⅱ 醉欲眠: 陶淵明傳:「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淵明若先醉,則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於是「醉欲眠」,也成了典故。 李白「山中與人對酌」: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盃一盃復一盃。 我醉欲眠卿可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除此之外,不為五斗米折腰、彭澤令,武陵人、五柳先生等都是反映了陶淵明自然率真的性格與亂世中的堅持,更成為陶淵明的代名詞。 作者介紹

  13. 題解 題解 桃花源詩 和樂自足的美好世界 回大綱

  14. 題解 本文選自《陶淵明集》。文後有詩,一般多視本文為桃花源詩的前記,相當於詩的序言。記述武陵漁人捕魚時,無意間進入桃花源,發現了一個和樂自足的美好世界。 作者生於晉、宋之際,對當時汙濁的政治、混亂的社會,既無力改變,又不願苟同,於是藉由本文構築了一個理想的世界桃花源。全文用字遣詞簡潔精鍊,情感表現深遠有味,與當時文風迥然不同。 回上層-題解

  15. 翻譯 秦王朝攪亂了皇天的秩序,賢人就去避世隱居。夏黃公、綺里季去了商山,這些人也就來到桃花源裡。往日的行蹤漸漸湮沒,進來的小路於是荒廢。互相招呼致力農耕,太陽下山便同去休息。桑樹竹林投下陰影,豆子高粱按時種在地裡。春天養蠶收得長絲,秋穀成熟不交王稅。荒山幽徑不便往來,互相聽得雞叫狗吠。祭祀還是遵循古禮,衣裳沒有新的款式。 〈桃花源詩〉Ⅰ /Ⅱ 嬴氏亂天紀     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     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     來逕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     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     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     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     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     衣裳無新製  (續下頁)

  16. 翻譯 小孩縱情行歌唱,老人歡樂去遊憩。芳草開花識季暖,樹葉凋落知風厲。雖然沒有備曆書,春夏秋冬自成歲。怡然自得多歡樂,為何要去勞心機!奇跡隱蔽五百年,一旦敞開境界奇。淳厚輕薄不同源,敞開立即又隱蔽。請問塵世庸俗人,哪知世外如此美?願乘輕風離塵世,遠走高飛尋知己。 〈桃花源詩〉Ⅱ /Ⅱ 童孺縱行歌     斑白歡遊詣     草榮識節和     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誌     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     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     一朝敞神界     諄薄既異源     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     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輕風     高舉尋吾契 回上層-題解 回題解

  17. 和樂自足的社會Ⅰ 陶淵明〈桃花源記〉一文,描繪了一個和平、安寧、沒有貧富差距、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在當時變亂頻仍的社會狀況下,適切反映文人心中的景象,這樣的一幅文學建構圖,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可謂既深且廣 。 桃花魚艇圖: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 進入李唐,〈桃花源記〉的內容為許多對現世不滿的文人隱士提供了一個美好的寄託圖像或仙鄉之景 。如王維〈桃源行〉、李白〈小桃源〉及〈桃源〉二首、韓愈〈桃源圖〉、劉禹錫〈桃源行〉,皆熱衷於「桃源形象」的再創造,使得桃花源的內涵更加豐富。

  18. 和樂自足的社會Ⅱ 到了宋代,如王安石桃源行、蘇軾和桃源詩序等作品皆論及對桃花源的看法。時至清代,唐開韶輯、胡焯所編的《桃花源志略》將歷代以來描寫武 桃花源圖:後世以「桃花源」比喻世外樂土或避世隱居的地方。 陵「桃花源」一事之詩、文集結成書,總結清代以前對於「桃花源」的相關作品與論述,由此可見陶淵明所建構的「桃源意象」對中國文人以及後世文學的深遠影響。 回上層-題解 回題解

  19. 魏晉南北朝簡圖 帝位幾傳 國祚 回上層-題解 回題解

  20. 結構與賞析 結構 以空間為主軸的層次安排 結合虛構與現實的藝術表現手法 賞析 素材多具象徵暗示之意 有關桃花源的雛形構想—理想世界的典型 其他人的理想世界 回大綱

  21. 結構 本文分為三段。首段寫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二段寫漁人在桃花源中的見聞,末段寫後人尋訪而終不可得。全文字數雖少,卻能千古傳誦,主要得力於以時間與空間相互搭配的層次安排,以及結合虛構與現實的藝術表現手法。 ◎以空間為主軸的層次安排 本文以空間為主線,時間、人物為輔線,將武陵人奇遇的故事層層鋪展,文章由進入桃花源前的「緣溪行」到「山有小口」,再 到「豁然開朗」;進入桃花源後,由「土地平曠」的田園風光,到「咸來問訊」的桃源人事,層次分明。 回結構與賞析

  22. 回結構與賞析

  23. ◎結合虛構與現實的藝術表現手法 〈桃花源記〉一文,形象地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桃花源。這個「世外桃源」顯然是作者虛擬的一個理想洞天,與當時現實社會的狀況恰好對立。 作者成功結合虛構與現實:武陵人或許不存在,但劉子驥卻史書有名;桃花源或許不存在,但卻可以在每個人的心中,相對於當時外面的世界,桃花源是封閉而停頓的,但卻不是個玄虛的神仙世界。透過這個虛擬世界,我們可以據此推究前代思想對作者的影響,以及作者在這個基礎上的發展,從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在追求進步與返樸歸真中尋求合理的人生態度。 回結構與賞析

  24. 賞析 桃花源是以肯定社會結構為前提的理想世界,所以桃花源裡的生活是在良田、美池的環境中,人們各耘其田,各從其業,黃髮垂髫,怡然自樂,他們的生活是豐足而美滿的。 通篇以白描手法敘寫情事,如口語般通俗流暢,引領讀者進入作者建構的桃花源世界。 同時桃花源記可以看作是陶淵明對 理想生活的憧憬,對汙濁現實的唾 棄,因此全文運用的素材多具 象徵暗示之意。 回結構與賞析

  25. 回結構與賞析

  26. ◎有關桃花源的雛形構想—理想世界的典型 1.源於老子的思想: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80章》 翻譯: 國家小,人口少。即使有十倍百倍於人力的器具也不使用。人們畏懼死亡而不遠 行遷徙。雖有車船,卻沒有地方使用;雖有軍隊,也沒有地方部署。讓人們再用結繩記事的辦法,以其飲食為甘甜,以其服飾為美好,以其居處為安逸,以其 習俗為快樂。鄰國的人們相互可以看見,雞鳴狗叫聲相互可以聽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 相互往來。 回結構與賞析

  27. 桃花源V.S.小國寡民

  28. 2.來自於莊子的思想: 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莊子‧胠(ㄑㄩ)篋》 3.出自於陶淵明的思想: (1)深受儒、釋、道的影響。 (2)對於現實生活的反映。 〈 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自己生活態度的寫照, 〈 桃花源記〉是自己心中理想社會的描繪與建構, 〈歸去來兮辭〉則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真情告白。

  29. 其他人的理想世界 回結構與賞析

  30. 其他人的理想世界

  31. 柏拉圖的理想國終歸是虛構的理想國度,在歷史上從未實現、也不曾有人以他的理論去建構國家,但卻是西方世界「烏托邦主義」的先河。雖然政治史上從未出現過烏托邦式的理想世界,而文學中卻不乏此類作品,如謨爾的「烏托邦」(Thomas More,1478~1535,Utopia一字即有善地、樂土之意)、培根的「新阿特蘭提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奧威爾的「一九八四」等,這些作品中所描寫的國家都秩序井然,無貧苦紛爭之事,與孔子的大同世界、老子的小國寡民、或桃花源記中的社會狀態,雖各有思想上的差異,但都是基於人類對生存環境的嚮往而產生,即使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卻是人類內在永恆的追求和渴望。 回結構與賞析

  32. 字詞解析 字義辨正 :尋 字義辨正 :向 字義辨正 :屬 字義辨正 :乃 字義辨正 :舍 字義辨正 :不足 同義字比較 修辭統整 回大綱

  33. 字義辨正 :尋 回字詞解析

  34. 字義辨正 :向 回字詞解析

  35. 字義辨正 :屬 回字詞解析

  36. 字義辨正 :乃 回字詞解析

  37. 字義辨正 :舍 回字詞解析

  38. 字義辨正 :不足 回字詞解析

  39. 同義字比較 回字詞解析

  40. 修辭統整 Ⅰ

  41. 修辭統整Ⅱ 回字詞解析

  42. 課後習題 基礎測驗 進階練習 回大綱

  43. 基礎測驗 (D) 看答案請按一下 1下列「 」中的字音,何者正確?(A)初極狹,「纔」通人:ㄔㄢˊ (B)屋舍「儼」然:ㄧㄢˊ(C)便「要」還家:ㄧㄠˋ (D)「邑」人來此絕境:ㄧˋ ㄘㄞˊ ㄧㄢˇ ㄧㄠ 看解析請按一下 (A) 2下列「 」中的字音,何者寫成國字後,兩兩相同?(A)「ㄧˋ」太守/文學造「ㄧˋ」 (B)阡「ㄇㄛˋ」交通/「ㄇㄛˋ」然回首(C)黃髮垂「ㄊㄧㄠˊ」/個性輕「ㄊㄧㄠˊ」 (D)皆嘆「ㄨㄢˋ」/令人扼「ㄨㄢˋ」 看答案請按一下 詣/詣 陌/驀 髫/佻 惋/腕 看解析請按一下

  44. 3下列「 」中詞語的解釋,何者錯誤?(A)「豁然」開朗:開闊的樣子 3下列「 」中詞語的解釋,何者錯誤?(A)「豁然」開朗:開闊的樣子 (B)黃髮「垂髫」:指兒童(C)處處「誌」之:記錄;記載 (D)聞之,欣然「規往」:計劃前往 (C) 看答案請按一下 做標記;做記號 看解析請按一下 (D) 4下列「 」中的字義,何者兩兩相同?(A)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一個小農民的「妻子」,哪有闊的外家(B)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一家五口的生活陷入「絕境」(C)「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D)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便扶「向」路,處處誌之 看答案請按一下 (A)指妻和子/即「妻」  (B)跟外界隔絕的地方/窮途末路,形勢險惡的境地  (C)找;探求/不久  (D)先前/先前。 看解析請按一下

  45. (C) 看答案請按一下 5下列「 」中的詞語,何者使用「借代」修辭?(A)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B)「阡陌」交通,雞犬相聞(C)「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D)不足為「外人」道也 (A)落英即落花,未使用借代  (B)田間小路,用來區分田界。未使用借代  (C)老人髮色轉黃,故以「黃髮」借代老人 (D)外邊的人。指桃花源外的人。未使用借代。 看解析請按一下 6〈桃花源記〉文末敘述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後遂無問津者」,其用意何在?(A)暗喻世人一生奔走仍是理想幻滅 (B)昭告讀者桃花源非有其地 (C)警惕世人不可存有非分之想 (D)感慨紅塵俗世崎嶇難行 (A) 看答案請按一下

  46. 7下列對於〈桃花源記〉一文的分析,何者正確?(A)由「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可推知當時節令是夏季(B)「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說明了無機心,方得尋訪樂土(C)「不足為外人道也」乃是桃花源中的人自謙環境不佳之詞(D)由「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可知本文思想淵源於莊子的小國寡民 看答案請按一下 (B) (A)春季  (C)桃花源中人不希望受到外界的干擾,故希望漁人不要告訴外邊的人  (D)淵源於老子。 看解析請按一下

  47. 8下列有關〈桃花源記〉一文的旨趣說明,何者正確?(A)寫出切身的體驗,號召時人共創理想社會(B)藉理想世界的闡述,諷刺在位者的殘暴不仁(C)構築恬靜祥和之理想世界,以寄託心意(D)藉理想世界的描述,希望全力改變敗壞的時局 (C) 看答案請按一下 (B) 看答案請按一下 9下列關於陶淵明的介紹,何者正確?(A)生於東晉,字元亮,自號靖節先生(B)曾因親老家貧,徘徊於仕隱之間(C)追求自然審美的生活情趣,為時人所重 (D)性高潔,文章內容豐富,筆調簡潔浪漫 (A)其自號五柳先生,卒後友人私諡為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C)當時尚未被世人所稱頌,到了唐、宋以後才廣受推崇  (D)詩、文均質樸自然,英華內斂。 看解析請按一下

  48. (D) 10陶淵明的人品及其詩文風格均為世人所尊崇。下列選項,何者不是對於陶淵明的評論?(A)鍾嶸稱其為「隱逸詩人之宗」(B)蕭統言其「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C)蘇軾品評為「古今賢之,貴其真也」(D)元好問讚其「縱橫詩筆見高情,何物能澆塊壘平」 看答案請按一下 (A)語出鍾嶸《詩品》 (B)出自蕭統為陶淵明所作的傳  (C)語出〈書李簡夫詩集後〉:「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延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D)此二句出自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之五,乃評阮籍詩。「縱橫」為放肆、恣肆,與陶淵明詩文風格不符。元好問評陶淵明詩則為「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看解析請按一下 回課後習題首頁

  49. 進階練習 〈桃花源記〉中,書寫漁人發現桃花源經過的一段,充滿峰回路轉的趣味。這段文字中,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幾個動詞、副詞以及頂真修辭,請試著將缺空處的關鍵詞語填入。 主角: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溪:(  )溪行,忘路之遠近。 林:(   )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前行,欲(  )其林。 山:(  )盡水源,便得一山。(  )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村:便捨船,從口入。(  )極狹,纔通人;(  )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溪:( 緣 )溪行,忘路之遠近。 林:(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山:(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 光。 村: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 步,豁然開朗。 看答案請按一下

  50. 主詞的省略在文言文中是常見的語法現象。下列皆為〈桃花源〉記中的文句,請依前後文語境判斷其主詞為何,並填入代號。 參考選項 (A)漁人 (B)桃花源中的人 (C)劉子驥 看答案請按一下 回課後習題首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