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校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校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 王 枬 2009-4-16. 目 录.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实质 我校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我校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不要发展?. 为谁发展?. 怎样发展?. 发展什么?. 1 、把握发展这个根本 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 江泽民: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胡锦涛: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党治国理政的一条基本经验。.

i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校发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校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 王 枬 2009-4-16

  2. 目 录 •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实质 • 我校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 我校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

  3.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 第一要义是发展 • 核心是以人为本 •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 要不要发展? 为谁发展? 怎样发展? 发展什么?

  5. 1、把握发展这个根本 • 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 • 江泽民: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胡锦涛: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党治国理政的一条基本经验。

  6.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 指导思想: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 高等教育发展思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杰出人才。 • 高等教育主要任务: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

  7.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校要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特别是实验实习条件。推动新一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继续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倡导研究性学习和本科生科研活动,建立学生到企业和科研院所实习的长效机制。强化教学管理,改进教风和学风。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和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完善高校教学名师奖励制度,推动教授和名师讲授本科生基础课。积极推进研究生选拔方式和培养机制改革,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通过合作培养、联合培养等有效形式培养研究生。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校要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特别是实验实习条件。推动新一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继续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倡导研究性学习和本科生科研活动,建立学生到企业和科研院所实习的长效机制。强化教学管理,改进教风和学风。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和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完善高校教学名师奖励制度,推动教授和名师讲授本科生基础课。积极推进研究生选拔方式和培养机制改革,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通过合作培养、联合培养等有效形式培养研究生。

  8.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快培养经济、社会、文化、国防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农业、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紧缺人才。引导高校根据国内外人才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招生专业和教育内容。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引导高校科学合理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加强统筹规划,适度控制高校数量的增长,优化结构与布局。继续做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工作,继续办好普通高校民族班、民族预科班,实施好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快培养经济、社会、文化、国防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农业、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紧缺人才。引导高校根据国内外人才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招生专业和教育内容。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引导高校科学合理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加强统筹规划,适度控制高校数量的增长,优化结构与布局。继续做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工作,继续办好普通高校民族班、民族预科班,实施好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9. 造就和凝聚一支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构建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培养和支持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数以万计的青年骨干教师。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积极推进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和杰出人才培养。支持教师参与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企业关键技术攻关,鼓励自由探索。支持教师主持或参加国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高水平国际学术领域的合作研究,提升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制定特殊政策措施,支持高校引进一批年富力强、世界一流的学术大师和科技尖子人才。造就和凝聚一支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构建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培养和支持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数以万计的青年骨干教师。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积极推进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和杰出人才培养。支持教师参与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企业关键技术攻关,鼓励自由探索。支持教师主持或参加国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高水平国际学术领域的合作研究,提升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制定特殊政策措施,支持高校引进一批年富力强、世界一流的学术大师和科技尖子人才。

  10. 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推进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尽快使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重视发展前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通过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带动,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体系,使高校成为国家和地方解决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推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推进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尽快使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重视发展前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通过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带动,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体系,使高校成为国家和地方解决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推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11. 提高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高校承担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战略性研究的课题,推动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与共享。加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良性机制,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工程化能力建设,提高大学科技园的产业孵化能力。鼓励高校充分利用科技优势,为社会特别是农村广泛提供科技服务,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提高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高校承担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战略性研究的课题,推动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与共享。加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良性机制,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工程化能力建设,提高大学科技园的产业孵化能力。鼓励高校充分利用科技优势,为社会特别是农村广泛提供科技服务,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12. 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密集、力量雄厚、学科齐全的优势,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组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建设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教材体系。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的研修和培训工作,培养和造就更多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学术名家、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优秀人才。把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重点领域,抓住重大课题,实施重大专项,建设创新基地,培育创新团队,切实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密集、力量雄厚、学科齐全的优势,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组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建设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教材体系。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的研修和培训工作,培养和造就更多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学术名家、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优秀人才。把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重点领域,抓住重大课题,实施重大专项,建设创新基地,培育创新团队,切实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

  13. 2、体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 •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维护好、实现人民的整体利益,使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就是要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是要关心每一个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 • 具体来说,经济建设要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合法权益;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14.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5. 3、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 • 全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整体推进,全面进步,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论上不动摇,实践中不偏移; • 协调:协调有重点,如协调城乡发展,重点在农村;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重点要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 • 可持续:既要考虑当前也要着眼长远;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也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

  16. 我国教育的总体战略 • 有质量与均衡发展的九年义务教育 •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时间表 • 面向就业和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 • 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和体制创新 •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步骤 五个方面, 要形成“拳头”

  17. 4、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 • 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兼顾各方,全面发展。 •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 快:加快发展的意识不能淡化、热情不能降低、势头不能减弱、目标不能动摇 • 好: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防止见物不见人,注重环境保护,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

  18.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大学的必然选择。而大学发展的方向与程度建立在思想认识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思想认识的程度决定了大学发展的程度,思想解放的空间决定了大学发展的空间。因此,解放思想成为大学发展的观念引导。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大学的必然选择。而大学发展的方向与程度建立在思想认识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思想认识的程度决定了大学发展的程度,思想解放的空间决定了大学发展的空间。因此,解放思想成为大学发展的观念引导。

  19. 胡锦涛总书记说: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胡锦涛总书记说: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

  20. 二、我校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1、我校中长期奋斗目标 • 把广西师范大学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国外有一定影响、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地方综合性大学。

  21. 我的思考路径:回答7个问题 • 我们现在哪儿?——对现在所处位置的认识 • 我们打算到哪儿?——发展的目标定位描述 • 我们为什么要到那儿?——发展的价值追求 • 我们有什么内在条件?——已有基础的分析 • 我们有什么外在优势?——外部环境的梳理 •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行动?——行动方案设计 • 怎样实现这一目标?——行动策略措施制定

  22. 环境 历史文化名城 自然山水名城 桂林 我们现在 在哪儿? 省属重点 师范大学 我们打算 到哪儿? 教学研究型 地方综合性 大学 达到目标 的计划 和行动 实施三步走 的战略 价值观 西部一流 国内知名 国外有一 定影响 资源 学科实力 师资实力 校友分布

  23. 我们现在在哪儿?

  24. 2007年全国师范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信息来源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司)2007年全国师范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信息来源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司)

  25. 中国校友会网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500强 http://www.shoulai.cn/BBS_Topic/Topic_1624.html • 广西高校排在前500名的分别是: 第85名 广西大学 第174名 广西师范大学 第228名 桂林工学院 第239名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第246名 广西医科大学 第280名 广西民族大学 第317名 广西师范学院 第370名 广西中医学院 第387名 广西艺术学院 第424名 广西工学院 第496名 广西财经学院

  26. 2007广西高校真实排名http://tieba.baidu.com/f?kz=3161986592007广西高校真实排名http://tieba.baidu.com/f?kz=316198659 1.广西大学: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建设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博士点1个;博士点10个,院士1人 2.广西医科大学:国家重点学科0个,国家重点建设学科0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博士点0个;博士点9个 3.广西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0个,国家重点建设学科0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博士点0个;博士点3个, 4.广西中医学院:无独立博士学位授予权,3个专业方向挂靠外校联合培养博士生 5.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无独立博士学位授予权,1个专业方向挂靠外校联合培养博士 6.桂林工学院:博士点申请中,地质类全国有点影响 7.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点申请中,文科差强人意 8.广西师范学院:地理还可以 9.广西艺术学院:拿到硕士点的时间比广工桂医早得多 10.广西工学院

  27. 2008广西高校综合实力排行榜

  28. 名次 等级 校名 1 A++ 北京大学 2 A++ 中国人民大学 3 A++ 复旦大学 4 A++ 北京师范大学 5 A++ 南京大学 6 A++ 清华大学 7 A++ 武汉大学 8 A+ 浙江大学 9 A+ 南开大学 97 B 广西师范大学 我校人文社科跻身全国高校100强,位居97名 在文科学科门类的排名中,我校教育学专业在303所大学的教育学专业综合排名中列第40名;法学专业在468所大学的法学学专业综合排名中列第52名;历史学专业位在182所大学的历史学专业综合实力的排名中列第40名。

  29. 我们要到哪儿去?

  30. 广西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定位 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努力成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文化库和智力库,逐步建成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一定影响、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地方综合性大学

  31. “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是服务面向定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人才规格定位;“努力成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文化库和智力库”是空间定位;“逐步建成”是时间定位;“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一定影响”是目标定位;“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是特色定位;“教学研究型”是类型定位;“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总体定位。“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是服务面向定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人才规格定位;“努力成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文化库和智力库”是空间定位;“逐步建成”是时间定位;“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一定影响”是目标定位;“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是特色定位;“教学研究型”是类型定位;“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总体定位。

  32. 2、我校发展思路 • 坚持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统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 •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与科研并重,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使命,不断提升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总体办学水平。

  33. 3、我校三步走的战略 • “十一五”使基础优势学科领先地位得到巩固,若干学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办学特色进一步凸现,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为建设教学研究型地方综合性大学夯实基础。 • “十二五”使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在西部同类高校中处于一流水平,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 • “十三五”即到建校90周年之时,建成办学特色鲜明、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地方综合性大学。

  34. 4、我校发展的具体措施 • 构建“三大平台”即高质量人才培养平台、高水平学科发展平台、现代大学制度平台,形成教学研究型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基本框架; • 实施“三大工程”即名师培养工程、精品培育工程、和谐校园建设工程,推进教学研究型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内涵建设; • 发挥“四大传统优势”即教师教育优势、基础学科优势、管理规范优势、国际合作优势,加强教学研究型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实力支撑。

  35. 三、我校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 • 以大学精神作为学校的灵魂 • 以文化传统作为学校的血脉 • 以优势学科作为学校的骨架 • 以科学定位作为学校的标杆

  36. 1、以大学精神作为灵魂 孔子曾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它表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修己立人,化民成俗。

  37. 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由此奠定了北京大学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精神,也确立了中国现代大学的基本准则和文化精神。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由此奠定了北京大学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精神,也确立了中国现代大学的基本准则和文化精神。

  38. 可见,中国学人对大学的认识更倾向于人格养成和道德陶冶,更关注大学的育人功能。可见,中国学人对大学的认识更倾向于人格养成和道德陶冶,更关注大学的育人功能。

  39. 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这代表了欧洲文化对大学的理解,也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定位,即:大学是以学术为本,以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从事文化传承和创新为宗旨的学术组织。大学是“理想之母”,“智慧之父”。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这代表了欧洲文化对大学的理解,也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定位,即:大学是以学术为本,以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从事文化传承和创新为宗旨的学术组织。大学是“理想之母”,“智慧之父”。

  40. 显然,西方学人对大学的理解更侧重于高深学问的研究和科学真理的探索,更强调大学的创新功能。

  41. 何为大学精神呢? 就内容来说,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自由是大学的首要原则。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造就了大学精神。思想自由的基点在于自由地追求知识、探索真理;学术自由的基点在于创造知识、创造价值。

  42. 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铭文: “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干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43. 大学精神是充溢着校园各个角落,弥漫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一种氛围,它渗透于师生的骨髓,浸润于师生的身心,成为学校教育的“隐性课程”,成为师生在举手投足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气质。大学精神是充溢着校园各个角落,弥漫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一种氛围,它渗透于师生的骨髓,浸润于师生的身心,成为学校教育的“隐性课程”,成为师生在举手投足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气质。

  44. 2、以文教传统作为血脉 • 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来源于大学自身的历史积淀,来自于大学已有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就是大学长期传承、历年积淀的结果,是学校群体成员共同遵循的生活样式。历史具有穿透力,文化具有感染力,精神具有凝聚力。

  45. 大学文化传统不是从外部强加的,也不是由他人给定的,而是内生的,根植于学校自身土壤的;是师生共创的,是历史锻造的,是所有人言行举止行为观念汇总而成的。这使大学的文化传统超越了单面的物的存在,而成为立体的文化生活的存在。大学文化传统不是从外部强加的,也不是由他人给定的,而是内生的,根植于学校自身土壤的;是师生共创的,是历史锻造的,是所有人言行举止行为观念汇总而成的。这使大学的文化传统超越了单面的物的存在,而成为立体的文化生活的存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