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k likes | 2.27k Views
第二章 清热药. 定义: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清热药。 疗热以寒药 热者寒之. 适应证: 里热证 ---- 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舌质红或绛,脉数. 虚实. 实热 ---- 邪气盛(阳盛则热) ---- 外邪 虚热 ---- 精气夺(阴虚则热) ---- 阴阳失调. 部位: 气分热;营分、血分热 脏腑热 病邪兼夹: 湿热. 分类: 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 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 清虚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E N D
定义: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清热药。定义: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清热药。 疗热以寒药 热者寒之
适应证: 里热证----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舌质红或绛,脉数
虚实 实热----邪气盛(阳盛则热) ----外邪 虚热----精气夺(阴虚则热) ----阴阳失调
部位:气分热;营分、血分热 脏腑热 病邪兼夹:湿热
分类: 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 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 清虚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定义:凡具有清除热邪,用于治疗气分实热等证的药物,称清热泻火药。
适应证:气分实热证---- 发热、烦躁,口渴明 显,脉象洪大等。
一、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气分实热证 脉洪大 伤津 大渴热盛大热 阴液外泄 大汗
二、清泄肺胃----肺热喘咳 胃火牙痛 三、收敛生肌----疮疡不敛,湿疹 水火烫伤
关于石膏生用、煅用 医者多误认为大寒煅用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以治外感有实热者,竟将其痰火敛住,凝结不散,用至一两即足伤人,是变金丹为鸠毒也。迨至误用煅石膏偾事,流俗之见,不知其咎在煅不在石膏。 《医学衷中参西录》
二、清肺润肺--肺热咳嗽 阴虚燥咳
三、滋阴润燥--骨蒸潮热 阴虚消渴
石膏与知母 相同点: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不同点: 石膏:辛甘大寒,专清实热,善清肺胃,煅用收敛生肌 知母:苦甘性寒,既清实热,又清虚热,善滋阴润燥,泻相火
一、 清热生津除烦--热病烦渴 药性不滋腻,生津不恋邪
三、清泄肺热--肺热咳嗽 肺痈吐脓 四、利尿--热淋涩痛
“其根作粉,洁白如雪,故谓天花粉。” 《纲目》
一、清热生津--热病口渴 消渴
“其性甘寒,善能止渴,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乃止渴之要药也。”“其性甘寒,善能止渴,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乃止渴之要药也。” 《本草汇言》
二、清肺润燥--肺热咳嗽或燥咳 三、消肿排脓--痈肿疮疡
通脉 治胞衣不下 《纲目》
天花粉蛋白 胎盘滋养层细胞 坏死 血窦被堵塞
清热除烦,利尿---- 热病烦渴 口舌生疮 尿赤淋浊
关于淡竹叶、竹叶 1、原植物有异: 淡竹叶---禾本科草本植物 竹叶---禾本科乔木或灌木植物 (鲜竹叶,竹叶卷心)
2、功效同中有异 同:清心除烦、利小便 异:淡竹叶--渗湿泄热见长 鲜竹叶--清心热、凉胃见长
3、古今应用有异 古:淡竹叶始载《纲目》,明以前的方剂中大多用竹叶(鲜竹叶) 今:多用淡竹叶
二、清热利湿--湿热黄疸 “山栀子仁,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性能屈曲下降,人所不知。”朱丹溪
三、凉血解毒--血热出血 疮痈肿毒
一、清肝明目-- 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目珠疼痛 “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 楼全善
一、清肝明目-- 目赤肿痛,目暗不明 头痛眩晕 二、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要点 1、主治证 气分实热要药:石膏 目珠疼痛要药:夏枯草 肺痈:芦根
2、功效 既清实热,又清虚热:知母 清热生津:芦根、天花粉
3、用法 生石膏(先煎) 煅石膏(外用) 4、药性 石膏:辛甘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