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304 Views
《 小学数学实用教学论 》 第四章. 教学方法. 锦州师专 李晓航.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讲解法. 定义: 讲解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结合适当的板书、板画,向学生说明 解释或论证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特点:教师可以系统地、有论据地讲解新的概念或规律,使教师的教授 知识具有主动性、流畅性和连贯性,形成完整的推理系统,使学生在短时间 内获得较为系统的数学知识的一些分析、推理的方法。. 讲解法对学生的要求: 1 、有一定听讲和理解能力。 2 、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 3 、能够从教师的讲述中记下要点。.
E N D
《小学数学实用教学论》 第四章 教学方法 锦州师专 李晓航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讲解法 定义:讲解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结合适当的板书、板画,向学生说明 解释或论证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特点:教师可以系统地、有论据地讲解新的概念或规律,使教师的教授 知识具有主动性、流畅性和连贯性,形成完整的推理系统,使学生在短时间 内获得较为系统的数学知识的一些分析、推理的方法。
讲解法对学生的要求: 1、有一定听讲和理解能力。 2、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 3、能够从教师的讲述中记下要点。 讲解法对教师的要求: 1、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2、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正确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 4、能够指导学生学会听讲。
操作练习: 用讲解法讲解“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教学片断
二、谈话法 定义:谈话法是教师使用谈话、问答的方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对所提问题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获得新 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特点:通过有计划的提文,激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 联系。通过问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可以充分地表露出来,便于教师发 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或错误能及时予以补救或纠正。同时,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谈话法是实行启发式 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它的适用范围很广,是各个年级常用的教学方法。
注意的问题: 1、谈话前要先设计好所提的问题。提问要明确,要富于启发性,难易适当, 并围绕新知识的关键性问题设计提问。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按教师的 提问,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逐步做出回答,得出结论。 2、谈话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评价, 并注意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回答,更要耐心 倾听,并且运用补充问题降低回答的难度,但要注意与他们的谈话时间不能过长, 以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3、谈话后教师要小结,使学生获得准确、完整的知识。 此外,在运用谈话法时,还要注意创造谈话的民主氛围,可以教师问, 学生答;也可以学生问,教师答;还可以学生问,学生答。已造成生动活泼, 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操作练习: 用谈话法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三、练习法 定义: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巩固知识和形成一定的技能、 技巧而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 特点:在练习操作过程中,不仅能积极地感知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 而且能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练习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练习设计要精当、有层次和 坡度。“精”即要有典型性,“当”即要有针对性。 2、练习的形式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也可以是问答题、实际操作题。 还可以分为单一的、综合的、预备性的和训练性的练习等。各种形式要紧密 结合,交替使用。 3、加强独立作业,避免让学生单纯地模仿例题,练习中应包括一些可 以用不同方法解决的题目,甚至是开放性的题目,以利于学生的灵活与创造 性思维。 4、练习的设计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又要因材施教 分层次。练习题一般分为:基本题、发展题、综合题。
四、演示法 定义: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和模型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 感性知识的方法。 特点:向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有助于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演示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正确选用演示的教具。 2、演示的目的要明确,重点突出。 3、演示要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4、要告诉学生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以及思考什么问题。 5、教具演示的时机要恰当。 6、演示后要及时总结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五、操作实验法 定义: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掌握数学 概念或规律的教学方法。 特点:学生亲自操作,培养了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操作实验法的基本要求: 1、认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要亲自做一遍,摸清实验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2、课前准备好实验的器材。 3、实验前,教师要讲清实验的方法和要求,并在实验中加强个别指导。 4、实验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操作实验法教学案例:《圆的认识》 认识圆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完成。 1、学生把准备好的纸圆对折若干次后展开,观察纸圆,发现了什么? (所有的折痕都交于一点) 2、学生拿出纸圆,通过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等不同的方法,思考: 在同一圆中直径有什么特点? 3、量一量同一个圆形纸上的半径、直径的长度,思考它们有什么关系? 4、折一折,把圆形纸片对折,折痕就是直径,再沿直径对折,折痕 就是半径,展开后,第一条折痕被平均分成两段,从而说明了半径与直径 的关系。
引导发现法: 定义:引导发现法也称探究法或问题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 布鲁纳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提出假设方 面给学生适当的帮助。它一般适用于新旧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又 不太难得内容。 特点: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 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亲自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从而得到应得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