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第七讲 医学人口统计

第七讲 医学人口统计. 静态人口统计: 是反映人口连续不断变化过程中某一时点的人口状况,如人口的数量、不同特征(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文化程度等)人口构成。这类资料主要是通过人口普查获得。. 动态人口统计 :反映某一时期内人口的变化情况,包括由出生、死亡引起的人口自然变动,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迁移引起的机械变动,以及反映人口从一个社会集团转入另一个社会集团引起的人口社会变动。在医学人口统计中,主要以人口的自然变动作为其研究内容。这类资料通常是通过登记报告获得。. 医学人口统计分为两大类. 主要内容 一、人口数与人口构成 二、出生统计 三、死亡统计. 人口数.

ind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七讲 医学人口统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讲 医学人口统计

  2. 静态人口统计:是反映人口连续不断变化过程中某一时点的人口状况,如人口的数量、不同特征(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文化程度等)人口构成。这类资料主要是通过人口普查获得。 动态人口统计:反映某一时期内人口的变化情况,包括由出生、死亡引起的人口自然变动,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迁移引起的机械变动,以及反映人口从一个社会集团转入另一个社会集团引起的人口社会变动。在医学人口统计中,主要以人口的自然变动作为其研究内容。这类资料通常是通过登记报告获得。 医学人口统计分为两大类

  3. 主要内容 一、人口数与人口构成 二、出生统计 三、死亡统计

  4. 人口数 •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随时都有生有死,有迁入和迁出,处于变动之中。因此,要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及各种构成,只能采用某一时点的资料。按一般惯例,采用一年的中点,即某年7月1日0时(或6月30日24时)作为标准时刻来进行统计。例如,我国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人口总数为1133682501人,这就是1990年7月1日0时我国的人口总数。这一数字包括了在标准时刻以前出生的人,但不包括标准时刻以前死亡的人;在标准时刻以后出生的人不应计入,死亡的也不应扣除。 • (1)实际人口:某一时点,某一地区调查时实际存在的人数(包括临时在该地的人)。 (2)法定人口:某一地区常住居民人数。

  5. 中国1-5次人口普查基本情况

  6. 人口性别年龄构成 1.性别比: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值。其算式为: 2.老龄人口比重:65岁及以上的人口称老龄人口。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为老龄人口比重。计算公式为:

  7. 人口金字塔 • 人口金字塔是一种用几何图形来形象地表示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的方法。它以年龄为纵轴,由小到大从基底往上排列,以各年龄组男女人口各占总人口的百分构成(或人口的绝对数)为横轴,男性在左边,女性在右边来绘制的直方图,其图形形如金字塔,故称为人口金字塔 。

  8. 人口金字塔的形状是长期以来人口的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而形成的,一般变化缓慢,但相隔数十年,也会有明显的变化。人口金字塔的形状是长期以来人口的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而形成的,一般变化缓慢,但相隔数十年,也会有明显的变化。

  9. 分 型 • ①增长型人口:人口金字塔呈上尖下宽,多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表示人口不断增长。 • ②静止型人口:除高龄组构成较小外,其它各年龄组构成相近,此类人口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人口总数基本稳定。 • ③缩减型人口:人口金字塔呈现上下两头小,中间大,一般多为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人口总数不断减少。

  10. 二、出生统计 • 出生和死亡是人类繁衍的两大基本要素。生育是一个生理现象,也是一个人口现象。生理现象是指一个妇女具有生育的能力,称为生育力;人口现象是指一定人口中的生育水平。人口中的生育水平总是与人口中的活产数相关联,测量某一人口的生育水平,首先必须明确活产的定义。为了世界各国便于比较,联合国对活产作了如下定义:“妊娠的产物全部从母体排出时,不论妊娠时间的长短,只要具有呼吸、心跳、脐脉搏动、明确的随意肌运动等生命现象之一的即为活产”。

  11. 1.粗出生率 (CBR) 2.总生育率(GFR)  3.年龄别生育率(ASFR)  4.总和生育率( TFR) 常用生育统计指标

  12. 各种生育率的计算

  13. 1.粗出生率(CBR) 概念:是指某年每千人口中的活产数 公式: ‰ 分母为年中人口数。 意义:粗出生率的优点在于资料易获得,计算简单,因而几乎世界所有国家均用这个指标;其主要缺点是受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影响大。若人口中生育年龄的女性多,或人口较年轻,已婚率高的地区则粗出生率会偏高。因此,粗出生率只能粗略地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水平。 

  14. 2.总生育率(GFR) • 概念 : 也称普通生育率,是指某年的活产数与同年育龄妇女人口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 • 公式: ‰ • 分子,分母的意义如下:

  15. 上式分母中妇女人数理论上应为年中人数,实际工作中,许多地方均以年末人数代替。总生育率是以妇女为分母计算的,故消除了人口性别构成对生育水平的影响。另外,从生理上讲,女性在15岁以前及50岁以后生孩子是极为少见的,故生育率的计算仅取15~49岁计算。但在育龄妇女中,不同的年龄组生育能力有很大不同,一般讲,20~35岁为生育的旺盛期,35岁以后,生育能力就逐渐下降,所以这一指标还受育龄妇女内部年龄构成的影响。因此,总生育率可以反映育龄妇女总的生育水平,但其受育龄妇女年龄构成的影响。上式分母中妇女人数理论上应为年中人数,实际工作中,许多地方均以年末人数代替。总生育率是以妇女为分母计算的,故消除了人口性别构成对生育水平的影响。另外,从生理上讲,女性在15岁以前及50岁以后生孩子是极为少见的,故生育率的计算仅取15~49岁计算。但在育龄妇女中,不同的年龄组生育能力有很大不同,一般讲,20~35岁为生育的旺盛期,35岁以后,生育能力就逐渐下降,所以这一指标还受育龄妇女内部年龄构成的影响。因此,总生育率可以反映育龄妇女总的生育水平,但其受育龄妇女年龄构成的影响。

  16. 3.年龄别生育率(ASFR ) • 概念:也称年龄组生育率,是指某年每千名某年龄育龄妇女的活产数。 • ×1000‰ • 意义:年龄别生育率消除了育龄妇女内部年龄构成对生育水平的影响,故比总生育率又进了一步,它能反映不同年龄(组)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同一年龄别生育率可以直接比较。通常年龄别生育率多以5岁一个年龄组计算,所以要想得到这一指标,必须要有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的妇女数和活产数,但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很难获得这一资料。

  17. 4.总和生育率( 简记为 TFR) • 总和生育率是一定时期(如某一年,2000年)每岁一组的年龄别生育率总和,即∑ASFR。但通常容易得到的是5岁一组的年龄别生育率,每一个5岁一组的年龄别生育率代表本组平均生育率水平,用它来代替本组每岁的年龄别生育率来计算总和生育率,其计算公式为:

  18. TFR=ASFR15+ASFR16 + ASFR17 + ASFR18 + ASFR19 + ……+ ASFR45+ASFR46 + ASFR47 + ASFR48 + ASFR49 =5×ASFR15— + …… + 5×ASFR45— =5×∑ASFRi- 其中: ∑ASFRi : 代表每岁一组年龄别生育率。如ASFR15表示15岁妇女的生育率。 ∑ASFRi-:代表5岁一组年龄别生育率。如ASFR15-:表示15~19岁妇女的生育率。 式中5×ASFR15—:是用15~19岁组生育率(ASFR15—)代替15岁、16岁、17岁、18岁和19岁生育率所得。其它年龄组生育率计算类推。

  19. 总和生育率是假定同时出生的一批妇女,按照某年的年龄别生育水平度过其一生的生育过程,每个妇女(用‰表示则为每千名妇女)可能生育的子女数。它能综合反映各年龄组育龄妇女生育率,能确切地说明人群生育水平。它不受人口性别、年龄构成对生育水平的影响,故不同地区、不同年度的总和生育率可以直接比较,因而应用甚广。总和生育率是假定同时出生的一批妇女,按照某年的年龄别生育水平度过其一生的生育过程,每个妇女(用‰表示则为每千名妇女)可能生育的子女数。它能综合反映各年龄组育龄妇女生育率,能确切地说明人群生育水平。它不受人口性别、年龄构成对生育水平的影响,故不同地区、不同年度的总和生育率可以直接比较,因而应用甚广。 • 它是测量生育水平的最好指标。

  20. 三、死亡统计 • 死亡是主要的生命事件之一。死亡统计资料不仅能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健康水平,而且也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及卫生服务等情况。因此,死亡统计是制定卫生工作计划,评价卫生服务效果的重要依据,也是人口学和医学研究的一项基础资料。

  21. 测量死亡水平的指标 • 1.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简记为CDR)  • 2.年龄别死亡率(age-specific death rate简记为ASDR) • 3.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简记为IMR)  • 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mortality under age 5) • 5.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 MMR) • 6.死因别死亡率(cause-specific death rate) • 7.死因构成

  22. 1.粗死亡率(简记为CDR) • 概念:也称普通死亡率,是指某年平均每千名人口中的死亡数。 • 计算公式: 粗死亡率= ×1000‰ • 意义粗死亡率和粗出生率一样,具有资料易获得、计算简单的优点,但其高低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故只能粗略地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不能用来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的卫生文化水平。

  23. 几个国家1981年人口年龄构成与普通死亡率 国 家 人 口 年 龄 构 成 普通死亡率 (‰) 0-14 15-64 65及以上 中 国 33.6 61.5 4.9 6.4 孟加拉 41.2 56.0 2.8 11.6 法 国 22.0 64.5 13.5 10.2 瑞 士 19.2 64.3 16.5 11.0 

  24. 2.年龄别死亡率 • 概念:也称年龄组死亡率,是指一年内某年龄组死亡人数与相应的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多以5岁为一组来计算。 • 计算公式: ×1000‰ • 年龄别死亡率消除了人口年龄构成不同对死亡水平的影响,故不同地区同一年龄组死亡率可以进行比较。对年龄别死亡率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卫生工作的重点人群。年龄别死亡率有其自身的规律,一般0岁组死亡率较高,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下降,至10~14岁时(在发达国家为5~9岁)死亡率降至最低值,以后虽略有上升,但在40岁前一直处于低水平,40岁以后,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

  25. 3.婴儿死亡率(IMR) • 概念:是指某年不满1岁的婴儿死亡数与同年活产数之比。 • 计算公式: ×1000‰ • 意义: 婴儿对外界的抵抗能力差,极易患传染病而导致死亡,故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卫生文化水平的敏感指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婴儿死亡率可以比较。在人民生活水平高,环境卫生条件和医疗保健服务好的地区,婴儿死亡率较低。反之,婴儿死亡率较高。例如婴儿死亡率在发展中国家可高达200‰,而在发达国家则不到15‰。在婴儿时期,死亡并非均匀分布,出生第一个月内死亡的婴儿数占婴儿死亡总数的比重大,通常出生后28天以内的死亡率往往比出生后28天至11月的死亡率还高,因此将婴儿死亡率又分为新生儿死亡率与婴儿后期死亡率。 

  26. 4.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意义:是指某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包括婴儿死亡数)与同年活产数的比值。 • 计算公式:×1000‰ • 意义: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婴儿死亡率的资料不易准确,而5岁以下儿童死亡又很高,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常用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作为综合反映婴幼儿死亡水平及儿童生存大小的指标。

  27. 5.孕产妇死亡率 概念:MMR是指某年孕产妇死亡数与同年活产数之比。常用十万分率表示。 算式为: ×100000/10万 意义: 国际疾病分类对孕产妇死亡定义为:“妇女在妊娠期至产后42天以内,由于任何与妊娠有关的原因所致的死亡称为孕产妇死亡,但不包括意外事故死亡。”这一定义中“与妊娠有关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①直接产科原因:包括对妊娠合并症(妊娠期、分娩期及产褥期)的忽视、治疗不正确等。②间接产科原因:妊娠之前已存在的疾病,由于妊娠使病情恶化引起的死亡。 孕产妇死亡率不仅可以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幼保健工作,而且可以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卫生文化水平。

  28. 6.死因别死亡率 • 概念:也称疾病别死亡率,指某地某年平均每10万人口中死于某种疾病的人数。 • 计算公式: 死因别死亡率=×100000/10万 • 意义:死因别死亡率是死因分析的主要指标,它可以反映人群中各类病伤死亡的频率,即反映各类病伤死亡对居民生命的威胁程度。

  29. 7.死因构成 • 概念:是指某年某类死因的死亡数占该年总死亡数的百分比。 • 计算公式: 某类死因占总死亡数的构成比=×100%

  30. 死因顺位 • 是指各种死因死亡数按其占总死亡数的比重由高到低排出的位次,也就是将各种死因构成由大到小顺序排列。它反映某人群中主要的死亡原因,从而明确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方向。 • 我国城市居民死因顺位,1957年前五位死因 分别为呼吸性病 、急性传染病 、肺结核 、消化系病和心脏病 ,1992年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病、心脏病和外伤及中毒是前五位死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