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第二章:旅游与旅游经济

第二章:旅游与旅游经济. 教学目的: 理解旅游现象和旅游活动的相关概念;了解世界旅游发展的基本格局,理解并掌握旅游经济的基本性质。 重点难点: 旅游现象、旅游活动基本类型;旅游经济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共为四节:旅游现象;世界旅游发展基本格局;旅游经济基本性质;旅游活动基本类型。重点是第一、三节。 参考材料: 谢彦君的 《 基础旅游学 》 、李天元的 《 旅游学概论 》. 第一节:旅游现象. 一、人的空间移动 空间移动是人们进行旅游消费的前提 1 、空间移动的内涵 ( 1 )空间移动:指人们通过 “ 行 ” 的方式从一地向另一地运动。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旅游与旅游经济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旅游与旅游经济 教学目的: 理解旅游现象和旅游活动的相关概念;了解世界旅游发展的基本格局,理解并掌握旅游经济的基本性质。 重点难点: 旅游现象、旅游活动基本类型;旅游经济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共为四节:旅游现象;世界旅游发展基本格局;旅游经济基本性质;旅游活动基本类型。重点是第一、三节。 参考材料: 谢彦君的《基础旅游学》、李天元的《旅游学概论》

  2. 第一节:旅游现象 一、人的空间移动 空间移动是人们进行旅游消费的前提 1、空间移动的内涵 (1)空间移动:指人们通过“行”的方式从一地向另一地运动。 (2)空间移动过程中,人们“行”的方式是多样的,但一旦这种方式使人发生了一定空间的位移,就产生了人的空间移动。 (3)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空间移动史。 2、空间移动的类型 从动因上,人们的空间移动分为三种形式: (1)生存需要的空间移动 是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受自然约束和社会影响而形成的空间移动。其目的主要是寻找新的居住地或工作地。(走西口、闯关东)

  3. 哥哥走西口

  4. 闯关东

  5. 第一节:旅游现象 • (2)经济需要的空间移动 • 是人们为了生计、生产和贸易交换而形成的空间移动。它主要是因为经济约束的原因。(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 生存需要与经济需要的空间移动的异同点: • 共同点都是强调人出于生存和生计的现实所产生的空间移动 • 区别点:集中于空间移动的原点回归上 • 生存需要的空间移动是们离开原先居住地去寻找新的居住地,它不会产生空间移动的往返行为。 • 经济需要的空间移动是在不改变原居住地的前提下,人们在居住地与经济目的地之间的往返移动。

  6. Silk Road

  7. Tea and Commerce Road

  8. 第一节:旅游现象 (3)休闲需要的空间移动 是人们出于娱乐、健康、交际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个人消费方式。较之前两者而言,其目的是为了休闲消费,而不是为了生产和生计。 (旅游即属于这种形式) 思考与讨论 1、学生是旅游者吗? 2、导游是旅游者吗?

  9. 第一节:旅游现象 3、空间移动的三种现象 (1)迁徙 它是属于生存需要范围,是人类最初的空间移动形式。也有人认为,它是旅游的早期存在方式。 这种为生存而进行的奔波之旅、流浪之旅,虽然不是真正的旅行或旅游,其中却包含行路过程中胜利的愉悦、失败的懊丧和明天的希望,具有旅游或旅行的发轫意义,是原始人从生存斗争中引发出来的旅行或旅游的原始模式,是中国旅游史的序幕(王淑良,1998,《中国旅游史》(古代部分)P10)

  10. 第一节:旅游现象 • 迁徙现象与旅游现象的区别: • 迁徙是人们离开居住地去寻找新的居住地的行为,不产生居住地与目的地的往返;而旅游是人们离开居住地在外的暂停留,是一种人们在居住地与旅游目的地的往返行为。 • 旅游的基本含义是“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即旅游是人们从其居住地或出发地向外扩散,最终回到其原先的居住地或出发地。旅游是人们有了固定的居住场所后所产生的现象,是相对人们的居住生活而言的。而迁徙是一种留居不定的生存方式,不是一种以居住地为原点的旅行活动。 • 原始人类的迁徙是原始人类对主要来自自然环境生存压力的被动反应,它既不具有时间上的暂时性,也不具有后世旅行呈现出的远为复杂的社会属性,因而无法被视为人类旅行活动的起点(陈愉秉,2000,《从西方经济史看旅游起源若干问题》,旅游学刊) • 性质上,旅游属于人们一种空间消费行为,其通过空间移动来变换消费环境,获得休闲与放松;迁徙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其通过空间的移动来变换生存环境,获得生息与发展。

  11. 第一节:旅游现象 • (2)旅行 • 其既有经济需要的空间移动,又有休闲需要的空间移动。它是以不改变人们固定居住地为前提的空间移动。它是在人类形成农业定居生活,尤其是人类社会实现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商品交换才出现的。 •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标志是畜牧业与农业分离。 • 行业间的商品交换开始出现。但此时的交换范围窄,剩余产品不足,不可能出现以实现商品交换与流通需要为主要目的的旅行现象。 •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标志是手工业独立。 • 分工范围扩大,促进生产技术进步,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交换领域扩大 •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标志是商业与商人出现。 • 专门为满足商品流通与交换需要的商业与商人的出现,改变了过去以部落为主的狭窄的商品交换,商业连接了手工业生产者和农业生产者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商人城乡间的地域流动完成了两者之间的商品交换,扩大了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范围,同时也形成了早期的商业旅行。

  12. 第一节:旅游现象 商业旅行不能等同于现代旅游 • 概念上,商业旅行属于经济需要的空间移动,不同于休闲需要的旅游。 • 旅行目的上,商业旅行不是追求休闲、消遣、度假、观光,而是为了实现商品交换,且它是商人满足其生存、生活的一种方式,具有生产属性但不具有社会消费属性。 • 许多研究文献中将商业旅行作为旅游现象来研究,不在于商业旅行的本质属性,而是它对早期接待体系形成的贡献,即出现类型不同的为满足商旅需要的商业客栈及交换等接待设施,产生专门为商旅服务的行业,这才是现代旅游业的早期形式。

  13. 第一节:旅游现象 二、旅游的产生 1、现代旅游是从旅行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现象 人们的旅行活动从原先从属的经济、政治目的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与个人休闲相联系的社会现象时,旅行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只有当人们的旅行目的不再具有生产性和经济性,而是具有个人消费属性时才会产生。 2、旅游是时间消费与空间消费的综合 只有当人们形成了对时间的自由支配和空间的自由支配时,旅游现象才会产生。它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强调一点:收入与时间是旅游现象产生的条件,但并不是产生的原因。收入与时间只能解释人们能否出游,但不能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旅游。也就是说,理解旅游现象的本质,我们不能仅仅从其实现条件来说明,而应该从历史的和逻辑的关系来研究它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从而把握旅游现象的本质。

  14. 第一节:旅游现象 3、旅游活动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总是与人们的自由时间和自由空间的形成演变相联系 (1)人类定居农业后产生的旅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现象 • 旅行仅是旅游实现的前提(即空间移动),而不是旅游活动的目的,它是旅游存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 只有旅行向个人消费延伸,同人们的闲暇生活结合,旅游概念才出现。因为现代旅游是一种与休闲高度相关的活动,是一种消费时间的行为。 • 寻找社会闲暇时间的起源是认识旅游起源的关键。 (2)可持续闲暇时间是旅游产生的充分条件 • 农业社会,人们的劳动时间与闲暇时间是交织在一起的,是以人们劳作的节气以及种生活习惯、习俗礼制为基础,其不受人控制和支配,而是受自然节奏的制约。 • 旅游是对时间的消费,当旅游活动以持续性时间为前提时,人们拥有的带有持续性的闲暇时间便成为旅游形成的充分条件。 • 农业社会阶段,劳动时间与闲暇时间交织,作为满足旅游充分条件的闲暇时间并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旅游也就无法产生。如农闲时节,人们大多以从事其它劳作,没有自由时间的意识。

  15. 第一节:旅游现象 (3)旅游同人们的消费空间存在密切联系 1、旅游活动是人们消费空间延伸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消费空间又取决于人们的私人空间的形成。 2、农业社会里,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休闲和休假地的概念。 家庭与私有制的产生,私人空间产生,家庭成为一个私人的消费空间,出现了消费空间和生产空间的分离。但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活动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生产空间与消费空间通过家庭这一生产单位又重合在一起,人们对土地和家庭的过度依赖使人们的活动空间被局限在家庭居住的所在,很少与外界发生联系。 3、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生产空间与消费空间的关系。 (1)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作时间与自由时间的彻底分离。 1866年世界劳工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后,工人们不仅获得了8小时工作日,也争取到了休息日的权利。使得人们的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彻底分离。

  16. 第一节:旅游现象 (2)自由时间的获得促进了自由消费空间的形成,为旅游产生创造了条件 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分离后,对自由时间的消费便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城市,它虽然是人们消费和生活的主空间,但由于它的日程化的规则,使人们产生摆脱日常空间束缚的欲望,产生变换日常生活空间的冲动,通过空间移动来暂时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形式,这都为现代旅游的产生创造的基础条件。 总之,工业革命产生的自由时间和生活空间是旅游现象产生的重要条件。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旅游形式、内容,还是旅游规模与范围,都受制于人们的自由时间和生活空间的约束,旅游的发展也是建立在全社会自由时间延长与生活空间的扩展基础之上的。

  17. 第一节:旅游现象 三、旅游的发展 (一)旅游发展阶段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所受自由时间和生活空间的约束是不同,由此形成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至今,旅游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旅游发育阶段(早期阶段):1760-1840 主要表现:旅游现象从原先各种形式的旅行现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 重要特征:因消遣目的而外出观光或度假者在人数上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商务旅行。具有特权性、分散性和单一性。 主要原因:工业革命形成的城市、工作地点与生活地点的分离、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分离、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发育创造了主体和客体条件。 评析: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形式上与现代旅游有很大区别: (1)总体上,人们出游还是限制在比较小的地域范围内;

  18. 第一节:旅游现象 (2)参加旅游活动的主体基本上还是一些新生资本家和白领阶层,旅游没有成为大众化的消费现象,旅游活动与旅游消费表现出一定的特权性; (3)旅游活动的产业体系没形成,旅游消费的社会化分工体系不健全,旅游活动的组织呈现分散化、个体化,没有形成一体经营行为。同时旅游活动的内容单一。 2、旅游成长阶段:19C40Y—20C50Y 主要特征:旅游活动开始从分散、无组织状态向商业化运作方面转变,团体旅游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旅游产业体系形成 主要标志:产生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旅游企业和为旅游、休闲等活动提供服务的服务性机构。 1845年英国人THOMAS COOK 旅行社的成立,标志着旅游活动向旅游经济活动的转变。 主要原因:工业革命深入发展,一方面提高了收入水平,延长了自由时间,另一方面,大机器生产的深入,人们的工作压力日益加大,旅游活动的“推”的因素得以强化,社会对旅游的需求在量上得以积累。同时,工业革命引发的交通运输业的革命,相对缩短了人们旅行的空间距离,人们出游更为方便。另外,工业革命也强化了国际间的分工与合作,为旅游活动的地域扩展提供了条件。

  19. 第一节:旅游现象 3、高速发展阶段:20C50Y—— 主要特征:旅游形式和性质都发生了重大革命。 社会经济全球化、高速化的发展,带动了旅游经济向广度和深度的拓展,使世界旅游日益呈现出大众化和全球化发展的性质;同时旅游形式的多样化和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发展态势,使原有的旅游产业向专业化、细分化方向发展,旅游产业体系逐渐向现代旅游经济体系演化。 (二)旅游经济发展阶段 1、第一时期(20C50Y-60Y) 战后旅游业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在恢复中发展,发展速度较快,但旅游者人数不多,旅游目的地分布不广泛,旅游消费水平低,旅游经济的地位与影响有限。 2、第二时期(20C70Y-80Y) 世界旅游业大发展阶段,特点是以团队为主的大众化旅游得到迅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随着旅游者人数的膨胀而扩张,旅游者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世界旅游进入大众化时期。团队旅游是占主导地位的旅游方式,奠定了旅游经济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用

  20. 第一节:旅游现象 • 3、第三时期(20C90Y—) • 世界旅游业的新时期。旅游业出现新特点。 • (1)需求方面 • 旅游需求的个性化 旅游需求进一步细化,个性化旅游产品将代替标准化旅游产品,统一行动的全包价面临变革,团队游比重下降,散客游比重上升。 • 旅游需求的多样化 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流线型旅游观光,度假旅游产品基本成熟并被广泛接受,一些具有较强参与性、探险性、专业性的旅游项目受人青睐。 • 需求质量的高标准化 旅游者游历与经验的增加,导致其旅游心理预期提高,善于进行旅游质量和价格的比较,其中旅游安全感、活动的新鲜感、刺激性和生态化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21. 第一节:旅游现象 • (2)供给方面 • 旅游供给的消费者主权观念日渐成熟 • 旅游需求自身的多变性、旅游者日渐成熟以及旅游供给市场激烈的竞争等综合要求旅游供给者必须随时跟踪市场变化,调整产品,树立消费者第一观念,尊重消费者权利。 • 旅游供给的技术化日益受到重视 • 第一,旅游经济活动的大众化发展使得旅游需求在量上急剧增加; • 第二,旅游产业是一个阅历产业和体验产业,旅游者游历丰富,对旅游供给的质量要求日渐提高; • 第三,旅游供给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旅游供给在分配上高度灵活化。 •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旅游供给必须通过技术化业增加标准化产品的供给、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提供个性化的产品、缩短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时滞等。

  22. 第一节:旅游现象 • (三)现代旅游经济发展表现 • 1、旅游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 世界贸易组织将旅游业与建筑业、金融业、邮电通讯业、运输业并列为世界服务贸易部门 • 中国将旅游产业确立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并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其脆弱性具有阶段性),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其它行业走出低谷的重要保证。 2、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旅游业:旅游发达国家进一步利用完备的旅游设施,创新营销手段,通过企业对外扩张来扩大经济空间;发展中国家通过政府主导型战略和赶超战略,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增加旅游外汇和旅游吸引投资。 • 旅游消费的异地性和现代技术发展对旅游空间的拓展,旅游市场竞争空间也拓展 • 旅游市场竞争的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更加明显

  23. 第一节:旅游现象 3、旅游者的队伍日益壮大 旅游者主体条件的成熟,旅游消费的示范效应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旅游经济活动中来。人们的年出游频率不断提高,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的习惯性消费。 4、旅游消费行为日益复杂 游客阅历丰富,消费观念的变化,使其旅游消费行为日益复杂化。表现为:旅游形式多样化;旅游活动分散化; 旅游需求个性化 本节思考题: 1、迁徙、旅行与旅游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旅游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3、试分析不同旅游发展阶段下的旅游经济发展的特点。

  24. 第二节:世界旅游发展的基本格局 一、地域格局 是从区域地理来说明世界旅游经济在各大洲的分配状况,它可以充分说明世界旅游发展的基本地理格局。 总体上,世界旅游发展形成了以欧美为主体的地域格局。但在20C80Y后,逐渐形成亚洲兴起、欧洲衰弱、美洲平稳的世界旅游经济新的地域格局。 表现:1、欧美地区是世界旅游的主体客源产生地; 2、欧美地区也是世界旅游主体接待地

  25. 第二节:世界旅游发展的基本格局 • 产生上述表现的原因: • 欧美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工业化为该地区提供了足够的客源,而这种客源是在本区域内消化的。 • 一个国家的国际旅游接待规模大小不仅与这个国家的旅游吸引力大小相关,而且也与该国所在区域内的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工业化发展程度相关,一国旅游经济与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因果关系,决定了世界旅游经济地域格局的变革。 • 从20C80Y开始,亚洲经济的兴起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为该地区的旅游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区域条件和市场条件,区域性充足的客源,为亚洲内各国旅游产业的发育创造了条件,对世界旅游的地域格局影响较大。 • 重要结论: • 世界各国之间旅游经济的竞争首先表现为各大洲区域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国际旅游客源的多少取决于这个国家所在区域内创造或吸收客源的能力的大小。

  26. 第二节:世界旅游发展的基本格局 二、经济格局 是从经济角度说明世界旅游总收益或总支出在各国之间分配的状态。 世界旅游的经济格局是一种经济发达国家处于垄断地位的经济格局。 具体表现: (1)经济发达国家是国际旅游支出的大国。 即世界旅游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由发达国家提供的 国际旅游花费前十位国家

  27. 第二节:世界旅游发展的基本格局 • (2)经济发达国家也是世界旅游收入大国。 • 表明世界旅游的总支出主要投向于经济发达国家。 • 经济发达国家是世界旅游收入的来源国,也是世界旅游支出的投向国。 • 世界国际旅游收入与支出在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内部化是世界旅游经济格局的一种表现形式。 国际旅游收入前十位国家

  28. 第二节:世界旅游发展的基本格局 三、竞争格局 是从竞争角度说明世界各国旅游经济在世界旅游位势以及跨国经营实力上变化的状态。旅游经济位势的变化主要是从旅游目的国的角度来研究一个国家在世界旅游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以及在世界国际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的位次的变化。 1、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竞争实力不断加强; 2、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政府主导性发展战略的实施,旅游经济特别是国际旅游收入也有明显的增长,在世界国际旅游收入中所居位次不断提高。 3、世界各国对入境旅游的普遍重视,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之间的普遍竞争 4、国际出境旅游的竞争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主要表现为跨国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

  29. 第三节:旅游经济的基本性质 一、几个关键词 旅游经济学主要是从经济角度来研究旅游现象与旅游活动及其运行规律、发展影响等。由此了解旅游经济的基本性质,就必须首先明确以下几个概念:(1)经济学;(2)旅游学;(3)旅游经济学 必须明确: 旅游经济学是经济学,是研究旅游的

  30. 经济学认识 一、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经济 中国古代汉语的涵义: (1)经世济民,治理国家;(2)节约;(3)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4)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和 总体强调:(1)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 (2)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经济规律。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 (二)经济社会的结构 1、主体:经济人 关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在经济社会结构上主要反映为企业、居民和政府之三间的经济预期。一般而言,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居民追求效用最大化;政府追求的是公共目标最大化。

  31. 尊重 交往 爱 安全 生存 经济学认识 2、客体:资源 强调资源是稀缺的,人们必须进行选择。 3、内容:经济活动 二、经济学的分析思路 (一)人类需要是无限的、多样的、分层次的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2. 经济学认识 2、亚当斯密的人性论 (1)人的行为受利己心支配——天下熙熙为利而来,天下攘攘为利而往 (2)道德的约束:利己不损人 (3)法律的约束:对损人者制裁 (4)目标:民富国强 它强调经济由三部分组成:政府、企业、个人。 (二)经济资源是稀缺的、多用途的 1、现实矛盾: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资源是有限的 2、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来解决 3、资源配置方式:计划与市场 计划经济——集权的行政配置机制 市场经济——分权的市场配置机制

  33. 政府 需求状况 资源状况 决策 投入 产出 企业 集权的行政配置机制 1.缺乏计算基础导致决策失误 2.缺乏动力机制导致僵化低效

  34. 分权的市场配置机制 1、分权的决策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 行为目标:利润最大化 2、自由的价格 商品——稀缺有用 价格完全取决于——供求关系(价格信号) 定价原则——明码货真 3、良好的道德 (利己不损人) 4、完善的法律 在以上条件下市场经济是:有效的利益协调、信息、激励、竞争机制 ——市场经济被认为是最经济、最节约的资源配置方式

  35. 经济社会中政府职责 主要职责:拾遗补阙 1、建立市场秩序,维护平等竞争环境 制定交易规则、执法、反垄断 2、经营公共物品 3、计划——预测(服务于企业) 4、宏观调控——逆风向而动 5、克服贫富悬殊

  36. 旅游学 一、旅游的定义 (一)不同定义 人们虽然普遍认为,旅游是一种人的空间移动现象。但对于其内涵,却没有统一的定论。 1、单纬东等,《旅游学导论》(1995) 旅游的定义问题也就是现代旅游的概念问题。认为具有影响的旅游定义大致有两类: (1)狭义定义:几种认识 ⊙认为旅游是消遣活动 如法国学者让·梅特森说:旅游是一种消遣活动,它包括旅行或在离开定居地地点较远的地方逗留,其目的是在于消遣休息或为了丰富他的经历或文化教养。 ⊙认为旅游是一种交往

  37. 旅游学 ⊙认为旅游是一种方法 即是一种地理方面的感受,是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生活方式的一种自由而休闲的方法。 (2)广义定义 ⊙认为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认为旅游是人们带有游览目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暂时停留所进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认为旅游是暂时在异地的人的空余时间的活动,主要是出于休息,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往;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目的定义) ⊙认为旅游是以经济形式表现出的内容广泛的人类社会地域活动,它不只是游览、购物、花钱、享受,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寻幽控奇、博览风采、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文化娱乐、体育锻炼、度假休养、文化交流和人民往来等。

  38. 旅游学 ⊙认为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居留,并且不从事赚钱活动。(AIEST定义) ⊙认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根据以上的分析,他们认为旅游的本质属性是: ⊙旅游是人的活动,是在具体的社会社交中发生和进行的 ⊙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 ⊙旅游是人类生活需求层次提高的表现 ⊙旅游带有一定经济现象的色彩 ⊙旅游还涉及到一些政治方面的问题 由此旅游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普及性、异地性、季节性、流动性和享受性与审美性。

  39. 旅游学 2、Burkart定义 旅游是人们离开其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某地的运动和在该地逗留期间的各种活动。(Tourism:past,present and future) 3、美国参议员研究小组 旅游是人们出于日常上班工作以外的任何原因,离开其居家所在的地区,到某个或某些地方旅行的行动和活动。(National tourism policy study final report) 4、[英国]里考瑞什定义 旅游是人的运动,是市场的运动而非一项产业的运动,总之,是流动人口对接待地区及其居民的影响。 5、英国旅游协会定义 旅游是指与人们离开日常生活和工作地任何点向目的地作暂时的移动以及在这些目的地作短期逗留有关的任何活动。

  40. 旅游学 6、WTO马尼拉定义(1980) 用“人员流动”代替“旅游”,认为旅游是指人们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目的或者出于导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作的旅行 7、中国《辞海》(1979版)定义 是一种体育活动的手段和文化休息的良好内容;它有游览、参观、行军等形式,可以是步行的,也可以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它能增长知识、扩大眼界,锻炼身心;离开家乡到外地也称为旅游。 8、唐友波定义 旅游是人们为了寻求文化差异所进行的一种暂时性文化空间跨越的行动和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行为、关系和影响的总和。(《旅游文化学发》展) 9、余光远定义 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掌握旅游的基本特征,明确旅游的基本任务》)

  41. 旅游学 10、曾廷忠定义 旅游是人们为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的需要,暂时离开居住地所进行的旅行和逗留,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导论》)。 11、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定义(19940 旅游被理解为人们出于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在其常住地之外进行的不超过连续一年的旅行和逗留的活动。 12、[德]Dirk Glaesser定义 认为旅游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现象,它包括所有与旅行相关的事宜。构成旅游有三个特征:离开居住地、暂时性和存在出游动机。旅游尤其以人际间的接触和与周围环境错综复杂的关系为特征。《旅游业危机管理》 13、[南斯拉夫]斯洛博丹•翁科维奇定义 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旅行都是旅游,而只与动机在于求得身心方面的休息或娱乐而进行的旅行联系在一起时,才能视为旅游。由此定义旅游及游客时必须考虑:需要在定居地以外的地方作暂逗留的旅行;逗留地的这种改变是为了身心方面的休息和娱乐。

  42. 旅游学 14、李天元定义 旅游是非定居者出于和平目的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地定居和就业(《旅游学概论》)。 15、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学概论》(1993)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交往定义 [德]蒙根•罗特:旅游狭义的理解是那些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求,或个人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国际定义——AIEST ⊙目的定义 ⊙流动定义 [英]伯卡特和梅特利克:旅游发生于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种旅游地的流动,是人们离开他平时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留在该地的各种活动。

  43. 旅游学 ⊙时间定义 [美]马丁•普雷:旅游是为消遣而进行旅行,在某一国家逗留的时间至少超过24小时。 ⊙相关定义 [美]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旅游可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 16、体验理论下的旅游内涵 它主要强调游客到底需求什么的问题。体验理论认为,游客需求的是一种特殊的体验。派恩二世和吉尔摩(1998) 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指出: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功能强大、外形美观、价格优势,现在的趋势则是从生活到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方式,并为产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服务经济时代的生产行为上强调分工及产品功能;消费行为则追求感性与情境的诉求,创造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并注重与商品的互动。他二人提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回忆的活动。

  44. 旅游学 体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因为当过程结束时,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惟一。其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个性化即要求产品的差异化和多种选择。 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过程以及形成的感受(邹统钎,1996)。因此,旅游体验分两部分:旅游过程以及对这个过程的感受。心理需求重于生理需求 。 最优体验的标准:畅。 旅游是人类追求快乐的重要方法。从游客的旅游终极目的来说是为了追求快乐。快乐的三要素是:新鲜感、亲切感、自豪感。新鲜感来自差异,亲切感来自交流,自豪感来自赞美。新鲜感即新奇与鲜活。亲切感是从接触中,特别是人与人接触中,得到的一种满足感,它的主要功能是消除孤独,只有那些欢迎、关心与理解的接触才能产生亲切感。自豪感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一种对自己满足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值得尊重的人,值得自己也值得别人爱的人。 日常生活不能够完全满足快乐时,人们通过休闲旅游的方式来实现。实现的途径是补偿与求解脱。求补偿是寻求与自己的快乐标准相比自己缺乏的东西。求解脱是摆脱与自己的快乐标准相比自己日常生活中多余的东西。 旅游景区的使命就是培养游客的三感——新鲜感、亲切感、自豪感与两求——求补偿、求解脱。

  45. 旅游学 总结:概念泛化明显 上述旅游的定义大都有概念泛化的倾向,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被经济化了的定义。 1、对旅游者的外延界定泛化了 2、对旅游活动的外延界定泛化了 3、对旅游实际持续时间的界定泛化了 概念泛化的影响 1、是导致实践中概念不统一的直接原因 2、直接影响旅游学科的建设方向和学科体系建设 3、导致人们在从事旅游研究时过分倾向于综合的方法而忽略分析的方法 4、对旅游业发展实践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市场定位、产品定位 如没注意商务者在选择目的地、确定活动日程等方面的被动性,而只注意到他们那膨胀的钱袋和近于失控的消费行为。

  46. 旅游学 (二)本书的认识 强调旅游定义必须注意时间性,应该从旅游的本质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入手,并能与其它相关现象进行有效的区分。 1、旅游是工业化发展产物,同时也是工业化的“反动”形式 (1)工业化导致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分离,为旅游现象得以产生 (2)工业化引起的社会问题(工作枯燥、单调、城市化的负面影响)使人们的生活缺乏快乐与幸福。 旅游可能使人通过变换工作和生活地点来满足人们对新事物的体验,符合人们在工业化社会下生活与工作的需要——旅游不能脱离当下的社会环境 2、旅游是通过人们从工作、生活的居住地向旅游目的地的流动这一空间变换方式来实现对新事物的体验的——旅游不能忽视空间移动的性质 3、旅游是一种人们离开居住地或人和地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方式——高于日常消费 4、旅游是不同于一般人口流动的流动方式 这种流动是暂时的、短期性、回归性。其中暂时性是认识人的流动的旅游属性的关键;但同时注意这种空间移动的真正需要是什么。 本书定义:旅游是在工业化环境下,非定居者出于消遣、休闲目的,前往相应目的地的旅行以及停留。

  47. 旅游的性质 二、旅游的性质 争论:文化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 (一)文化论者强调从旅游者角度来认识旅游的性质 1、冯乃康(1995)认为,旅游的基本出发点、整个过程和最终效应都是以获取精神享受为指向的,旅游不是一种经济活动而是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是通过美感享受而获得的,因此,旅游又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2、文化论者认为旅游是旅游者的活动,是一种个人的活动,它与社会发展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谢彦君(1999):从旅游发生和运行过程来看,由于审美和自娱是旅游内核,因此旅游就表现为一种个人行为,并且是在个人意愿、志趣支配下受个人支付能力及其他能力的影响而发生的行为,不管是以散客或组团的形式的旅游,均是如此。

  48. 旅游的性质 谢氏观点: 1、审美与愉悦是旅游的内核 2、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 3、旅游的基本属性表现为消费属性、休闲属性和社会属性 4、旅游的突出特征:异地性、暂时性 认为这两种特征往往诱发旅游者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异乎寻常的倾向性,即责任约束松弛和占有意识表现。具体体现为:消费攀高、道德感弱化、文化干涉、物质摄取

  49. 旅游 异地性 旅游行为特征 旅游的本质 暂时性 审美/愉悦 责任约束松弛 占有意识外显 消费性 休闲性 社会性 旅游的特征 旅游外部效应 旅游的性质

  50. 旅游学 旅游的性质 (二)社会学者从社会生活方式角度来认识旅游的性质 1、人类社会均是在一定的物质、文化条件下,表现出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 2、旅游活动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反工业化的形式,是旅游者休闲活动与旅游业供给活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即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其中消费现象较为明显。这是导致人们往往将旅游现象视为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而忽视了这种消费现象是在一定的具体社会环境下进行的。 3、旅游尤其以人际间的接触和与周围环境错综复杂的关系为特征。 4、旅游属于闲暇消费活动,都是使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手段,都属于一种暂时或短期的特殊生活方式。 罗伯特(1989):旅游主要是对补偿需要的满足,因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束缚下,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产生了一种交往需要的缺失,人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填补生活中的“空白”(即弥补缺失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