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likes | 236 Views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导航栏. 钱钟书( 1910-1998 ),字默存,号槐聚, 1910 年生于江苏无锡。钱钟书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有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 》 ,短篇小说集 《 人 · 兽 · 鬼 》 ,长篇小说 《 围城 》 ,文论及诗文评论 《 谈艺录 》 。其中 《 围城 》 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 “ 文化大家 ” 。. 返回首页. 写作背景. 导航栏.
E N D
返回首页 导航栏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钱钟书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返回首页 写作背景 导航栏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谈中国诗》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返回首页 导航栏 本文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接下来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特点包括中国诗的短小精悍,它形成的原因;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中国诗“的风格;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建议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返回首页 疑难探究 导航栏 【点拨】主要特点是:开篇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时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文章第一段,说明谈论中国诗要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的特点。每一个特点的论述,都包含着对比与综合。对比,是把中外诗歌作对比;综合,是在诸多材料中综合中国诗的特点。文章结尾,作者又宕开一笔,“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使文章说理辨证周密。课文的整个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 1. 课文结构布局是什么特点?
返回首页 导航栏 疑难探究 【点拨】 第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 第二,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第三,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 从文本可以看出学者文化随笔的哪些特点? 2
返回首页 导航栏 1 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品析】 “中国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返回首页 导航栏 2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品析】 这句话语意比较含蓄,弄清句中“尽职”的特指意义是解读整个语句的关键。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而言的。这里的“公职”是指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优劣。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因为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象所以难以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这便是作者所说的“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返回首页 导航栏 综合为纲,比较为网 中外相容,古今兼顾 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让读者回味无穷。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谈中国诗 中国诗的篇幅 中国诗的意韵 中国诗的风格 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 返回首页 导航栏 谈中国诗 钱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