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第八章 后现代艺术设计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先声 —— 波普设计

第八章 后现代艺术设计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先声 —— 波普设计 背景:战后成长的青年一代厌倦了现代主义风格单调、冷漠的设计,渴望有新的消费观念和新的文化风格的出现。新兴的大众文化(肥皂剧、爵士乐、摇摆舞、电子游戏)正在赶超传统的高雅文化。艺术的色彩与装饰因此被重新运用。 波普艺术: 追求日常生活中最为通俗的形式、色彩、结构,形成大众化、市民化的、有象征意义的风格,追求雅俗共赏的目的。受当时 “ 硬边艺术 ” 与 “ 欧普艺术 ” 的影响。 特征:通俗的、短暂的、可消费的、便宜的、批量的、年轻的、诙谐的、诡秘的刺激的 设计口号:艺术不应该是高雅的,艺术应该等同于生活。

inc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八章 后现代艺术设计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先声 —— 波普设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后现代艺术设计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先声——波普设计 背景:战后成长的青年一代厌倦了现代主义风格单调、冷漠的设计,渴望有新的消费观念和新的文化风格的出现。新兴的大众文化(肥皂剧、爵士乐、摇摆舞、电子游戏)正在赶超传统的高雅文化。艺术的色彩与装饰因此被重新运用。 波普艺术:追求日常生活中最为通俗的形式、色彩、结构,形成大众化、市民化的、有象征意义的风格,追求雅俗共赏的目的。受当时“硬边艺术”与“欧普艺术”的影响。 特征:通俗的、短暂的、可消费的、便宜的、批量的、年轻的、诙谐的、诡秘的刺激的 设计口号:艺术不应该是高雅的,艺术应该等同于生活。 艺术手段:拼帖、放大、组合、模仿

  2. “波普” 是一场自发的运动, 没有系统的理论来指导设计,也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手段来填平个性自由与批量生产之间的鸿沟。许多波普设计出自年轻人之手,也只有追求新奇的年轻人乐意一试。但新奇一过,它们也就被抛弃了。这也许正是波普设计的目标之一。 波普设计的本质是形式主义的,它违背了工业生产中的经济法则、人机工程学原理等工业设计的基本原则,因而昙花一现便销声匿迹了。但是波普设计的影响是广泛的,特别是在利用色彩和表现形式方面为设计领域吹进了一股新鲜空气,由此剌激了这方面的探索。

  3. 后现代设计产生背景 设计是: 1.与艺术有关(与美感或审美经验有关或追求造型) 2.与生产及生产技术有关(追求经济性) 3.与解決问题有关(追求实效,追求经济性) 4.与创造力有关(追求新的观点及新的形式) 5.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有关(追求说服力) 6.与市场有关(追求说服力)。 但是现代设计从美术工艺运动至包豪斯至国际式样,到了1960年代,只满足了与艺术有关、与生产有关、与解決问题有关的三个向度,而1960年代末期可以说“全新”的社会或市场登场,促成了“后现代”的出现。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是一场反叛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潮和设计运动,反对传统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理念和方法。

  4.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及理论探索 1.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 (1)反对设计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 (2)反对理性主义,关注人性。主张以游戏的心态设计。 (3)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的历史,注重设计的人文含义。设计大量创造性地运用符号语言,将产品的功能与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历史相结合。 (4)关注设计作品与环境的关系,意识到设计的后果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设计要人性、绿色、环保。

  5. 后现代主义对设计理论的探索 (1)罗伯特·文杜里[美] “少即是多” ( 少令人生厌) 主张:在设计中吸收当代各种文化精神 杂乱的活力,走歪路,模棱两可,变化无常 最早于《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966)明确提出反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在书中提出现代主义已经完成了它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国际主义千篇一律的风格限制了设计师才能的发挥并导致了欣赏趣味的单调乏味。另一本著作《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972)对含混含义模糊、具有隐喻和象征意义的风格表现出更为明晰的偏好。可以说,文杜里提出的传统和混乱的审美趣味是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形成的雏形。

  6.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1925~)

  7. 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1939~) 设计风格:古典韵味、象征主义、折衷主义

  8. 乔恩·伍重(Jorn Utzon,1918~) [丹麦] 悉尼歌剧院建于1959年到1973年,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像盛开的花朵,被视为悉尼市标。为研究和设计这些壳片的结构,用去8年时间,施工也费时3年多。工程预算700万美元,实际费用达12000万美元。

  9. 贝聿铭(Ieoh Ming Pei 1917-) [华裔美籍] 贝聿铭认为建筑设计应从整个城市的规划结构出发, 而不能孤立的对待个体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善于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 作品的雕塑感很强。 1984年法国罗浮宫扩建

  10. 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 阿卡米亚(Alchymia) :1976年在意大利米兰成立的工作室。 阿卡米亚工作室与索特萨斯和亚历山德罗·门蒂利(Alessandro Mendini,1931~)合作,因此很快取得世界声望,成为世界知名的激进设计组织之一。工作室的目标是对传统提出挑战,寻求以“表现特性”为新意的方式;他们变更设计语言,创造了许多形式怪诞、颇具象征意义的家具装饰品、艺术品和日用品。设计风格独特,常常出人意料,具有戏剧性效果。 孟菲斯(Memphis)集团设计风格(具有儿童心理特点):从未系统地阐述过任何设计思想或设计方法,只是用设计作品来展示其与现代主义设计迥异的设计方式。 功能不是绝对,既肯定产品的使用价值,但更强调设计应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 材料:重在表面肌理的装饰应用 色彩:不分主调、背景色,同时并置不同色块 样式:既生硬粗糙,又柔和淡雅;既古典,又科幻

  11. 孟菲斯集团成员的作品 艾托·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1917~) 代表作:奇形怪状的书架 使用塑料贴面,颜色鲜艳,其拼贴组合 的造型不具备书架的功能。设计的物品 用途不明、含义模糊的。 1981 1986

  12. 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 一、 “新浪潮”平面设计运动 (New Wave Typography) 沃夫根·魏纳特(Wolfgang Weingart,1941~)

  13. 二、孟菲斯风格和旧金山派平面设计 拉德尔设计的曼菲斯标志 旧金山派 在美国旧金山地区形成的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风格, 成员以旧金山设计学院的教师为主。 特点:自由的版面、强烈的色彩、乐观、幽默

  14. 三、“里特罗”(Retro)设计运动 20世纪80年代,纽约出现的强调历史风格复古 的设计,称为“里特罗”设计。 设计形式:“向后看”、“与众不同”

  15.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风格及表现 1、高科技风格(High—Tech)源于20设计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随着科学的进步,尖端技术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要求树立一种与高科技相应的设计美学。高科技派喜欢用非传统的合成材料或零件。 高科技风格的特征: 简洁的造型、光亮与金属的造型 (加上一些冷冷的燈光效果)、工业化产品或粗犷建材的直接引用、建筑物厂房化(或效率化)、结构的外露(尤其是钢结构)。

  16. ②过渡高科技风格(Trans High Tech) 又称“改良高科技风格”,是一种针对具有工业化特征的高科技风格的嘲讽、调侃,具有高度的个人表现特点。设计荒诞不经,表现设计师对高科技、工业化的厌恶。因为这种风格的明显讽刺特征,因此得不到广泛的欢迎,只能针对个人、少来生产。 1986《让人舒服的椅子》 朗•阿拉德的设计 象征意义:当人坐下时椅子的弯曲变形仿佛要断裂,会令人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如将物体丑化的感觉、重新传统设计理念的感觉,其感觉源于材质及需要激发的理念间的冲突。

  17. ③极简主义风格(Minimalism) 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其特征是追求极端简单的设计,摒弃粗放和奢华的修饰以及琐碎功能,强调简洁通畅来疏导世俗生活,观照人文层面。   极少主义之所以能够风靡,是其顺应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观念。人们在极少主义中体会到归返简致素朴的真正的纯和美。“为简而简”容易导致形式主义。

  18. ④微建筑风格(Micro-Architecture)

  19. ⑤微电子风格(Micro-electronics)

  20. ⑥解构主义风格(Deconstruction) 解构主义是1980年代末期兴起于建筑设计界的派別。 理论的核心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经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解构主义不仅否定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构成主义,而且也否定古典的美学原则(和谐、统一)。 例:20世纪80年代,一位西方艺术家来华演出的一出哑剧, 用一把中提琴演奏了一段古典音乐之后,突然起身猛地将琴摔到地上,并狠狠地踩了一脚,然后又很快地用提琴碎片在一块画布上粘贴出一幅抽象的绘画(一幅提琴解构重组的绘画)。原来完美、和谐的提琴造型已不复存在,而它留下的碎片在另一种艺术形式中得以重生。

  21. ⑦新现代主义风格(Neo-modernism) 新现代主义是一种创作态度,设计者希望回到现代主义的追求目标,并以此来超越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的说法最早见于1981年国际设计协会会议。新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最大的不同在于:拒绝现代主义中的“普同性”(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最好的答案)与“国际样式”。 ⑥可持续发展战略 背景:经济的发展带来对生存环境的破坏。一是资源浪费和掠夺性利用,二是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与恶化。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设计理论: A.绿色设计 B.生态设计 C.循环设计 D.组合设计

  22. 对后现代主义的质疑 后现代设计以其亮丽的色彩和轰动的展示效果一时成为传播媒介的热点。但后现代设计并没有改变现代主义设计实质性的东西,它只是在现代主义设计上做一些表面文章,或者是为现代主义设计做一些修正工作。 设计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其功能性的要求将成为恒久的标准。现代主义设计强调的标准化、系统性对于因日益发达的交通和通讯而变得越来越小的地球来说是一种极为有用的设计方法,可以为不同国家、操不同语言的人们提供方便。规范化的标志、标牌设计甚至可以成为一种世界语言,为人们带来便利。 相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性化的特点来说,具有强烈感性色彩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是极为脆弱的,它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挑战基本上只是停留在风格和形式方面,并没有涉及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核心。后现代主义设计关注的只是设计的形式内容,探求在创造性的无序中存在的纯洁性和浪漫性。

  23. 第九章中国当代设计

  24. 中国当代的艺术设计主要指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艺术设计实践。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发展时期,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国家方针指引下,20世纪50年代的艺术设计以满足人民衣食住行用的需要、以轻工业产品的装饰设计为重点而展开,从花布等染织品的设计、服装设计到日用品的设计,开始具有了新时代的风貌。中国当代的艺术设计主要指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艺术设计实践。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发展时期,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国家方针指引下,20世纪50年代的艺术设计以满足人民衣食住行用的需要、以轻工业产品的装饰设计为重点而展开,从花布等染织品的设计、服装设计到日用品的设计,开始具有了新时代的风貌。 • 文革十年,中国的艺术设计处于停滞状态。8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艺术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需求不断上升,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产品和文化思潮也随着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是20世纪艺术设计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设计界奠定新时期发展基础、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不同的设计门类虽然发展不平衡,但其成就无疑是巨大的。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当代艺术设计实践呈现出风格各异,勃勃生机与良好的发展势头。

  25. 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设计为中心。近年来景观设计逐渐成为重点。20世纪初中国的室内设计主要由建筑师来完成;二三十年代,中国建筑师以自强的民族性格设计出一批富有民族传统的优秀建筑和室内设计作品,如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堂、中山陵藏经楼等建筑,室内采用传统八角形藻井装饰和梁枋彩画装饰,中山堂内装修也是传统民族色调,色彩鲜明、富丽。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设计为中心。近年来景观设计逐渐成为重点。20世纪初中国的室内设计主要由建筑师来完成;二三十年代,中国建筑师以自强的民族性格设计出一批富有民族传统的优秀建筑和室内设计作品,如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堂、中山陵藏经楼等建筑,室内采用传统八角形藻井装饰和梁枋彩画装饰,中山堂内装修也是传统民族色调,色彩鲜明、富丽。 • 从1959年9月开始,北京市政府集中了当时中国最好的设计力量,在短期内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任务。人民大会堂的室内设计是当时室内装修的重中之重,首次聘请和组织了美术家和装饰设计师配合建筑师共同进行设计,从室内装饰到家具、陈设艺术品的设计与制作。这些设计既注意到时代性又注意民族风格和政治上的一些要求,在中西结合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各地相继建成了一批大型宾馆饭店,功能需要上注意中西结合,出现了一批经典作品。1982年建成的北京香山饭店,其室内设计融合中西,民族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26. 1958—1959年北京的“十大工程”(包括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27. 上海的金茂大厦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高新科技相融合的特点,既是中国古老塔式建筑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海派建筑风格在浦东的再现。上海的金茂大厦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高新科技相融合的特点,既是中国古老塔式建筑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海派建筑风格在浦东的再现。

  28. 平面设计是当代中国艺术设计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重要领域。20世纪80年代,经过文革10余年的沉寂,整个中国设计界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设计机遇和国外优秀设计的影响和冲击下,进入了一个变革和转型的时期。这种变革与转型是从模仿开始的,其对象首先是日本,其次是港台,再其次是欧美,学习和模仿使中国的平面设计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平面设计界很快意识到了设计的民族性和设计的服务对象问题;自90年代开始,一些设计师如王序、陈绍华、吕敬人等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现代,在中外设计交流中逐渐站稳了脚跟,并以具有民族风格和特色的设计作品在世界平面设计界渐露头角,世界平面设计界有了中国的声音和一席之地。平面设计是当代中国艺术设计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重要领域。20世纪80年代,经过文革10余年的沉寂,整个中国设计界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设计机遇和国外优秀设计的影响和冲击下,进入了一个变革和转型的时期。这种变革与转型是从模仿开始的,其对象首先是日本,其次是港台,再其次是欧美,学习和模仿使中国的平面设计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平面设计界很快意识到了设计的民族性和设计的服务对象问题;自90年代开始,一些设计师如王序、陈绍华、吕敬人等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现代,在中外设计交流中逐渐站稳了脚跟,并以具有民族风格和特色的设计作品在世界平面设计界渐露头角,世界平面设计界有了中国的声音和一席之地。

  29. 吕敬人书籍装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