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k likes | 2.81k Views
国民经济核算 实验课程. 目 录 项目 1 GDP 核算与分析实验 项目 2 投入产出核算实验 —— 表的编制与合并 项目 3 投入产出核算实验 —— 应用与分析 项目 4 收入分配核算的应用分析 项目 5 资金流量核算与分析 —— 实物交易部分 项目 6 资金流量核算与分析 —— 金融交易部分 项目 7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 项目 8 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 SEEA ). 项目 1 GDP 核算与分析. 实验课. 1.1 实验目的
E N D
国民经济核算 实验课程
目 录 项目1 GDP核算与分析实验 项目2 投入产出核算实验——表的编制与合并 项目3 投入产出核算实验——应用与分析 项目4 收入分配核算的应用分析 项目5 资金流量核算与分析——实物交易部分 项目6 资金流量核算与分析——金融交易部分 项目7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 项目8 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SEEA)
项目1 GDP核算与分析 实验课
1.1实验目的 ⒈ 通过实验掌握GDP三种不同的核算方法 ⒉根据实验结果解释数据间的平衡关系 ⒊运用GDP核算的数据进行经济分析
1.2实验原理 1.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表示国民经济生产的成果,它也是国民经济分配的来源和国民经济使用的基础。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分别从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加以表现,从生产方面来看,国内生产总值是国内总产出的一部分,计算整个国民经济的增加值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和。
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法: ∑增加值=国民经济总产出-全部中间投入 =全部劳动者新创造价值+全部固定资产折旧 • 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法: GDP=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 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法: 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2.季度(月度)GDP增长率计算 (1)季度(月度)同比增长率 本季度(月度)与上年同一季度(月度)相比而计算的GDP增长率。由于两个年份相同季度(月度)在季节上基本可比,故在计算过程中不作季节性调整,它反映本季度(月度)经济运行的内在因素和季节性等外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优点:能客观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进展,且季度(月度)和年度的变动幅度基本保持同步。
(2)季度(月度)累计增长率 连续几个季度(月度)累加与上年同期相比计算而得的增长率。与同比增长率一样,它也不作季节性调整。 优点: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运行的进展情况,并且随着季度的不断累加,其增长率也越来越接近于年度增长率,增幅与年度增长率趋于同步。 缺点:受季节性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对经济内在增长趋势的反映不是很灵敏。而且,该指标不能反映各个季度之间经济运行的结构变化情况。
(3)季度(月度)环比增长率 指某一季度与上一季度相比计算而成的GDP增长率。由于受季节因素影响,两个相邻季度之间经济条件是不可比的,在计算过程中需要作季节性调整,故也称为季节性调整之后的增长率。
优点:由于剔除了季节性等外在因素的作用,只反映经济内在增长趋势,能十分清楚地反映经济内在运行的基本走势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实际效果。优点:由于剔除了季节性等外在因素的作用,只反映经济内在增长趋势,能十分清楚地反映经济内在运行的基本走势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实际效果。 缺陷:该指标受基准期季节因素的影响,数据的变动起伏较大。
(4)季度(月度)环比折年率增长率 是在全年均保持本季度增长幅度的假设前提下,将环比增长率外推到全年而计算的GDP增长率,其计算公式为:季度(环比发展速度4-1)×100% 月度(环比发展速度12-1)×100% 优点: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环比增长率与年度增长率在增幅上不同步的缺陷。
缺点: 季度(月度)环比增长率是经过相应的季节性调整,它不如季度(月度)同比增长率数据那样客观反映季度(月度)经济运行的实际进度。并且,因对比基期不同,其变动幅度与年度增长率的变动幅度是不同步的。
3.季度(月度)GDP增长率计算 (1)季度(月度)同比增长率 本季度(月度)与上年同一季度(月度)相比而计算的GDP增长率。由于两个年份相同季度(月度)在季节上基本可比,故在计算过程中不作季节性调整,它反映本季度(月度)经济运行的内在因素和季节性等外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优点:该指标能客观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进展,且季度(月度)和年度的变动幅度基本保持同步。优点:该指标能客观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进展,且季度(月度)和年度的变动幅度基本保持同步。 缺点:季度(月度)环比折年率增长率是基于全年均保持本季度增长幅度的假设前提下计算出来的,所反映的GDP变动程度常常会被夸张。当本季度(月度)经济扩张时,该指标会夸大实际增速;当本季度(月度)经济萎缩时,则夸大实际减速的幅度。
1.3实验设计 ⒈ 运用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分别计算GDP。 ⑴生产法:GDP=∑各部门增加值 ⑵支出法: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⑶收入法:GDP=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2. GDP结构分析 (1)各产业比重 各产业所占比重= (2)最终使用分析 投资率= 消费率= 净出口率=
3. 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量对同期GDP增加的贡献率: 各产业贡献率= • 注:此处的各产业增加值和GDP增量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所以须用不变价格的增量计算。 4. 三次产业对GDP的拉动: 三次产业拉动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
1.4 数据来源及平台 ⒈ 本实验的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这里所需要使用的数据见附带的数据文件夹中项目1,亦可从中经网(www.cei.gov.cn)搜集最新年度数据,可将表格数据以Excel文件导出。 ⒉ 本实验的操作平台:Excel。
1.5 实验过程 1.GDP总量计算 以2005年度为例,计算该年的GDP总量。在数据文件夹中找到1988年~2007年生产法核算GDP(现价)为名的Excel文件,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2420﹑87364.6﹑72432.9, 则GDP=22420+87364.6+72432.9=183217.5
打开1988年~2006年支出法核算GDP(现价)为名的Excel文件,找到相应的指标值,打开1988年~2006年支出法核算GDP(现价)为名的Excel文件,找到相应的指标值, 则GDP=97822.7+80646.3+10223.1 =188692.1 • 打开1990年~2006年收入法核算GDP(现价)为名的Excel文件, 则GDP=81888.02+27919.21+29521.99 +584459.81=179989.03
⒉GDP结构分析计算 ⑴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 =0.122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 =0.477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 =0.395 ⑵ 投资率= =0.427 消费率= =0.518 净出口率= =0.054
3.产业贡献率计算 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www.stats.gov.cn/jtsj/ndsj/) 2005年不变价的GDP=156775.3(亿元) 2004年不变价的GDP=141964.5(亿元) 2005年不变价的第一产业增加值=18125.8(亿元)
2005年不变价的第二产业增加值= 75870.4(亿元) • 2005年不变价的第三产业增加值=62779.1(亿元) • 2004年不变价的第一产业增加值=17224.8(亿元) • 2004年不变价的第二产业增加值= 67926.1 (亿元) • 2004年不变价的第三产业增加值=56813.6(亿元)
(1)三次产业贡献率 第一产业贡献率= (18125.8 - 17224.8)/ (156775.3- 141964.5)=6.1% 第二产业贡献率=(75870.4- 67926.1 )/(156775.3- 141964.5)=53.6% 第三产业贡献率= (62779.1- 56813.6)/(156775.3- 141964.5)=40.3% (2)三次产业拉动 GDP增长= (156775.3/ 141964.5-1)=10.4% 第一产业拉动= (156775.3/ 141964.5-1)Х6.1%=0.6% 第二产业拉动= (156775.3/141964.5-1) Х 53.6%=5.6% 第三产业拉动= (156775.3/141964.5-1) Х 40.3%=4.2%
根据得到的数据,在Excel中分别制作运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GDP的饼图和柱形图,如下:根据得到的数据,在Excel中分别制作运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GDP的饼图和柱形图,如下:
1.6 结果分析 ⑴ 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处于较低级阶段 三大产业中作为初级产业的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仅有12%, 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8%﹑40%。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印度相比,2005年印度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经高达54%,而发达国家,例如美国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达75%,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都在60%-70%以上,所以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处于低级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主要体现了工业化阶段的特征,服务业的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的贡献率相比与第二、三产业较少,而第三产业仍有发展的空间来带动经济的增长。
⑵ 我国投资率处于较高的水平 投资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形成生产性非金融资产的比重。2005年的投资率为43%,我国的投资率大大高于世界水平(世界平均投资率为23.7%)。高投资率,既会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投资率高与我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我国的消费率是52%,也低于世界水平(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6.3%),传统的消费观念﹑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各种购买力分流因素也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
⑶ 外需对我国国民经济经济的影响较大 我国的净出口率达到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978-2005年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的年均净出口率分别为-2.7%、1.6%、0.4%和-1.7%;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的年均净出口率分别为0.6%、-2%、2.7%和-6.7%;亚洲国家整体属于贸易顺差,年均净出口率为1.9%,其中韩国为2.1%,说明外需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
1.7 问题扩展与思考 ⒈ 运用这三种不同方法的方法得到的年度GDP应该相等,但是实际数据显示出现一定的偏差。出现偏差的原因是什么? ⒉ 利用现有的数据,从生产、收入、支出的角度计算分析各年度的GDP并做相关的经济分析。从一段时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其他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发现差距和不同。
3.计算各年度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及三次产业拉动,并从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的比较和分析。3.计算各年度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及三次产业拉动,并从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的比较和分析。 4. 收集月度或季度数据计算各种月度或季度GDP或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指标,寻找经济增长的转折点。
2.1 实验目的 1.熟悉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表式,掌握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2.熟悉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表式,掌握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3.理解产品部门(“纯”部门)分类,掌握简化对称型投入产出表部门的方法。 4.利用RAS法修订直接消耗系数的方法,以克服静态投入产出模型不能反映科技进步的缺点。
2.2实验原理 2.2.1.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记:xij为第j种产品在生产中消耗的第i种产品的数量 yi为第i种产品的最终产品数量 Xj为第j种产品的总产出 c1j、vj、mj分别为生产第j种产品投入的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和社会纯收入。 Nj为第j种产品的增加值,即Nj = c1j + vj + mj
平衡关系: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出 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同一部门:总产出=总投入,Xi =Xj(当i=j 时) 全社会总产出=全社会总投入,∑Xi =∑Xj 全社会最终产品=全社会增加值, ∑yi =∑(c1j + vj + mj)
2.2.2.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对供给表: 记:sij为第j个部门生产的第i种产品的数量 qi为全社会第i种产品的生产数量 gj为第j个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总量即总产出 平衡关系:一种产品全社会供给总量=∑各部门生产的该产品 一个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总产出
对使用表: 记:uij为第j个部门生产中消耗的第i种产品的数量 yi为第i种产品的最终产品数量 qi为全社会第i种产品的使用总量 zj为第j部门的增加值 gj为第j个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总量即总产出
平衡关系: 一种产品全社会使用总量=∑各部门用作中间产品的该产品+ 全社会作最终产品的该产品, 一个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生产中消耗的中间产品+ 该部门 增加值, 供给表与使用表之间的平衡关系: 两张表的行合计数一一对应相等,两张表的列合计数一一对应相等。
2.2.3.RAS法修正直接消耗系数 如果科技进步具体体现为替代效应和制造效应,记r为反映替代效应的替代系数,s为反映制造效应的制造系数,记发生两种效应前直接消耗系数为a0ij, 发生两种效应后直接消耗系数为a1ij,假定两种效应同时发生,并且两种效应都具有部门一致性,则有a1i j= ra0ijs。 若已知计划期各部门的总产品X、最终产品Y、增加值C1+V+M,即令X、Y、C1+V+M为外生变量,通过行合计数矩阵与列合计数矩阵,经过多次迭代,便可将基期的直接消耗系数A0 修正为反映了科技进步的计划期的直接消耗系数A1。
2.3实验设计 1.根据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完成投入产出表 2.根据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合并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 3.根据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完成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 4.利用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推导对称型投入产出表 5.利用RAS法修订直接消耗系数 2.4 实验数据 中国2002年122部门投入产出表(见数据库)
表2-1 对 称 性 投 入 产 出 表 单位:亿元 2.5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根据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完成投入产出表(表2.1) 表2.1 对 称 性 投 入 产 出 表单位:亿元
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建立方程组,求出表中缺失的数据。结果见表2.2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建立方程组,求出表中缺失的数据。结果见表2.2 表2.2 对称性投入产出表单位:亿元
2.根据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合并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2.根据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合并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 中国2002年122部门投入产出表合并要求见表2.2.1和表2.2.2 表2.2.1. 17个部门的名称和各个部门的编号
将中国2002年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按照表2.2.2的编号合并为表2.2.1.规定的17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将中国2002年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按照表2.2.2的编号合并为表2.2.1.规定的17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第一步,按部门合并的要求将横向数据一一对应地加总合并。 第二步,按部门合并的要求将纵向数据一一对应地加总合并。 合并后,中国2002年17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见附录。
3.根据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完成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3.根据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完成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 根据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补上删去的数据,完成供给表和使用表,熟悉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表式,掌握每张表中的平衡关系和二张表之间的平衡关系。 表2.3.供给表单位:亿元
表2.4. 使用表单位:亿元 由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可得结果见表2.5,2.6。 表2.5 供给表 单位:亿元
4.利用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推导对称型投入产出表 4.利用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推导对称型投入产出表 利用非对称型供给表和使用表,推导、编制对称型产品投入产出表的方法,从而克服编制称型产品投入产出表缺乏“纯部门”资料的困难。 在产品技术假定和产业技术假定下,可以利用非对称型供给表和使用表推导出“纯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A,继而编制对称型产品投入产出表。 给出供给表和使用表,计算产品比例系数、市场份额系数、部门消耗系数,然后利用这些系数在产品技术假定和产业技术假定下推导出直接消耗系数A,再用A编制对称型产品投入产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