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79 Views
南洋公学译书院. 序.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资产阶级改良思想逐渐盛行,模仿西方大学兴办新学成为维新派培养维新人才进行社会改良的主要活动。民国以前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大学仅有北洋大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和山西大学堂 4 所。 大学对教科书的需要直接促进了大学出版的产生。南洋公学译书院、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和编书处、山西大学堂译书院都是近代大学出版机构。 1898 年开始的南洋公学译书院是成立最早的大学出版机构。 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教会大学也有出版机构存在,但都比南洋公学译书院稍晚。因此,南洋公学译书院是中国近代大学出版的开端。. 序. 110 年前 —— 南洋公学成立
E N D
序 • 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改良思想逐渐盛行,模仿西方大学兴办新学成为维新派培养维新人才进行社会改良的主要活动。民国以前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大学仅有北洋大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和山西大学堂4所。 • 大学对教科书的需要直接促进了大学出版的产生。南洋公学译书院、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和编书处、山西大学堂译书院都是近代大学出版机构。1898年开始的南洋公学译书院是成立最早的大学出版机构。 • 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教会大学也有出版机构存在,但都比南洋公学译书院稍晚。因此,南洋公学译书院是中国近代大学出版的开端。
序 • 110年前——南洋公学成立 “师范院及中、上两院学生本身有翻译课程,另设译书院一所,选诸生之有学识而能文者,将图书院购藏东、西各国新出之书课,令择要翻译,陆续刊行” • 近代第一家大学出版机构——南洋公学译书院 1898年初,盛宣怀奏请朝廷在南洋公学创办译书院,并设译书院于虹口,聘请多名日籍顾问,翻译日文著作。 • 译书院的地点、各种资料都称设于虹口
译书院的人员 • 张元济于1899年春出任译书院主事 1899年3月,“李鸿章向南洋公学督办盛宣怀推荐先生。盛公因译书院缺乏熟悉西文、精通译印事宜之人主持其事,聘先生为译书院院长。”4月张元济正式就任译书院院长。
译书院的人员 • 1902年初:主校二人,即费念慈(屺怀)和张元济;分校七人,东文翻译一人;行政人员包括司账、书记共六人,工勤人员七人。 • 翻译:孟森(译有《步兵操典》、《日本宪兵制》等)、杨志洵(译有《军队内务书》)等。此外,雷奋、杨荫杭、杨廷栋三人1902年夏从日本留学回来,被派入译书院任职 。
译书院与张元济 张元济
译书院出过的书 • 译书院筹建时期,受到当时国内急于强兵卫国的思想情绪影响,目光集中于军事书籍。到了1901年7月,张元济呈文盛宣怀称,其时译书院历年共译成14种书,两年间,正式出版书籍的进展缓慢,但从选题来看,兵书所占比例从100%下降到64%。 • 南洋公学译书院出版严复译〔英〕亚当·斯密著《原富》(后称《国富论》),是我国近代出版史、书籍史、翻译史乃至思想史上一件大事。
严复 严复(1854-1921) 初名体乾,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又易名复,字几道,晚号愈野老人,别号尊疑。福建福州人。特赐文科进士出身,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 严复不仅翻译了《天演论》还翻译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原富》,给中国带来了西方学说和进步思想。严复反对“好古而忽今”。主张与天争胜,自强保种,救亡图存,思想自由。在学术上,严复提出“兼收并蓄,广纳众流”的思想,以后成为北大著名校长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思想的依据。
严复和《原富》 严复翻译《原富》,表达了他对国家"求强""致富"的强烈愿望。他通过译作,痛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指责中国封建统治者顽固保守,压抑初生的中国民族资本顺利发展。中国正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重温这部被奉为市场经济"圣经"的《原富》和严复为此书所作的按语,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不失它的启迪意义。 《原富》是严复翻译英囤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1723~1790年)著作《国富论》的书名,也是我国景早的有关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译著。该书于1897年开始翻译,l902年由南洋公学译书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