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两亲性聚烯烃核 - 壳结构 高分子材料的合成

两亲性聚烯烃核 - 壳结构 高分子材料的合成. Synthesis of Amphiphilic Polymers with Polyolefins-Core Structure. 报告人:肖冬洁 导师:高海洋副教授. 1. 2. 3. 4. 5. 选题意义. 研究背景. 研究方案. 实验部分. 结论. 内容概要. 粘合性、润湿性、印染性、透气性及与其他物质的相容性等性能较差。. 聚烯烃不含 极性基团. 1. 选题意义. 聚烯烃需要功能化. 聚烯烃的功能化方法. 直接聚合法. 反应性功能化法. 后功能化法.

imel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两亲性聚烯烃核 - 壳结构 高分子材料的合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两亲性聚烯烃核-壳结构高分子材料的合成 Synthesis of Amphiphilic Polymers with Polyolefins-Core Structure 报告人:肖冬洁 导师:高海洋副教授

  2. 1 2 3 4 5 选题意义 研究背景 研究方案 实验部分 结论 内容概要

  3. 粘合性、润湿性、印染性、透气性及与其他物质的相容性等性能较差。粘合性、润湿性、印染性、透气性及与其他物质的相容性等性能较差。 聚烯烃不含 极性基团 • 1.选题意义 聚烯烃需要功能化 聚烯烃的功能化方法 直接聚合法 反应性功能化法 后功能化法 合成一种具有反应性的共聚中间产物,然后对中间物进行基团转换 合成聚烯烃后用接枝、酸浸、表面电离等方法使聚烯烃功能化 极性单体与烯烃单体 在催化剂作用下共聚

  4. 已商业化生产 • 1. 选题意义 线形 • 具有三维椭球状立体结构 • 表面富集大量官能性端基 • 溶解性、相容性好 • 应用于润滑油改性、涂料、薄膜、高分子液晶、生物医用药物释放体系 聚烯烃的拓扑结构 支化 超支化 理想的功能化对象,有利于核-壳结构的产生 树状 具结构对称性和规整性,完美的球形

  5. 1995年Brookhart合成了大位阻的α-二亚胺镍和钯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时,得到了高度支化的聚乙烯 ,掀起了烯烃后过渡金属金属催化剂的研究热潮 。 • 2.研究背景 链行走机理(β-H agostic) Mecking S, Johnson L K., Wang L, Brookhart M. J. Am. Chem. Soc.,1998, 120:888.

  6. 1999年 Guan等用阳离子型α-二亚胺钯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时得到了超支化聚乙烯。聚合时乙烯压力越低,所得聚乙烯越趋向超支化。 • 2.研究背景 Guan Z,Cotts P. M.,McCord E. F.,McLain S. J.Science.,1999,283:2059.

  7. 阳离子型α-二亚胺钯催化剂亲氧性弱,对极性功能基团有很好的容忍性阳离子型α-二亚胺钯催化剂亲氧性弱,对极性功能基团有很好的容忍性 • 2.研究背景 2007年,Ye Zhibin小组报道了使用阳离子型α-二亚胺钯催化剂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BIEA一步共聚合成末端带溴的超支化聚乙烯,插入率在3%左右。 Ye zhibin, Macromol.Rapid Commun. 2007, 28, 2185–2191

  8. 末端带极性反应基团的共聚物的功能化 • 2.研究背景 引入的链段的分子量不能太高 缺点 偶联反应 偶联反应的效率低 聚合物纯化困难 (ATRP)进一步引发其它单体聚合 会发生分子间的双基终止反应或链转移反应 缺点 链段结构表征困难 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则是另一个行之有效的合成技术路线

  9. 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Sharpless在2001年引入的一个合成概念。 • 2.研究背景 在点击化学反应的大家族中,研究和应用最为成熟的是一价铜催化的端基炔和叠氮化物生成的1,4-二取代的1,2,3-三唑的Huisgen偶极环加成反应 。 反应条件温和(70~90℃) 反应选择性好(几乎没有副反应) 优势 反应效率高(可定量反应)

  10. 点击化学改性聚烯烃 很少报道,原因:聚烯烃的非极性,差的溶解性。 • 2.研究背景 D‘Agosto,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9311 –9313 另一方面,带极性反应基团的超支化聚乙烯,反应基团富集于聚乙烯表面,且溶解性良好,利于点击化学反应。 应用前景:聚合物共混,涂料,薄膜;PE骨架的无毒性,药物缓释载体

  11. 端炔基PEG的合成 一. • 3.实验思路 二. 乙烯与BIEA共聚(链行走聚合) 把末端Br 转化成N3 NaN3

  12. 三.Click 反应 • 3.实验思路 CuBr/PPh3 + 48h,90℃,R.T CuBr/PPh3 + 48h,90℃,R.T 亲油性PE核 亲水性PEG外壳 CuBr/PPh3 + 48h,90℃,R.T = = MPEG

  13. 本实验提出一种新的功能化聚烯烃合成技术路线:本实验提出一种新的功能化聚烯烃合成技术路线: 链行走乙烯聚合 点击化学 • 实验创新之处 串联 利用链行走催化剂(阳离子型的-二亚胺钯化合物) 催化乙烯和极性单体聚合 制备端基为极性反应性基团的 不同拓扑结构的聚乙烯 进一步引入其它高分子链段 制备结构参数可控的两亲性的功能化聚乙烯。 这条新的合成路线迄今为止还没有见文献报道。

  14. 4.实验部分 • 4.1实验准备 • 4.2端炔基MPEG的合成 • 4.3乙烯与BIEA共聚 • 4.4末端基团转化 • 4.5Click 反应

  15. 实验部分 一、阳离子型α-二亚胺钯催化剂的合成 • 4.1实验准备 1. 配体的合成 2. α-二亚胺钯配合物的合成 3. 阳离子化

  16. 二、BIEA的合成 丙烯酸2-羟基乙酯, Et3N的CH2Cl2混合溶液 逐滴加入溴代酰溴的 二氯甲烷溶液 滴加完后(约1-2h), 反应在室温下搅拌过夜 N2氛围下 ,冰水浴 后处理步骤: 过滤掉沉淀,浓缩除去部分二氯甲烷,再过滤除去沉淀,用二氯甲烷洗涤沉淀,将洗液和油状物合并到一起。用水(50ml)洗涤三次,有机相用无水MgSO4干燥。过滤,旋转蒸发除去二氯甲烷,所得到的油状物减压蒸馏在110℃左右快速蒸出,得到微黄色液体。产量62g,产率78%。

  17. 1、实验步骤 4.2端炔基MPEG的合成 PEO在甲苯中 共沸除水1-2h 加入戊炔酸, DMAP 半小时 加入DCC 的 二氯甲烷溶液 N2保护下 溶于二氯甲烷, 置于冰水浴 室温反应过夜, 过滤掉DCU沉淀 二氯甲烷/无水乙醚 溶解→沉淀 35℃下真空 干燥至恒重 循环三次

  18. 2、端炔基MPEG1HNMR谱图分析 与戊炔酸相连的亚甲基氢 c’ c d a 与MPEG相连的亚甲基氢 b 炔基氢 4.25ppm 2.55ppm 1.98ppm

  19. 出现三个特征峰 1.98ppm 炔氢峰(d峰) 4.25ppm 与戊炔酸相连的MPEG链上的亚甲基峰(b峰) 2.5~2.6ppm 与MPEG链相连的戊炔酸上的亚甲基峰(c,c’峰) 证明炔基成功地接上了MPEG主链末端。 • 端炔基MPEG氢谱分析结果 根据积分的结果计算,三种分子量的MPEG的炔基化效率皆为100%。 证明使用戊炔酸+DCC+DMAP的体系可实现炔基的定量转化。

  20. 3、端炔基MPEG(1100)13CNMR谱图分析 文献报道原料PEG中与端羟基相连的亚甲基碳的共振峰在61.9ppm,谱图中没有出现这个峰,表明反应定量。

  21. 4.3BIEA与乙烯共聚 1、实验步骤 1atm,48h 真空下在玻璃釜加入 二氯甲烷溶剂, 再加BIEA 加入10ml CH2Cl2 溶解的 催化剂溶液 热平衡后 加1 atm压力的乙烯 加乙醇沉淀,聚合物 用石油醚溶,用填装 二氧化铝的柱子分离 纯化,真空干燥至恒重 48小时后,用乙醇终止反应 聚合条件:乙烯压力1atm,溶剂CH2Cl2,总体积75ml, 反应时间48小时,温度35℃,BIEA浓度0.6M。

  22. 2、带Br末端的超支化聚乙烯1HNMR谱图分析 BIEA端甲基氢共振峰向低场位移 与hPE相连的BIEA上的亚甲基氢共振峰向高场的位移 BIEA和hPE都没有的共振峰

  23. 4.4 末端基团转化 末端带溴的超支化聚乙烯hPE-Brn(1equiv)与NaN3(5~10equiv)溶于甲苯+DMF(5:3)中,80℃下搅拌反应一夜。将反应混合物过滤,用50ml水萃取三次,取有机相旋干溶剂,35℃真空干燥。产率80%。

  24. 4.5Click反应 1、实验步骤 CuBr/PPh3 + 48h,90℃,R.T = = MPEG 带溴末端的超支化聚乙烯 与端炔基MPEG 加入 Schlenk瓶中 加入甲苯恒温油浴 90℃反应48小时 甲苯溶解/乙醇沉淀 循环三次, 真空干燥 N2保护下 旋蒸 加入CuBr(0.5equipv聚乙烯) 及PPh3(1.5equipv聚乙烯)

  25. 粗产物 2、 Click反应粗产物的提纯 石油醚 不溶物 溶解物 超支化PE 产品 催化剂 端炔基MPEG 甲苯+乙醇 溶解物 沉淀 催化剂、端炔基MPEG 产品 对1HNMR谱图的积分计算表明,hPE-(PEG)n(PEG分子量2000)的转化率为67%。

  26. 3、Click产物hPE-(PEG)n的1HNMR谱图分析 唑环上CH8.0ppm的核磁共振峰

  27. 3、Click产物hPE-(PEG)n的1HNMR谱图分析 2.5-2.62ppm与唑环相连的两个CH2的共振峰往低场的位移

  28. 已观察到唑环上CH8.0ppm的核磁共振峰,及2.5-2.62ppm与唑环相连的两个CH2的共振峰往低场的位移。说明已经发生了Click反应。已观察到唑环上CH8.0ppm的核磁共振峰,及2.5-2.62ppm与唑环相连的两个CH2的共振峰往低场的位移。说明已经发生了Click反应。 • Click产物hPE-(PEG)n的1HNMR谱图分析结果 2.0ppm处的端炔基峰,表明还有未反应的MPEG-alkynyl存在。 1.94ppm处的BIEA上与季碳相连的甲基氢的共振峰,表明还有未反应的超支化聚烯烃存在。

  29. 5.结论 • 端炔基MPEG的合成实现反应定量 • 成功合成1atm乙烯压力下带溴末端的超支化聚乙烯 • 成功进行Click反应,合成出带亲油性PE核与亲水性不同分子量PEG壳的两亲性超支化聚乙烯,对超支化聚乙烯进行了功能化 hPE-(PEG)n(PEG分子量1100) 已制备出 hPE-(PEG)n(PEG分子量2000) hPE-(PEG)n(PEG分子量5000)

  30. 计划工作 • 使用GPC和光散射对产物进一步表征。 • 0.1atm及5atm乙烯压力下,BIEA与乙烯的共聚反应。 • 将这两种聚乙烯分别与3种不同分子量的端炔基PEG进行Click反应并进行表征。 PE-(PEG)n(PEG分子量1100) 0.1atm聚乙烯 PE-(PEG)n(PEG分子量2000) PE-(PEG)n(PEG分子量5000) 计划制备出 PE-(PEG)n(PEG分子量1100) 5atm聚乙烯 PE-(PEG)n(PEG分子量2000) PE-(PEG)n(PEG分子量5000)

  31. 致谢 感谢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供实验经费支持。 感谢我的导师高海洋副教授,感谢他在百忙之中对我的关心和教导。他对待实验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对此,我表示由衷的敬意! 感谢课题组伍青,祝方明和张玲三位尊敬的老师,对我不断的关心和鼓励。 感谢刘小芳师姐、赵烨师兄的悉心指导,在整个实验中指导我查阅文献,准备实验,教我很多实验的关键技能以及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感谢郭丽华,施信波,刘丰收,宰少波几位师兄以及苏晶师姐为我的实验提供帮助。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