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522 Views
两亲性聚烯烃核 - 壳结构 高分子材料的合成. Synthesis of Amphiphilic Polymers with Polyolefins-Core Structure. 报告人:肖冬洁 导师:高海洋副教授. 1. 2. 3. 4. 5. 选题意义. 研究背景. 研究方案. 实验部分. 结论. 内容概要. 粘合性、润湿性、印染性、透气性及与其他物质的相容性等性能较差。. 聚烯烃不含 极性基团. 1. 选题意义. 聚烯烃需要功能化. 聚烯烃的功能化方法. 直接聚合法. 反应性功能化法. 后功能化法.
E N D
两亲性聚烯烃核-壳结构高分子材料的合成 Synthesis of Amphiphilic Polymers with Polyolefins-Core Structure 报告人:肖冬洁 导师:高海洋副教授
1 2 3 4 5 选题意义 研究背景 研究方案 实验部分 结论 内容概要
粘合性、润湿性、印染性、透气性及与其他物质的相容性等性能较差。粘合性、润湿性、印染性、透气性及与其他物质的相容性等性能较差。 聚烯烃不含 极性基团 • 1.选题意义 聚烯烃需要功能化 聚烯烃的功能化方法 直接聚合法 反应性功能化法 后功能化法 合成一种具有反应性的共聚中间产物,然后对中间物进行基团转换 合成聚烯烃后用接枝、酸浸、表面电离等方法使聚烯烃功能化 极性单体与烯烃单体 在催化剂作用下共聚
已商业化生产 • 1. 选题意义 线形 • 具有三维椭球状立体结构 • 表面富集大量官能性端基 • 溶解性、相容性好 • 应用于润滑油改性、涂料、薄膜、高分子液晶、生物医用药物释放体系 聚烯烃的拓扑结构 支化 超支化 理想的功能化对象,有利于核-壳结构的产生 树状 具结构对称性和规整性,完美的球形
1995年Brookhart合成了大位阻的α-二亚胺镍和钯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时,得到了高度支化的聚乙烯 ,掀起了烯烃后过渡金属金属催化剂的研究热潮 。 • 2.研究背景 链行走机理(β-H agostic) Mecking S, Johnson L K., Wang L, Brookhart M. J. Am. Chem. Soc.,1998, 120:888.
1999年 Guan等用阳离子型α-二亚胺钯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时得到了超支化聚乙烯。聚合时乙烯压力越低,所得聚乙烯越趋向超支化。 • 2.研究背景 Guan Z,Cotts P. M.,McCord E. F.,McLain S. J.Science.,1999,283:2059.
阳离子型α-二亚胺钯催化剂亲氧性弱,对极性功能基团有很好的容忍性阳离子型α-二亚胺钯催化剂亲氧性弱,对极性功能基团有很好的容忍性 • 2.研究背景 2007年,Ye Zhibin小组报道了使用阳离子型α-二亚胺钯催化剂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BIEA一步共聚合成末端带溴的超支化聚乙烯,插入率在3%左右。 Ye zhibin, Macromol.Rapid Commun. 2007, 28, 2185–2191
末端带极性反应基团的共聚物的功能化 • 2.研究背景 引入的链段的分子量不能太高 缺点 偶联反应 偶联反应的效率低 聚合物纯化困难 (ATRP)进一步引发其它单体聚合 会发生分子间的双基终止反应或链转移反应 缺点 链段结构表征困难 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则是另一个行之有效的合成技术路线
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Sharpless在2001年引入的一个合成概念。 • 2.研究背景 在点击化学反应的大家族中,研究和应用最为成熟的是一价铜催化的端基炔和叠氮化物生成的1,4-二取代的1,2,3-三唑的Huisgen偶极环加成反应 。 反应条件温和(70~90℃) 反应选择性好(几乎没有副反应) 优势 反应效率高(可定量反应)
点击化学改性聚烯烃 很少报道,原因:聚烯烃的非极性,差的溶解性。 • 2.研究背景 D‘Agosto,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9311 –9313 另一方面,带极性反应基团的超支化聚乙烯,反应基团富集于聚乙烯表面,且溶解性良好,利于点击化学反应。 应用前景:聚合物共混,涂料,薄膜;PE骨架的无毒性,药物缓释载体
端炔基PEG的合成 一. • 3.实验思路 二. 乙烯与BIEA共聚(链行走聚合) 把末端Br 转化成N3 NaN3
三.Click 反应 • 3.实验思路 CuBr/PPh3 + 48h,90℃,R.T CuBr/PPh3 + 48h,90℃,R.T 亲油性PE核 亲水性PEG外壳 CuBr/PPh3 + 48h,90℃,R.T = = MPEG
本实验提出一种新的功能化聚烯烃合成技术路线:本实验提出一种新的功能化聚烯烃合成技术路线: 链行走乙烯聚合 点击化学 • 实验创新之处 串联 利用链行走催化剂(阳离子型的-二亚胺钯化合物) 催化乙烯和极性单体聚合 制备端基为极性反应性基团的 不同拓扑结构的聚乙烯 进一步引入其它高分子链段 制备结构参数可控的两亲性的功能化聚乙烯。 这条新的合成路线迄今为止还没有见文献报道。
4.实验部分 • 4.1实验准备 • 4.2端炔基MPEG的合成 • 4.3乙烯与BIEA共聚 • 4.4末端基团转化 • 4.5Click 反应
实验部分 一、阳离子型α-二亚胺钯催化剂的合成 • 4.1实验准备 1. 配体的合成 2. α-二亚胺钯配合物的合成 3. 阳离子化
二、BIEA的合成 丙烯酸2-羟基乙酯, Et3N的CH2Cl2混合溶液 逐滴加入溴代酰溴的 二氯甲烷溶液 滴加完后(约1-2h), 反应在室温下搅拌过夜 N2氛围下 ,冰水浴 后处理步骤: 过滤掉沉淀,浓缩除去部分二氯甲烷,再过滤除去沉淀,用二氯甲烷洗涤沉淀,将洗液和油状物合并到一起。用水(50ml)洗涤三次,有机相用无水MgSO4干燥。过滤,旋转蒸发除去二氯甲烷,所得到的油状物减压蒸馏在110℃左右快速蒸出,得到微黄色液体。产量62g,产率78%。
1、实验步骤 4.2端炔基MPEG的合成 PEO在甲苯中 共沸除水1-2h 加入戊炔酸, DMAP 半小时 加入DCC 的 二氯甲烷溶液 N2保护下 溶于二氯甲烷, 置于冰水浴 室温反应过夜, 过滤掉DCU沉淀 二氯甲烷/无水乙醚 溶解→沉淀 35℃下真空 干燥至恒重 循环三次
2、端炔基MPEG1HNMR谱图分析 与戊炔酸相连的亚甲基氢 c’ c d a 与MPEG相连的亚甲基氢 b 炔基氢 4.25ppm 2.55ppm 1.98ppm
出现三个特征峰 1.98ppm 炔氢峰(d峰) 4.25ppm 与戊炔酸相连的MPEG链上的亚甲基峰(b峰) 2.5~2.6ppm 与MPEG链相连的戊炔酸上的亚甲基峰(c,c’峰) 证明炔基成功地接上了MPEG主链末端。 • 端炔基MPEG氢谱分析结果 根据积分的结果计算,三种分子量的MPEG的炔基化效率皆为100%。 证明使用戊炔酸+DCC+DMAP的体系可实现炔基的定量转化。
3、端炔基MPEG(1100)13CNMR谱图分析 文献报道原料PEG中与端羟基相连的亚甲基碳的共振峰在61.9ppm,谱图中没有出现这个峰,表明反应定量。
4.3BIEA与乙烯共聚 1、实验步骤 1atm,48h 真空下在玻璃釜加入 二氯甲烷溶剂, 再加BIEA 加入10ml CH2Cl2 溶解的 催化剂溶液 热平衡后 加1 atm压力的乙烯 加乙醇沉淀,聚合物 用石油醚溶,用填装 二氧化铝的柱子分离 纯化,真空干燥至恒重 48小时后,用乙醇终止反应 聚合条件:乙烯压力1atm,溶剂CH2Cl2,总体积75ml, 反应时间48小时,温度35℃,BIEA浓度0.6M。
2、带Br末端的超支化聚乙烯1HNMR谱图分析 BIEA端甲基氢共振峰向低场位移 与hPE相连的BIEA上的亚甲基氢共振峰向高场的位移 BIEA和hPE都没有的共振峰
4.4 末端基团转化 末端带溴的超支化聚乙烯hPE-Brn(1equiv)与NaN3(5~10equiv)溶于甲苯+DMF(5:3)中,80℃下搅拌反应一夜。将反应混合物过滤,用50ml水萃取三次,取有机相旋干溶剂,35℃真空干燥。产率80%。
4.5Click反应 1、实验步骤 CuBr/PPh3 + 48h,90℃,R.T = = MPEG 带溴末端的超支化聚乙烯 与端炔基MPEG 加入 Schlenk瓶中 加入甲苯恒温油浴 90℃反应48小时 甲苯溶解/乙醇沉淀 循环三次, 真空干燥 N2保护下 旋蒸 加入CuBr(0.5equipv聚乙烯) 及PPh3(1.5equipv聚乙烯)
粗产物 2、 Click反应粗产物的提纯 石油醚 不溶物 溶解物 超支化PE 产品 催化剂 端炔基MPEG 甲苯+乙醇 溶解物 沉淀 催化剂、端炔基MPEG 产品 对1HNMR谱图的积分计算表明,hPE-(PEG)n(PEG分子量2000)的转化率为67%。
3、Click产物hPE-(PEG)n的1HNMR谱图分析 唑环上CH8.0ppm的核磁共振峰
3、Click产物hPE-(PEG)n的1HNMR谱图分析 2.5-2.62ppm与唑环相连的两个CH2的共振峰往低场的位移
已观察到唑环上CH8.0ppm的核磁共振峰,及2.5-2.62ppm与唑环相连的两个CH2的共振峰往低场的位移。说明已经发生了Click反应。已观察到唑环上CH8.0ppm的核磁共振峰,及2.5-2.62ppm与唑环相连的两个CH2的共振峰往低场的位移。说明已经发生了Click反应。 • Click产物hPE-(PEG)n的1HNMR谱图分析结果 2.0ppm处的端炔基峰,表明还有未反应的MPEG-alkynyl存在。 1.94ppm处的BIEA上与季碳相连的甲基氢的共振峰,表明还有未反应的超支化聚烯烃存在。
5.结论 • 端炔基MPEG的合成实现反应定量 • 成功合成1atm乙烯压力下带溴末端的超支化聚乙烯 • 成功进行Click反应,合成出带亲油性PE核与亲水性不同分子量PEG壳的两亲性超支化聚乙烯,对超支化聚乙烯进行了功能化 hPE-(PEG)n(PEG分子量1100) 已制备出 hPE-(PEG)n(PEG分子量2000) hPE-(PEG)n(PEG分子量5000)
计划工作 • 使用GPC和光散射对产物进一步表征。 • 0.1atm及5atm乙烯压力下,BIEA与乙烯的共聚反应。 • 将这两种聚乙烯分别与3种不同分子量的端炔基PEG进行Click反应并进行表征。 PE-(PEG)n(PEG分子量1100) 0.1atm聚乙烯 PE-(PEG)n(PEG分子量2000) PE-(PEG)n(PEG分子量5000) 计划制备出 PE-(PEG)n(PEG分子量1100) 5atm聚乙烯 PE-(PEG)n(PEG分子量2000) PE-(PEG)n(PEG分子量5000)
致谢 感谢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供实验经费支持。 感谢我的导师高海洋副教授,感谢他在百忙之中对我的关心和教导。他对待实验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对此,我表示由衷的敬意! 感谢课题组伍青,祝方明和张玲三位尊敬的老师,对我不断的关心和鼓励。 感谢刘小芳师姐、赵烨师兄的悉心指导,在整个实验中指导我查阅文献,准备实验,教我很多实验的关键技能以及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感谢郭丽华,施信波,刘丰收,宰少波几位师兄以及苏晶师姐为我的实验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