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人生意义与人之境界

人生意义与人之境界. 中国儒家的某种解释. 参考书目. 冯友兰: 《 新原人 》 、 《 新世训 》 —— 冯友兰: 《 贞元六书 》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梁漱溟: 《 人心与人生 》 钱穆: 《 人生十论 》 朱熹: 《 四书集注 》. 纲要. 一)意义 二)人心 三)人之境界 四)境界之养成:学养. 一、意义. “ 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如其有之,其意义是什么??” ——“ 意义,究何所谓?”. 我对于“人生意义”的摸索 ……. —— 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意义”?! —— 有,还是没有? 意义,在我.

imani-rom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人生意义与人之境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生意义与人之境界 中国儒家的某种解释

  2. 参考书目 • 冯友兰:《新原人》、《新世训》 ——冯友兰:《贞元六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 • 钱穆:《人生十论》 • 朱熹:《四书集注》

  3. 纲要 • 一)意义 • 二)人心 • 三)人之境界 • 四)境界之养成:学养

  4. 一、意义 • “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如其有之,其意义是什么??” • ——“意义,究何所谓?”

  5. 我对于“人生意义”的摸索…… • ——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 “意义”?!——有,还是没有? • 意义,在我

  6. “意义,究何所谓?” • 1)字、句的意义 • 2)一件事的意义 • 3)一事的意义,生于人对此事底了解。 • 人对于一事底了解不同,此事对于他们即有不同的意义。

  7. 意义:如一个人所了解的 • ——人生亦是一类底事,我们对于这一类底事,亦可以有了解,可以了解它是怎样一回事。 • ——我们对于它有了解,它即对于我们有意义,我们对于它底了解愈深愈多,它对于我们底 意义,亦即愈丰富。

  8. 觉解:人生 •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 觉解:觉是自觉,解是了解。 • 体念有得、觉解是明

  9. 二、人心 • 人之所以能有觉解, 因为人是有心底。

  10. “心”与大脑 • 物质论认为,人心不过是人的大脑的活动,是物的反映。 • 人心的存在,靠人脑的活动; “但我们不能说,人的心‘不过是’人的脑子的活动。我们可以说一幅画的存在,靠颜色与纸;但我们不能说,一幅画‘不过是’颜色与纸。”

  11. 人 · 人心 • 人者,天地之心也。 • 人之所以为人,止是一心。 ——《礼记·礼运篇》 • 人生天地间,所以超然独贵于物者,以是心也。 • 心者,人之大本也。

  12. 心,只是一个灵明 • 阳明先生《传习录》下,有段对话: • “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 • “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 “人,又什么叫做心?” • “只是一个灵明。” • ——人,万物之灵。

  13. 范浚:心箴 • 茫茫堪舆,俯仰无垠。 • 人于其间,渺然有身。 • 是身之微,太仓梯米。 • 参为三才,日惟心耳。 • 往古来今,孰无此心? • 心 为形役,乃禽乃兽。 ——朱熹《孟子集注》引

  14.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 人所以特异于禽兽者,在其有较高底知觉灵明。有较高的知觉灵明是人的性。 • 充分发展心之知觉灵明,即是“尽心”。 • “知性”,即是人的知觉灵明的自觉自知。 • 人的知觉灵明愈发展,则其性即愈得实现,所以尽心,亦即是尽性。

  15. 尽心:之必要 •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 求放心

  16.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17. 性之所以立乎水之静,情所以行乎水之动,欲则水之流而至于滥也。性之所以立乎水之静,情所以行乎水之动,欲则水之流而至于滥也。 • 朱子释:人心便是饥而思食,寒而思衣底心。饥而思食后,思量当食与不当食;寒而思衣后,思量当着与不当着:这便是道心。 • 心,譬如水;性,水之理。

  18. 孟子:大人小人辩 • 公都子问日: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 孟子日: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 日: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19. 心之官则思 • 孟子日: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20. 人之觉解,有“有无、高低”之别,即人心的知觉灵明有发展程度的差异。人之觉解,有“有无、高低”之别,即人心的知觉灵明有发展程度的差异。 “人对于宇宙人生底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 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

  21. 三、人之境界 • 1)自然境界 • 2)功利境界 • 3)道德境界 • 4)天地境界

  22. 1)自然境界 • 孟子:“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著,知之明;察,识之精。) •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底。 • ——被动、机械、身不由己、照例如此

  23. 2)功利境界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壤,通“攘”;即熙熙攘攘) • 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其行为是“为利”底;并自觉自己有如此的追名逐利。 • 求名于朝,求利于市

  24. 3)道德境界 • “富与贵是人知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 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其行为是“行义”底,并自觉其为社会的一份子。 • 行义,即“尽伦尽职”

  25. “天下无不是底父母”辨 • 民初人以为这些话十足表示旧社会制度底人的奴性,其实这些话所表示者并不是奴性,而是真正底自主。 • 在道德境界中底的人,所注意者,是尽他的伦、尽他的职。如事君而不能使其君尽君道,如事亲而不能得其亲的欢心,忠臣孝子所虑者,是自己的伦或职有未尽,而不是其君其父对他或有不公。

  26. 一个爱国爱民族底人,于国家民族危难之时,他所注意者,是他自己如何尽伦尽职,而不是如何指责他的国家民族的弱点,以为他自己谢责的地步。一个爱国爱民族底人,于国家民族危难之时,他所注意者,是他自己如何尽伦尽职,而不是如何指责他的国家民族的弱点,以为他自己谢责的地步。 一个救民族的人,应该只求救他的民族,不应该问他的民族,是不是值得救;一个爱国的人,应该只爱他的国,不应该问他的国是不是值得爱。 行义,即“尽伦尽职” 尽而已,不计其成功得失

  27. 人心,何以安? • 安于物?安于神?? • 安于人心——人心走向人心 • 与人,有痛痒相关之情感; 若痛痒无关,为“麻木不仁”也。 ——参考钱穆:《如何安放我们的心》

  28. 人生最苦:是“无告” • 鳏、寡、孤、独,自古看作人生之最苦,谓日“无告”。 (老而无妻日鳏,老而无夫日寡,老而无子日独,幼而无父日孤;谓“孤苦无告”。) • “无告”,是无所告诉;何以无所告诉,便是最苦?

  29. 固然有得不到援助之意,而要紧尚不在援助之有无,要在有与我情亲如一体的人,形骸上日夕相依,神魂间尤相依以为安慰。固然有得不到援助之意,而要紧尚不在援助之有无,要在有与我情亲如一体的人,形骸上日夕相依,神魂间尤相依以为安慰。 一啼一笑,彼此相和答;一痛一痒,彼此相体念。——此即所谓“亲人”。 人互喜以所亲者之喜,其喜弥扬;人互悲以所亲者之悲,悲而不伤。 盖得心理共鸣,衷情发舒合于生命交融活泼之理。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30. 亲人啊…… • 有与我情亲如一体的人,形骸上日夕相依,神魂间尤相依以为安慰。 • 一啼一笑,彼此相和答;一痛一痒,彼此相体念。 • 人互喜以所亲者之喜,其喜弥扬;人互悲以所亲者之悲,悲而不伤。

  31. 4)天地境界 • “天地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死生终始,将如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 • “游心于无穷”、“与天地精神往来” • “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32. 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其行为“知天、事天、乐天、同天”,并自觉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大全;知有宇宙的大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其行为“知天、事天、乐天、同天”,并自觉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大全;知有宇宙的大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 •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33. 知谓无为谓日:“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知谓无为谓日:“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 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问乎狂屈。狂屈日:“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 黄帝日:“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天地,不可思议

  34. 知问黄帝日:“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耶?”知问黄帝日:“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耶?” 黄帝日:“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庄子 · 知北游》

  35. 四、境界中之“我” • 自然境界中人,他不知有“我”。 • 功利境界中人,为“私我”忙碌牵制 • 道德境界中人,体知践行“社会之我”,自主之我 • 天地境界中人,同乎万物之“忘我”

  36. 自然境界,不知有“我”。 • 自然境界中人,顺才或顺习而行,其行乃不得不然,莫知其然而然。 他不知有“我”。

  37. 功利境界之“私我” • 功利境界中人,求利谋利;其行是为我的,是有所为而为,有所为则即为其所为所使;此即“名缰利锁”。 他知有我,但其我是一“私我”。

  38. 道德境界之“大我” • 道德境界中人,尽伦尽职地行其义。他自觉其的我,是一“社会之我”。 尽伦尽职以尽性,别无所为。所以其行为既非盲顺天资、亦非盲从习惯或习俗,亦非追名逐利,他是无所为而为。无所为而为,所以是“自作主宰”,所以“虽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9. 天地万物,同乎一体 • 天地境界中人,游于无穷,同乎万物,是“无我”的。

  40. 人生意味 • 人生意味最忌浅薄了,浅薄了,便牢拢不住人类生命,而使其甘心送他的一生。 • 饮食 男女,名位权利,固为人所贪求;然而太浅近了。 • 事事为自己打算,固亦人之恒情;然 而太狭小了。在浅近狭小中混来混去,有时要感到乏味的。

  41. 在浅近狭小中混来混去,有时要感到乏味的。 • 特别是生命力强的人,要求 亦高; • 他很容易看不上这些,而偏对于相反一面——如贞洁禁欲,慷慨牺牲——感觉有 味。

  42. 人在情感中,恒只见对方而忘了自己;反之,人在欲望中,却只知为我而顾不到对方。人在情感中,恒只见对方而忘了自己;反之,人在欲望中,却只知为我而顾不到对方。

  43. 情与欲中之人 • 前者如:慈母每为儿女而忘身;孝子亦每为其亲而忘身。夫妇间、兄弟间、朋友间,凡感情厚的必处处为对方设想,念念以对方为重,而把自己放得很轻。 • 后者之例,则如人为口腹之欲,不免置鱼肉于刀俎;狎妓者不复顾及妇女人格,皆是。

  44. 境界有高低 ——境界,取决人的觉解;觉解有程度之差,故境界有高低之分。 ——人因境界不同,其举止态度等表现与外者,亦不同,道学家谓之“气象”; 其心理状态亦不同,普通所谓“怀抱、胸襟、胸怀”等。

  45. 境界有久暂 • 孔子日:“回也三月不违仁,其余日月至焉而已。”

  46. 四、境界之养成:学养 •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 “致知诚意,是学者两个关。致知乃梦与觉之关,诚意乃善与恶之关。透得致知之关则觉,不然则梦。透得诚意之关则善,不然则恶。”

  47.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8. 请试着想一想: • 1)阅读马克思《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判断一下作为中学毕业生的马克思是何等境界?谈谈你自己的职业理想呢?

  49. 2)毛泽东在五十年代,曾以三十个字评价罗荣桓、邓小平:“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参见权延赤:《龙困》)2)毛泽东在五十年代,曾以三十个字评价罗荣桓、邓小平:“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参见权延赤:《龙困》) 谈谈你对这三十字的理解;这体现了怎样种境界?

  50. 谢谢诸君!

More Related